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華山的資料
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
「華山自古一條道」,由北向南,貫穿北峰、中蜂、東蜂、南蜂、西蜂計程越20公里。一路行去必經千尺幢、白尺峽、老君梨溝、上天梯、滄龍嶺等絕險要道,可包嘗華山之險。此外,山上還有長空棧道、鷂子翻身等一般人聞所未聞的險景。
若親臨其境奇峰峭壁,險徑危石,鬼斧神工必令游者不勝驚駭,嘆為觀址。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
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跡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餘
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岳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的「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華山系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早在《尚書》里就有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華山巡遊。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然成風。
華山又是道教勝地,為「等四洞天」,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自周末始,即有道家於雲台觀佈道, 金元時華山已成為全真派發祥道場。在歷代高道中,尤以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秦漢以來,和道教與華山有關的神話傳說廣為流傳,現存200餘篇。其中以「巨靈劈山」、「劈山救母」、「吹蕭引鳳」影響深廣。隋唐以來
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騷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1200餘篇,摩岩石刻多達千餘。
世紀之交,華山正以它獨特的景色,全新的姿態,安全保護措施的加強、奇險無比的華山,正在變為中外遊人的坦途!
華山有五峰,朝陽(東峰)、落雁(南峰)、蓮花(西峰)、五雲(北峰)、玉女(中峰)。因東南西三面是懸崖峭壁,只有柱峰頂向北傾斜打開了登華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
『貳』 華山的簡介及傳說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截至2013年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1982年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建設部、旅遊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 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台為最佳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諸位著名的道教高人。
傳說:公主修道隱塵亂 白龍潭白龍瀑 無根樹 雷神洞 神林 紫柏 五龍潭 觀棋爛柯
『叄』 華山的歷史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岳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肆』 華山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她東臨潼關,西望長安,南依秦嶺,北靠黃渭,古稱太華山,又稱西嶽華山。由中(玉女)、東(朝陽)、西(蓮花)、南(落雁)、北(五雲)五個山峰組成。遠望主峰狀如金元寶,與周邊環繞幾小山遠望形似蓮荷;西峰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稱「花山」,又因近臨黃河,是華夏發源地,加之人們口音等因素,故稱「華山」。整體為花崗岩斷塊山,最高峰海拔2154.9米。險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勢,自古為游覽勝地。華山多局部山地形氣候,山水向岩石節理集中,形成沖溝。溝谷堆積有巨大岩塊,著名的「魚石」即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爆發泥石流所形成。華山北坡大斷層近期仍有活動,1556年華縣地震達到芮氏8級。
大禹治水,他將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漳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通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一高一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另外則有 「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民間傳說:「漢士子劉向(一說劉璽)進京趕考,路過華山神廟,題詩廟中,戲弄廟神華岳三聖母,三聖母怒欲殺之,得太白金星之告,謂其與劉有三宿姻緣之份。三聖母遂與劉結為夫妻。三宿後,劉以沉香一塊贈別,囑他日生子,以此為名。三聖母既孕,其兄二郎神察之,怒提華山,壓三聖母於山下穴中。三聖母於穴中產子,乃名「沉香」;又遣夜叉送與其父。沉香成人後,尋母華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又竊得萱花神斧,與其舅二郎神大戰於華山。
二郎神請諸神相助,沉香亦得眾仙協力,舅甥各顯神通,神仙混戰,勝負難分。後玉帝敕太白金星說和休戰,沉香因得斧劈華山,救出娘親三聖母,母子團聚。在今華山蓮花峰翠雲宮西、蓮花石旁有一巨石,長10米余,裂為三段,如刀斬斧截,後人指為「斧劈石」,傳即沉香救母時斧劈華山所遺。
『伍』 華山的簡介
華山(Mount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
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17年6月29日,華山榮膺「2017中國最受歡迎旅遊景區」殊榮。華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台為最佳地點。「中國黃河50景」之一。
華山的主要景點
1、西嶽廟
西嶽廟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台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坐落於寬廣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迴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
2、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台階石徑。環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雲環繞,風光非常迤麗。
站關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觀。關內關外登山路兩側鐵索上情侶鎖、平安鎖,重重疊疊,紅繩綵線迎風搖曳,不失為關前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3、蒼龍嶺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並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而該處也因此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
『陸』 濟南華山的歷史
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騷客都曾登臨此山。歷史典故很多,流傳最廣的是這樣一個:華山半山腰有一個呂祖廟,當年和尚下山擔水,一隻狼進去了,和尚擔水進去後將門關住,狼餓急了就將和尚吃了,然而狼卻出不了廟門,最終餓死在廟里。華陽宮的建築什麼年代建的誰也說不清,相傳東漢劉秀討飯到山腳下的郅家村,村中有個郅矮子收留了他,後來劉秀做了皇帝,娶郅矮子的妹妹為妻,郅家從此大富大貴,在山腳下廣置院落,還出資興建了華陽宮。
華山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即發生於此。《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克率華山全景領的晉軍進行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言稱「滅此而朝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柒』 華山的歷史意義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http://ke..com/view/2157.htm
『捌』 華山 簡介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
華山遠離海洋,處於西風帶北緯30°—60°之間,大陸度為53°7′,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峰的垂直溫度梯度(或稱溫度直減率):北麓從縣城到峰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出現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跡猶存。
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很多了,香火很盛。由於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發,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後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嶽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它始建於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嶽華山廟碑》,言東漢統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
北魏興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
(8)華山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華山山脈的植被面積約130萬畝,其植被特性是「針葉林、落葉闊葉疏林區」。華山地區植物,近80科、100多屬、2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30多科,40多屬,60多種。
蕨類植物20多科屬,近50種,苔蘚地衣植物20多科,40多屬,近70種。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是松櫟林,海拔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其樹種以油松、華山松、白皮鬆、栓皮櫟、銳齒槲櫟、遼東櫟、山楊等為主。
松櫟林帶的下部是以栓皮櫟為主的闊葉林,小量有板栗、化香、槲樹等。華山松林、油松林、栓皮櫟林、白皮鬆林、人工林、馬尾松林是華山地區的主要植被類型。
此外,在海拔800米以下多是農業墾植帶,天然植被很少,多數裁培植物散生於河流兩側或村莊附近,如楊樹、柳樹、榆樹、槐樹、臭椿、香椿等。山麓地區有成片或散性的側柏林。
『玖』 華山的人文歷史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華山腳下生息。華山腳下的橫陣、龍窩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清代國學大師,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一代儒宗、朴學大師,學問與革命業績赫然」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考證認為,中華、華夏之「華」藉以華山而名,在其名作《中華民國解》中論述:「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洲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有「中國考古界拓荒者」之稱的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論述:「華夏集團發祥於今陝西省的黃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著黃河兩岸散布於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觀點和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謀而合,「足以證明所得各條並非一人的私見。」
中國考古類型學的奠基人,前中國考古學會會長蘇秉琦(1909年10月4日—1997年6月30日)教授,晚年撰寫的考古學著作《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世紀之作」,其中論述,中華民族正是以華山腳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而得名的 。蘇秉琦在《談「晉文化」考古》一文中說:「源於陝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寶雞北首嶺上層為代表),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唇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為基本特徵的『廟底溝類型』,這是中華遠古文化中以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花朵),其影響面最廣、最為深遠,大致波及中國遠古時代所謂『中國』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歷史的全過程」。以「玫瑰花」為標志的仰韶文化,同起源於燕山北側大凌河流域以「龍」為徽的北方紅山文化,在桑乾河上游交錯相會,相互撞擊、聚變,迸發出新的文明火花,「華山玫瑰燕山龍」的相遇,拉開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帷幕,這正是以華為名、以龍為徽的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前身。這一考證正好印證了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的一個觀點——「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 。蘇秉琦的觀點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員 ,華中師范大學的陳建憲教授 ,多年來致力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起源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學陳連開教授等學者的認可和繼承,陳連開還引述王震中、任式楠、孟華平等人的論述做了進一步探討和延伸。
2007年06月18日,金庸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做題為《中國歷史大事》的演講,演講前特別聲明:「我講的並不是我獨創的學問,而是蘇秉琦教授的觀點。」而金庸闡述演講的觀點,即「中華文化不是在黃河一個地方發展起來的,當時最主要的文明在華山腳下。因為以玫瑰花為圖騰所以我們稱之為華夏民族,就來自於這個『華』字。」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與黃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認為,「中華」「華夏」藉華山而得名。又說:「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我們的祖先還曾以華山位居祖國版圖的最中間而稱華山為「中華山」。華山周圍聚集的部族為「中華山集居群落」,進而演化為「中華」和「中華民族」。當代知名人士也為華山題詞:「華夏之根」「父山」。華山孕育了中華民族,締造了中華文明。華夏之根在華山,民族之源在華山。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出現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跡猶存。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很多了,香火很盛。由於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發,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後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嶽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它始建於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嶽華山廟碑》,言東漢統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北魏興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
另外還有雲台觀和玉泉院。雲台觀在華山下,去谷口二里,華陰南八里,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廣初創,唐天寶年間金仙公主復修。《華陰縣志》載:「雲台觀以雲台峰名。有二:其一為北周道士焦道廣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為陳摶建。」陳摶初居華山,曾開辟荊榛,在觀內居住。元、明、清歷代不斷修葺,迄今舊址還在,其東北尚有紀念陳摶的希夷祠。玉泉院在華山的張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3)為紀念陳摶所建,院與玉井潛通,玉泉溪水環繞,故名。院內有奉祀陳摶的希夷祠,祠後曾有希夷睡洞,傳說是陳摶練習睡功之處,可惜早已不存。玉泉院的規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華陰知縣陸維垣所建,光緒時曾為大水沖毀,後修復。解故後,人民政府於1958年撥款重修並擴建。另外還有鎮岳宮、玉女祠、全真觀、聖母殿、毛女祠、煉丹爐、巨靈祠等等。這些廟多依山而建,結構精巧。 華山金石題詠最早見於周劍漢鼎,《古今刀劍錄》曾有著述。碑及摩崖石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對宋以前的華山題刻進行研究和整理,寫出《華岳題名跋》專著10卷,考察研究了自唐開元二十二年(734)至後唐清泰二年(935)200年間532人對華山的題名。
清代顧炎武、王宏撰又將華山石刻收編成冊,並辨析真偽。乾隆年間畢沅將華山的一石一字,均收於《關中金石記》中。華山石刻以摩崖石刻為主,是一個書法藝術寶庫,被譽為鐫刻在崖石上的書法博物館。石上書法,行、草、隸、篆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跡經多年風剝雨蝕,山洪沖刷,多有被埋沒或字跡不可辨認者。經縣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僅登主峰道路側傍及主要景點計有摩崖石刻330多條。按由下而上順序,擷英輯要列表於後。凡表中「不詳」或「口」者,多因字跡無法辨認或題字本無落款和年代模糊,有待後來之有識者考證。 題刻人中的著名有清代勝保、吳大澄、升允,民國孫中山、張大千等。
華山小上方景點一處「陪睡」題刻,其落款為「後學李光漢」,被網友驚呼為神題刻。據收集華山崖刻的荊勤學表示,該題刻或為清代李光漢向睡仙陳摶(tuán)老祖表達謙恭。 《禹貢》:導河至於華陰。即華山之北矣。
《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廣十里,遠而望之,若華然,故曰華山。
《白虎通》:西方華山,少陽用事,萬物生華也。
《爾雅》: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雲。
《水經注》:華岳有三峰按《勝覽》雲:華岳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直上數千仞,基廣而峰峻疊秀,屹於嶺表,有如削成。山頂有二泉東曰太丘泉,西曰蒲池,東西分流,掛溜騰虛,直瀉山下。今其山盤回峻挺,翼帶河濱,控臨關險,壯都邑之形勝,扼雍、豫之噤喉。秦中險塞,甲於天下,豈不以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山川之雄,泰華裒然稱首哉!
唐玄宗《華岳銘》:雄峰峻削,菡萏森爽。是曰靈岳,眾山之長。偉哉此鎮,崢嶸中土。高標赫日,半壁飛雨。 《捉搦歌》古樂府
《游西嶽詩》西晉·潘尼
《華山館為國家營功德詩》南北朝·沈約
《行經太華》隋·孔德紹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登華山》唐·李白
《華山歌》唐·劉禹錫
《華岳》唐·王維
《望岳》唐·杜甫
《華岳廟》唐·張籍
《途經華山》唐·李隆基
《水簾詩》唐·柳宗元
《觀華山瀑布》唐·呂履恆 1、洞里瓮是怎麼回事兒?
這一景觀在群仙觀上方登山道路旁。在一塊岩石上有一洞,洞里有黑色釉瓮一口,而且瓮里還套有一洞。令人費解的是,石洞口小,瓮體大,此瓮是如何裝入洞內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洞里有個瓮,瓮里有個洞,洞里的瓮里有個瓮里洞,瓮里的洞里有個洞里瓮,不知是先有洞還是先有瓮。」
2、「全真岩」三字是如何刻在崖頂的?
在南天門外長空棧道盡處的賀老石室上方懸崖絕壁上刻有三個斗方大的字「全真岩」,雙線體楷書,筆力蒼勁,刻工精湛,傳為元代道士賀志真題刻。然而,令人驚詫和不解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數十米高的崖壁上,且崖壁呈屋檐狀,字就刻在「屋檐」下方,崖壁下就是萬丈深淵,真不知賀老是如何將這三個字刻上去的?
3、「雲天弧光」是怎樣出現的?
在天梯上方兩塊巨石周圍,夏秋時節的雨天清晨,常常會有幾縷電弧一樣的光芒劃過,格外耀眼,使夜幕下的石紋清晰可見,說是雷鳴前的閃電,但弧光過後並無雷聲。不知這「弧光」是怎樣出現的?
4、「蓮台佛影」是怎樣出現的?
在華山南峰,空氣濕潤,陽光朗照的日子,有時會在一片輕霧上方突然出現一團彩色的光暈,光暈正中間有一陰影,其形狀酷似佛身,或立或坐,惟妙惟肖,象是「神明奧區」,十分神奇,不知這種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5、為什麼會有「燕子銜表」?
在南天門外有一石台,三面臨壑懸空,下視深淵萬丈,四圍曠渺,相傳是軒轅黃帝會群仙的地方。春夏立交,常有善男信女焚表以祭天神。黃表碎片紛飛漫舞天空,引來無數燕子叼銜,成為別有情趣的一道景觀。不知這燕子為何要「叼表」呢?
6、「」是什麼字呢?
在蒼龍嶺上方平台邊崖上刻有「雲海」二字,落款就是「」題,不知「」是什麼字?有人說是「昌」「明」二字,有人說是陝西關中方言「jiao」(意思就是太陽光很火辣),到底是什麼字,至今既無稽可考,也無典可查,成為一大字謎。
7、仰天池為何「旱而不涸,澇而不溢」?
在華山極頂落雁峰(南峰)巔有一天然石凹,寬不盈尺,長約一米,呈不規則形,青天近在咫尺,仰承天露,得名「仰天池」。池水清澈,澇時不盈溢,旱時不枯竭,一年四時與日月同在,不知是何道理?傳說太上老君常用此水煉制金丹。
8、為什麼黑龍潭水色變化無常?
黑龍潭在華山南峰,潭不大,有一平米見方,常年積水,為黑龍水府,得名黑龍潭。令人不得其解的是,有時潭水呈黑色如墨,有時又清澈見底。人們百思不得其中奧妙。《說鈴》一書就說:「龍在則水黑,龍去則水清」。
9、游山神燈是怎樣出現的?
明代畫家王履在《玉女峰記》中記述夜宿玉女峰,夜半見峰巔崖畔有光如燈,或三或五游移不定,這就是華山神燈。《雍勝略》記述,華山白羊峰「每至三元八節,即有神燈或三或五現於崖端。」傳說見神燈者必定福壽雙全。
10、中方仙橋為什麼人來人往?
在華山峪三清殿南絕壑上,因天象變化,有時遠遠望去,在峰壑間能隱約看見一座象彩虹一樣的橋,橋上人影幢幢,如群仙聚會。有位名叫史紀的人在《中方仙橋》詩中這樣寫道:「天丁役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如紫霄沖鳥道,下臨線壤小咸京。蘭香佩玉朝金闕,子晉吹笙弄明月。萬籟不鳴寒夜寂,清風飄落步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