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有哪五次人口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1)有什麼歷史事件導致人類遷徙擴展閱讀: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當然不是把全國的百姓都關進監獄,而是讓他們生活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禁止其隨便遷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
商朝設有分管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開始有了戶ロ。周朝每年都通過比、間、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調查人口的增減,然後層層上報給中央負責管理戶口的司民。
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天子,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拜而受之,然後交天府內史保存。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這說明,自遠古時代,國君就十分重視掌握全國的人口情況,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調査對於國君或諸侯進行軍事征伐、徵收賦稅、佔有和分配俘虜與奴隸、追查逃亡以及殺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戶籍制度,以後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對戶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
從這種針對某一地區的禁令可以看出,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已經遵守法紀,沒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現象。
宋哲宗趙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個高祖父的子孫不得分家。皇帝們採取又賞又罰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願分家別居,不分家別居,就不會擅離故土。皇帝禁止百姓遷徙,除了考慮到農業生產和稅賦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眾造反。
Ⅱ 古代一般只有發生特大事故或者戰爭才會遷徙,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永嘉之亂,中原漢族南下江南。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約占劉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蘇皖二省就占移民總數將近一半,江蘇有些區段呈高度集中狀態,今南京以東至鎮江一帶北方僑民甚至比當地原居民還要多。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
2、安史之亂,漢民南下。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3、靖康之恥,宋室南遷。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4、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
元朝時期,黃河有20多年處於決口狀態,滾滾洪流一瀉千里,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淪為沼澤。老百姓東奔西逃,無處安生,不少地方人煙絕跡,屍橫遍野。村舍變為廢墟,良田淤成沙灘,所剩無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喪黃泉。明王朝建立後,不得不遷外地之民耕種無主之地。
5、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湖廣泛指當時的湖廣省,即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根據各類考證表明,江西、福建、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據《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6、抗日戰爭時期中原兒女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隴海鐵路大規模西遷是由三大歷史事件造成的:
一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是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一瀉千里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飢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
Ⅲ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
一、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
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時間,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走西口有兩種情況:
1、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
四、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1、因為隨著日、俄勢力進入東北,滿清對東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虛設。
2、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2、內地曾發生了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
(3)有什麼歷史事件導致人類遷徙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人口遷徙,它是由三大歷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一瀉千里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飢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
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
即使到現在,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城鎮,河南人都佔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陽佔三分之一,寶雞、天水甚至超過二分之一,以致西寧、蘭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河南人。
Ⅳ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闖關東
闖關東,是指在清朝後期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盪,墾荒和定居的過程。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 有史以來 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 清朝 順治年間到 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 山東、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四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陝西商人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辟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陝康藏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穩定和開發邊疆意義重大。關陝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近年來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陝商通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區,還有的走向印度和東南亞。在康定分成2條路線,一條向西經昌都、拉薩走向國外,一條經大理、騰沖走向國外。),因是在古道間反復行走,稱為「趟古道」,而「趟」的異體字是「蹚」,「蹚」還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所以書面上寫成「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漢書》里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然而,縱觀兩千餘年的歷史,幾乎在各朝各代,中國人都有過規模相當大的遷徙。
中國人口的遷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遷,造就了南方文化與經濟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Ⅳ 關於戰爭而遷徙的事件
有啊,人類歷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其實都是戰爭造成的。而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匱乏,說到底就是沒飯吃了……
最有名的就是從西漢持續到南北朝的民族大遷徙。先是漢朝打敗了匈奴,然後北匈奴西遷,他們在草原蟄伏了一百年後,突然出現在法蘭克人和東羅馬帝國面前,他們的首領,就是匈奴王阿提拉!阿提拉打敗了法蘭克,逼迫東羅馬帝國納貢。法蘭克人被迫西遷內附西羅馬帝國,然後乘著西羅馬帝國衰弱的時候,法蘭克聯合匈奴人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接著整個世界的版圖都亂了套,現在的蘇格蘭人,其實以前是在西班牙的,他們應該和努曼西亞人是親戚……
然後匈奴人在歐洲的鰻魚運動,讓很多白人和游牧民族東遷,他們又來到了中國,乘著中國三國時代死傷慘重,在西晉時一舉拿下了北方大片地區,這就是五胡亂華,……
表面上這些民族大遷徙都是戰爭造成的,其實,太陽才是罪魁禍首。現代研究發現,在某段時期,太陽會更偏斜的照在地球上,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期,漢末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動盪,地球的氣溫平均下降了3℃。就這么三度的溫度,全球的糧食產量就下降了三成,雪線南移,游牧民族沒吃的,被迫南遷,於是,戰爭就爆發了……
Ⅵ 中國歷史上有哪兩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被稱為五胡亂華時期。
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而對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內遷。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泛稱「五胡」。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次戰亂雖然僅僅持續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為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南遷的中原地區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狀況。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到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繼承汗位以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地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進入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Ⅶ 歷史上幾次重大的人口遷移何時發生又因為什麼
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戰爭不斷,政治策略的改變,人口也在不斷的改變居住的地方。古代的社會環境復雜,統治者不能及時的處理戰亂的問題,導致每次戰爭都會有很多的人去別的地方逃亡,遠離戰爭,保護生命。當然,他們逃亡也不僅僅是因為戰爭,更多的是為了生活,找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的地方生存。不過,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也為現在社會的發展作了一定的鋪墊。
還有一次重大的人口遷移是永嘉之亂,這次可以說是一場比較大的戰爭了。這個時代是最亂,最殘酷的時代了。西晉王朝的滅亡導致整個國家都全軍覆沒了,不僅國家滅亡了,而且人們也受到了牽連。北方的敵軍燒殺搶掠,把漢人百姓當做奴隸。很多人為了逃命都跑到了南方,然後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
Ⅷ 與歷史事件有關的人類遷移
中國歷史上四次人口大遷移
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秦人移民巴蜀,楚人開發西南,燕國開拓遼河流域,都曾作過一定數量的移民。
1、秦漢(公元前221--220)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常來侵犯,每值匈奴戰敗,常把他們的俘虜移居內地。西晉(公元281—318年)時,匈奴、鮮卑以及氏、羌等族人民移居內地更多。在此時期大量胡人南下,在華北地區曾先後建立了許多小國,大量漢族居民從黃河流域遷移到了長江以南。當時政府更把北方原有州郡地方政府遷到南方,稱為僑置州郡。例如有所謂南徐州、南袞州、南豫州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最大的人口遷移。
2、在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北方有契丹族南進;隨後又有女真族的金人南下。在南宋時期(公元1133—1279年),華北各地由金人統治,南宋政府遷到臨安(今杭州)。這樣就有大量女真族人遷人黃河流域,原住黃河流域的漢人又一次大批被迫移居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最大的人口遷移。
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政府(公元1279—1368年)統治了全中國,蒙族人民大量移入內地。
3、1659年滿洲人建立清朝統治中國。滿族居民大部進入內地,編為八旗,他們生活在廣大漢人之中,逐漸採用漢語;同時滿、漢之間也互相通婚。清代末期,滿人絕大部分留在內地生活。另一方面,東北的滿洲地方早期原禁止漢人前去,但因內地人口眾多,而且水旱災害也常發生,黃河下游山東、河北、河南各省人民開始私下到東北移墾,以後由於俄、日帝國主義妄圖霸佔滿洲,清政府也獎勵漢人前往,用以充實邊疆。
4、清代末年(公元1911年),東北三省人口又增至2,900萬。在短短的一百餘年中,東北總人口從不到100萬增加到2,900萬,增長近30倍。這雖然僅是國內地區性的人口遷移,但就其人數之多,增長之快,也可算是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Ⅸ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
人口大遷移是歷史上的大事件事情,每每人口的大遷移都意味著政局有大的動作調改,百姓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動搖。這些導致遷移的原因大多是不良的因素,當然人口經過大規模的遷移往往會帶來經濟上的發展,政治的變動,文化的融合。據我所知,我國古代的中心地段一直位於北方,但到了宋朝以後,南方居然無論是經濟和政治以及文化都遠超於北方,追根揭底這一切主要的原因在於北方人口多次大規模遷移到南方,那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其實是有三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分別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南宋時期。
三、南宋時期的人口遷移在唐朝時,南方的經濟發展勢頭就很猛烈,到了南宋時,政局動盪,北方土地被外族人侵略,占據北地,導致當時的國都南移。這樣的政治局面更是迫使人口再一次大規模的從北方往南方遷移。
縱觀歷史上的大遷移都不是什麼好的原因造成的,但南方的開發都是得益於多次的人口遷移,它極大的促進了南北兩地的交流,平均了兩地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