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歷史中,為什麼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
說他黑暗是為了襯托光明,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壟斷思教育,提倡禁慾主義,人們的慾望得不到舒張。政局不穩,歐洲各地君主亂戰。天降疾病要人命——黑死病。
經歷過艱難的黑暗中世紀,歐洲迎來航海大發現,殖民地的出現。這對於西歐社會來說,相當於迎來光明。
嬰兒早夭,流行疾病,黑死病。 都造成了歐洲人口削減。
黑暗之後就是迎來光明,歐洲爆發文藝復興,之後就是大航海運動。歐洲說中世紀是黑暗的世界,未嘗沒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觀念。
Ⅱ 有個問題不懂,為什麼羅馬帝國滅亡至今歐州就如此混亂,原因是什麼
我也說說個人見解,無非是閑聊,請大家不要謾罵。同意的點點頭,不同意的當個樂。
馬克思界定的歐洲歷史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樣幾個,現在歷史上基本已經不同意將這個套路自己搬到中國歷史來。因為商鞅變法以前,中國有奴隸,所以叫奴隸社會,但東周又是分封建國制度,所以也能叫封建制。而中國的奴隸,甚至到了宋朝都存在。所以不能簡單的這樣分別。
下面談談歐洲,來源於希臘的參議員參政議政的「共和國」制度,基本是歐洲最早的政治形勢,這樣的文化業影響了後來的馬其頓、羅馬。羅馬就曾經在共和國和帝國之間反復徘徊。實際上共和國也不見得就好,共和國只不過能讓更多的貴族家族都能在政治上分一杯羹。由於西方很早就有保護私有財產不得侵犯的思想,就如同袁騰飛說的,皇帝可以殺大臣,但不能抄家。這樣以來,貴族的家族往往能存在好幾百年,於是西方人對於家族和血統的觀念就很重。貴族家族看不起商人家族,商人家族排斥平民,當然奴隸就不可能有家族了。
後來日耳曼滅羅馬,有人說日耳曼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不過我知道羅馬還在用青銅,日耳曼人已經大量鑄造鐵器了。日耳曼的居住觀念是部落形式的,再參合了前面說的那種貴族的家族觀念,於是自然就形成了封地。
這里我談談我對分封制度的看法,分封制度如何形成的呢?歸根結底還是生產水平的落後,你看羅馬為了實行郡縣制,大修道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才讓元老院或者皇帝的命令得以執行,就算這樣,在行省設立的執政官還是跟個藩王一樣,有自己的軍隊和管理權,只不過當時羅馬人還是擁護民主,執政官干滿任期就要下課。整個歐洲的話,高盧、凱爾特那種滿是黑森林的陰冷地方,一個皇帝的使者要從首都走到另外一個省要走他媽一個月,根本難以統一管理。所以大家就說,就各管個的吧。中世紀的前期也有一些強大的日耳曼國王想要搞統一,羅馬教皇也是授勛啊受戒啊的來承認他們,但是這些國王一死,國家又分裂了,幾個兒子對打。說白了這些國王還是類似中國的春秋五霸這樣,是盟主而已。他要是不給幾個兒子封土地,兒子怎麼會打起來。慢慢的,各種家族血統觀念就越來越強,原來的執政官就變成了國王或者領主,堂而皇之的對自己的地盤搞獨裁。這時候的歐洲已經是日耳曼民族的天下了,他們可沒有羅馬人那種民族思想。
後來呢,後來於是就混亂了唄
Ⅲ 為什麼說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時期
因為中世紀時期是歐洲最為混亂的時期,也是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全面停滯發展的時期,當時的歐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被稱為黑暗時期.
1、政治的黑暗、政權的分散:自羅馬帝國衰亡後,中歐、西歐被來自東歐的日耳曼民族統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種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斷,如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王國、教皇國等等,這些國家相互征伐、動亂不已,而且中世紀時期雖然是歐洲的封建時期,但卻不集權、不統一,類似分封制的封建制度導致封建國家缺乏強有力的基礎,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僅僅是一個稱號而已.而封建地主又對百姓盤剝,加之戰亂不斷、瘟疫橫行,民不聊生.
2、宗教的干涉: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對各國的干擾極強,甚至對政權的建立、穩定都十分重要.宗教嚴格的控制文化教育、人們的生活:一方面他們嚴格要求中下層教士及普通百姓,另一方面,上層教士又和封建勢力相勾結,腐敗沒落,壓榨百姓和人民,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又有極大的權力,可以處死他們所認為的異端分子,由於思想、科學被嚴格控制,這一時期的歐洲思想、文化、科學鮮有成就.
3、經濟的沒落,由於盤剝嚴重、科技落後,這一時期的經濟幾乎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就代表了落後;
4、瘟疫盛行:宗教的干涉,科技的落後,醫學的不發達,導致瘟疫的盛行,540年~590年查士丁尼瘟疫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1346年到1350的鼠疫導致歐洲約2500萬人死亡,災難極大地打擊的了歐洲的經濟、政治甚至人口的發展.
簡而言之,這一時期的歐洲百姓生活在一種暗無天日,毫無希望的生活里,所以被稱為黑暗時期.
Ⅳ 為什麼都說中世紀的歐洲極為黑暗
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Middle Ages)指的是公元5世紀至15世紀,從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這一階段在傳統歐洲歷史劃分上屬於中間期(前面是classic antiquity時期,通常翻譯成古典時代,後面則是現代歐洲階段),因此叫中世紀。
這一時期封建割據導致戰爭頻繁,天主教對人思想的控制也間接造成了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停滯(很多思想家及科學家被教會迫害,如哥白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跟後面的文藝復興時代相比,這段時期確實「黑暗」。
Ⅳ 誰能給講講為什麼英國的歷史這么亂什麼一世二世不說,來個親戚就能做皇帝,比起中國歷史亂多了。
外國人有繼承祖先名字的習慣,為了區別,所以就有了什麼一世二世。
中國的封建制度下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只有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權。然而英國不同,他們很多親屬都有繼承權。
另外,英國實際上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等組成,其實我們所講的中古時期英王都是英格蘭國王。又由於在歷史上一次一次的戰爭,還有外國的入侵,最有名的是「征服者威廉」。他是法國諾曼底公爵,1066年向英格蘭開戰並於同年9月引兵渡海,首先攻佔了佩文西和哈斯丁斯鎮。10月,擊敗了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抵抗。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為了確保邊疆的安定,威廉於1072年入侵蘇格蘭,1081年入侵威爾士。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所以有點不規律。
這個解釋還滿意么?
Ⅵ 從世界歷史來看,在世界各大洲都是和平的大趨勢,為什麼歐洲歷史上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那是因為多了一個英國,所以歐洲才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在世界的歷史上,每一個大洲都會有一個領土較大的國家,並不會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然而只有歐洲不同,歐洲一直以來,一直在不停的分裂,然後就導致國家的領土越來越小,然後國家越來越多,並沒有一個較大的國家。像歐洲這樣一個原本就並不大的國家,一直產生分裂,最後國家就越來越小,它的真實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個國家的存在,那就是英國這個國家。
英國在那邊需要的時候就幫那邊,造成一直平衡的狀態,讓它們無法統一,英國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因此其他的世界大洲都是和平的狀態,而只有歐洲在一直分裂。
Ⅶ 現在的歐洲為什麼這么亂
1)歐洲總體來說治安肯定沒有中國安全
2)歐洲的治安根據不同國家,甚至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差異性非常大
3)黑人(比如法國大城市,義大利南部,瑞士法語區的大城市)和吉普賽人越多(羅馬尼亞是老家,東歐區域較多)的地方治安越不好,當然最近難民問題也是大問題。
4)只要事先了解好要去的地方的一些基本情況,自己警覺性高一點,基本上問題不會太大(問題是好多人做不到這一點。
總體來說不知名的小城市一般治安較好,因為也沒有太多原因刺激犯罪率較高的非法移民大量湧入,即使有一些治安不好的情況,也多半是小偷小摸(吉普賽人)和一些打架斗毆(由民族特性決定,如原來的南斯拉夫地區,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
一些著名的旅遊城市治安較差,但是也有區別,比如德國的科隆,柏林,奧地利維也納這些就比較不錯。巴黎,巴塞羅那治安就比較差。
上面所說的治安好與不好,都是總體而言的。歐洲即使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治安都會差很多,大城市的核心區富人和觀光客很多,警力相對配備的也就更多一點要保障安全,而一些本身就很亂的區域,犯罪率極高,這種地方控制違法犯罪的成本太高了,索性就不怎麼關管了,就會更亂。
Ⅷ 歐洲歷史和中國歷史之間有什麼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歷史圈子有極端人士這樣總結,說歐洲史就是世界史。而中國歷史一直在重復著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權力游戲,是一個與世界隔離的文明。而再看看歐洲史,從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到十字軍東征,奧斯帝國的建立。中間還穿插著蒙古大軍的入侵,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匈奴勢力的擴張。到了後來,歐洲還搞起了黑奴貿易,到了近代,還有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以及八國聯軍進中國……可以說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和歐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到了近現代以來,歐洲啟蒙思想以及工業運動又引領了世界,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無論歐洲歷史也好,中國歷史也罷,都已經是過去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沒必要人為地分一個高低貴賤。我們只要從這些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來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做打算就可以了。即使歷史上那些事情都是假的,又有什麼關系呢?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不需要專心鑽研歷史的真實性,我們僅僅從這些故事中,讓自己理性起來,擺脫狹隘和單調,就可以了。歷史不是用來吹噓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但今天有幾個人願意靜下心來思考歷史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