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學生歷史課都學些什麼呢,他們教科書上會有中國歷史嗎
首先學習本國史特別是近代民族獨立國家建成這段時期的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世界史也是要學習的,不過不如本國史詳細。他們的歷史書很少有社會意識形態的輸入,比較學術化,政治意味淡薄。在本科階段可以選修中國史(美國本科生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採用的是徐中舒的)。
他們十分注重對歷史現象的敘述,對其一般很少加以評述,是很開放的學習,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課堂進行討論。
(1)歷史課能了解到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它是對過去的事件和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並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歷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也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⑵ 歷史學專業學什麼歷史學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歷史學專業主要學的就是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詩及歷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通常主要學習世界通史,中國使西方史學史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國斷代史等相關課程。
大中城市的中等教學單位。待遇較好者均需要畢業生,有碩士以上學位,部分重點學校甚至要求是博士畢業生,畢業生的專業對口也是用人單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現在就業市場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用人單位選擇餘地極大。所以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名校教育背景和高學歷之外,對專業對口程度也是十分嚴格的。所以雖然說歷史專業的就業方向很多,但是也是需要自身有極高的能力的。
⑶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首先:中國的歷史淵源。初中的歷史課本主要講的都是關於古代的事情,關於近現代的歷史就算有也只是少有提及。初中的歷史課程,首先教會了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淵源,就是我們國家是起源於什麼,最初是什麼形態。經過了那些朝代,從上而下的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的一個歷史發展,以及每一個朝代的更迭。讓我們大概的掌握,中國古代發展的一條線路圖,能夠讓我們,去理解他的發展史,以及古代的戰爭不斷,朝代不斷更迭的原因。我們古代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下的狀況,因此會相互斗爭都不斷。
⑷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我們剛出生就開始了學習,只不過每個階段學習的內容都不一樣,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的如何走路,如何說話,也就是如何生存。等到了大些的時候 ,我們就要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直白一些,也是為了以後的生存。
那麼,就讓我們秉持理想信念,研讀歷史書籍,傳承先烈精神,為了夢想,繼續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堅信,世上無難事。加油吧!
⑸ 歷史課講什麼
歷史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的戰役、盛世與治世、條款與協定、歷史上的國家興衰等等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是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學都要學的一門重要課程。
⑹ 上歷史課我們要學到什麼
學到一種歷史感,就是遇到一些現象能聯想到歷史上類似的事,而做到察於前、
⑺ 論述題 談談你對歷史課程的認識!
我們學習到的歷史,是統治者,根據自己統治的需要,而編寫出的用於洗腦的工具書。我們可以翻看各個年代的歷史教材,很多內容都是不同的,而歷史就是過去的真實存在。所以我們學習歷史不能只聽一家之言,要多方了解。在今天的中國,洪秀全這樣人渣竟然還有一座紀念館(位於廣東花都)。我的一位律師朋友,做了幾年的歷史老師,最後實在是不忍心繼續毒害祖國的花朵而棄文從商。我們的歷史告訴我們,今天的中國才是最好的,以前的中國都是舊社會。我們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而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文明都到哪裡去了。我們告訴自己同時也告訴全世界,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請問我們有什麼禮儀?
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歷史是不允許反駁、不容許質疑的歷史,我們學習的歷史是全部都有標准答案的歷史。
⑻ 中國的歷史課學些什麼
主題統領課程
初中歷史課程應該講什麼內容?以什麼線索來統領內容?這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過去的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與高等院校歷史學科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體例相差無幾,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較為完整,教學內容頭緒多,內容雜,知識點密度大、概念多、難度高。
此次課程改革,首先明確了歷史課程的性質,初中歷史課程的目標不是培養專門的史學人才,歷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避免課程的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以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性、從根本上改變現有課程的「繁、難、深、舊」現象、降低現有課程的學習難度為設計目標。
新課程標准打破了以往歷史教材以年代為順序、以朝代為基準的陳舊模式,構建了主題式的課程體系。課程標准把初中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大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又分為若干主題。
學習主題的確定,使初中歷史課程體系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不同。學習主題遵循了以下三個原則:第一,充分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強調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改變原有課程中「繁、難、多、舊」的現象和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貫徹少而精和探究式學習的原則;第二,學習主題的確定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歷史發展的時序和學習內容內在的聯系,同時又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識程度和接受能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在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下,課程內容大幅度削減,難度要求大大降低,減少了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將科技、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融合於歷史過程之中,避免了課程內容類型的單一化。
關注人文與時代
課程標准打破了中學歷史課長期沿用的通史體例,改變了過去歷史課程偏重於政治史、戰爭史的傾向,大力提倡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觀點等。課程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較之以往更加豐富,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比如,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內容共分為九大學習主題,它們分別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每個主題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歷史特徵,又表現了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若干側面,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和特點。
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治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觀點等等,都體現了時代精神。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會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體驗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物質進步,崇尚科學精神,逐步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治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環境意識,認識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知識、能力與情感
歷史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因此,在歷史教育中,學生的態度、願望、激情與學習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課程標准力求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在使學生獲得基本歷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充分注意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課程標准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唯物史觀,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既善於選擇需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並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最終得出自己的新見解。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善於同他人交流觀點和看法,聽取他人的不同觀點,以補充自己的論據和拓展觀察視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實與客觀。同時,也要積極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敏銳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為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課程標准對內容標准做出明確規定,比如,中國近代史內容標准中,屬於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70%左右。屬於理解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20%左右。屬於運用層次要求的內容控制在內容總量的10%以內。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理解層次並非是要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和知識,而是讓學生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以此來理解和體會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富強而苦苦探索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養。運用層次,不僅僅是以往我們所說的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原理、方法等完成作業而已,它強調的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是學生獲得能力發展與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學習目標。
⑼ 學習歷史主要學什麼
學習歷史主要學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學理論、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外國語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9)歷史課能了解到什麼擴展閱讀:
1、堅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歷史學家,一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辟的認識路徑,從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中把真實性確定為歷史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開辟的辯證的、歷史的和唯物的認識路徑,從歷史本體論和史學本體論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3、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