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簡介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是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被北回歸線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1)台灣的歷史名城是什麼擴展閱讀:
「台灣」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貳』 台灣的歷史以及名字的由來
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了「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台,故名「台灣」。道光重刻本康熙《台灣縣志》雲:「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鑒》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台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台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台灣」一名由來於「大灣」。又據康熙《台灣縣志》所築城堡「制若崇台」,「台灣」的「台」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台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台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台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台灣」之稱來源於大海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游篇》作台員。「大員」、「台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台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族名稱有關。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目前雖仍存在分歧,但在辭書、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探討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
『叄』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肆』 台灣的歷史名稱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
早在春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台灣歸屬揚州范圍。
先秦時,稱台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台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台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台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台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台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台灣。
明朝中葉,台灣又有了「大灣」、「大員」、「台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台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台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台灣,恢復台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台灣」名稱沿用至今。
『伍』 台灣的歷史,簡要一點,大概50字左右吧
歷史:
原住民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
(5)台灣的歷史名城是什麼擴展閱讀:
收復台灣的意義:
收復台灣可以極大的增強我國人民的自信心,加強民族凝聚力,同時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在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中,在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我國還處於分裂狀態。這對於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極為不利。
試問,一個自己上處於分裂狀態中的國家如何制止歐美強權對前南、蘇丹等小國的分裂行徑,如何在亞洲鄰國的領土爭端和沖突中進行斡旋。一個分裂的國家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如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不僅如此,台灣問題一直是境外反華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牽制中國發展的切入點,是他們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砝碼。如果收復台灣,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中國將樹立一個強大、獨立、自信的大國形象,讓那行反華勢力無機可乘。
同時,國家統一將使人們更加自信,在國際交往中更加理直氣壯,因為我們有強大、統一的祖國做後盾。國家的統一將使各族人們更加緊密的團結起來。
『陸』 歷史上的台灣被稱為什麼
早在商周時代,台灣被稱為「岱員」;
春秋時稱「島夷」;
秦漢三國時稱「夷洲」;
隋唐時期稱「流球」、「留虯」;
宋元時期稱「琉球」;
明清時稱「台灣」、「台員」、「大員」、「大園」、「埋怨」、「埋冤」、「大灣」等。 此外還有「東部」、「東京」、「東寧」、「台陽」、「東港」等稱呼。
清光緒十三年(1885年)清廷作出台灣建省的決定後,才正式以「台灣」作為島的名稱和省的名稱。
『柒』 有關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資料
香港:
1、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有部分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
2、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了英國。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4、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完全的管轄權。香港保持著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除了外交和國防外,在所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權。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5、現在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和技術中心。它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首先,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並且在GaWC的世界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三。
澳門:
1、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2、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3、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一百多年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澳門已成為一個擁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城市。歷史名城澳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4、現如今成為一個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場之一。它實現了資本主義制度。
台灣:
1、史前時期: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2、荷西時期: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抵抗。 1652年,郭懷義領導了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雖然它最終遭到鎮壓,但它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陷入危機。九年後,他們與民族英雄鄭成功合作驅逐荷蘭人並重獲台灣。
3、明鄭時期:鄭成功是鄭志龍的兒子。他於1624年出生於長崎縣賓喬市。 早年,他以廈門為基地對抗清朝,並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延平王。在對南京的襲擊受挫後,他回到廈門修船,並試圖驅逐入侵台灣並收回土地的荷蘭人。
4、清朝時期:明朝末期,鄭政府處於與清政府軍事對峙的狀態,逐漸演變為分裂政權。 1683年7,清政府派遣福建海軍的海軍上將。從銅山到蕪湖和台灣。清軍對蕪湖衛軍進行了攻擊,鄭軍被擊敗。鄭克楨領導公眾到清政府。到目前為止,台灣一直處於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5、戰後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機關。 1949年,國民黨當局返回台灣。 1954年,美國和台灣當局簽署了「中美聯合防禦條約」,使與祖國分離。
『捌』 誰給個台灣主要城市的簡介
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北市為台灣躋身國際都會之列的城市,集全台灣政治、經濟、教育、娛樂、文化於一身,而台北市也是台灣第一大城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為244萬。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台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台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
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致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航空 從高雄小港、台中、嘉義、台南、屏東、花蓮、台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班機直飛台北松山機場。
鐵路 縱貫線經過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車站、東區的松山站是兩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公路 主要聯外客運為台汽客運、統聯客運,聯絡台灣西部與宜蘭各主要城鎮;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運,密切往來鄰近的基隆、台北縣。台北車站周邊是市內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園路、館前路、重慶南路上各線公車密集,而南區的公館、北區的士林、東區的忠孝東路四段、西區的中華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車轉運圈。來台北市旅遊,最好購買一本公車手冊以便隨時查閱。捷運 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眾交通工具,木柵線貫穿台北市東、南區,淡水線前往北區,中和、新店線經南區,板南線橫貫東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聯營公車、客運,十分便捷。
高雄簡介
高雄市位於台灣西南部,西臨台灣海峽,南接巴士海峽,是東北亞通往南太平洋要道,同時也是一個理想的商港,先天條件優越。
高雄市有一百四十萬人口,經濟活動人口有九十餘萬人,人力資源雄厚,且因受海洋氣候調節,全年陽光普照、氣候宜人,加上近年產業急速發展、經濟繁榮,為台灣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貨櫃港。
台中市位於台灣島西部的中央,台中盆地的中心,全市分東、南、西、北、中5個市區和北屯、南屯、西屯3個郊區,面積163平方公里,人口75萬,是台灣第三大城市,也是台灣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台中市氣候溫和,交通方便,市內環境優美,街道整潔幽雅,有「寧靜之都』的雅稱。
台中市昔稱「東大墩」、「貓霧棟」,周圍土地肥沃,終年氣候溫和,盛產稻米、甘蔗、水果和煙草,不僅是台灣中部物產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
台中市的開發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與台北地區同屬一個時期。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鋪人居住的地方,名為岸里社。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大陸福建、廣東沿海移民開始進入台中盆地一帶從事墾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總兵蘭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於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來屯墾,至清雍正年間(1723-1735),人煙漸盛,形成村落,名為「大墩」。由於這一帶土地已辟為良田,水源豐富,盛產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許多水車,碾米店毗連,逐漸出現了稻穀脫殼加工業,並由此發展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農產品集散和加工中心,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鎮雛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頂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稱東大墩。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正式建省,初時以台中山環水復,中開平原,氣勢恢宏,又當全台適中之地,曾計劃在該地建立省城。清連橫著《台灣通史》中載:「光緒十三建省,移台灣府於此,附郭亦曰台灣。先是,巡撫岑毓英來巡,擇地於蘭興堡東大墩之麓,劉銘傳亦以為可。十五年起工,選建八門四樓,…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費款二十一萬五千兩。而銘傳一去,其事遂上。」後任巡撫認為這里遠離經濟發達的台南和台北,往來南北交通又有許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將省城改設在台北。台中僅名義上作了幾年省城,而實際上修築了兩年多的工程最後沒有完成,台中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東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鎮。日本殖民者佔領台灣後,以此地位於台灣中部要沖,於1897年在這里設台中縣,又於1920年改設台中州,台中為州轄市。1945年台灣省歸還中國後,台中州改為省轄市,不過由於台中市無特殊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距海岸較遠,沒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速度都比台北、高雄兩市緩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這里設立了台灣省第三個加工出口工業區,興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與台中市聯系的高速公路,使該市經濟發展速度才明顯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 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 1倍多,突破53萬人,一躍成為台灣省的第三大城市。
『玖』 我要去台灣,能介紹一下台灣嗎
去台灣,一般做環島游。有幾條路線:一是從香港飛台北,由北向南走;一是從香港飛高雄,由南向北走。無論那條路線,阿里山、日月潭停留、太魯閣公園、北回歸線紀念碑、台島最南端的墾丁公園都不要錯過……東部海岸的藍天碧海,也是必去的地方。
台灣北部:漫步歷史現場 感受都市繁華
台北市和台北縣主要景點有:台北故宮博物館、國父紀念館、仁愛路、士林夜市、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廈101大廈等。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著名的園山大飯店、陽明山國家公園、小火車博物館、還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微型景觀博物館。
台灣故宮博物館——參觀故宮珍寶,是旅遊團包費用的參觀項目。台灣的故宮博物館從外觀和佔地面積僅2.1萬平方米,與北京故宮不能同日而語,但內中珍寶卻非北京故宮博物館可比。有人說北京故宮是有宮無寶,台灣故宮是有寶無宮,其實有些誇張,但也似乎不無道理。從歷史記載看,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從用軍艦從大陸運走大約2萬多箱約62萬件珍貴文物。據說展出藏品即使三個月輪換一次也可以上百年不重復。
台灣故宮博物館全年開放,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為開放時間,館內不準拍照錄像,白天參觀一天,晚上旅遊團都會安排到台北有名的士林夜市觀光,這里幾乎集中了台灣各地特色小吃。幾個年輕朋友一起逛夜市、品小吃,這種誘惑更是無法抵擋的,一路吃下來,腦滿腸肥。
野柳國家公園——位於台北縣北端的野柳國家公園很值得一去,這里經過千百萬年風吹日曬海浪侵蝕形成的特殊地貌,這處景觀是長約2公里的狹長地帶,站在高處舉目四望,蜂窩石、燭台石、棋盤石、姜石、蘑菇石,盡收眼底,聞名遐邇的海參石、海花石、豆腐石、松茸石、女王頭等大大小小48景,個個形象逼真名不虛傳。每當潮落時,在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的石窩石縫里總會留下五顏六色的貝殼。
從野柳返回時,天色漸晚,沿路可見格調不一的小玻璃屋,每間玻璃屋裡坐著一兩位女孩子,這些就是台灣有名的「檳榔西施」。盡管穿著性感暴露,但不會做過格的事情。這種職業已成為台灣的一種行業,並有台灣當局頒發執照,檳榔屋幾乎遍布台灣全島,據說西施們的月營業額都能上十萬新台幣,檳榔西施已成為台灣某種特殊的文化的代表。
西門町——有人形容西門町是「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這里是台灣青少年的尋樂園——不但是影視歌星、年輕偶像舉行簽唱會、新歌發布會的地方,更是時尚潮流匯聚地。「西門新宿」是徒步區內最大的服飾商場,約有200間各具風格的小商店。想知道美國、義大利、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最新流行的服飾與資訊,來這里就對了。
台灣中部:撥雲尋古道 倚樹聽流泉
阿里山——是每個到台灣的遊客都十分嚮往的地方,也是旅行社必安排的重要景點之一。
阿里山其實不是僅指一座山,它是由尖山、塔山、大武巒山等18座高山組成,整個山脈森林覆蓋面積達3萬多公頃。遠遠望去,峰巒起伏、鬱郁蔥蔥、高大的原始林木遮天敝目,走在密林深處,抬頭望上去只露出一線天空。森林裡中含氧量極其豐富,是個天然大氧吧。阿里山有五大看點:原始森林神木、高山森林小火車、看日出、觀雲海和游姊妹潭。游阿里山基本不走回頭路,特別提醒大家山下山上溫差5℃以上,上山前要准備外套、雨傘,再帶上水,女士們不要穿高跟鞋。林中多小雨,路面會很滑。
一路上會看到高大的阿里山神木,這種「神木」其實叫紅檜木。生長十分緩慢,長成直徑50厘米就要花費130年左右時間。日本東京的明治神宮、京都的平安神宮大殿建造都是從台灣掠奪的「神木」建成的。阿里山中最大的一株樹圍達23米,根部達50米,樹齡已達3千多歲,被稱之為檜樹之王。在森林中會看到一處處被日本人砍伐後留下的巨大樹樁,令人十分痛惜……
到了山上可以領略高山民族文化,阿里山姑娘自然、大方的歌舞表演很吸引人。
日月潭——是台島最大的高山湖泊,繞湖邊一周達35公里。這里長年水清潭碧。日月潭是由連在一起的兩處水面組成,一大半是不規則的圓周形,另一小半為新月形,中間由水中一樹木茂密的湖中島連接。從高處遠望,水面如日月同輝,故得名日月潭。日月潭原來只是一處不大的湖泊,後來為了發電,引水蓄積成目前規模,據說此處發電量為全台灣發電總量50%以上。水深數十米,潭水呈蘭綠色。寬闊的湖面上各種遊船、遊艇往來如梭。
還可以品嘗到潭中出產的魚、蝦,由於水用來發電常年流動,潭中盛產的細腰魚和潭蝦肉質細嫩、味道極其鮮美。
台灣南部:椰風蕉雨 碧波白浪
墾丁——地處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對高雄人來講,好象是後花園一樣。到了台灣不去墾丁,難免有遺珠之憾。
墾丁的名稱來源於清光緒三年,清朝廷招撫局從廣東招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是這里除當地少數民族——排彎族外的第一批建設者。為紀念這些功不可沒的壯丁而得名墾丁。墾丁有如非洲的好望角,它一面背山,三面臨海,椰風蕉雨,碧波白浪,構成了無限迷人的風光,也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每年吸引400多萬遊客。這里有遠東最大的鵝鑾鼻燈塔,它一向有「東亞之光」的美稱。鵝鑾鼻公園在屏東縣南部,園內石灰岩地貌奇特,因長年受強風、海浪及雨水侵蝕,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險洞比比皆是。有的形如一柱擎天,有的形如怪獸虎視眈眈……園內縱橫交錯的步道周圍有虯榕、滄海亭、幽谷、擎天石、親吻石等景觀,處處引人入勝。這里的熱帶植物有近千種,但以象牙樹、毛柿、海檬果、黃槿為主。岩壁上爬藤植物布滿其上,有如此茂密的熱帶植物,難怪招來這么多紅尾伯勞鳥、烏頭翁、樹鵲穿梭其間,還有大批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上下翻飛
全省位於祖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788.0908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
台東山地 由中央、玉山等5條山脈組成高原狀地區,面積約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脈偏於本島東側,縱貫南北,長達320公里,寬80多公里,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區內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銀裝素裹。阿里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狹窄的平原,較大的有宜蘭平原,面積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脈之外,台灣還是一個多火山的島。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西平原 由西部濱海地帶的沖積地所組成,北窄南寬,面積約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長180公里。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250平方公里,佔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為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區。屏東平原為高屏溪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