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歷史有哪些分析問題的方法還有哪些固定的原理可以直接套用的
歷史分析「公式」 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歷史復習要注意5個隱形知識點***
隱形知識,是指潛藏於歷史課本中不易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識。我們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復習中,要注意十個隱形知識點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
四、地圖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課本的歷史地圖之中。如「元朝疆域圖」和「漕運圖」上,都明白告訴人們由於水患,黃河改道入淮的史實。中國歷史課本中歷史地圖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釋,更是潛藏著許多重要知識點,如今天的開封,戰國時稱大梁,北宋叫東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卻叫寧波,北京的叫法僅在兩宋時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幾種。世界歷史課本的地圖上隱形的重要知識點更多得驚人:如「美國獨立形勢圖」上表明1783年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了美國。在「19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圖上,明白告訴學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個殖民國家外,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所以,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應該結合地圖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釋中的隱形知識
注釋是對教材部分內容的補充說明,按說沒有多少必記知識。可是高考不排除在這出題,一些出人意料的題往往就出在注釋上。如1993年試題的「榷場」,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邊境市場」。可這不行,非得答成注釋的「收稅貿易市場」不可。因此注釋成為不可忽視的知識點:銅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開始製造;哈雷是英國近代天文學家;禁軍,在南北朝是指皇帝親兵,在北宋是指國家正規軍;調,指戶稅,實質上是人頭稅;《周髀算經》,可不能據「算經」二字或載有勾股定理」就確認為數學專著,因《中國古代史》選修本就明白注釋為天文學著作;阿蒙神廟,就是卡爾納克神廟,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注釋表述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不能忽視。
***高考歷史學習5種記憶法 ***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
Ⅱ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依據上述馬克思主義關系發展的觀點,動態系列的觀點,通過對有關研究對象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說明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狀況的。換言之,就是分析事物歷史和現狀的關系,包括歷史和現狀的一致方面以及由於環境、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歷史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事物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從中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認識現狀和推斷未來。對於社會學研究人員來講,離開了對調查對象的歷史分析,研究就缺少歷史感,而沒有歷史深度的表述和結論都是不徹底的。
Ⅲ 如何培養學生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
Ⅳ 怎樣運用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去研究教育問題
怎樣運用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去研究教育問題?
常用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
歷史法:
就是要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
歷史法的研究步驟:
①史料的搜集②對史料的鑒別③對史料進行分類
運用歷史法研究教育問題時要注意:
①要堅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對教育問題的研究應當與一定歷史條件下的
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思想等聯系起,全面地去進行考察與分析.②要把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結合起來.③要
正確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調查法:
就是通過調查了解教育情況、研究教育問題的基本方法.
教育調查分為:
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調查法工作步驟:
①確定好調查的目的②選擇適當的調查對象③擬定調查提綱④計劃好調查步驟和方法.
經常採用的調查的方法
:觀察、談話、問卷
實驗法:
一般是自然實驗法即在教育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實驗,不是在專門的實驗室里進行的實驗,
可以叫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設某種環境,控制一定條件,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實
踐活動.
教育實驗法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循環實驗法.
教育上的實驗,在實驗前應進行周密地考慮,精心設計,作出周詳的方案,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假定,要把假
定建立在對歷史、現狀的周密調查研究上,假定實驗後效果一定比之前效果有顯著優點,否則將對實驗者發生難
以彌補的損失.實驗的每一步,都要及時記錄並長期保存.實驗結束後應寫出詳細報告.
Ⅳ 歷史資料分析法包括哪些方法
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的一般步驟是:檢驗文獻本身的可靠性。檢驗文獻記錄的真實性。分析事物演變過程和階段的歷史性。檢驗文獻本身的可靠性和文獻記錄的真實性是為對事物進行歷史的考察服務的,否則,就成了單純的歷史研究而不是社會學的分析了。所以,分析事物演變過程和階段的歷史性是歷史分析法的第三個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分析事物演變過程的歷史性有兩層含義:
其一是揭示某種事物產生的最初歷史背景,尋求歷史根源。
其二是把對事物的歷史考察同現實調查分析結合起來,「古為今用」。
科學的發展和各門學科的相互滲透,在方法論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在實際研究活動中,人們又將定量的方法引入到歷史分析中,採取一種把文獻資料轉換為數量表示的資料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新的分析方法便是內容分析法。
什麼是歷史資料分析法之方法/歷史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圖冊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Ⅵ 歷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典範
第三節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
第十二章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理論根據
第二節 歷史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邏輯分析方法是揭示歷史規律、建立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之統一運用
第十三章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與程序
第三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徑
第十四章 歷史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
第二節 歷史系統方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應用與嘗試
第十五章 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觀基礎
第二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研究實例以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見著作<歷史學概論>
歷史學應該是一個豐富的方法論系統,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在研究實踐中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路徑.比如,歷史考據的方法。是一種知識方法。實際上,它就是通過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考訂和比對,來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比如,版本目錄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價值就在於使你充分了解有關歷史文獻的源流。再比如,過去有的學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與死文字結合起來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核心是社會調查。所謂死文字是指現有的文獻資料。所謂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實物、碑刻、契約、文書、鄉例、民俗等等東西,要收集這些材料必須親自深入民間做社會調查才行。今天,這一方法不僅已經被歷史學接受,而且許多學科都共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學史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應當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從現存的遺跡以及活在民間的傳說、習俗和演出中,尋找文學史的資料。這個想法會使文學研究擺脫純粹文本解讀的局限。在歷史學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專門的訓練學生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生)學習和研究,可以盡快地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有關這種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價值、手段,當然也是歷史學的極其重要的知識方法。和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在19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不斷由邊緣學科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群,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也有不同的知識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局部現象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生動、逼真,問題是使人們的研究領域變得很小,相互獨立的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使人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統分析的背景知識,方法單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學性。應該注意加強各個學科的溝通,了解其他學科的學術理念,吸收和有機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有機地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從眾行為、心理暗示、階級心理、團體意識等問題,有機地運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定性統計、定量統計和抽樣分析,有機地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為方式和雙重人格問題,有機地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動員問題等等。在課題的選擇上,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學科交叉型的課題.
<歷史學的觀念\方法與特色>
Ⅶ 運用歷史法研究教育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怎樣運用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去研究教育問題?
常用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
歷史法:
就是要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
歷史法的研究步驟:
①史料的搜集
②對史料的鑒別
③對史料進行分類
運用歷史法研究教育問題時要注意:
①要堅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對教育問題的研究應當與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思想等聯系起,全面地去進行考察與分析.
②要把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結合起來.
③要正確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調查法:就是通過調查了解教育情況、研究教育問題的基本方法.
教育調查分為:
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調查法工作步驟:
①確定好調查的目的②選擇適當的調查對象③擬定調查提綱④計劃好調查步驟和方法.
經常採用的調查的方法:觀察、談話、問卷
實驗法:
一般是自然實驗法即在教育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實驗,不是在專門的實驗室里進行的實驗,
可以叫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設某種環境,控制一定條件,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教育實驗法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循環實驗法.
教育上的實驗,在實驗前應進行周密地考慮,精心設計,作出周詳的方案,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假定,要把假定建立在對歷史、現狀的周密調查研究上,假定實驗後效果一定比之前效果有顯著優點,否則將對實驗者發生難以彌補的損失.實驗的每一步,都要及時記錄並長期保存.實驗結束後應寫出詳細報告.
Ⅷ 聯系實際如何做到運用具體的歷史分析法來分析現實問題
①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復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柢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②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系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斗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范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系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系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斗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范疇都是對立的統一。范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③認識是辯證過程。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系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柢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人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標准。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④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Ⅸ 如何多角度培養歷史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要】學習歷史,就是要培養中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分析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分析能力
1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意義
1.1 基於時代發展的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是主要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遞工作的勞動者。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資料從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1.3 基於歷史教學的思考。長期以來,傳統的歷史教學採用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而學生坐在教室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憶再現,以便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對歷史課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改以來,這種現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們需要走出歷史教學的困境。
2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策略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以講述為主,教師對教材進行詳細的剖析,歸納出條理清楚的教材要點,使學生幾乎變成記憶的工具,從而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更談不上其他能力。這違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閱讀能力這一現代教學觀點。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為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分析教材,過渡到教師僅寫出簡明的導讀提綱,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理解材料。最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主分析歸納出教材提綱,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對解答材料解析題也是大有好處的。
2.2 史論結合,培養科學精神。主要做法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把學生從背課文大段文字、把老師從繁瑣冗長講述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總論點,找出分論點,並尋找支撐論點的論據,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念的含義及理解。「史論結合法」的具體運用,使學生增加了思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而且只有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越來越有興趣,能力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用客觀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
2.3 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4 讓學生獨立學習和鼓勵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的傳授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但也可導致學生依賴性增強,不利於他們主動學習,因而有必要讓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並動手實踐。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歷史問題,並將結果動手寫出來,是歷史思維的最終結果,也是衡量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高低的主要尺度。在這點上教師無法包辦代替。因此教師應開放課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要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尤其是遇到復雜歷史問題時,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嘗到了勞動的甜果,就更能體會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歷史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思維能力既不能靠教師「灌」進去,也不能靠學生「背」出來,而是依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通過手腦並用的練習,最終成為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在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景,並從多角度設計認知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2.5 做好三個「引導」。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看歷史問題。任何歷史事物的出現都有必然的歷史背景的一面,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
2.6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上,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朋友,以自己的才華、熱情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去關心、愛護學生,吸引學生,以利於對學生進行歷史分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