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莆田歷史有多久

莆田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17 21:33:20

1. 莆田哪裡歷史最久是哪個鎮

莆田市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莆田市史稱興安、興化,又稱莆陽,莆仙。自古是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莆田市現轄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四個區和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兩個管委會。灣口的湄洲島是海內外聞名的和平女神媽祖廟所在地、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莆田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陸域總面積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達329萬人。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2002年2月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轄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四個區和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兩個管委會。
莆田是著名的僑鄉,截至2012年,莆田市共有海外僑胞150萬人,分布在8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華僑31.43萬人、華人118.57萬人;莆田市累計批准僑資企業1518家,合同總投資75.77億美元,合同利用僑資70.02億美元,占莆田市全部利用外資75%以上。 莆田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馳名中外。

2. 莆田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後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後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後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後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屬清源郡。之後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游2縣亦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游、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游、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並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里並為興泰里,劃歸仙游縣。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所屬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1984年,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城郊公社建立城廂區;劃出涵江鎮、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區。莆田市轄莆田、仙游2縣和城廂、涵江2區。
1984年10月,各縣(區)所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街)改稱為村(居)民委員會,城廂鎮改稱荔城街道辦事處。
1984年11月,莆田縣黃石、笏石2鄉改為鎮建制。1985年5月,涵江鎮改稱涵江街道辦事處。莆田縣的江口、梧塘、華亭3鄉和仙游縣的楓亭、榜頭、郊尾、度尾4鄉改為鎮建制。1986年12月,莆田縣的西天尾、埭頭2鄉改為鎮建制。1988年10月,莆田縣的白沙、靈川、忠門3鄉改為鎮建制,東庄鄉改為秀嶼鎮。
1989年2月,從莆田縣劃出湄洲鄉,成立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經濟區,由莆田市直轄。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同年9月,湄洲鄉改為鎮建制。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笏石鎮、埭頭鎮、平海鎮、東嶠鎮、南日鎮、東庄鎮、忠門鎮、靈川鎮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莆田縣。
1997年10月,忠門鎮區劃進行調整,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1999年7月,靈川鎮區劃調整增設東海鎮。
2002年02月01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莆田縣,成立荔城區、秀嶼區,市轄有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游縣。
(1)撤銷莆田縣建制,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庄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涵江區面積752平方公里。
(2)調整城廂區行政區域范圍,設立荔城區。將原城廂區荔城街道、城廂區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溪、步雲、埭里、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面積268平方公里。
(3)設立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庄、忠門、東埔、湄洲、東峰、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面積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發布第18號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再次掛牌成立,對忠門鎮、東埔鎮、山亭鄉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秀嶼區。
2009年2月,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2010年1月,山亭鄉改為鎮建制。

3. 莆田人在福州有多長的歷史

有很長的歷史了。

4. 莆田歷史事件

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莆田被正式納入行政建制以來,秦王朝時期,從建立閩中郡到納入行政建制 ,南朝時期,置莆田縣。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今福州)。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豐州。自此,莆田方有獨立之縣冶,所轄之地相當於今莆田區域范圍。隋開皇九年(589)再置莆田縣,由於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銷,下轄的莆田縣也被撤銷。唐朝武德年間 622年,莆田再次置縣,至閩國時期,屬泉州.宋太平興國年間析平海軍(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設立興化縣,後改興化軍,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經湄洲灣時,修葺並擴建媽祖廟。莆田各衛水手亦多隨鄭遠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鄉試中式90名,莆田縣佔44名,時有「一邑半榜」之譽。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遊人鄭瑞星主持修築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長的陂渠,俗稱「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師督施琅率軍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降,中國重歸統一。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學(今莆田第二中學)創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興郡中學堂(今為莆田第一中學)。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

5. 莆田的歷史是什麼

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岩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於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西岩晚眺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於城廂區的田尾地段。
梅寺晨鍾梅峰光孝寺位於市區梅峰東麓,簡稱梅峰寺,與南山廣化寺、龜山、福清寺、囊山慈壽寺並稱為「莆陽四大叢林」。西湖水鏡
西湖水鏡」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南山松柏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木蘭春漲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潭噌響
鍾潭位於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柳橋春曉
石室藏煙
位於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瀨飛泉位於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
綬溪釣艇
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屬荔城區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游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
延壽溪發端於九鯉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瀨飛泉」。壺山致雨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岩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
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
三紫凌雲
三紫山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雲山的總稱,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於龜山、其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紫霄怪石,紫霄山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庄」)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並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
古囊峢獻
囊山坐落於涵江區江口鎮,山勢一列如屏,綿延幾公里長。縱觀全山,獨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眾多花崗石,崢嶸林立,形態各異;加上峰巒復疊,參差爭聳,石群壘列,狀如蓮瓣,蔚為一大奇觀。明清之際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獻」.谷城梅雪位於城笏路黃石段的左側。白塘秋月位於涵江區的白塘鎮,地跨洋尾、鎮前、上梧三村,匯聚泗華,木蘭諸水,面積達三百畝,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個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溝」,俗叫「白塘」。白塘白水茫茫,風

6. 莆田話的歷史多久

莆田話即興化方言,興化方言屬漢語方言系閩海方言群,為福建省十個漢語方言之
一,在整個語言體系中佔有一定地位。興化方言俗稱「莆仙話」。興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陽入)分明,保存著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漢語。國際音標中邊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興化方言的獨特標志,有人認為這是古百越族的底層語言遺存。

莆田話流行區域除莆田市的莆田縣、仙游縣、涵江區、城廂區、湄洲灣北岸、湄洲
島外,還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縣的部分村落。宋、元後,不少莆仙人因謀生或
飄洋過海,或遷徙他鄉,隨著他們的足跡,興化方言也被帶到各地。遠的如新加坡、印尼
、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都有興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閩東、浙南沿海均發現興化方言島。
在台灣,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不乏
興化方言的蹤跡。

在漢語方言特別是福建諸方言中,興化方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由其語音特點
所決定的。

莆田話在保存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某些特點方面較其他漢語方言顯著,國際音標
中的邊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獨特標志;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
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論斷,可以在興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證;在廣化寺有兩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石經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譯本中的「伽、迦」等與興化方言讀音相同。

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有的話好象很「土
」,根本就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任何一句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來歷
。如,莆仙人將淘米水之類的豬飼料叫做「潘」,1949年大眾書局出版的《大眾字典》第
377頁關於「潘」字的解釋有兩個,第一個是:淘米泔水;第二個是:姓氏。又如,莆仙
話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會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獵捕魚。莆仙話連古
代社會的家族成員分工都能反映出來,其源流之久長可見一斑了。

興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陽入)分明。在今普通話中,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
個聲調,沒有入聲。這是因為在古漢語的演變中,入聲字已於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話
中卻仍然保留著大量的中古漢語的入聲,構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寫舊體詩詞時,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聲,用莆仙話一讀便知:音節短促不能拉長尾聲的便是入聲,入聲屬於仄聲。

莆田話在語音上的另一個特點是, 無前後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韻;無平捲舌音之
分,僅有舌齒音,因此莆仙人說普通話常鬧笑話。

莆田話還有個音變特徵。所謂音變就是某些字、詞在同其他字、詞連讀時,語音發生
了變化。雖然其他方言也有這個特徵,但遠比莆仙話來的簡單。這也是莆仙話難學的一個
重要原因。

莆田話中不僅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語音,也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詞彙。許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詞彙,一直被莆仙話繼續沿用著,只是讀音發生了變化而已。

7. 福建莆田有多少年歷史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緣特徵:東臨大海,近有湄洲島、南日島相依,遠有台灣島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脈使莆田與周邊地區形成多重屏障,陸域為福州與泉州交接處的過渡地帶。莆田於唐代肇始發祥,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開發初期就呈現許多優勢:一是遠離兵燹。唐宋兩朝,中原烽火連天;這里卻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對穩定,兩宋經濟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宋代成為莆田歷史上文化最輝煌鼎盛時期,它留下的文化積淀為明清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二是由於地形阻隔,莆田發祥前是個封閉地區,當中原漢人帶來他們用聰明智慧創造的華夏文化時,莆田便以拿來主義的辦法,把其運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後來居上的態勢;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開發後,各種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開放的心態給予接納。這就促進了莆田文化的成熟與發展。正由於有這多種因素,使莆田從宋代起就被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一千多年來,隨歷史演進,營就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具體表現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選拔封建社會主體的進士考試中,鍾靈毓秀的莆仙兩縣考中2370多名進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獲狀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進入宰相官階的14人,當過尚書30多人,侍郎30多人,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僅為政壇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壇的高手。唐黃滔「閩中文章初祖」的稱譽,宋蔡襄的政德,鄭樵的史字,劉克庄的文學,林光朝的理學,還有鄭僑的清正,陳文龍的忠貞,江春霖的剛直,王於浩的無畏……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功績彪炳史冊,浩氣振興中華。
二、文物豐厚。莆田市擁有國家級文物4處、省級文物22處、市縣兩級文物387處。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剎幾十處,廣化寺、梅峰寺、龜山寺、三會寺、圓通寺、龍華寺、湄洲祖廟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幾十處:廣化寺釋迦文佛塔、東岩山石塔、鳳山無塵塔、龍華雙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壩多處:木蘭溪、泗華陂、延壽陂,還有建築古樵樓等古遺址、摩崖石刻等,豐富多彩。 三、著述浩瀚。莆田人歷代著述卷幀浩繁,據不完全統計,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有書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媽祖文化。媽祖出生於莆田沿海農村,生前除惡扶正,濟世救人,逝世後人們仍信仰她,把她作為神來崇拜。隨歷史演化,媽祖信仰演繹為媽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媽祖信徒2億多人,媽祖廟2500多座,幾乎凡有華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媽祖及其廟宇。尤為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媽祖文化尋根熱,媽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全島有一百多座媽祖廟組團來湄洲謁祖,媽祖文化架築民間文化交流橋梁,搭台唱經濟戲,莆田市外貿企業中,台資佔40%。
鑒於莆田「文獻名邦」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1994年,市社科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發起召開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吳建華為組長的籌備領導小組,著手開展各項申報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8. 莆田的歷史和文化

宋代莆田(時稱興化軍)雖偏居東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揚天下,有「文獻之邦」的美譽,成為無可爭議的科舉文化發達地區。
進士及第人數眾多。據統計,兩宋319年間共舉行118次進士考試,錄取進士約39000餘人,其中福建籍進士7000多人,名列全國第一。而區區只有三個縣的興化軍卻「舉進士者970餘人,預諸科、特奏名者640餘人」。為福建進士總數的1/7強,同時占整個莆田進士總數(自唐至清約2300餘人)的70%左右。這就是說,宋代所取進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個是莆田人。難怪一代名相王安石會發出贊嘆:「興化多進士。」
另據《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興化府志》的統計,當時興化軍的人口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0.5%,但考取的進士數卻佔全國進士總數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興化軍仙游縣登第記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無論從考取進士的絕對數來看,還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進士數而言,宋代莆田科舉都居於福建乃至全國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窺見一斑。
考取進士者等級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餘名進士中,獲等級較高者眾多。據《宋歷科狀元錄》載,宋代共有118名文狀元,福建籍狀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佔5名(徐鐸、黃公度、鄭僑、吳叔告、陳文龍)占福建狀元的1/4多。這些狀元及第入仕後,在文學、政事等方面作出相當的成就,並擔任了重要職務。如鄭僑、陳文龍官至副宰相,參與執掌朝政;徐鐸則任至尚書,著述甚豐;黃公度更是詩文詞賦兼備。此外,在眾多進士中,獲榜眼的有6名: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以賦魁天下者」6名:鄭厚、劉夙、林旗、吳錫疇、葉大有、鄭涇甫;「為別試所第一」3名:宋椿、林慮、林益嚴。
進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輩出的時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舉文化的一大特色。終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傳的有34名,其中進士出身的就佔26名;出仕官員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葉顒、陳俊卿,執政者7人:蔡卞、蔡攸、龔茂良、鄭僑、陳卓、陳文龍、黃庸。還有官至六部尚書者12人:林英、徐鐸、蔡修、林大鼐、陳居仁、薛元鼎、劉榘、方大琮、卓得慶、葉大有、劉克庄、方應發;侍郎者14人:蔡襄、方會、許敦仁、蘇樺、傅義夫、宋棐、林光朝、陳讜、黃黼、黃艾、余崇龜、劉彌正、趙時願、林彬之。
登進士第者「文賦名里」多。為文,是莆田進士入仕後追求的另一個目標。他們從政之餘,不忘詩文,繼續勤奮勵學。許多人不僅以詩賦揚名科場,更多的則是著書立說,留傳後世,為華夏文化寶庫增磚添瓦。可以說,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薈萃的時代,筆耕高手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宋時文采煥發、見重名家的莆田進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當世、為歐陽修深愛的陳動之;有朱熹稱其「文章見重外夷」的蔡襄;有著書百卷、劉敞以為「似兩漢儒者」的黃君俞;有宋徽宗和曾鞏、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孫覿稱其文賦「魁琦瑋麗」的傅諒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師仁;有紹興間奏賦第一、號稱莆陽文字「開山祖」的鄭厚;有下筆數千言、王十朋嘆為「傳世之文」的蔣邕等。而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當屬被譽為南宋三大詞人之一的劉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舉的興盛還體現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點。有的縣,甚至一些村莊涌現出一批科甲世家,產生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叔侄進士以及「三世登雲、四代攀桂」等連續幾代登進士的奇特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仙游縣楓亭蔡氏,從北宋天聖五年(1027)蔡滾考中進士開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儀國被錄取為進士為止。蔡氏一共為宋朝廷提供了23名進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執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還有一村一姓數十名進士,如莆田縣的方氏、陳氏、林氏,仙游縣的許氏、葉氏等。甚至有19對兄弟雙雙同科及第,168對兄弟先後考中進士,不一而足。
總之,興化軍莘莘學子不僅創造了科學史上的罕見奇觀,而且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廣為流傳的科甲風流,諸如「龍虎榜頭孫嗣祖,鳳凰池上弟聯兄」、「一科兩狀元」、「枌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四異同科」、「兄弟共相」、「相樞同朝」等等。這些活生生的事實為確立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歷史地位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9. 莆田學院怎麼樣,有多久歷史了

莆田學院的發展歷程,是原莆田高等專科學校、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和莆田華僑體育師范學校三校共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奮斗史。原莆田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為1985年創辦的興化職業大學和同年設立的莆田師范大專班;原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的前身為福建婦幼衛生學校、福建省莆田衛生學校、莆田地區醫學專科班、私立聖路加醫院助產學校、興化聖教醫院等,辦學歷史可以溯源到1898年創辦的興化聖教醫院附設護士訓練班;原莆田華僑體育師范學校的前身為1979年創辦的原莆田地區師范莆田分校和1984年創辦的原莆田華僑師范學校。200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在原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和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合並基礎上,吸收利用原莆田華僑體育師范學校教育資源成立莆田學院。
2012年11月,莆田學院隆重舉行了「百年辦學、十年本科」校慶慶典活動,海內外嘉賓、校友和師生代表共8000餘人,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為莆田學院題詞,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陳樺發來賀信。
綜上,算上前身的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如果是算成立莆田學院,到現在是16年了。莆田學院是本二批次的高等院校,在福建省算是中等水平,近幾年比我讀書那會好得多了,醫學類專業和會計等專業錄取分數線都能達到本一線,算還可以吧。

閱讀全文

與莆田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