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省汕頭市達豪區以前是不是潮陽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
達濠之前是屬於潮陽的
㈡ 潮汕四大古鎮分別是哪四個
1、達濠古城:在我市各地,有許多年代久遠的古建築遺存,建於1717年的達濠古城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達濠古城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我國有名的袖珍古城,是我省重要的文物單位。
2、洪陽鎮:洪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飲譽海內外的「洪陽鈞天樂社」,配套完整的「英歌」隊和潮州大鑼鼓隊、醒獅隊等;燈謎、詩詞、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有「十五夜行頭橋」、「正月擺社」等。
3、隆都鎮:是一個集潮僑文化、紅色文化和古建築群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是汕頭新八景之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建築古跡永寧寨,是澄海保存至今較好的一個古水鄉村寨。
4、龍湖鎮:位於潮安城區東北部,是著名的文化古鎮。龍湖鎮現存文物古跡較有名氣的有"塘邊劉公倭保障碑記"和"龍湖寨遺址"。"塘湖劉公倭保障碑記"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於1961年公布的省級第一批保護文物之一,現為潮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潮陽達濠哪個歷史更久擴展閱讀
潮汕的文物古跡介紹
廣東首批古村落(全省27個):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普寧市洪陽鎮德安里,潮安縣龍湖鎮龍湖寨,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岡村,
廣東第二批古村落(全省37個):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潮陽區貴嶼鎮南陽古村、澄海區隆都鎮龍美村、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象埔寨、潮安縣文祠鎮李工坑村、潮安縣鳳凰鎮後河村、揭陽市漁湖鎮長美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揭西,普寧,揭陽。
汕頭歷史街區:涵蓋了開埠以來的傳統亭台樓閣、騎樓、會館、教堂、領事館、學堂庭園等中西結合的建築精品。
潮汕園林:潮陽西園,潮陽耐軒磊園,潮陽林園,澄海西塘,潮州蒓園,葵潭大庚園。
其它主要古跡:普寧城隍廟、普寧學宮、馬嘶岩寺、南岩古寺、盤龍閣、樟林古港、潮陽翠峰岩、靈山寺、宋大峰祖師風景區、礐石風景區、石炮台、南澳總兵府、揭西郭氏大樓、崗古寨、涵璧樓。
㈢ 潮陽的歷史起源!
汕頭市潮陽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稱潮陽,域內長海岸線19.6公里。方言主要為潮陽話和潮汕話,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鎮,谷饒鎮有一小部分人說客家話。區政府所在地:區人民政府駐汕頭市潮陽區文光街道中華路。歷史沿革潮陽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縣,歷代隸屬潮州府。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區劃變更撤銷縣級潮陽市,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區劃調整後,潮陽區轄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谷饒、貴嶼、銅盂、河溪、西臚、關埠、金灶等9個鎮, 有727個農村基層組織,其中村委會202個,居委會93個,區劃面積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1平方公里,總人口155.95萬人(2008年末)。 2003年,潮陽區總戶數299854戶、總人口1536282人:文光街道 38764戶、146649人;棉北街道 11861戶、54942人;城南街道 22150戶、108651人;金浦街道 13933戶、79252人;海門鎮 16758戶、115221人;關埠鎮 26107戶、121930人;和平鎮 27556戶、162174人;谷饒鎮 24582戶、135628人;貴嶼鎮 25582戶、133727人;銅盂鎮 19554戶、116044人;金玉鎮 18519戶、77977人;灶浦鎮 11228戶、49406人;西臚鎮 28294戶、154725人;河溪鎮 14965戶、79155人;區直轄單位1戶、801人。 2003年10月28日,潮陽區在金玉鎮政府召開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工作動員會議,部署金玉、灶浦兩鎮合並有關工作。11月17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以粵民區[2003]163號文批准,同意潮陽區撤銷灶浦鎮和金玉鎮建制,合並設立金灶鎮。金灶鎮管轄原灶浦鎮和原金玉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4個居委會和59個村委會,總面積78.9平方公里,總人口126533人,其中常住戶口人口126404人。金灶鎮政府駐原金玉鎮渠南路2號(原金玉鎮政府駐地)。原灶浦鎮區劃面積21.801平方千米,人口49233人。2003年底,潮陽區轄4個街道、9個鎮,共有93個居委會、202個村委會。 2005年12月31日,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 截止2008年末,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總人口1559582人。 編輯本段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㈣ 汕頭達濠以前是不是潮陽的一個鎮
是的。在特別久以前了。。後來潮陽叫市的時候河浦也是潮陽的,現在達濠跟河浦合並叫濠江區了
㈤ 潮陽的歷史起源包括發展歷程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㈥ 潮汕地區那個市的歷史早久
遠古時,潮汕一帶稱為南交之地,屬於「揚州之域」,人煙稀少,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屬於百越的一支。 政權建制沿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百越,置象、桂林、南海3郡,潮汕地區時屬秦朝南海郡,但尚未有政權建制。漢初,秦將趙佗自立為南越王,設揭陽縣,始有政權建制。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後,漢朝仍設揭陽縣(王莽時改稱「南海亭」),屬南海郡,潮汕地區開始有直屬中原王朝的政權建制。南海郡揭陽縣疆域,包括現在的潮汕地區、梅州地區及閩南一部分。建安時南海郡屬荊州,三國後期屬廣州。 隨著秦漢時代中原人口的南遷和西晉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人民的遷入,潮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公元413年(晉安帝義熙九年)晉王朝於此設立了地區性的政權組織—義安郡,統轄海陽、海寧、潮陽(三縣約相當於今潮汕地區)、昭義(今大埔)、綏安(今福建省漳浦地區)5縣。 潮州名稱由來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改義安郡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復,故稱)。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陽、潮陽、程鄉(今梅縣)3縣。 宋代的潮陽,統轄海陽、潮陽2縣,至宣和三年(1121),增設揭陽縣,史稱「三陽」。 元代,改稱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之後至清代,稱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這時之潮汕地區,已成為人煙稠密的地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相當發達,開始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再加上軍事上的需要,先後增設了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萬曆十年改稱普寧)、平遠、鎮平(今蕉嶺)等縣級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程鄉、鎮平、平遠3縣設嘉應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設豐順縣。潮州府共轄9縣:海陽、潮陽、揭陽、普寧、惠來、澄海、饒平、豐順、大埔。 潮汕名稱由來清咸豐八年(1858),清廷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大炮威嚇下,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潮州被列為通商口岸之一,後經多方交涉,咸豐十一年(1861)正式開汕頭為商埠,稱「汕頭埠」,屬澄海縣 浦司管轄。近代以來,隨著汕頭逐漸演變為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潮汕並稱,「潮汕地區」的名稱由此而來。 汕頭名稱由來汕頭原是揭陽(後屬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明嘉靖九年(1530),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現在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廷在這里設站收鹽稅,簡稱「汕頭」。至嘉慶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殖民地國家充當苦力。英、德、法、挪威、美、日等國先後在汕頭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至民國14年(1925),汕頭港出入船隻超過2500艘,總約 300萬噸。如以來往船隻、噸數與當時其他港口相比,全國通商港之繁榮等級,汕頭居於上海、天津、大連、漢口、膠州、廣州之後,排第七位。 民國時期,潮汕先後成立軍政府和專員公署。民國3年(1914)改海陽縣為潮安縣,翌年,從饒平分出南澳縣,民國10年(1921)後,潮汕地區共有10縣1市。 民國10年(1921)汕頭設立市政廳,與澄海縣分治。民國18年改稱汕頭市政府。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 汕頭「 島」別稱由來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 「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 島的別稱。 是一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 。汕頭市區因位於 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 ,故稱「 島」。 建國後,潮汕地區建立潮汕專區。1953年與惠陽、興梅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與興梅合稱汕頭專區。1958年割海陸豐入汕頭專區。1965年與興梅分專區,並設揭西縣。至1983年海陸豐割歸惠陽,汕頭地區與汕頭市機構合並,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共轄8縣(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陽、揭西)1市(原潮安縣與潮州合並,改稱潮州市)和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及經濟特區,全市共153個建制鎮、23個鄉、31個街道辦事處和3425個村民委員會,人口950多萬。1989年1月1日起,潮州市從汕頭市分出,直轄於省。 1991年12月7日,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撤銷揭陽縣,設立揭陽市(地級),揭西、普寧、惠來劃歸揭陽市管轄。汕頭轄潮陽、澄海、南澳3縣和市域4區,總面積2064.4平方公里。 1993年4月9日,撤銷潮陽縣,以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1994年,澄海撤縣設市,由汕頭代管。2003年1月29日撤銷潮陽市、澄海市,歸並汕頭市,汕頭行政區域重新調整,轄6區(龍湖、金平、濠江、潮陽、潮南、澄海)1縣(南澳)。6個區總面積1950平方公里,人口454 萬。
㈦ 概述潮陽古代至今歷史潮陽為何變成區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編輯本段區劃沿革 據宋《元豐九域志》載:潮陽縣舊轄4鄉,即新興、興仁、奉恩、豐歡,統14團。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楊智稽核賦役,將14團改為16都,時新興鄉轄縣廓、峽山、黃隴、洋烏4都;興仁鄉轄舉練、貴山、氵戎水、黃坑4都;奉恩鄉轄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豐歡鄉轄隆井、大坭、酉頭、惠來4都 嘉靖四年(1525)和四十二年析都入新置的惠來縣和普寧縣後,全縣僅存10都,後增設附廓都。 萬曆九年(1581),復轄洋烏、氵戎水2都,時4鄉已名存實亡。 清雍正十年(1732),原?水都所剩5圖改設附都,全縣共13都118圖,即縣廓都(9圖)、峽山都(19圖)、黃隴都(11圖)、舉練都(7圖)、貴山都(16圖)、直浦都(13圖)、竹山都(5圖)、招收都(5圖)、砂浦都(1圖)、隆井都(9圖)、附廓都(7圖)、洋烏都(11圖)、附都(5圖)。 光緒十年(1884),全縣13都,轄759個自然村。 清末民初,沿襲舊制。民國10年(1921)2月,廣東省民政廳始劃定潮陽縣自治區域,分9區8鎮143鄉。民國35年至38年10月,全縣鄉、鎮幾經合並,成為9區5鎮66鄉。 建國初,潮陽縣轄區、鄉(鎮)依舊。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後,兩英一帶鄉村成為潮陽縣第十區。1952年8月,潮陽縣區劃重新調整為1鎮17區,即棉城鎮,一區至十七區依次是金浦區、海門區、達濠區、和平區、峽山區、谷饒區、銅盂區、貴嶼區、司馬浦區、陳店區、河浦區、兩英區、石船區、沙隴區、井都區、灶浦區、西臚區。 1956年12月,撤銷區的建制,改設3鎮44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金浦、平西、鳳崗、廣澳、潮光、和平、溪頭、港頭、峽山、東浦、泗聯、谷饒、深石、和練、中練、貴嶼、南陽、上練、司馬浦、大布、仙桃、金溪、陳店、石橋頭、大長隴、河浦、珠圓、錢塘、兩英、古厝、金甌、雷嶺、石船、沙隴、成田、井都、關埠、下林、金玉、灶浦、西臚、華陽、桑田、波美鄉。 1957年11月,全縣重新調整為3鎮27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平西、金浦、鳳崗、河浦、珠園、和平、港頭、沙隴、井都、峽山、司馬浦、兩英、石船、雷嶺、陳店、金溪、大長隴、上練、貴嶼、南陽、銅盂、谷饒、灶浦、西臚、桑田、華陽、關埠鄉。 1958年5月,劃出達濠鎮及大長隴等鄉村後,縣政區存2鎮24鄉。同年6月,政區再度合並為2鎮17大鄉,即:棉城、海門鎮,金浦、和平、峽山、谷饒、銅盂、貴嶼、司馬浦、陳店、兩英、石船、雷嶺、沙隴、井都、關埠、金玉、西臚、桑田鄉。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即紅潮、前鋒、和平、金星、燈塔、東風、群英、紅場、上游、紅鋒、先鋒、紅星、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2月,惠來縣撤銷,其東紅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59年初,撤銷東紅人民公社,增設靖海、田心、周田、仙庵、金浦、銅盂、井都人民公社及和平柑桔農場、河溪農場。同時,紅潮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公社)改名棉城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前鋒改名海門公社,金星改名沙隴公社,燈塔改名峽山公社,東風改名陳店公社,群英改名兩英公社,紅場改名石船公社,上游改名貴嶼公社,紅鋒改名谷饒公社,先鋒改名金玉公社,紅星改名關埠公社,幸福改名西臚公社。 1961年6月,增設司馬浦公社。同時10~11月,又增設仙城、灶浦、成田3個公社。 1962年4月,和平柑桔農場改為和柑公社、河溪農場改為河溪公社。 1964年增設城郊公社,棉城公社復稱棉城鎮。 1970年,和柑公社改名臚崗公社。 1975年,海門公社改名海門鎮。全縣行政區劃為2鎮24公社。 1983年10月,社隊建制改為區鄉建制。至年底,全縣行政區劃為2個區級鎮和24個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辦事處12漁業隊。 1984年9月,沙隴、和平、峽山、陳店、兩英、谷饒、關埠7個區改設為區級鎮。1985年,全縣政區分為2鎮24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12漁業隊。 1986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陽縣撤區置鎮建制,將原來的區、鎮合並為25個鎮(棉城與城郊合並)。設置121個居民委員會和428個村委會。 1992年,各鎮增設管理區辦事處,並調整部分村(居)民委員會。 1994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潮陽市棉城鎮、海門鎮、金浦鎮改設為文光、棉北、城南、海門、金浦5個街道(後海門鎮仍保留鎮建制)。 2000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22個鎮。總人口2470812人,各鎮人口: 文光街道 134720 、棉北街道 53669 、城南街道 96276、 金浦街道 67281 、海門鎮 105224、 井都鎮 78612 、和平鎮 150894 、臚崗鎮 119545、 成田鎮 80051、 沙隴鎮 84470、 田心鎮 31754、 司馬浦鎮 109836、 陳店鎮 90286、 仙城鎮 82372、 兩英鎮 164993、 紅場鎮 24111、 雷嶺鎮 29801、 峽山鎮 182478、 銅盂鎮 104158 、谷饒鎮 125444、 貴嶼鎮 120357 、金玉鎮 70156 、灶浦鎮 46378 、關埠鎮 112536、 西臚鎮 138541 、河溪鎮 6686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現在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文光、棉北、城南、金浦)、22個鎮(田心、井都、沙隴、雷嶺、成田、紅場、臚崗、關埠、兩英、仙城、和平、峽山、河溪、西臚、陳店、銅孟、貴嶼、谷饒、金玉、海門、灶浦、司馬浦),380個會委會、158個居委會。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撤市設區並入汕頭市,原潮陽市分設為潮陽區和潮南區。潮陽區轄文光、城南、棉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銅盂、谷饒、貴嶼、金玉、灶浦、關埠、西臚、河溪10個鎮,區域面積667.6平方千米;潮南區轄峽山、司馬浦、陳店、仙城、兩英、紅場、雷嶺、臚崗、成田、沙隴、田心、井都12個鎮,區域面積596.42平方千米。
採納哦
㈧ 達濠區的歷史沿革
達濠區(DáháoQū)在廣東省汕頭市區東南部。北臨汕頭港與城區相望,東南瀕南海。全區地域以達濠島為主。區政府駐達濠城。1987年轄3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因達濠山而得名,山又因濠江而稱。原屬潮陽縣。
1958年劃屬汕頭市郊區,稱達濠公社。
1961年重屬潮陽縣。1974年又屬汕頭市郊區。
1980年改稱達濠鎮。
1984年建達濠區,同年12月劃出達濠島東南部30平方公里為汕頭經濟特區廣澳片區。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以國函[2003]11號文批復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調整汕頭市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達濠區、河浦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以原達濠區(不含礐石街道的潯洄居委會)和河浦區的行政區域為濠江區的行政區域;調整後濠江區轄達濠 、礐石、馬滘、廣澳、三河、玉新、濱海等7個街道,區政府駐府前路(原達濠區政府駐地)。
2004年2月5日,濠江區三河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河浦街道辦事處。
㈨ 達濠的達濠古城
歷史
在我市各地,有許多年代久遠的古建築遺存,建於1717年的達濠古城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
傳說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欽准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築城廓,用以抵禦明朝余黨及海盜的侵擾。當時的地方官許穎,覺得在此地建城廓,既不方便靠潮汐勞作的漁民出入,又以漁鹽為業的民眾,生活極其貧困,此時大興土木搞城建工程,實在是勞民傷財。而不築城又無法向上司交代,出於以民為本的理念,後來許穎終於想出應對的辦法,建成了這座袖珍小城——招收城以應付朝廷,還根據達濠魚島的地理環境,用餘款修建了一條約20多里長的海堤,使當地居民免受潮水侵襲之災。但欺君罔上的行為終究被楊琳覺察。許大人自知罪責難赦便自縊身亡。許穎為官一任,造福—方百姓的風范備受人們的稱贊,達濠人民為紀念他,自願集資,隔年便在城南修建了「許公祠」,以為紀念。潮劇《濠城風雲》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改編和演繹的,曾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和許多啟示。
城內原有居民近百戶,1939年日寇侵佔達濠,駐扎古城,強毀民房,殺戮百姓,血洗濠城,犯下的滔天罪行實在罄竹難書。
達濠古城作為潮汕歷史文化實物遺址,是最具達濠風貌的代表,曾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還專門拍攝《達濠古城探秘》專題片。古城逐漸被世人所關注,並於201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的達濠招收古城呈正方形,面積只有14000平方米,周長429米,城牆高5.3米,厚1.35米,城牆的上半部用貝灰、粗砂和黏土夯築,下半部用石塊壘砌,十分堅實。牆頂有城垛,城之四角築有瞭望平台,設東、西二城門,東門稱「達善門」,西門叫「西濠門」,均為高3米、寬4.5米、厚4.3米的石拱門。據說原來城門上築有城樓,向外是布滿槍眼的高牆,內側是重檐三開間廳。經歷了300年的滄桑歲月,現已不復存在了。如今的城牆亦已變得斑駁陸離,卻平添一份智者的深沉,它把喧鬧的舞台讓給新生的樓群,只留下一份執著的堅守,蒼涼而凝重
未來發展
中國最小的古城——達濠古城將「華麗變身」,成為一處濠江群眾遊玩休憩的文化公園及特色旅遊景點。昨天上午,濠江區委、區政府舉行開工儀式,拉開達濠古城修繕工程的帷幕。
達濠古城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我國有名的袖珍古城,是我省重要的文物單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古城牆一度受到破壞,尤其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城內建築物亂搭亂建的現象時有發生,小商販佔道經營與臟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這些現象與達濠古城古色古香的形象格格不入。為此,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把達濠古城的修繕整治工作列入十大為民辦好事實事的民生工程之一,落實達濠街道作為達濠古城修繕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相關部門配合聯動,實施整治修繕。
目前,古城整治工作已完成城內違建物的拆除和攤檔的清退,進入修復修繕階段。此項工作還得到了林隆彬先生、林輝文先生等諸位鄉親賢達的積極響應,共捐資1000多萬作為支持。據了解,此次修繕工程將對重點建築遺產達濠古城牆、工人文化宮、影劇院等進行原貌復原、修繕提升功能,原有影劇院將改為風雨劇場並作適當整修,同時保留並提升改造現有影劇院前的露天舞台,增設展示空間;結合許公紀念園,象徵性恢復老城門原貌,並增加座椅、垃圾桶、標識牌、景觀燈等基礎配套設施。同時,規劃建設古城綠化景觀,屆時綠化覆蓋率將由修繕前的27%提升至74%。
㈩ 濠江的文化歷史有哪些
說這個東西它這個東西的話是800次的話,這個肯定要下個作業幫了,幫助那個歷史有了現在肯定有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