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蠶在世界上有多久歷史

蠶在世界上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3 14:59:17

① 養蠶在我國已有多少年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就稱我國為「塞里斯」,意即「絲國」。羅馬的大奴隸主們把我國運去的絲綢視為無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紀,他們還不s知道絲是從蠶兒嘴裡吐出來的呢。

公元前3000年 - 傳說公元前三千年,黃帝的妃子-嫘祖,發明了「育蠶治絲」的方法,把蠶絲作為紡織的原料。 這說明蠶絲的應用在我國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了。 全世界公認我國最早發明養蠶治絲, 歐洲稱我國為「絲國」。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② 養蠶在我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流行最廣和影響最大的一種論點是「嫘祖始蠶」。螺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557——581 年)尊螺祖為「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螺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故《淮南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這種說法在宋元以後開始盛行。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中外有關文獻在涉及我國養蠶起源問題時,幾乎都以基本贊同的態度加以引述。192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到割得很平整的半隻蠶繭。這件事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有人把這半隻蠶繭與「螺祖始蠶」說互相印證,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養蠶業的存在。

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織品,經鑒定其絕對年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63年,江蘇吳江梅堰出上了飾有蠶紋的黑陶;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紡織工具組件和飾有蠶紋和編織紋的牙雕小盅(距今6000多年)。

③ 養蠶,在中國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據古史傳說,中國在黃帝時代已開始養蠶。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4700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發現未碳化而呈黃褐色的絹片和雖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韌性的絲帶及絲線,又在河南安陽殷墓中發現粘附於青銅器上、因銅銹滲透而保存下來的絲綢殘片。

另外,殷代卜辭中有桑、蠶、絲、帛的象形字和祭祀蠶神的記載。這都表明中國是蠶桑絲織的發源地,許多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都是由中國傳去的。

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田蠶織作」早在公元前12世紀就傳到了朝鮮,2世紀末或3世紀初,又經過朝鮮傳到日本。中國也曾直接將蠶種和養蠶技術傳到日本。 6世紀或7世紀則循著絲綢之路經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時傳到西班牙,以後傳遍地中海各國。15世紀傳到法國,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傳到今日蘇聯的歐洲部分。

(3)蠶在世界上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夏秋養蠶應注意

一、防農葯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葯,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喂蠶桑葉要經過試喂確認無毒後,才能采葉喂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並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牆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葯,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葯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於室內降溫。

六、發現病蠶要及時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漿的消毒盆內,禁用病蠶飼喂畜禽,以防止病原傳播擴散,污染環境。

七、蠶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蠶室周圍攤曬,應集中到野外堆漚或放入糞坑內漚制,以防止病原擴散。

八、夏秋高溫,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葉、及時運葉,合理貯葉。貯桑池每個齡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過夜桑葉。

九、高溫多濕天氣忌喂濕葉,貯桑葉不能灑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鮮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養蠶季節,蠶室不要存放穀物、糠麩等物,以免受潮產生蟎類,養蠶時危害蠶兒。

④ 養蠶在我國已有幾年的歷史了.

4000多年歷史

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一帶的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歷三月(陰歷四月間)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採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採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

⑤ 養蠶在我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早在商周時期,就開始人工養蠶了.有3000多年歷史了.

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
考古學家還不是一次在殷墓中發現有形態逼真的玉蠶,例如河南安陽墓和山東蘇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蠶。

《詩經》中就有許多詩篇提到蠶桑。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意思是:春天裡一片陽光,黃鶯鳥兒在歡唱。婦女們提著籮筐,走在小路上,去給蠶採摘嫩桑。這描繪了當時婦女們採桑養蠶的情景。

周代已經大面積栽種桑樹。《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意思是:十畝桑園綠樹間啊,採桑兒多悠閑啊。

⑥ 蠶的歷史

1、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

2、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採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3、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採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4、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最早發現了雜交蠶種的優勢並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種」。

5、宋元以前主要做絲絮、打線及紡粗帛用,宋元後山東登萊地區已推廣人工放養野蠶,產量大增。同時紡絲織綢也告成功,野蠶生產遂遍布魯、遼、陝、豫、貴、皖等省山區,柞蠶有拓、樣、棘、蕭、懈、椿、椒、柳、榆、楓、構、祀蠶等品種。

6、在傳統養蠶技術的基礎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都有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地方蠶品種,其中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

(6)蠶在世界上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夏秋養蠶應注意:

一、防農葯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葯,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喂蠶桑葉要經過試喂確認無毒後,才能采葉喂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並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牆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葯,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葯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於室內降溫。

⑦ 蠶的起源及發展史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1500~30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鍾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蠶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後雄蛾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⑧ 蠶是什麼時候來到世界上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蠶、繅絲和織綢的國家. 我國古代發明蠶絲生產技術的確切年代,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不過到了殷商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經充分利用蠶絲的優點,並改進了織機,發明了提花裝置,能夠用蠶絲織成精美的絲綢了。這些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但很早就發明了養蠶,而且逐步掌握了蠶的生活規律,不斷地改進養殖條件,以提高蠶絲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同時更發明了繅絲技術。
蠶絲的生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掌握這種技術的國家,到漢朝時才傳到國外去。 經考古學的研究,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或相當於殷商時期)發現了一批盛在竹筐里的絲織品,包括絹片、絲帶和絲線等。經鑒定,原料用的是家蠶絲,絹片是平紋組織,經緯密度每厘米48根。另,在黃河流域的殷墓中發現在玉飾品中,有一個雕琢成形態逼真的玉蠶。更重要的還是有一些粘附在銅器上,而被保存下來的絲綢殘片。經研究,其中有的是採用高級紡織技術織成的菱形花紋的暗花綢(即綺)和絢麗的刺綉。根據這些考古材料,反映出殷代絲織技術的成熟程度,可以推測在此以前還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發展過程。 蠶的飼料是桑葉。桑蠶原來是野桑樹的一種害蟲,它們的繁殖數量,天然地由桑樹的數量限制著,當人工大規模養蠶時,野桑樹就供應不過來了,於是開始了人工培植桑樹。
最早為了便於採桑都種在宅舍的附近,桑樹的樹種比較高大,採桑葉要爬到樹上去采。從出土的戰國時代銅器上的採桑圖來看,其中有的桑樹很高,有的只有一人高,人站在地上即可採桑。從採桑圖即可看出,那時已經培育出一種低矮的桑樹了,後來叫這種桑樹為「地桑」或「魯桑」。由於蠶業的發展,不斷擴大桑樹的種植面積,並在桑樹間套作其他作物。西漢農書《汜勝之書》說:「每畝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種之」。《齊民要術》(北魏)也說在桑樹下可種綠豆、小豆。《汜勝之書》還詳細記述了地桑的培育過程,說黍椹生長出來後,都要適當間苗,要使桑苗稀疏適當,當黍成熟收割的時候,桑樹苗同黍一般高,此時把以下的枝條都割去,這樣第二年桑樹就不會長得太高,且宜於採摘桑葉。這便是後世培植「地桑」的方法。
《齊民要術》還總結出用桑椹來育苗,特別是在移苗時要注意不能傷根,傷根就不得活,生長也慢,還不如用壓條法來得快。「地桑」第二年即可採桑飼蠶,不象「樹桑」要連年剪條,至少要到第三年才可採用。還說「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箔蠶」。

閱讀全文

與蠶在世界上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