❶ 《子夜》的歷史意義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以"子夜"為名,象徵著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社會現實。它通過對中國30年代初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及社會矛盾的全景式大規模的藝術描寫,特別是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和前途的生動描寫,藝術、准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即中國不可能在帝國主義侵略下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只能是越來越殖民地化。在軍閥混戰、農村經濟嚴重破壞;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使中國民族工商業空前危機的社會大動盪、大危機、大轉變的政治局勢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同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支持下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角斗中,最終只能走向買辦化或破產的歷史命運。從而以藝術的形式回擊了托派鼓吹的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
❷ 茅盾《子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茅盾《子夜》的主要內容是:
小說塑造了以吳蓀莆、趙伯韜為首的眾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及其歷史命運,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展現了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悲劇。作品人物眾多,情節豐富。
創作背景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一是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二是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
三是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❸ 子夜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1933年1月出版。作品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現實。
1930年前後的文化界,曾就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在1927年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絞殺了大革命後,中國的社會性質並未改變,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也未完成,只是新軍閥統治代替了舊軍閥統治;同時領導革命的共產黨,建立了新生的紅色政權。但思想界、文化界的一些人,卻歪曲了資產階級軟弱為特點的中國社會性質,而且由此必然導致民主革命就該取消的結論,因此當時受到黨內外進步力量的反擊。《子夜》便是這場斗爭在文學創作上的偉大產物。茅盾曾說「這樣一部小說,當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個問題,即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在黎明前的「子夜」,正確認識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革命問題。茅盾的《子夜》整個作品充滿了時代氣氛,正如書名所寫的是最黑暗的子夜時分,它同時預示著黎明即將到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表現了革命必然向前發展的歷史趨勢。
❹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內容及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
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
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
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
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4)子夜寫了什麼歷史現照擴展閱讀:
主人公吳蓀甫是一位頗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資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業王國的種種執著努力終無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國風雨飄搖的大環境下走向頹敗。
伴隨著故事中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大潮,作者無非是要最終證明中國要擺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掙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強有力的徹底的革新,顯然這股破舊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產主義。這也就奠定了此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
葉聖陶曾評價茅盾為「具有社會科學家氣質的小說家」,《子夜》的完成為這個說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眼光對30年代中國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實的筆力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全景圖,足見作家的創作功力。
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固然為小說營造了磅礴的氣勢,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卻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對社會和人性的探索不夠深入,雖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對政治理論的圖解,卻也無法上升到超越階級和時代的高度,這也是大部分中國現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說中的一系列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帶有過於明顯的時代印記,人物的性格顯得缺乏感染力和鮮明個性,甚至讀罷掩卷回想裡面的人物,那些階級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吳芝生,杜新籜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互相之間竟會混淆起來,這一方面是我讀得不認真的緣故,另方面也是由於人物個性的缺失罷。
敘事風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鋪直敘也限制了這部小說的藝術個性,我們在閱讀一些優秀的小說作品時,經常也會看到一些敘事上的留白,情節上的交錯和時間的靜止和跳躍,用以增添小說藝術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課態度極其認真的老教師,為讀者細心的講解每一個解題步驟,清晰而完整地刻畫出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卻壓縮了讀者想像的空間。小說時間軸上的刻度都是細密而平均,卻少見一些彷彿在時間靜止狀態下出現的美妙意境。也許這不算是什麼缺陷,只是我個人的審美傾向罷了。
私以為《子夜》中最失水準的地方是對幾個罷工場面及前後的描寫,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部分描述中感嘆句明顯增多了,偏離了一貫客觀和冷靜的描摹與諷刺。
「她們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種雷,另一種風暴里!」
「被壓迫者的雷聲發動了!」
「閘北的大小絲廠總罷工下來了!「
茅盾在這些描述中表現出了一種難以掩抑的興奮和激動,顯然是投放了對無產階級運動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對運動中的盲目左傾進行了揭露,算是緩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肅的資深作家和左翼文學的領軍人物,在這一時期與創造社的一些只識打標語喊口號的跳樑小丑還是有著本質區別,所以政治立場對他小說藝術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小人物的刻畫和場景的描繪。
如吳蓀甫的舅父老鄉紳曾滄海,他先是對一本《三民主義》像神一樣的跪拜,後來又對闖進家裡的暴動農民說最恨國民黨,真是構成了對人物性格的絕妙諷刺。
還有吳蓀甫扶植的手下屠維岳,作者很著重對他的神態進行描寫,並在對其言行舉止的敘述中將一個冷靜、精明、狡詐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作品中的幾個「墮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畫的較為豐滿,如交際花徐曼麗,「雙重商業間諜」劉玉英等。她們自然也是在這個艱難的時事下掙扎著尋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給人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
❺ 《子夜》的寫作背景
你綜合參考一下:
一、
說到《子夜》,它是茅盾有了 「 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企圖 」 後寫的。《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 —— 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在本文中,文章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只就開頭、結尾兩章就足見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的時刻,吳蓀甫迎來了他為避禍亂來上海寓居的老父。此時的吳蓀甫氣派威風,不可一世。書尾,吳蓀甫慘敗於趙伯韜,廠房、銀行、公館全沒有了。他帶著姨太太到牯嶺消暑,靜悄悄的,灰溜溜的。這一鬧一靜的首尾呼應,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嗎?
在本書中,單寫了城市工人運動,既已不能表現當時的革命主流,而當時的城市工人運動在李立三路線的錯誤指導之下,雖然聲勢浩大,敵人驚惶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小的損失,這就使小說的氣氛,雖有悲壯之處,而大體仍然暗淡,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的必然勝利的前景。
《子夜》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魁梧剛毅、紫臉多皰的吳蓀甫。他憑借著游歷歐美所得的見識,雄厚的資金,過人的膽略、智謀和手腕,企圖實現他的幻想;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 —— 一個強大的工業王國。然而他生不逢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在人物的塑造上,茅盾實現了他自己的創作意圖: 「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為 1930 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 吳蓀甫的對頭,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映入讀者眼簾的重要形象。但是作者並沒有著力正面描寫他,只是通過其他人物的反襯,就活脫脫地立起了一個 「 公債場上的魔王 」 形象。他既與軍政界有聯絡,又 「 同美國人打公司 」 , 「 做起公債就同有鬼幫助似的,回回得手 」 。正是他的回回得手,將吳蓀甫逼進了絕境。
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有關。
這樣一部出色的小說,實在值得每個人去看、去讀、去研究,它是當時中國工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讀了這一部小說,就相當於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我們的文學方面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助和推進作用。
二、
《子夜》寫作的前前後後
一九三○年秋,我眼疾、胃病、神經衰弱並作,醫生囑我少
用眼多休息。閑來無事,我就常到盧表叔公館去,跟一些同鄉
故舊晤談。他們是盧公館的常客,他們中有開工廠的,有銀行
家,有公務員,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機的。從他們那裡
我聽到了很多,對於當時的社會現象也看得更清楚了。那時,
正是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在津浦線上大戰,而世界經濟危
機又波及到上海的時候。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外資的壓迫和農
村動亂、經濟破產的影響下,正面臨絕境。為了轉嫁本身的危
機,資本家加緊了對工人的剝削。而工人階級的斗爭也正方興
未艾。翻開報紙,滿版是經濟不振、市場蕭條、工廠倒閉、工人
罷工的消息。我又時常從朋友那裡得知南方各省的蘇維埃紅
色政權正蓬勃發展,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多次的軍事圍剿,聲威
日增。尤其彭德懷部紅軍的攻佔長沙,極大的振奮了人心。這
些消息雖只片段,但使我鼓舞。當時我就有積累這些材料,加
以消化,寫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農村的交響曲的小說的
想法。
一九三○年夏秋間進行得很熱鬧的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
論戰,對於確定我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也頗有關系。當時的
論戰者提出了三種論點:一、中國社會依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社會,推翻代表帝國產義、封建勢力、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
蔣介石政權,是當前革命的任務,領導這一革命的是無產階
級。這是革命派的觀點。二、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承。這是托派的觀
點。三、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又反對帝
國主義和官僚買辦階級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建立歐美
式的資產階級政權。這是一些資產階級學者的觀點。我寫這
部小說,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現來回答托派和資產階級學者:中
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
和官僚買辦階級的壓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國
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國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一
九三○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法國,中
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它們軟弱而且動搖。當
時,它們的出路只有兩條: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或者與
封建勢力妥協。
我最初設想,這部都市--農村交響曲將分為都市部分
和農村部分,都市部分打算寫一部三部曲,並且寫出了初步的
提綱。
第一部叫《棉紗》。在此部中擬寫:一、趁歐戰(即第一次世
界大戰)時主要的資本主義強國一時無暇東顧的機會,中國的
民族資產階級有了抬頭的希望;輕工業的棉紗紡織工業一時
有發展之前景。二、但在初期資本主義的輕工業勃興之同時,
農村的破產以加速度進行;受地方軍閥壓迫、剝削及洋貨的掠
奪之農民,早已不能生活,本國生產的紗、布,價錢比洋貨高,
農民沒有能力購買。於是,三、中國輕工業的嫩芽旋踵即受日
本紗之競爭而瀕於破產。日本的紡織工業也是趁歐戰的機會
而得大盈利的,此時以雄厚的資本來和中國紡織工業競爭。此
一部分主要寫工人與資本家的斗爭,工人兩次罷工都被資本
家以分化、欺騙的手段所破壞,最後一次比前兩次更猛烈的罷
工,則被資本家僱用流氓來破壞了。此一部分還有側面描寫:
一、工人生產之剩餘價值本來不少,但暴發戶的廠主全家揮金
如土,使廠主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而引起罷工。二、第一次罷工
時,別的幾家中國廠因為希望少一競爭者,便由他們的走狗煽
動此廠工人罷工。但在第二次罷工時,煽動者們又聯合著不許
此廠的廠主允許工人的要求。此廠主乃想到不如將廠賣給日
本人,尚不失為富家翁。那時我定了研究計劃:一、紗廠內部組
織及工作情形;二、日本紗廠競爭時代之中國紗廠情形;三、日
本紗廠競爭的方法。與此同時,我還讀了周培蘭的《中國紡織
業及其出品》(商務印書館出版)。我還打算寫這個廠主的個性
是:最初雄心勃勃,他說歐戰後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的發達,
也是先搞輕工業,印度的獨立運動是以這些民族資產階級為
背景的。但在他成為暴發戶後,就驕奢淫逸,頓時換了一個人。
當廠中第二次罷工後,他向外國銀行借款,其弟阻之,他則說:
我們中國的資產階級有什麼祖宗遺產呢?數千年來所積累的
剩餘勞動現存的形態是堤防、運河、萬里長城,以及無數祠堂、
廟宇。我們太疲乏了,不能與外國人比,只好投降。
都市的第二部分是《證券》。這部分表現的要點如下:一、
官僚、地主、失敗後的工業家,都將他們積累的資本來開銀行,
辦交易所,造成了金融資本的堡壘(財閥),這便是中國轉向資
本主義第二七的現象。二、這些財閥的主要事業便是和政府勾
結,墊款,承銷公債,自己發財。三、他們用各種方法吸收了小
資產階級的儲蓄,又向外國銀行借款來做政府的墊款,所以他
們一方面是代外國人擴張經濟勢力,而又一方面是維持了地
方軍閥及賣國政府。四、剩餘資本不做生產事業而以金融資本
的形式來營利,表示了中國資產階級的極端墮落。
這一部分的男主角來自三個方面:一、鄉間的高利貸者,
交易所投機成功而致富的,這兩種人的致富都是犧牲了家鄉
一些人而得的。二、舊官僚出品剝削來的民脂民膏而在交易所
中活躍的。三、《棉紗》中的廠主兄弟二人。這三項人合資開一
銀行。
故事梗概如下:銀行開幕之日,有兩個被銀行股東之一
(放高利貸致富而開交易所的)所愚弄(買交易所的股票)而盡
失所有的甲太太及丙先生,聽說害他們的仇人開銀行了,特來
算帳。但是找不到仇人,反被銀行中人做好做歹勸走了。銀行
股東之一的紗廠主的老弟現在是總司庫,他見甲太太的女兒
甲小姐很美,便起了壞心。他說,銀行願意收甲小姐為職員,算
是補償她母女從前所受的損失。此後,這位總司庫屢次誘惑甲
小姐,但總不成功。因為甲小姐的未婚夫丁先生在美國學電機
工程,不久即將回國。在一次宴會中,總司庫灌醉了甲小姐從
而得遂所欲。事後,甲小姐與總司庫大鬧,總司庫謂願娶她為
起,甲小姐不許。總司庫於是說,當作沒有這回事,且謂此事只
有我知你知,決無第三人知道。甲小姐轉思鬧開了,自己也不
光彩,姑且允忍。不久,她的未婚夫丁先生回國了,卻與總司庫
認了中學時代的同學。丁先生便和甲小姐商量結婚的事。甲
小姐沒有勇平坦白告訴丁先生,只好結婚。丁先生一心想開工
廠,招股到處碰壁,不得已同總司庫商量,向銀行借款。總司庫
不允,反勸丁先生把變賣家產得的現款存入銀行。丁先生自然
不肯。後來因見工廠開不成,又聽總司庫的花言巧語將錢買了
美國某項股票。然而紐約的股票暴落風潮使他破產。從此,這
一對夫婦都成了失心狂。
都市的第三部分《標金》。表現的要點如下:一、金融資本
家只做了軍閥的帳房不能調節中國的工業。二、正當國際資本
主義沒落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除了以外人附庸的形式而存
在,是沒有第二條路的。三、但是中國資產階級尚虛言騙人,自
稱為中國資產階級。
故事的結構:一、銀價低落的結果,造成了中國金融資本
的得利及工商業之倒閉。二、完全是買辦階級化身的中國金融
資本家,比工商業者更墮落。三、專持加緊剝削工人,中國的工
業家也難以自存。
這部分的內容梗概如下:古先生在三十年前得了半肢瘋,
卧居一樓,與世隔絕,日惟誦《太上感應篇》。古先生的長子在
上海開辦火柴廠,女及幼子侍父家居。民國十八年,因土匪連
次洗劫附近各鎮,長子乃租小火輪一條迎古先生到上海。古先
生在汽車中外望,看見汽車、電車、沖霄大樓迎面而來,近代都
市的緊張混亂,以及新式時裝少婦袒臂露腿,凡此一切皆使古
先生怔忡、暈眩,他展開手中所抱之《太上感應篇》,欲誦閱以
寧定心神,然而不能。長子見狀,乃以本日報紙授之。古先生
看報,不料正有黃慧如案的新聞,他看了後氣厥,遂暈倒於車
中,從此不能再醒。火柴廠老闆有個表兄,就是前二部分中紗
廠主的老弟,現為某銀行的副經理兼作投機生意,他勸火柴廠
主不如以火柴廠抵押,得現款,做金子生意,但火柴廠老闆不
肯。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婆卻正以私蓄做金子生意。但金
價忽跌時,她也盡喪所有。
火柴廠因金貴銀賤而原料(來自國外)騰貴之累,終於不
能維持,抵押給外國銀行,但仍為經理,對廠中工人演講,尚自
稱"國貨工廠"雲雲。
我本來打算以《棉紗》、《證券》、《標金》三部曲作為新小說
的都市部分,而貫穿於此中的一個人就是《棉紗》中廠主之老
弟。但是寫完了提綱,就覺得這種形式不理想:農村部分是否
也要寫三部曲?這都市三部曲與農村三部曲又怎樣配合、呼
應?等等,都不好處理。於是我就擱下了這個計劃。
十一月,我轉而寫中篇小說《路》,這就又回到了寫知識分
子的題材。可是才寫了一半多,眼病又第二次發作,這次比上
次更嚴重。上次目疾發作時為我治病的某眼科醫生,此次卻束
手無策。這就為難了。上海的眼科醫生也不少,為我治病的那
位,算是其中翹楚。他也束手無策,那麼,還有誰可以請教。幸
而鄭振鐸介紹了他的同鄉而新從日本回來在上海開業的劉以
祥。他檢查我的兩眼,就說我是老痧眼,現在兩眼上眼皮已無
痧粒,卻結成瘢,這不是此次眼疾之原因。此次眼疾之所以嚴
重,在於右眼角膜潰爛,成一小孔。左目則有厚翳從上而下已
掩半個瞳孔。我聽這么說,有點發慌。我問劉以祥怎麼辦呢?
他說右目易治,只要注射自己血清,大約一星期可以復原,左
目那層翳卻比較難以對付,說不定多少時間可以消除。所謂自
己血清者,是從我身上抽一點血,然後配以葯。注射部分是在
右目眼角。我聽說要在眼上打針,即使是在眼角,也覺得詫異。
但事到如今,只有照辦。當天,劉醫生取了我的血,囑我第二天
去注射。我回家對母親和德沚說了,她們都大駭,說從沒聽說
眼上可以打針。因此,第二天我去時,德沚便也同去。注射前,
劉以祥叫我心想別事,不把注射當一回事。我閉目如教,心想
寫作之事,一會兒,劉以祥說成了,我睜開眼,不知何時已經注
射完畢。劉以祥又問我喝酒否,抽煙否?我答以向不喝酒,但
抽煙卻多。劉說,從今以後,也不能抽煙了。又取出一支葯膏,
說每天幾次抹在眼上,抹後要輕輕揉幾下,並給了小小的玻璃
管,說葯膏就塗在管上。這種葯膏是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但記
得葯廠名為Lily。回家後,德沚說,注射是右目左角眼皮上,也
稱贊醫生本領好,這眼皮上注射真不容易。因為劉醫生叫我不
能再看書寫字,總之不能再用眼,所以母親就叫德沚監督我。
我每星期到劉醫生處復診。兩星期後,右眼已經恢復原
狀,但左目的雲翳如故。我耐心養病,左目不看書看報。如是
者三個月,劉以祥說我的左目上的雲翳也退去了。他說,出乎
他的意料,我竟恢復得這樣快。我說,這是因為嚴格遵守你的
教導之故。葯膏沒有用完,劉以祥說可以繼續用,每晚臨睡前
一次,直到用完為止。我也如教。
在這三個月的休息期間,眼雖不能多用,我的思想卻大活
動。我暫時拋開了《路》,又回到城市--農村三部曲上來了。
我決定改變計劃,不寫三部曲而寫以城市為中心的長篇,即後
來的《子夜》。舊計劃《標金》的故事第一節古先生的半肢瘋及
受不了都市的混亂緊張生活的刺激而中風,保留下來,但不是
火柴廠老闆的父親而變為吳蓀甫的父親了。火柴廠之虧本等
等也保留,但廠主是周仲偉了,而且這個火柴廠主的性格比原
計劃的要復雜得多。
其次,我進一步研究當時的中國經濟現狀,決定將紗廠改
為絲廠。因為,當時中國的工業產起以外銷為主要業務的,唯
有廠經(即機器繅成的絲),而且在法國里昂,美國紐約市場早
已站穩腳跟,但此時受日本絲之競爭而漸趨於失利之地位。
這三個月中,好像重溫讀過的書,我又訪問了從前在盧公
館所遇到,並曾和他們長談過的同鄉親戚故舊。正所謂溫故而
知新,這一次重訪同鄉故舊,在他們的談話中,使我知道僅一
九三○年,上海的絲廠由原來的一百家變成七十家。無錫絲廠
由原來的七十家變成四十家。廣東絲廠的困難也差不多。其
他蘇州、鎮江、杭州、嘉興、湖州各絲廠十之八九倒閉。四川絲
廠宣告停業的,二、三十家。這都是日本絲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的結果。這堅定了我的以絲廠作為《子夜》中的主要工廠的信
心。我又從同鄉故舊的口中知道,一九二九年中國火柴廠宣告
破產的,江蘇上海九家,浙江三家,河北三家,山西四家,吉林
三家,遼寧三家,廣州十三家。這又堅定了我以內銷為主的火
柴廠作為中國民族工業受日本和瑞典的同行的競爭而在國內
不能立足的原定計劃。這便是我用力描寫周仲偉及其工廠之
最後悲劇的原因。
同時我再一次參觀了絲廠和火柴廠。我是第一次寫企業
家,該把這些企業家寫成怎樣的性格,是頗費躊躇的。小說中
人物描寫的經驗,我算是有了一點。這就是把最熟悉的真人們
的性格經過綜合、分析,而後求得最近似的典型性格。這個原
則,自然也可適用於創造企業家的典型性格。吳蓀甫的性格就
是這樣創造的;吳的果斷,有魄力,有時十分冷靜,有時暴跳如
雷,對手下人的要求十分嚴格,部分取之於我對盧表叔的觀
察,部分取之於別的同鄉之從事於工業者。周仲偉的性格在書
中算是另一種典型,我同樣是綜合數人而創造的。
在決定改寫長篇小說之後,我就重新構思寫出了一個《提
要》和一個簡單的提綱,在我的眼疾完全治癒,並續寫完了
《路》之後,又據此提綱寫出了約有若干冊的詳細的分章大綱。
現在這些大綱都丟失了,但那個《提要》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
來!這個《提要》字數不算多,我就把它抄在下面。因為從中可
以窺見我寫《子夜》的最初的設想。
三、
就《子夜》而言,它能完成意圖的百分之幾呢?那麼,具體地簡要地說來,不過如下:
《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這短短的時間內,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國民黨內部爭權的斗爭,又一次爆發為內戰。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為一方,蔣介石為另一方,沿津浦鐵路一帶作戰,其規模之大,戰爭的激烈,創造了國民黨內戰的紀錄。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業也受到阻礙。第二,歐洲經濟恐慌影響到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一些以外銷為主要業務的輕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瀕於破產。第三,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自己,就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增加工作時間,減低工資,大批開除工人,成為普遍現象,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罷工浪潮一時高漲。第四,處於三座大山殘酷壓迫下的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武裝起義,勢已燎原。
《子夜》原來的計畫是打算通過農村(那裡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發展)與城市(那裡敵人力量比較集中因而也是比較強大的)兩者革命發展的對比,反映出這個時期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加強作品的革命樂觀主義。小說的第四章就是伏筆。但這樣大的計畫,非當時作者的能力所能勝任,寫到後來,只好放棄。而又捨不得已寫的第四章,以致它在全書中成為游離部分。同時,單寫城市工人運動,既已不能表現當時的革命主流,而當時的城市工人運動在李立三路線的錯誤指導之下,雖然聲勢浩大,敵人驚惶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少的損失,這就使小說的氣氛,雖有悲壯之處,而大體仍然暗淡,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的必然勝利的前景。
對於立三路線,小說是作了批判的,但不深入。也沒有描寫到當時地下黨員中間反立三路線的斗爭。
以上種種,都與作者當時的生活經驗有關。
這本書寫了三個方面: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作者與有接觸,並且熟悉,比較真切地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得多了。至於農村革命勢力的發展,則連「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我又不願意向壁虛構,結果只好不寫。
此所以我稱這部書是「半肢癱瘓」的。
剩下一個問題不可以不說幾句: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有關。當時參加論戰者,大致提出了這樣三個論點:一、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打倒國民黨法西斯政權(它是代表了帝國主義、大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是當前革命的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這是革命派。二、認為中國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這是托派。三、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這是當時一些自稱為進步的資產階級學者的論點。《子夜》通過吳蓀甫一夥終於買辦化,強烈地駁斥了後二派的謬論。在這一點上,《子夜》的寫作意圖和實踐,算是比較接近的。
當然,《子夜》的缺點和錯誤還很多,讀者自知,這里就不嚕嗦了。
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
茅盾記於北京
❻ 《子夜》主要描寫了哪兩條故事線索
《子夜》主要描寫了吳孫甫與趙伯韜的利益斗爭和吳孫甫和屠維岳平息工潮。
《子夜》這本書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蒲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為線索,圍繞這條線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國的社會環境。
國際上發生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國民黨內部矛盾激化,軍閥混戰,工人階級因此奮起反抗,革命形勢更加緊急,威脅著國民黨反動政權,中國革命正在不斷向高潮發展。
本文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蒲一家在碼頭接從農村來的吳老太爺開場,為避戰亂,吳老太爺從農村趕往上海懷抱《太上感應篇》的他應接受不了上海資產階級這種生活來不了幾天就因受過度刺激死亡。
在准備吳老太爺的葬禮時,本作品的人物全都出現,作品中的主人公吳蓀蒲他曾經游歷歐美,受過典型的歐洲資本主義教育,精通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他有著偉大的事業就是振興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雄心。
為了實現自己建立工業王國的夢想,在其他資本主義小工廠都因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而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他一氣兼並了八個小工廠,擴大了自己的工廠,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成為同業的領袖。
❼ 《子夜》主要講了什麼
長篇小說《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寫於1932年12月。題名「子夜」暗示作品記述的內容發生在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裡。全書共分19章,以20世紀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作家通過對他為振興民族工業掙扎、奮斗終於失敗的歷程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證明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
小說自吳老太爺由鄉下來上海,發病而死,吳府發喪開端。由此引出了吳蓀甫、趙伯韜、杜竹齋等這些工業、金融界的巨頭及其他頭面人物。接著分主、副兩條線索敘述。主線是吳蓀甫與趙伯韜的矛盾:吳蓀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託公司為依託發展民族工業。他雖吞並了8家中小工廠,以實現「鴻圖」,但卻遇到了美國財團勢力支持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排擠、控制。再加之軍閥混戰,農村破產;貨運停滯,銷路大減,終於破產。副線是吳蓀甫和工農群眾的矛盾;吳蓀甫為擺脫困境,加緊對工人的壓榨,激化了與工人的矛盾。
作品生動地描述了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的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情況,以及吳蓀甫對工人、農民運動的陰暗心理。除主、副線之外,作品還將筆觸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這個「工業的金融的」大都市的點綴。
作品結構宏大、人物眾多、筆力雄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
❽ 茅盾的經典著作《子夜》,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如何評價這本書
《子夜》的創作背景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議有關。當時的社會還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工農是革命的主力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而且,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承擔。
作者通過一些細節,描述了中原地區的鄉村場景和正在進行的戰爭,他精心的布置這本書的結構和細致的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和人物發展史,觸動了其他的多重線索,使整篇文章不僅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場景,而且沿著有意義的方向深入推進。
最後,吳蓀福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者對中國社會本質的理性認識。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蓀甫想要以工業振興中國的宏大夢想只是一個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樣,無論飛得多高,都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❾ 《子夜》是以什麼為歷史背景的
《子夜》的時代展示設定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作者沒有以小見大的從某條小巷子、某個街道的來窺見整個時代,而是直接淋漓盡致的整體展現了這個現代都市的豐富多樣、各方各面:豪華客廳,夜總會,工廠掙扎,證券市場,詩人,教授們和女士們,。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一些細節,側面概括了農村場景和中原地區所發生的戰爭,更擴大了作品的廣度,從而實現了矛盾本人的創作意圖: 「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