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許多中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課堂里,往往會犯同一種錯誤,即把某人的作品安在另一人身上,或者把某人所在的朝代弄錯,造成張冠李戴現象。因此,本文就如何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進行探討。
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應藉助於《中國歷史朝代表》(《中國歷史朝代表》以下簡稱《朝代表》)。為此,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論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記《朝代表》
我剛接高一語文課時,在課堂上遇見過這種情況,我提出問題,找三名學生回答,回答的結果是不同的。我的問題是:陶淵明是什麼時期的詩人?甲同學回答:北宋。甲同學的回答顯然是錯誤的。乙同學回答:東晉。乙同學的回答是對的。我接著問乙同學:你能否說一下與陶淵明在同一時期的名人或名篇嗎?乙同學回答:不能。我又對丙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丙同學回答:陶淵明是東晉田園詩人,《歸去來兮辭》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淵明同時期的名人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蘭亭集序》,和陶淵明同朝代的有西晉的「竹林七賢」。丙的回答令我很滿意。我問丙同學:你怎麼記得這么准確?丙同學回答:我很喜歡歷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個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記得很清楚。
丙同學思路清晰、記得扎實准確並且能廣泛地聯系,不僅僅是喜歡歷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對《朝代表》記得嫻熟而且能夠靈活運用。我從中得到一點啟示:丙同學喜歡歷史,所以重視《朝代表》,能准確地回答問題。如果讓不太喜歡歷史的學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視起來,那麼,他們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不就很容易了嗎?所以,我的觀點是:要想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首先要藉助《朝代表》,並且要熟記《朝代表》。所謂對《朝代表》的熟記,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去記憶,而是讓學生相互聯系地去記憶。記住每個朝代的分支、每個朝代的更替、每個朝代的位置(誰先誰後)。最後達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頭腦中清晰地反映出哪個朝代在《朝代表》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准確無誤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記憶之中。學生頭腦里有了這個《朝代表》做基礎,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既覺得很有趣味,又能學得准確、扎實。
二、科學利用《朝代表》
科學利用《朝代表》是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寫在語文筆記本的第一頁上。)讓學生先把學過的文學常識拿出來加以對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個朝代。然後加以歸類,每個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們在《朝代表》里處於哪個位置上。比如,《詩經》: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學生們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還能找到時間與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辭》:屈原創作的詩歌體裁,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學生們就知道屈原是處在《朝代表》里戰國的位置上,在戰國這個位置上還有《莊子・逍遙游》、荀況《勸學》《孟子》《孫子兵法》《墨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2.放進位置。在語文課堂里,學生們隨時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果與《朝代表》相關,就得馬上把新出現的名人名篇放進《朝代表》里相應的位置上,即把新學到的知識放進位置里。比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選自《史記》。《史記》,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然後讓學生們把作者司馬遷和《史記》放進《朝代表》的相應位置上――西漢。再如,「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一個漢樂府,一個北朝樂府。讓學生們把它放進《朝代表》里相應的位置上――漢朝和北朝。3.脫離《朝代表》演繹練習。俗語說:熟能生巧。學生心無雜念,記憶力好,思維不混亂,只要對《朝代表》反復練習,就能日久紮根。作為語文教師,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引導,把學過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來,穿插提問,經常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把筆記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鑲嵌在自己的腦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會經常地在學生們腦海的《朝代表》里進進出出走來走去。他們的眼前就會經常出現孔子漫步春秋、莊子逍遙戰國、太史公秉筆西漢、太白詩吟李唐、蘇軾豪放北宋、關漢卿元朝鳴冤、施耐庵明修《水滸》、曹雪芹清唱紅樓等情境。
三、認識並融合《朝代表》和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關系
學生背熟《朝代表》後,教師就應該有必要讓學生們知道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情況。也許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學生們對「上古」「先秦」這兩個詞彙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個什麼歷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後,學生們對它們的解釋就會頓開茅塞豁然貫通。盡管這樣,教師還得要向學生們解釋清楚《朝代表》和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關系:
1.《朝代表》是具體的,它涉及的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體的。比如,《資治通鑒》: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劃分是籠統的,它是指中國古代文學在各個時期的主要文學式樣。比如,「上古時期」:專指神話傳說。「先秦時期」:專指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再如,「兩漢時期」:專指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魏晉南北朝時期」:專指詩歌。「唐宋元時期」:詩詞曲。「明清時期」:小說。
2.《朝代表》是基礎,是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依據;中國古代文學劃分是建築,它能說明中國古代文學式樣在各個歷史時期分布的情況。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習《朝代表》旨在藉助語文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和學生們講清楚,我們學《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從文學常識角度看問題,旨在對語文教學有幫助,並不是像學習歷史那樣詳細地了解歷朝歷代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講我國出現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們的文學才有了延續即可。如果再講什麼青銅器、武王滅商等就跑題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主要是《詩經》(西周到春秋時的詩歌)、孔子、老子;戰國時期主要是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們再講什麼「井田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那就把語文課堂真的變成歷史課堂了。作為教師,治學要嚴謹,師德要端正,課堂上不能漫無邊際東扯西拉,否則就會失去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也就無從談起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了,切忌把語文課當成歷史課來講。
五、藉助《朝代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必要性
藉助《朝代表》語文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必要性:能大大增加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興趣。學生都願意學知識,但是枯燥無味地死學、乾乾巴巴地背誦,對他們來說就是味同嚼蠟。《朝代表》雖小,可是卻具有無比的魅力。它像一根線,掛滿了千千萬萬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裡面都會有學生們所喜愛的東西。在學生們眼裡,這些知識點就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真跡,是真正的知識,不摻雜任何虛假的成分。(來源:網路)
㈡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方法或技巧)
初中生如何學好歷史
現在,初中歷史所涉及的是粗線條的知識,每課的內容也不多,學起來應該很容易。可是,部分學生總是學不好,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主要是態度和方法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學好歷史談幾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五、學會解題,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選擇題。歷史考卷中的選擇題一般都是單項選擇題,只要求選出一個正確答案。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①直選法。依據題目,聯系所學知識,即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題時,如果一時難以確定正確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對該題的選項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較法。我們還可以對所有選項進行分析比較,最終通過思考確定選哪一個。
2、判斷題。我們先要找出該題中的所有知識點,然後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判斷,只要有一個錯誤,該題就應打「×」。做題時,一定要仔細些。3、材料分析題。首先,要大膽去做,不要有畏難情緒。其次,要注意方法。我們可以按這個步驟去做:①認真閱讀材料,讀懂材料;②看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再快速瀏覽材料。③聯系所學知識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簡明扼要,不要展開講。4、問答題。問答題的審題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題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麼。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並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㈢ 如何指導學生快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知識
①抓單元標題:把握時代的整體特徵,也就是抓住了主題 ②細化了解知識點:推薦使用「表格對比」或「知識網路」的形式,多年經驗表明這是最有效的 ③兼顧地方史:地方史也要練習課本,有助於背誦 ④吃透近幾年的地方期中、期末考試題:全部掌握也就相當於掌握了要考的、必考的、重點考的,那是相當於總結性的表格和典型例題 ⑤記不住時間可以用年代羅盤表或自己把時間、事件按先後順序歸納在數軸上,一目瞭然,也更容易激發興趣。
㈣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一、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必須把握好「讀」這一關,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和效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到:拿到教科書時,先閱讀目錄和說明部分,了解本冊書的主要內容,分清單元,宏觀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識框架。對於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並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教材,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使師生可以充分地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有些教師認為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歷史知識,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新課程摒棄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並不反對知識的記憶。試想,如果學生連新中國於何時成立都說不上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堅決避免死記硬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並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我們熟知的諧音法、圖表法、形象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這些做法都短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不再為記憶而苦惱。
三、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小專題下再進一步細分,如手工業下的紡織、陶瓷、冶鑄等;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一個朝代的興亡(建立、鞏固、發展、衰落、滅亡),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和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等。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麼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四、讓學生學會聯系現實和「學以致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拉近二者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得到激發,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為此,在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備課時,先到網上去瀏覽相關的網頁,搜尋最新的考古發現、時事熱點、歷史評論、精美的圖片等等,然後整理篩選,做成電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如學習三星堆文化時,筆者就下載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最新圖片和考古推測,學生學習時興趣十足;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注意聯系了台灣的有關時事,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處在大陸中央政權的管轄下,從而有力地批駁了台獨論;對於電視台新上演的歷史劇,則讓學生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組織春遊的機會,對參觀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網路、古跡遺址、影視等課程資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結合現實學習歷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讓學生敢於質疑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一些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因此,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判斷歷史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有關參考資料、練習題、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有理有據地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則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並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當前學術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是,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看到農村裡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城市裡學校的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於本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鑽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努力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㈤ 如何傳授給學生一些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㈥ 高中歷史應該怎麼學
猿輔導 唐浩 高中歷史 秋季班2020 含易錯點(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㈦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7)中國歷史常識怎麼教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
㈧ 歷史小白怎樣學歷史
學習歷史學科也是這樣。首先,要解決基本的入門常識,同時建立初步學習興趣。這一點,可以從讀《上下五千年》入手。《上下五千年》是一套廣為人知的歷史入門讀本。由林漢達、曹余章兩位先生所著。從《上下五千年》入手的好處是,這本書通俗易懂,以事件故事為主體,以中國歷史發展為脈絡,展現了從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五千年間,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歷史名人等等,以輕松移的筆調,將龐雜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如果家裡有小孩的,可以和小孩一起讀。這本書讀完,對中國歷史大事件有了基本了解,也就知道了大體發展脈絡。可以說,培養起初步的歷史興趣。
其次,就要建立自己知識體系。要想全面了解歷史知識,且要在實際生活能夠運用,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歷史體系。這一點,就要從中學歷史課本入手,有興趣,可以找了中學歷史課本好好讀讀,要記住一些關鍵性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著名的歷史人物生活的年代、每個王朝的成就、社會的主要矛盾。
這樣,就有了一個歷史學的脈絡體系。在觀看電視劇、外出旅遊、參觀博物館、逛古玩市場就能用到你學到基本歷史知識,並且在這些地方學到的知識,也能充實到你的歷史知識體系中去。其實,這些知識,學完高中歷史課本,就掌握的差不多了。
第三步,就可以向更深的方向學習。建議《彩圖版 中國通史》,這本書用了大量的文物圖片,能起到非常直觀的作用,對每個時代服飾器物有個明確認知。這些書看完了,也就算是打開了歷史之門。基本脫離了歷史盲。
如果再想進一步,就要找自己喜歡的專門史去讀。喜歡服飾可以讀《中國服飾史》、喜歡軍事的可以讀《軍事史》,喜歡科技的,可以讀《中國科技史》。這樣,你種下一株樹,隨著你知識面的拓展,樹也會越來茁壯成長。
㈨ 如何高效地學習初二的中國歷史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難,難就難在歷史事件過多,需要記住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關鍵點、意義、作用、背景等。三年時間需要記住六本歷史課本,從夏、商到21世紀,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不僅有中國歷史,還有世界史。如此多的內容該怎麼記憶呢?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方法,下面是老師總結整理的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復雜內容通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4)列表圖示法
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通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較整齊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破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核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學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學們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㈩ 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國歷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與學習!那麼,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該如何去學習呢?接下來,文學天地網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一
逐個朝代學習。很多人學習歷史前一榔頭、後一斧頭,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記憶,不好學。而且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時候籠統學習也會給人一種量大的感覺,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建議大家可以參照某些有趣的網站或書籍,如網路秦朝搜索,基本可以看到很多秦朝歷史,之後再搜索漢朝等等,逐個學習。
由點到面法。由點到面指的是先學習某個點,如想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學習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況以及經歷,從而可以衍射出某個時代的具體發展,就織成了一個網,這樣學起來興趣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歡迎。
故事串接法。故事是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正史有時候看起來很煩躁很吃力,但是如果藉助於歷史故事則更為生動與形象,作者知道有一本書叫上下五千年,上面有很多歷史小故事,而且是按照時間排列,讀起來有趣,而且淺顯易懂,甚至可以作為課外休閑讀物,但學歷史不錯。
多看歷史紀錄片。有很多人不喜歡讀史,但喜歡看視頻,視頻不僅直觀形象,更容易記憶,在現在網路非常發達的時代,歷史紀錄片很多,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各種各樣的紀錄片,非常方便。有很多的系列紀錄片,不僅有圖片,也有歷史解讀員的解讀。
除學生外的歷史愛好者不要貪多貪快。學習歷史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著急,而應當長期的學習。不要小看了積累,按照自己的興趣,隨便零散的學習長時間也能自己織成一個大網,建議自己的歷史脈絡與觀點,都是不錯的學習法。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二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三
一、口訣記憶法
記憶戰國七雄就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兩句口訣,即記住了七個諸侯國的名稱,又記住了他們各自的方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的國王用口訣「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簡記憶法
「上海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可化簡為:「沈章鄒李沙史王」。《天津條約》可記住「公開行賄」。「公」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指增開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行」指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和錢財有關)指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
三、形象記憶和諧音記憶配合法
如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定的《辛丑條約》喪權辱國,內容歸納為「前進賓館。」(一)要清政府賠款(「錢」與「前」諧音)(二)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反抗(「禁」與「進」諧音)(三)允許外國駐兵(「兵」與「賓」諧音)(四)修建史館,劃租界(館)。這樣《辛丑條約》的內容就可以簡單記為「前進賓館」。
四、特徵記憶法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護國運動、1917年的護法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觀察發現,這五個年代的數字呈等差數列,都差2年,抓住了時間特徵,便於記憶。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記住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間、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台的時間、拿破崙的「霧月政變」、拿破崙加冕稱帝的時間。
五、中外聯系記憶法
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開始時間1640年,可聯想中國近代史開始時間1840年,兩者正好相差200年,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自然是中國在後,因為中國近代落伍了。
1689年的事件:英國有《權利法案》、俄國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國歷史有《尼布楚條約》
六、比較記憶法
比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認知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屬於資產階級改革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的1861年改革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結局比較;中國現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任務、領導階級、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七、圖示記憶法
即把抽象的歷史知識通過形象、趣味、直觀的圖形來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記憶,可以在圖上勾出來,並設計成「米」字形,從西面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記憶。
八、短時效應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的、科學的給學生一段較短的時間,讓其思考,分析解決某個問題,並取得高效的教學現象。如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給定5分鍾,創設有利於學習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目標性強,注意力集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大部分學生都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出現,爭先恐後去學,定能加快記憶,有的甚至想出短時高效的方法,並向其他學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