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面有多少年的歷史

面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2 22:28:40

Ⅰ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

面條的故事要從「面條帝國」——中國說起。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千年炊煙孕育了兩千多種面條的做法,影響了整個東亞的面條文化。不過,無論是面條還是製作面條的主要原料小麥,源頭都不在這里。

中國的象形文字「麥」原指「遠道而來的人」,與面條的「面」字結合,就成了「面」(「面」的繁體字),而小麥以及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面條,在數千年前也確實是遠道而來的。

每年有6億噸產出,已經成為地球上60%人口主糧的小麥,最早誕生於9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耕文明。

在它誕生後的6500年,小麥種植技術連同制面技術,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穿越巴爾干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因此,這條以長安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又被叫做「面條之路」。


(1)面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面條的價值

1、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2、面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3、面條含熱量低,面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變成400克。

4,、面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面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Ⅱ 中國人吃面條已經有多少年 的悠久歷史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於中國。
由此說明:1、面條至少在中國有4千年歷史了;2、過去的面條不是麵粉做的,而是粟米做的;3、中國是無可爭議的面條起源國。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Ⅲ 蘭州拉麵有多少年歷史了

牛肉麵俗稱"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蘭州拉麵的歷史已經有85年,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麵,是回族人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他在家裡製成了熱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叫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麵,其香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麵,他突出一個清字。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賣了,就想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得門來,伙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爽,醒胃。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經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接管經營。

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稱譽。識別蘭州拉麵的正宗與否,要一看有沒有進店免費一碗湯,正宗必有湯贈,那牛羊肝的湯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顯然與喝此湯有關;二看牛肉拉麵的湯是否清,湯濁就不是正宗了。現在可能贈湯環節早已省略了!

Ⅳ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面條起初被稱為「湯餅」。

四千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中國西北部的一個村莊,緊隨其後的洪水又將其封凍。四千多年後,准確說是在2005年,考古學家們在被稱為「中國龐貝」的青海省喇家村裡,發現了裸露在岩層中長約50厘米、寬約3毫米的面條。不過在那時它的名字很有可能還不叫「面條」。

在中國,最早的面條被叫做「餅」或「湯餅」。1400年前的《齊民要術》首次記載了製作面條的「水引餺飥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簡單來說,「水引面」是將拉成筷子粗細的面條,掐成一尺狀,水浸之後,在沸鍋的蒸汽上用手快速捏成扁條狀下鍋,煮熟出鍋淋上雞湯。餺飥的做法與水引面相似,只是形狀更似扁平的面揪皮,但口感上都「滑美殊常」,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湯面。

(4)面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特色面條: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的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的重慶小面、上海的陽春面、高郵的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麵、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

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鋪蓋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貴陽的腸旺面,阜陽格拉條,渦陽干扣面,等等。

Ⅳ 泡麵和面的歷史

泡麵是中國人最先使用,但是是由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出生於台灣嘉義,原名吳家福)所發明的...
具體情況:http://www.zhongwang.cc/top/webb/topicgao.asp?id=343&page=1
至於面....
義大利、阿拉伯和中國人都宣稱自己是第一個發明面條的民族,現在新的考古發現支持了面條是中國人發明的說法。考古學家在青海挖掘出一碗面條遺跡,年代已經有4000年之久,比先前考古所知面條歷史還早了2000年。

北京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呂厚遠(Lu Houyuan)在青海民和縣的黃河流域附近,挖掘出一碗黃色的面條,經過碳十四鑒定,這碗面有4000年歷史,呂厚遠說,「這肯定是至今發現最早的面條。」

這碗面是在民和縣喇家村的黃土高原氾濫區的地底3公尺處挖出,面已經煮過,被覆在一個倒扣的碗中,長約50公分,直徑約0.3公分,與今日的拉麵很像,捲成如拳頭般大小;面是以小米和黍製成,而非今日面條的主要原料麵粉或者米。

社科院考古學家在同一個地方考古了數年,陸續挖出內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和玉石藝品,以及動物的骨骸,呂厚遠表示,以這些物品的狀態研判,煮麵的人當時遇到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全村幾乎都被水淹沒了。
面條的起源是在哪裡,在考古界爭論已久,義大利,阿拉伯以及中國都宣稱是面條發源地,呂厚遠說,「中國人說,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說,他們在那之前就已經有面條了。這些都是根據史料,個人看法,但是到今天之前,我們一直無法發現確切證據。」之前所發現年代最早的面條是距今約2000年的東漢時期。

Ⅵ 長壽面有幾年歷史了

在中國民間傳統歷來就有生日吃長壽面的習俗,相傳與漢武帝有關,長壽面主料為高筋粉,配以各種調料,代表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願望。
臉即面,「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節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
從漢武帝算起,有2000多年歷史了。

Ⅶ 河南燴面的歷史有多少年

比較早的傳說:(唐,公元600多年,距今1300多年)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於一農家小院。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面想做面條為李世民解餓。但追敵逼迫,情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面團拉扯後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後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癒。於是策馬謝別。
李世民即位後,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什麼滋味,就想起吃過的那年隆冬雪天在農院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母子,以厚加賞賜。還真是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

近期的起源(清末,100多年)
楊佩璋,字筱村,今長葛市後河鎮後河村人。光緒二年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人尊稱楊翰林);二十七年升侍講學士,旋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九年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署都察院副都御史。
光緒年間,天下客商,雲集京城,當時有位同鄉郭子興,在京開一面館,手藝不錯,人稱「天下第一鍋」。繁華鬧市,敲詐勒索,時有發生,郭子興為此類事情多次麻煩楊翰林,楊翰林義不容辭為同鄉妥善處理,深得同鄉稱贊。一日,十數名地痞飯後找茬賴帳,郭子興上前論理,不料眾痞子拳腳相加,且將飯館砸了個稀巴爛,楊翰林聽說此事後,差人將郭子興一家接到府上,說:「我正欲找一位廚房師傅,如果你願意,可留下來,也免得日後再遭惡人刁難。」郭子興看楊翰林誠心誠意,便答應下來。楊翰林生平喜歡清素麵食,正是郭子興拿手「好戲」,入府後侍奉楊翰林體貼入微,楊翰林十分滿意,後來便一直跟隨左右。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建立,楊翰林時任清廷都察院副都御史,由於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趁機辭程,告老還鄉。秋日,楊翰林偶感風寒,便卧床不起,郭子興照舊將早點呈上。楊翰林強打精神吃了幾口油條,不多時,便嘔吐起來,大夫看罷說:「並無大礙,只是體弱多時,魚肉之類、油膩之物不宜進,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可葯療、食補二者結合。」郭子興聞言想到,老翰林既然愛吃麵食,我不如將油條面用水煮熟一試,結果,煮熟的面片光滑透亮,看著就想吃,郭子興覺得,面里再帶些肉湯,既補養又能消化。於是,他將肉拍成肉茸,取腿骨砸碎,文火燉湯,湯燉好後,沖於面中,端到楊翰林面前,清香撲鼻而來,楊翰林精神一陣,問:「這是什麼?」郭子興靈機一動說:「燴面,此乃補養身體之物。」家人起湯讓楊翰林品嘗,楊翰林連說不錯。即刻欠身,連湯帶面吃完。楊翰林問郭子興:「燴面是怎麼回事?」郭子興說:「大夫囑咐:大魚大肉及油膩之物,不易消化,您老身體弱,只能吃清素,可光吃面怎能補養身體?我就試著用大骨頭、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葯燉湯,沒想到這湯還真補,您老愛吃,以後我常給您做。」隨後,郭子興天天燉湯煮麵給楊翰林吃,不幾日,楊翰林身體恢復面如初,街坊鄰居稱楊翰林精神抖擻,似返老還童。
民國九年,楊翰林仙逝,臨終前吩咐家人送郭子興銀兩,讓他再行開店,且叮囑郭子興不要將燴面失傳。郭子興深知其滋補、保健之功效,乃世上其它膳食所不及,早有意再度開店,專營燴面。不料,長葛當時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辦,時局不安,再無開店機會。郭子興有一遠房親戚,於黃河岸邊花園渡口附近,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裡。解放前,一直與楊府來往,建國後,由於「三反、五反」運動,斷絕音訊。時局穩定後,有長葛老鄉碰到郭子興在鄭州集體食堂做活,再後來不知其下落。

此外,鄭州合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飯店。1953年李少卿等4人接營,因是合夥經營,易名合記飯店。1967年起專門經營羊肉燴面,改名為「合記燴面館」,俗稱合記。

Ⅷ 山西的麵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民以食為天,作為麵食的故鄉——山西,很久以來在全國乃至世界倍受贊譽,有句話說的好,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1000餘年的發展,山西麵食在製作上逐漸形成了擀、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山西麵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做法、吃法多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普通的面團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麵、削麵、刀撥面、轉面、漏面、貓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魚等近百種花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聲譽傳遍海內外。 在2003年山西太原舉辦的首屆國際麵食節上,參會者絡繹不絕,各種風格、流派的麵食絕活得以展示,特別是拉麵表演的師傅把一團普通的面團拉到細如發絲,可穿針引線,叫人贊不絕口。

Ⅸ 面條起源於中國,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深受人民喜愛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面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面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如山西的刀削麵、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河北的撈面、河南的燴面、上海的陽春面、四川的擔擔面、揚州炒麵、岐山臊子面等。地方特色及其豐富,又如慶祝生日時吃的長壽面以及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好吃的面條幾乎都是溫和而筋道的,將麵食的風味發展到極致。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Ⅹ 古人吃上西紅柿雞蛋面到底有多難,花了數千年嗎

西紅柿雞蛋面是一道很普通的家常美食。雞蛋的香味配上西紅柿的鮮味,不知道俘獲多少人的味蕾。製作西紅柿雞蛋面並不必刻意講究,所需要的食材也十分簡單,主要有面條、西紅柿和雞蛋,等等。其過程大致說來,就是在鍋中將雞蛋和西紅柿翻炒,最後摻拌煮好的面條一起食用。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飲食傳統的形成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心理、科技進步和政治變遷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上還只是從主要食材上推算,如果再考慮三者之間的搭配及最終做法、口味的形成,其時間應該更晚。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說過:“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或者聲稱是古老的‘傳統’,其起源的時間往往是相當晚近的。”西紅柿雞蛋面可看作一例。

閱讀全文

與面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