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上飢荒最長的是什麼時候

中國歷史上飢荒最長的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07-22 18:05:56

1. 歷史上我國國內最大的旱災在哪一年發生造成多大的損失和人員死亡

我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應該是公元1637-1643年的「崇禎大旱」。
「崇禎大旱」持續時間之長(前後持續約7年)、受旱范圍之大,為數百年所未見!當時我國南、北方共有23個省(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連旱達7年之久!以公元1640年的乾旱最為嚴重。1640年以後,北方降雨逐漸增多,旱災轉變為「北澇南旱」。而在此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越發猖獗。
另外,我國旱災的「亞軍」也在明朝,時間是在公元1585至1590年。那次的旱災,乾旱地域廣、變化大,大范圍乾旱持續6年之久!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呈「北旱南澇」的旱澇分布格局,後段旱澇分布格局有改變,北方開始多雨,乾旱區擴大並南移至長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災的縣數統計可見,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後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蘇、安徽和湖南,旱災持續最久的則是河南。此次旱災在公元1589年達到極旱,1585至1590年間各地河、湖、井、泉乾涸記錄可旁證乾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許多乾涸記錄為最近50年所未見。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無青草」;浙江「運河龜坼,赤地千里,河中無勺水」等。這次旱災還伴有大范圍飢荒和瘟疫,疫區隨大旱地區而轉移。

2. 歷史上最大全國性旱災是哪年要確切年份。

光緒朝代是慈禧太後專權的時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種天災頻繁不斷。周而復始,歷史的規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頻繁的旱災中,最大、最具毀滅性的一次,要數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這場大旱災是光緒元年(1875年)拉開序幕的。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先後呈現出乾旱的跡象,京師和直隸地區在仲春時節便顯示了災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都在這年秋後相繼出現嚴重旱情。

光緒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災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旱區。

京師及直隸地區,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減半。旱災引發蝗災,從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蟲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殘存莊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間,又因陰雨連綿,大清河、滹沱河、瀦龍河、南運河、漳河、衛河同時泛濫,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災的土地又被水淹。這一年,直隸省遭受水、旱、風、雹的地區達63個州縣。

河南省的災情和直隸相近。從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彰德、懷慶、衛輝三府,早倩更為嚴峻。入夏以後,旱情稍有緩解,但彰德、衛輝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災,田地被淹。不過,就全省情況而言.仍以旱為主。全省農業歉收,減產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貧民,所在多有」,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即達7萬餘人。

這一年,山東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區有一段時間略遭水災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遭旱災,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東通志》稱該年全省「大旱.民飢」。據《申報》載,、由於旱災,山東各地災民紛紛逃荒、鬧荒或祈雨。但祈雨無濟於事.各處「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1876年12月11日 《申報》)。

旱魃向南為虐,禍及蘇北和皖北。蘇北各地這一年開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連雲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農田減產或絕牧。旱災引發了蝗災,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一些災民甚至「飢則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蹤,相戒裹足」。蘇北的社會秧序,因嚴酷的旱災而變得動盪不安。為了活命.飢民紛紛渡江南下,由蘇南的地方官員和土紳在蘇、松、太以及江陰、鎮江、揚州等地收容的流民達九萬餘人。

皖北的旱情與蘇北相似。入夏之後,持續乾旱;許多地方連禾苗也末能栽插:後雖下過一些雨,但「又復連日烈日。」,連補種的庄核也大多枯死;當年全省收成減半。有的地方顆粒無收。於是,成群結隊的飢民.匯成了四齣逃荒的人流。

這一年,北方的陝西、山西、遼寧等省.也遭受到旱災的威脅。陝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數地方種不下去。山西因旱災嚴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遙等縣幾乎顆粒無收。奉天的義州(今遼寧義縣),因大旱無雨,飢戶多達十萬,廣大農民在飢餓中痛苦地掙扎著。

經過近兩年的大旱之後,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災情在丁丑年(187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赤地千有餘里,飢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曾忠襄公奏議》卷8)。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飢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或「掘現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1877年6月30日《申報》)。

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河南的災情,與山西相似。經過連續兩年的大早,富饒的中州平原,已化為千里赤地。當年的《申報》刊登消息,說河南全省「歉收者50餘州縣,全荒者28州縣」。但是,奉旨幫辦河南賑務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恆抵豫則宣布:全省報災者八十七個州縣,飢民五六百萬。

旱災的陰影,同時還籠罩著陝西全省。同州府員的大荔、朝邑、邰陽(今合田)、澄城、韓城、白水及附近各縣,災情。極重極慘」。走投無路的飢民鋌而走險,聚眾槍糧,有的甚至「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報》)。

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縣志》對川北的旱災有翔實的記載:「丁丑歲,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縣尤甚……赤地數百里,禾苗焚稿,顆粒乏登,米價騰涌,日甚一日,而貧民遂有乏食之慘矣:蔬糠既竭,繼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諸樹皮掘剝殆盡……登高四望,比戶蕭條,炊煙斷縷,雞犬絕聲。服鳩投環、墮岩赴澗輕視其身者日聞於野。父棄其於,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於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饉(死部)殍不下數萬。」

這一年,包括京師在內的直隸和魯西北地區以及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依然有較嚴重的旱災。以直隸縣為例,僅河間一府就有二百餘萬災民。災荒之年,社會動盪,許多災民為死裡求生而鋌而走險。在武強縣,有災民組成的「砍刀會」;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災民組織武裝.進行搶糧斗爭。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持續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緩解;到6月間有過短暫的雨水期,之後又連續亢旱,一直延續到次年七月。不過從整個災區來看,旱情開始減輕,陝西、山東、河南、直隸等省.旱情都趨於緩解。但是,經過連續三年的特大旱災,老百姓對於天災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極限,因旱災帶來的各種人間慘劇,並未因旱情的緩解而相應地減少,反而更多更嚴重了。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毀滅於天災之中。在河南,僥幸活下來的飢民大多奄奄一息,「既無可食之肉,又無割人之力」,一些氣息猶存的災民,倒地之後即為餓犬殘食。在直隸河間府,一些壯年飢民「竟在領受賑濟的動作中倒死在地上。」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場大面積瘟疫向災區襲來。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省「災後繼以疫癘,道饉(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進入光緒五年(1879年),盡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東起直魯、西迄陝甘的廣闊土地上,畢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盪漾起清波,龜裂的土地開始滋潤,並重新泛起了綠意。旱災.已進入尾聲,苦難的歲月就要結束。可是,正當死裡逃生的人們准備重建家園之時,一場新的災難驟然而至,這就是7月1日發生在甘肅武都的震級達8級、烈度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壞或受到影響的地區,大部分在旱災區域之內。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慘絕人寰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飢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飢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凄,未聞之悲痛」,說這是。古所僅見的「大□奇災」。今天回顧這場天災,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們並不滿足於這場天災的記敘,除了哀嘆,更需要深思

3. 我國古時候出現過哪幾次大的飢荒

我國最大的飢荒都出現在清朝,就連康乾盛世也是年年飢荒。
因為康乾盛世的經濟連明朝末年都不如。
以下是我找史書整理出來的。

康熙元年,吳川大飢。
二年,合肥飢。
三年春,揭陽飢。秋,交河、寧晉飢。
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飢。夏,惠來飢。秋,懷遠飢。冬,烏城飢。
六年,應山飢。
七年,無極大飢。
十年夏,海鹽大飢。秋,臨安、東陽大飢。
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飢。秋,遂安、湯溪大飢。
十二年,樂亭大飢。
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飢。
十四年,東光飢。
十五年春,大冶飢。夏,連平飢。
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飢。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飢。
十七年秋,曲江飢。
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飢。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飢。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飢。冬,滿城飢。
十九年春,江夏大飢。夏,大同、天鎮飢。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飢。
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飢。
二十一年春,桐鄉飢。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飢。
二十二年春,宜興飢。秋,單縣飢。
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飢。秋,巴縣、江安、羅田飢。
二十四年春,沛縣飢。
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飢。冬, 城大飢。
二十六年,博興大飢。
二十七年秋,蔚州飢。
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飢。夏,潛江大飢。秋,龍門飢。
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飢。秋,襄垣、長子、平順飢。
三十年春,昌邑飢。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飢。
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飢。夏,富平、盩厔、涇陽飢。秋,陝西飢。
三十二年夏,慶陽飢。秋,湖州飢。
三十三年,沙河飢。
三十四年,畢節飢。
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 城飢。秋,大埔飢。
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飢。
三十八年春,陵川飢。夏,婺源、費縣飢。秋,金華飢。
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飢。
四十年,靖遠飢。
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飢。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飢。冬,慶雲飢。
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
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飢。
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飢。
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飢。
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飢。
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飢。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飢。秋,武進、清河飢。
四十九年,阜陽飢。
五十年,通州飢。
五十一年,古浪飢。
五十二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
五十三年春,陽江飢。冬,漢陽、漢川、孝感飢。
五十四年夏,臨榆飢;遵化州大飢,人食樹皮。
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飢。
五十六年春,天台飢。
五十七年,廣濟飢。
五十八年春,日照飢。夏,靜寧、環縣飢。
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飢。夏,蒲縣飢。
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飢。夏,邢台飢。秋,咸陽大飢。冬,兗州府屬飢。
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飢。夏,蒙陰、沂水飢。秋,嘉興、金華飢。冬,懷集飢。
雍正元年夏,通州飢。秋,嘉興飢。
二年春,蒲台大飢。夏,樂清、金華、嵊縣飢。冬,英山飢。
三年夏,順德、膠州飢。冬,惠來飢。
四年春,嘉應州飢。秋,澄陽江飢。
五年冬,江陵、崇陽飢。
七年,壽州飢。
八年夏,肥城、武城飢。冬,銅陵大飢。
九年春,肥城大飢,死者相枕藉;莒州、范縣、黃縣、招遠、文登飢。夏,章丘、鄒平大飢。冬,濟南大飢。
十年,崇明、海寧飢。
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飢。
十二年秋,武進大飢。
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飢。冬,垣曲飢。
乾隆元年夏,海陽飢。
三年秋,平陽飢。
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
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
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
七年春,山陽飢。夏,宜都飢。秋,亳州飢。
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飢。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飢。
九年,高邑大飢。
十年,正定、贊皇、無極、 城、元氏等縣飢。
十一年春,沾化飢。夏,慶雲、寧津飢。
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飢。
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飢。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飢,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飢,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
十五年秋,廣信飢。
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飢,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飢。冬,建德飢。
十七年春,全州飢。夏,同官、洵陽、白河飢。冬,房縣飢。
十八年春,慶元飢。秋,鄖縣飢。
十九年,羅田飢。
二十年,溧水、通州飢。
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飢。夏,沂州、武城飢。冬,濟南府飢。
二十二年夏,博白飢。秋,掖縣飢。
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飢。夏,日照飢。
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飢。
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飢。
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飢。
二十七年春,濟南飢。夏,棗強、慶雲飢。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飢。
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飢。
三十年春,桐廬飢。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飢。冬,威遠飢。
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飢。
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飢。
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
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飢。
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飢。
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秋,新城、寧陝 飢。
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飢。
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
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
四十二年秋,陸川飢。
四十三年,全蜀大飢,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飢。
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飢。夏,秦州屬飢。
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飢。
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飢。
四十八年春,黃縣飢。秋,綏德州飢。
四十九年春,葭州飢。夏,來鳳飢。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
五十二年,臨榆大飢。
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飢。
五十四年夏,宜都飢。
五十五年秋,禹城飢。
五十六年,邢台等八縣飢。
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飢,民多餓斃。
五十八年春,常山飢。
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飢。
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飢。夏,麻城飢

4. 鬧飢荒的年代是哪個年代

鬧飢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飢荒可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痛點,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見炊煙,遍地飢號。

年代,將一個世紀以連續的十年為階段進行劃分的叫法,通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每一世紀中從「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紀90年代。

需知:

根據《中國水旱災害》歸納,在1949-1990年的長時期內,「全國受旱面積超過2000萬hm的有23年,成災面積超過1000萬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災面積超過1500萬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災面積大小,依次為。

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過15%和成災率超過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個連續年段。

受旱率超過20%和成災率超過10%的有6年,分別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5. 歷史上比較大規模的旱災都發生在什麼時候(中國)持續了多久,有怎樣的社會危害

商朝
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間),曾有連續七年的大旱,《管子·輕重篇》曰:「湯七年旱,民有無子者。」管仲還認為:「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周朝
《詩經》有「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以及「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飢饉,斬伐四國。」[4]的描述。《詩經•大雅•雲漢》二章:「後稷不克,上帝不臨。」《集傳》:「言後稷欲救此旱災而不能勝也。」
厲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連續六年大旱。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載「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涇河、渭河、洛河。伯陽父認為「山崩川竭,亡之徵也」。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飢」漢朝
《鹽鐵論·水旱》:「六歲一飢,十二歲一荒。」
《史記·孝景本紀》載後元二年「大旱。衡山國、河東、雲中郡民疫」。
《前漢書·武帝本紀》載,(前114年),「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發生大旱災。
東漢安帝初,「連年水旱災異,郡國多被飢困……時飢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盡」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穀損傷,民物流遷」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飢,加以牛疫,公私闕乏,時有以馬驢及橐駝供駕挽耕載。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道路給糧稟,至所在,三長贍養之。遣使者時省察焉。」
南朝宋大明年間有旱災。沈約在《史臣曰》說,「大明之末,積旱成災,雖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並命比室,口減過半」。
隋朝

大業八年(612年)大旱,「時發四海兵,帝親征高麗,六軍凍餒,死者十八九。」
大業十三年(617年)大旱,「時郡縣鄉邑,悉遣築城,發男女,無少長,皆就役。」
唐朝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冬旱,至是(六月)雨 」。
《舊唐書·德宗本紀》載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元和三年(808年),元稹曾任監察御史,負責賑災,他寫有《旱災自咎,貽七縣宰》:「吾聞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災我身。胡為旱一州,禍此千萬人。一旱猶可忍,其旱亦已頻。」。
宋朝

《文獻通考》卷301記載,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飢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夢雷在湖南大旱飢荒,寫下一首《勘災詩》,「散吏馳驅踏旱丘,沙塵泥土掩雙眸。山中樹木減顏色,澗畔泉源絕細流。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下官雖有憂民淚,一擔難肩萬姓憂
元朝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諸路旱蝗,告飢者令就食他所。」
明朝

洪武十二年(1379年)詔曰:「廣平所屬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艱於樹藝,衣食不給。……今年夏秋稅糧悉行蠲免,以蘇民力。」
《明英宗實錄》載:天順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銅鼓、五開等府衛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飢殍者不可勝記。」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陝西連年大旱。
《烈皇小識》:「先是天啟丁卯,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塗面。王二高喝曰:『誰敢殺張知縣?』眾齊聲應曰:『我敢殺!』如是者三,遂闖入城。守門者不敢御,直入縣殺耀采。眾遂團聚山中。」
《鹿樵紀聞》說:「崇禎改元之歲,秦中大飢,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鳩眾墨其面,闖入澄城,殺知縣。」
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河南內黃縣蘇王尉村發現的《荒年志》碑記崇禎十三年時「斗麥價錢六百文,斗米價七百文,斗豆價四百文」。
有專家統計明朝旱災次數一共有174次。
清朝
《濟南府志》記載康熙四年「春飢,免順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賦糧並發帑分賑。六月大旱,飛蟲蔽天,墜地如蜣螂」。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個省受旱,「草根樹皮,搜拾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無收,赤地千里,大飢,人相食。」又山西境內「無處不旱」,「河東兩熟之地,災者八十餘區,飢口入冊者不下四五百萬」。是年8月1日,山西巡撫曾國荃奏摺曰:晉省報災州已有57處,飢民200餘萬,後來「赤地千有餘里,飢民至五六百萬之眾」。據12月10日奏報統計,全省被旱10分(顆粒無收)者16個州縣;被旱9分者13個縣;被旱8分者30個縣;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還有9個縣。
中華民國

1929年,陝西大旱,80%的縣受災,估計死亡加逃亡人數達300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至今中國依舊是旱災頻仍,幾乎是無年不荒,缺水成為中國全國境內最迫切的問題。2006年內蒙古蘇尼特草原持續旱災,受災草場面積23186.7平方公里。2006年5月中旬以來,重慶市遭遇大旱災。2009春,乾旱波及中國12個省份,河北南部、山西東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達到特旱。2010年初,雲南、貴州為中心的五個省份已達到特旱。

6. 1959年為什麼鬧飢荒

絕大多數飢荒的起因不僅是因為食物產量下降,也因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結合著對於問題嚴重程度認識的信息匱乏或者是更大影響的誤導信息。

在中國這場1959年-1961年的大飢荒中,城鎮居民享有定量的口糧。與此相對比的是,因為各級幹部出現嚴重的官僚主義,農村的基層幹部因搶著虛報他們公社收獲產量,而導致上級據此徵收的公糧數量增加。這樣留給當地農民口糧和種子糧減少了。

自然災害是導致1959—1961年大飢荒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1959—1961年我國發生了大面積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產量大幅度減產,進而導致農村地區嚴重缺糧,飢荒也隨之而來。因此,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我國應加強自然災害監測,建立科學的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的作用在於有助於及時准確獲取相關自然災害信息,降低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實現災前預警、災情監控、災後評估,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於有關部門快速、有效地回應突發事件。

對於一些頻發且破壞力大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當建立一整套相應的預警機制:建立高效、快速、靈活的危機預警組織體系;科學設定有關災害的風險級別和相應的應急預案;建立針對各種危機的靈敏、准確的信息監測系統和各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

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監測預測系統,收集分析各種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加強危機預警的理論研究,加快危機預測、預警設施、設備的科學研究和攻關,不斷提高危機預警能力。

7. 飢荒年是哪一年

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飢荒時間段是1958-1962年。

8. 鬧飢荒的年代是哪個年代

鬧飢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飢荒可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痛點,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見炊煙,遍地飢號。

年代,將一個世紀以連續的十年為階段進行劃分的叫法,通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每一世紀中從「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紀90年代。

其他飢荒年代

乾隆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

乾隆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大飢。

乾隆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

乾隆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

乾隆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

乾隆四十三年,全蜀大飢。

乾隆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

乾隆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

乾隆五十二年,臨榆大飢。

9. 在歷史中,中國的哪一個朝代受災害的影響最大

古代王朝興衰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災害往往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國家統治本就岌岌可危,如果再遭遇到嚴重的災害,那麼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在古代王朝之中,受災害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東漢和明朝。

結果,這兩場大規模的災害,不僅導致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更直接導致明朝北部九邊重鎮中的大同、山西、薊州、宣府等鎮被直接摧毀。當李自成從西安發兵攻打京師之時,一路根本未遭到抵抗,而在攻打京師時,即使守城將官不低聲下氣的求人守城,結果仍是“逾五六日尚未集”,以致不得不調遣宮中三四千太監參與守城。而即便如此,城防仍然極度空虛,平均五個城垛才有一個士兵,而剛剛經歷瘟疫的明軍更是“鳩形鵠面,充數而已”,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10. 大飢荒是哪年

發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間。

根據《中國水旱災害》歸納,在1949-1990年的長時期內,「全國受旱面積超過2000萬hm的有23年,成災面積超過1000萬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災面積超過1500萬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災面積大小。

依次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過15%和成災率超過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個連續年段。

受旱率超過20%和成災率超過10%的有6年。

分別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見,1959-1961年屬於該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災面積名列前茅,而在建國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統計里,該時段的受旱面積、成災面積、糧食減產量、受旱人口的統計數值,則更居於首位。

1959-1961年的大飢荒可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痛點,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見炊煙,遍地飢號。

當時,中國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實行農民集體生產,且生產出的糧食由公社存儲,並於每年的11月按規定的比例上繳中央政府。

剩下的糧食用來做大鍋飯養活農民,農民也不再享有生產報酬 。

由於整個糧食生產、分配和消費環節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農民遷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賴自己所在的生產地區剩下的糧食獲得生存。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飢荒最長的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