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

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05 02:12:00

❶ 塑州的應縣木塔是什麼朝代修建的

應縣木塔建於歷史上的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跨越,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現存唯一的完整的全木結構閣樓式寶塔。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應縣木塔高大雄偉,建造結構精緻巧妙,歷史悠久,典故頗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文物價值和木結構工藝技術價值。

應縣木塔上面懸掛的各種匾牌,尤其是懸於木塔上和門牌樓上的50多塊珍貴的匾牌,以厚重濃烈的歷史文化背景,將各朝代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民俗、雕刻、書法等濃縮並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壯觀而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些匾牌大多數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僅僅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就有幾十塊,尤其是是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就有20多塊書法和雕刻工藝考究的「藝術匾牌」問世。

這既反映出「康乾盛世」一派繁榮的社會景象,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留名題記之風相當盛行,而且也表明在國泰民安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會有很大的發展。

應縣木塔在建塔之初就在地下砌築了厚度達到了4.4米的磚石基座,穩固了整座木塔的基礎。上部的結構也是將中國獨有的榫卯連接靈活應用起來,保證了木塔的穩固。

(1)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應縣木塔布局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

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

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

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觀賞指南

景區門票

60元/人,1.2米以下兒童免門票,大中小學生(不含成人教育)憑學生證或學校介紹信享受半價優惠。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 60--69歲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享受半價優惠。70以上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 殘疾人憑殘疾證享受免票優惠。

交通信息

距離大同約75公里,沿大運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駛,在應縣出口下高速,沿途有標志牌可到達景區。

應縣長途汽車站-市內公交-木塔景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應縣木塔

❷ 應縣木塔傳說

一、傳說木塔是由中國傳說中的木匠鼻祖魯班建造的,魯班的妹妹與哥哥比賽手藝,妹妹說在一夜能做十二雙綉花鞋,哥哥魯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間蓋起一座十二層的木塔就算哥哥贏。結果,魯班真的蓋成了十二層的木塔。

修完的木塔一直往地下陷,魯班便舉手一拍,將塔分成兩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內蒙古一帶,留下的五層慢慢地鑽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應縣木塔。

二、傳說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

三、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傳說應縣木塔有神仙在保佑,因此從建塔到現在沒有發生過一次人員傷亡事故。

(2)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釋迦塔的奇特之處有兩點,一是建材之奇,釋迦塔建造過程中沒有用一個鐵釘子,整個塔身都是用木材建造而成;二是經歷之奇,當初建造完成的時候是公元1195年,到今年已經過了800多年。

據考證,這800多年間,釋迦塔遭受的地震光是震級5級以上的就有十幾次之多,還屢陷戰火,但它卻彷彿有靈性一般,800多年了,還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塔

❸ 山西應縣木塔是哪個朝代的

應縣木塔是遼代的。

木塔建於 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 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

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

❹ 黃鶴樓和應縣木塔誰的歷史悠久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但是重建於1981年,應縣木塔始建於遼清寧2年,是原裝的。所以說木塔歷史悠久。

❺ 應縣木塔簡介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

應縣木塔景觀(9張)
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

山西朔州應縣木塔(全景)
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儺、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編輯本段設計成就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 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山西朔州應縣木塔(局部)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檐構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桿,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檐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定感。
由於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庄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世界三大奇塔
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編輯本段文化積淀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

應縣木塔景觀(二)(16張)
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中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佛牙舍利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聖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里,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佛牙舍利
公元前486年(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一。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另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
佛入滅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而各方爭論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研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有關佛牙的記載出自《大般涅 盤經》。而《大般涅盤經》共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東晉法獻所譯《大般涅盤經》(三卷);第二個版本共有三個譯本:第一個譯本為北涼天竺三藏曇識譯《大般涅盤經》(四十卷),第二個譯本為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盤經》(三十六卷),第三個譯本為東晉平陽沙門法獻譯《佛說大般泥盤經》(六卷);第三個版本為《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
上述三個版本都稱為《大般涅盤經》,都是記載釋迦牟尼如何涅盤的經典,前二個版本並未提及佛滅度後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個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的卷下的《聖軀廓潤品第四》記載有釋迦牟尼荼毗後留有佛牙:
大般涅盤經
爾時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樓逗即問:「汝何為耶?」答言「欲請佛牙還天供養」。樓逗言:「莫輒自取,可待大眾爾乃共分。」釋言「佛先與我一牙舍利,是以我來火即自滅。」帝釋說是語已即開寶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頜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釋,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爾時城內一切士女大眾,即一時來欲爭舍利。樓逗告言:「大眾當知待且安詳,如佛所說,應當如法共分供養。」爾時城內士女一切大眾,不聞樓逗所言。乃各執持矛槊弓箭刀劍、槊一切戰具,各自庄嚴欲取捨利。爾時城內大眾即開佛棺,兜羅白 顫毛宛然不燒。大眾見已復大號哭,流淚盈目,各將所持悲哀供養,深心禮拜流淚長跪,同說偈贊。
爾時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壞。爾時大眾既見舍利不復重悲哀,以其所持流淚供養。
通過上述版本引文,我們知道,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給世界三顆佛牙,一顆為帝釋天請走,兩顆為捷疾羅剎盜走;佛火化後,在金剛體碎為末舍利後又留下四顆佛牙。這就是說天上地下一共有七顆佛牙舍利。
翻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稱一雙佛牙者唯南本《大般涅盤經》一處,可見此一雙佛牙有著不可分離的應緣。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應該就是南本《大般涅 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
從歷史典籍中看,《佛祖統計》卷五十三、《宋高僧傳》唐道宣律師傳記等都有北天佛牙 記載此事的內容。「唐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捷羅剎所授佛牙上於師」,道宣律師一直保存供奉著這一稀世珍寶佛牙舍利,並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參訪游歷山西時將一雙佛牙贈予雁門關外軍事重鎮應州金城。民間文學典籍中哪吒之父托塔李天王手中所託寶塔被說成是應縣寶塔,古老相傳,也應緣示現出一雙佛牙舍利與應縣佛宮寺釋迦佛塔的緣源關系。從此,這片「漠北之名區,要服之大藩」的「雲中首郡」就變得深厚駁雜,風彩華章,為這片孕育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軌跡提示出梵天的真如之理。
應縣古稱應州
古今應縣文人都曾多方考據其地名的歷史源緣。明田蕙曾解釋說是雁門龍首兩山呼應而得名,顯然是穿鑿附會。佛經上說佛陀聖物「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天道、群萌」意為天上神祗、地上眾生,佛陀遺骨靈牙示現之地,就是「應地」。應縣古稱「應州」的由來,當此無二。一雙佛牙於「應地」應縣重現人間,在此顯示出殊勝之因緣,應縣必然是世界之應縣,釋迦塔當然是佛陀瑞現世界的唯一道場。
如果你有機會觀瞻過國內各寺院供奉的佛牙,會發現它的大小,形狀都明顯與現時人類的牙齒有所不同,人們為此難免會產生困惑,釋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羅衛國的太子嗎?怎麼佛祖的牙齒會同我們的牙齒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疑惑一
這真是佛陀的靈牙嗎?佛陀的靈牙為什麼會有這么大,而形狀又同人牙有這么明顯的不同?當然,所有帶有疑問的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別的動物牙齒來代替,那麼為什麼不選擇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齒來代替呢?
其實,佛經上對此有明確的記載:經書上講,佛祖寶相庄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有關於「佛牙」應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齒相
2.二十三相:諸齒齊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黃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齒方整鮮亮
2.三十五好:牙長光潔
疑惑二
佛牙能有這么長嗎?佛經上又說釋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說佛陀身高是現代人身高的4.5倍。釋迦牟尼的「牙齒」比正常人多了八顆,上下頜各是二十顆。其牙相的特徵應該是方形柱狀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們大此可以計算出佛牙的長度應該在6—8公分之間。
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記載來分析,有關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說佛的牙齒呈「黃白相,方形柱狀,光耀晶瑩」。
又因為佛陀有四十顆牙齒,上下各二十顆,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則佛的嘴會合不擾而顯怪相。
按佛教經典來理解,佛陀留下的靈牙,會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長出細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記載玄奘法師在西天印度曾朝拜過佛牙,其佛牙長三寸、油浸鮮亮、熠熠生輝。
依據佛教經典和歷史記載,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珍藏的兩顆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澤、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經典記載相一致。正如台灣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導師慧禮法師所說的那樣:「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薩應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呼引眾生,始能建塔」。
《詩經》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一雙佛牙,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體力行。臨應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對於每一個朝聖者來說,生命的意義不正在於此嗎?
編輯本段應縣木塔結構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今絕無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樓式純木結構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還要高16.4米。塔身共分五層六檐,如果加上內里四層暗層

山西朔州應縣木塔(局部)
,也可以算是九層。此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歷940多年,雖歷經了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塔身上彈痕累累,可以看見嵌進去的彈頭),仍然屹立。它全靠斗拱、柱樑鑲嵌穿插吻合,不用釘不用鉚,以50多種斗拱的墊托接聯砌建而成。古人解決建築問題的技術之高,連現代人也覺得不可思議。如塔底層迴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撐,在靜止時下層每根柱負荷120噸,可是柱下石礎根本沒有巢臼,木柱斷面直接平立於石礎之上。據說有好奇者,曾經用兩手執一根細繩,把它從石礎和木柱間橫過。所以,民間就有24根木柱輪流間歇的傳說。全塔裝有木質樓梯,可逐級攀登至各層,每登上一層樓,都有不同的景觀。在第三層的一副銀檻聯寫得好:『放眼欲窮千里目,摳衣試上六層來』;三層外槽東面西側木聯上書:『俯矚桑乾滾滾波濤縈似帶,遙臨恆岳蒼蒼岫嶂屹如屏』,道出了周圍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川林木景色。 最特別的是,這座塔內供奉的佛像非常大,造像技藝很高。第一層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1公尺,在塔內仰望,更覺雄偉無比。周圍是金剛、天王、弟子、供養人的壁畫,筆法細膩傳神,為遼代特有的繪畫風格。 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豁然開朗,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協從排列,姿態生動。第三、四、五層也都供有佛像的菩薩像,層層的造像不同,構築各異。這座佛塔在中國的無數寶塔中,無論建築技術、內部裝飾和造像技藝,都是出類拔萃的。
應縣木塔千年不倒之謎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應縣木塔高67.31米。據考證,在近千年的歲月中,應縣木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
據史書記載,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發生6.5級強烈地震,有聲如雷,波及木塔。元順帝時,應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動。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陽高一帶的幾次大地震,均波及應縣,木塔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持續一分多鍾,過後木塔仍巍然屹立。無情的雷擊、陳年累月的塞外狂風,都曾給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馬亂,戰火硝煙,也曾使木塔傷筋動骨。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曾中彈200餘發,至今彈痕可見。然而木塔堅強不屈,仍傲然挺立、直刺雲天。
建築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古代工匠們實踐了千年後的現代建築理論
從30年代開始,中國許多專家學者就對木塔千年不倒之謎進行了潛心研究和探索。
編輯本段木塔減震設計超過現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可明和江歡成認為,保證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從結構力學的理論上來看,木塔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卯榫咬合,剛柔相濟,這種剛柔結合的特點有著巨大的耗能作用,這種耗能減震作用的設計,甚至超過現代建築學的科技水平。
從結構上看,一般古建築都採取矩形、單層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採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觀為五層,而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建築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常科學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於現代的框架構層。這個結構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有了這四道圈樑,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於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

❻ 山西應縣木塔屬於哪個朝代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著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艷,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里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台。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巨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桿。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❼ 應縣木塔有多少年歷史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已有957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❽ 大家,誰知道我們應縣木塔的歷史

950年的歷史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構建築。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外觀九層,可用空間只有五層,謂「明五暗四」。各明層外柱均立在下層外柱的梁架上,並向塔心收進半柱徑,使塔的外觀輪廓構成一條優美的逐層收分的曲線。整座塔比例適當,巍巍聳立,蔚為壯觀。在山西應縣,矗立著一座高聳入雲的木塔。它以挺拔的身軀,端莊的造型和悠久的歷史被國內外建築學界稱之為建築瑰寶,又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塔」。這就是應縣佛宮寺釋伽塔,俗稱「應縣木塔」。有流傳於晉、冀兩省的民謠說:「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薩」,說的都是歷史遺存中的珍品,應州塔即指此塔。

塔隨佛教傳入中國,早期的塔大都為木塔。如中國第一座塔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木塔,可是這座九層宏大建築建成幾十年後即被焚毀。有中國古代摩天樓之稱的洛陽永寧寺塔,高達49丈,登上塔頂猶如置身雲霄,大有飄飄欲仙之感。可是,此塔僅存15年,便被雷擊中,毀於火災。當時「……悲哀之聲,震動京邑。大火三日不滅。」

閱讀全文

與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