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州屯堡的歷史淵源
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開始,這條入滇通道上不知發生過多少戰爭。為了維系中心腹地與邊塞南國的一統江山,一代又一代的軍人在這里不斷灑下鮮血,無論他們手中拿的是長矛、弓箭還是刺刀、步槍。明代是雲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余勢力,並把軍隊留在雲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居住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過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築、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這里是貴州的安順,這里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叫屯堡,這里的人們仍然生活在明代的文化之中。
1381年,雄心勃勃的大明軍隊逐步把蒙古人的勢力趕出中原、塞上、關外。在大明軍旗引領下,與元朝政府軍征戰無數的30萬軍漢從遙遠的東方迤邐而來,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夢想已久的雲南,剿滅盤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爾密。鼎定雲南之後,朱元璋害怕無數兵將用流血換來的大局又變成權力的真空。一道聖旨將強大的帝國軍隊留在雲貴高原,建立衛所。這個決定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在這條通道上行走,我們看不到戰爭的影子。順著黔滇公路從貴陽出發,一路西行,春陽和煦,曾經的血腥廝殺成為實難尋覓的歷史遺跡,湮沒在田園山間。而以衛、所、屯、旗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這都是當年朱元璋部隊戍守貴州留下的痕跡。
② 天龍屯堡古鎮的介紹
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這里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里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本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
③ 貴州四大古鎮分別是什麼
黔東南鎮遠古鎮、貴陽青岩古鎮、赤水丙安古鎮和錦屏隆里。
鎮遠古鎮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名鎮,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
青岩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丙安古鎮位於赤水市中南部,東與葫市鎮接壤;南與兩河口鄉相連;西與復興鎮共界;北與旺隆鎮相鄰,赤水河依畔而下,習赤公路至東向西穿境而過,是赤水聯接黔中各地的必經之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鎮為中心的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
隆里古城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西南邊沿,地跨東經 109°2′52″ 至 108°32′16″,北緯 26°23′4″ 至 26°27′16″ 之間。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軍事屯堡,古城面積48174平方米,有760餘戶,3280餘人。距縣城64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支線機場21公里,距黎平縣旅遊景點天生橋23公里。
④ 天龍屯堡古鎮的人文風俗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處,距省會50餘公里,以安順為中心,方圓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被稱為老漢人的屯堡人,六百餘年來,屯堡人固執地堅守著大明朝的祖制。
翻開《安順府志,風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的歷史記載,這已經是歷史對「屯堡人」的定論。屯堡人,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本世紀二十年代,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貴州進行人類學方面的考察後,把屯堡人定為「鳳頭苗」,這是一個錯誤,他把屯堡人看成少數民族了。
屯堡人是明屯軍的後裔,他們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響應朝廷號召,「屯田戌邊」。
今天的屯堡人仍舊身穿大明朝的長衣大袖;仍舊跳著大明朝的軍儺(地戲);仍舊沉眠於老祖宗「插標為界,跑馬圈地」的榮耀之中。
屯堡人,六百年凝聚的一個迷,六百年織就的一個魂。
⑤ 天龍屯堡的旅遊指南
「不看牌,不看牌,大鬼小鬼手裡來。」這是孩提時代玩撲克牌時愛亨的一句順口溜。意思是拿到大小鬼,就有了克敵制服的王牌,與別人搏弈時心不慌、不虛。今天把它用在開拓旅遊市場上,將大小鬼比喻成神和仙,感覺既貼切又精彩。其中,能體現出貴州人的自信,帶幾分幽默、幾分霸氣,還有絲絲睿智。
這一神一仙,便是聞名天下的沈萬三和張三豐。一個是有「中華財神」之稱的蘇黔歷史名人,將貴州平壩天龍屯堡作為人生的最後家園;一個是在武當山得道,貴州福泉山成仙。
平壩旅遊打響了沈萬三名人文化品牌,成為屯堡文化開發的突出亮點,贏得了眼球,先後召開「沈萬三暨屯堡文化高峰論壇」,成立「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沈萬三分會」,推出了《天龍秘事──明代江南首富沈萬三與貴州平壩》和《沈萬三的屯堡後裔》兩本書,並著手進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省旅遊局和平壩縣還支持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江蘇周庄開設了「多彩貴州之家」外宣窗口,把名人宣傳效應直接與江南旅遊市場對接,加強互動,吸引世人目光,激發了更多旅遊者踏上神奇的平壩之旅、貴州之旅。
福泉縣的福泉山,是張三豐的鍾愛之地,現留下大量有關張三豐的遺存,經有關方面組織資金投入近400萬元,修建起了雄偉壯觀的「張仙祠大殿」,推出全國第一座張三豐碑林,完善了一系列針對旅遊者活動的基礎設施,已具備接待海內外遊客的能力。現福泉山景點被全國旅遊協會授予「中國十大道教旅遊勝地」、「中國道教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
兩位明代名人,一個神、一個仙,在民間都是有全國影響力的人物,使貴州山水更富有靈氣和神韻。而且他倆即是師徒關系,又是好朋友。據《沈氏族譜》記載,沈萬三在貴州平越福泉山,拜張三豐為師,追隨道教走向自然。88歲時,他辭別人世,葬於福泉山。這一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沈萬三的遺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其五世孫沈廷禮運回周庄,葬於銀子浜下。沈萬三跟隨張三豐修道,是一個歷史的真實存在。修道期間,張三豐還贈詩給沈萬三:浪里財寶水底藏,江湖英明空盪盪,平生為仁不為富,舍卻紅粉入蠻荒。為此,有關方面還將在張三豐塑像旁,再塑一尊紀念沈萬三的大型雕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600年前的這一神一仙,就像是事先約好一般,要為貴州旅遊文化宣傳上陣吆喝。在幾百的歲月中,他們的名聲背後,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超級「粉絲」軍團,其市場號召力力難以估量。
旅遊業是典型的競爭型經濟,旅遊宣傳中,需要打出的當然是有特色的牌,有影響力的牌。誰宣傳的聲音大、聲音亮,誰的旅遊業就興旺。我們手中如今已擁有超級王牌,我們還怕誰?今天的貴州人,在向全國旅遊市場開拓中已經精彩「亮劍」,相信旅遊業大發展的春天就會到來,多彩貴州不僅是自然之旅、民族文化之族,同時也是神仙之旅,是神仙垂愛的天地人合一的風水寶地。貴州旅遊業註定會崛起,正如明代大預言家劉伯溫說的那樣: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 石頭與屯堡人有緣,但在屯堡人眼中也許太平凡。這塊巨大奇石,竟然被其所遺忘,豈不惜哉!----題 記
貯立於古鎮天龍,歷經風霜雪雨,向過客講述遠古的故事
女媧的五色石補了蒼天,頑皮的旅遊到了夜郎古國,安家定居,獨佔一方水土
秦始皇的趕山神鞭在此失靈,我自歸然不動
寧谷漢墓,普定穿洞,在記憶中刷新
平壩夏雲、平庄、肖家,古遺址,今猶安在,仍是石頭建造,你還是默默遙望,遙望遠方……
期盼什麼?一千年太少,一萬年……
不,十萬年,睹視
好似在訴說什麼,等待誰的歸來
夜郎古國消亡,牂牁文化復興……
舍人⑴,盛覽⑵,尹珍⑶沒有發現,尹貢⑷是失職還是健忘
哦,均不是,等待與你家族有緣的石頭城人。一群粗獷、直爽的北方漢子
歷史創造了良機,終於來了。與你為鄰,你還向他們訴說,天龍山險,龍眼山後,那齊天大聖移居猴兒洞算不了什麼……
只是借用你肩膀翻了一個跟斗,上天台發現洞府而已
夜郎狼煙四起,大明統一心切,那群唱著弋陽腔、騎著戰馬的漢子,風塵滾滾而來,誰知一住不走,聽精美石頭,開口說話。
於是,於是,再於是……
六百年風雨又沖洗,幾十代人辛勤耕耘,出現了石頭的房子,石頭的巷,石頭的大街、石頭的橋。
還有那靠石岩托起---石頭建造的五龍寺石廟,聞名遠近,由你守衛
古驛道上來的小東洋鳥居龍藏算什麼,時候不到不開口。
大地復甦,春天來了,延續六百年保持口音不變,習俗不變的這群北方漢子又迎來了陽光雨露,由你搖旗吶喊,訴說石頭的故事,屯田戍邊的歷實
笑迎中外貴賓,喜迎八方來客
你仍佇立風雨之中,向文人騷客訴說,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
註:⑴舍人:漢武帝時貴州遵義人,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注》三卷。
⑵盛覽:字長通,西漢武帝時的「牂牁名士」。著有《合組歌》、《列錦賦》等作品。
⑶尹珍:字道真,東漢時毋斂縣(今都勻、獨山、荔波一帶)人。他是當時貴州著名的 學者,又是著名的書法家。
⑷尹貢:夜郎縣(今安順一帶)人,歷任尚書丞郎、長安令、彭城相等官。 天龍屯堡源於 600 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調北征南和隨後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征服西南過後,為了統治西南,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紮下來,隨後,從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遷至貴州,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執著地恪守世代傳承的文化生活習俗,形成了現今我們稱之為 「 屯堡文化 」 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
屯堡人都是從江淮一帶遷移過來的漢族移民,至今許許多多的老年人還稱自己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11 日 ,天龍屯堡陳姓後裔陳先潤先生帶著族人的囑托到南京尋根,經過艱辛的探訪終於找到了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丹鳳街中段、玄武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後面的始祖陳典居住地都司巷。通過此次尋根有據的證明了天龍陳姓「南京籍」的史實,亦為我們探尋四姓入黔路線找到了出發的始點。四姓始祖隨傅友德所率的三十萬大軍征南入黔,在洞庭湖上岸,從武陵驛走古驛道入黔,這是一條坎坷艱辛的路,被稱作「萬里生死途」。在漫長的征途中,四姓始祖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結下了深厚友誼,盟誓結為異姓兄弟,統一取名:張征定、鄭征定、沈征定、陳征定。直到現在,在天龍屯堡還能看到一條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穿鎮小河「征定河」。
後經考查,發現沈萬三的後裔仍在天龍屯堡, 這位江南首富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在老百姓中廣泛流傳。在這些傳說中,最為離奇而又十分有趣的便是他的聚寶盆。
屯堡人的語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 屯堡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秦淮漢族服飾的特徵; 屯堡食品具有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徵;屯堡人的宗教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 屯堡人的花燈曲調還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屯堡地戲原始粗獷,對戰爭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譽為 「 戲劇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為主營造的既高雅美觀又具獨特防禦性的民居建築構成安順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
天龍屯堡人與南京有著割捨不斷的親緣關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 600 年前從南京征南、填南到貴州安順的。今天,天龍屯堡回到了祖籍南京,在南京舉行屯堡文化旅遊推介活動。我們將以屯堡人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的寫真圖片展示給屯堡人的 「 老鄉 」 們,向祖籍地的親人們介紹 600 年來的屯堡獨特的人文景觀.美麗的自然風光。
天龍屯堡與南京有血濃於水的親情。 600 年前的秦淮風物在安順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模擬歷史博物館,那獨特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文化活動,讓人恍若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了 600 年前古漢秦淮大地。
走進安順,走進歷史,走進天龍屯堡文化,觀屯堡民居、品屯堡美食、聽屯堡人的故事,踏尋祖跡,領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遺風,感受高原秦淮余韻。 江南歷來是文化發達之地,屯堡人的祖先從江南遷移到貴州之後,貴州的科舉制度才逐漸推行,不少的人才就是從科舉中步入政途,走出大山,建功立業。明朝時,朱元璋在貴州大力傳播儒學,使儒學文化在貴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天龍屯堡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出了不少的人才。明朝以前,由於歷史久遠,有關文字記載缺乏,只有荒野中的許多古碑之上刻著明皇誥封什麼之類的文字為數不少。據《鄭氏家譜》載,明代萬曆28年鄭士才中秀才,這可算作天龍屯堡有記載的最早功名。
清朝廢除屯田制之後,屯堡人失去了屯軍身份,不像明代那樣祖輩必需「屯田戍邊」,不能任意流動,這為屯堡人考科舉帶來了動力,耕讀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統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龍就出了眾多的科舉功名,有文舉、武舉、直至進士。
道光年間,天龍屯堡鄭姓人才輩出,九世祖鄭尚美「皇清誥封武信騎尉」。這一門共出了三個武舉、一個進士、一個名儒。武舉為懷志、懷古、懷清;進士安國;憲國為名儒;如今,民間還流傳著關於這門旺族科舉人物的許多傳說,其中(太後招婿)就是其中一個:相傳鄭安國考中進士後,由於某種原因年輕才俊,被為公主招婿的皇太後相中,欲招為駙馬。一日,太後把鄭安國召進宮中,言明欲召他為公主駙馬,留在京城作官。鄭安國在家中早已有未婚妻,不想做「陳世美」,又不敢當面回絕太後招來禍患,只好謝過太後隆恩,執意先回貴州老家告訴父母後,再做答復。太後不肯,鄭安國苦苦苦哀求,太後被他求煩了。大怒道:「你要忙著回家去找死?」當日即放他回貴州,鄭安國果然在回家途中染病死去。「太後果然是金言玉口,言出成讖」,直至今日,鄭氏族人還為他的亡故嗟嘆不已。
鄭安國雖然是進士出生,有關他的文字記載和作品所遺不多,到是他的祖父榮封的詔文和弟弟鄭憲國的詩文作品還存於家譜和天台山碑刻之上。 天龍學堂建於1907年,清末武舉陳日瞻所創辦。相傳,陳日瞻像貌威武,勇猛過人。有一次,因看不慣帶子街(村子名)一惡霸,而怒把帶子街石獅子舉至道旁,令惡霸折服,再不敢稱霸鄉里。據《陳氏族譜》載,陳日瞻是清末武舉案首(第一名)。他所使的青龍刀重數十斤,能使百斤步馬弓。
陳日瞻雖系武人,但並不因武荒文,他既是南一區區長,又是「南一區化行兩級小學」的校長,他在主持學校期間為家鄉培養大量的有識之士。陳蘊瑜將軍就於1912年畢業該校……
在天龍學堂修建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感人場面,村中男女老幼齊出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一次時任校長之職的陳玉峰因指揮施工過程中出現一小失誤,殺掉了家中一頭重達三百多斤的大肥豬向大家賠禮。並出錢重新施工。正是有了前輩們這種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別致典雅,讓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天龍學堂,也是我們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視教育的最好的佐證。
天龍學堂是屯堡建築中的傑作,它採用屯堡人慣用的石木結構,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築材料。天龍小學共分為主樓、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及伙房等建築:主樓為恢宏的禮堂建築,高大雄偉,石牆體,屋面蓋瓦;從主樓的背面可見到屯堡建築的典型形式,即,窗戶小而少,主要採光皆在正面。教學樓分為兩幢,石牆體,石板房,木架結構,為擴大採光,窗戶都為大圓拱形;圖書樓為多棱形,石牆體,瓦蓋屋面,猶似一古堡狀;校門為石牌坊建築,氣勢宏大。
天龍學堂建好後,得到多方贊賞,被稱為貴州鄉村小學校的精典建築,各地紛紛前來采樣仿造,如石板房、大屯等。清末進士陳延榮題寫匾額「敬業樂群」,名士王元直題寫匾額「崇德廣業」,吳稻盦為天台山伍龍寺住持本安和尚(本安字靜軒)捐資修建的圖書樓題寫「靜軒圖書室」5字,國民黨要員吳雅輝到校視察後,題書「合力之偉,近之教於鄉,遠之將福送全國」的單條;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也題寫了文字。據多位曾就讀於該校的人士稱,大禮堂正中掛孫中山先生像,上書「天下為公」兩邊對聯則是眾人皆知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先生警句。
在文革期間,天龍學堂遭到令人心痛的浩劫,許多名人手跡和雕刻被毀或流失民間,從被毀去的「靜軒圖書室」的「靜軒」二字,我們就可知當時的慘狀了。
十年浩劫之後,天龍學堂得到校方和村民的精心維護。如今,校內古木參天,丹桂飄香,紫荊斗艷,恢復了昔日書院式建築應有的原貌。 說起貴州科舉的歷史我就很自豪,因為是有了咱們屯堡人才有的貴州科舉史。話說這個明代以前啊貴州乃是一片蠻荒之地,咱們老祖宗奉朱元璋的旨意入黔征討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及諸土司政權,戰事平定之後又奉命屯田於雲貴,其中大部份軍隊屯紮於貴州安順,即當時的普定衛。
咱們老祖先不僅把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入了貴州,還根據朱元璋的思想「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天有風雨霜露,無所不施,聖人之教,亦無所不往。」在貴州各地興辦學堂書院,大力傳播儒學,使貴州這片土地從蠻荒走向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還親派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子學正芒文縝到貴州擔任宣慰使司儒學首屆儒學教授。貴州在永樂十一年(1413)才正式建立行省,從此以一個獨立省份出現在中國版圖。這時貴州仍沒有單獨舉行鄉試的權利,士子們考試要到四川、湖廣、廣西、雲南等省,山高路遠,行程達幾千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貴州真正取得鄉試的資格是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這一年終於在貴陽舉行了第一次鄉試,當時共有1千餘名士子報名參加,朝庭專門派官吏前來主持開考儀式,此次開科共取中舉人25名。 天龍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里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名叫飯籠驛。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從明代開始就在這里及周邊大量屯兵,時至今日依然是駐軍重地。
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後,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天龍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里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
歷代的屯兵都在這塊大地上留下了歷史的遺跡:明朝征南軍隊在天台山背後的兵器加工場所(本地人呼之為「打鐵坑」);煙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殘壘;圍繞天台山的古城牆;清「威同之亂時」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龍眼山屯,至今殘垣尚存;在天龍屯堡古鎮中,則是巷道縱橫交錯,遍布於巷道中的深邃搶眼,石拱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出戰爭的遺跡,屯堡人武備的思想。
明代飯籠驛最初的建設者是如今天龍「張、陳、沈、鄭」四大姓的入黔始祖們,特別是身為「通政大夫」的陳典(註:通政大夫是主管郵政的官吏),在天龍設驛站,建塘房(塘房是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則建「屯堡」屯紮軍隊。
天龍屯堡古鎮是一個軍事防禦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築典範,它四周建有石拱門,巷道如網,易守難攻,橫跨在古驛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粵的軍事重地。
⑥ 中國有哪些古城堡
土木堡
中國古代著名城堡。
位於河北省懷來縣城東偏南8千米處。原名"統幕",後音訛為土木。地處內長城外側,當長安嶺、紅站口之沖,為襟要之地。唐代,高開道據懷戎(今懷來)時所置。明永樂初置堡,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修,隆慶三年(1569)復修,磚砌,高3丈5尺,周2里有餘。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兵備道胡思伸增築牆垣。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分兵四路進攻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七月十六日,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率軍號稱50萬親征,八月初一進至大同,得知前方守軍敗退,遂驚慌撤退。十四日退至土木堡,糧盡水斷,人困馬乏。瓦剌軍跟蹤追擊,當夜將明軍包圍。次日英宗輕信也先佯退言和之計,急令部眾移營就水。也先乘明軍混亂之機,令精騎沖擊。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今有北京--張家口鐵路、公路通過。(王林山
《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地理測繪氣象》)
四川阿壩理縣桃坪羌寨,被譽為「東方古堡」,還有傳奇的江孜古堡,開平古堡等,
⑦ 天龍屯堡的介紹
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安順市平壩區,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這里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與周圍村寨截然迥異,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龍屯堡。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里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本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
⑧ 曾是貴州人煙稀少的地方,走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像世外桃源嗎
其次是它獨特奇妙的房屋建築,石板砌牆、石片蓋頂,完完全全的石頭房子,在古鎮上觸目都是;還有在屯堡里隨眼可見穿戴奇異服飾的老人,讓人恍惚穿越時空,來到了明朝時期。
⑨ 天龍屯堡的屯堡歷史
朱元璋經過數年征戰,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歷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各族人希望 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朱元璋順應時勢, 內修政治,加強了國家的建設,逐步為中原地區的老百姓營造了安定的生產生活條件。面對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土司,朱元璋採取了派使者勸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勢力迫於明軍的強大都紛紛歸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不奉正朔,在謀巨的脅迫下,數度殺害朱元璋的使臣,舉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終於下定了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決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點齊大軍,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蘭玉、沐英為副將,戰船遮天蔽日,溯長江水道至武昌與湖廣、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馬司軍隊匯合,三十萬大軍聲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 傅友德精心策劃,把大軍分為兩路, 一路為偏師, 由「都督郭英、胡海、陳桓等率兵五萬,由四川永寧(今敘永)趨烏撒(今威寧),友德自率大軍由辰、沅越貴州」。 傅友德親率的二十五萬大軍到達洞庭湖後,棄船走湘黔 古驛道,浩浩盪盪直撲梁王老巢。 明軍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辛征程到達普定(今安順),於臘月11日攻下普定,後又克普安(今盤縣)。梁王聞聽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懼, 急命司徒平章達里麻為 將,聚集十萬大軍屯紮於雲南曲靖白石江南岸, 企圖靠天塹阻擋明軍。臘月十六日, 明軍翻山越嶺終於到達曲靖壩子。忽遇大霧,伸手不見五指,主將傅龍德欲停待霧散後再進軍,副將沐英對傅友德說道: 「彼不意我軍深入, 若倍道急趨,掩其不意, 上所謂出奇制勝者此也。」傅友德聽從沐英的建議,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尋船渡江,從正面擊敵;一面派 數千人馬繞道上游渡江,從敵後發動奇襲。沒有多久,大霧散開,數十萬大軍兩岸對壘,繞道上游的數千明軍隱於山林中搖旗吶喊,達里麻以為神軍天降,大驚而陣亂,明軍趨勢渡江猛攻,一舉全殲十萬元軍。這就是征南戰爭中決定性的戰役白石江大戰。 元軍失敗之後,梁王看大勢已去,「棄昆明城而走晉寧忽納寨,焚龍衣,驅妻子赴滇池死,遂與右丞托迪,魯爾俱自殺」《明通鑒》,征南戰事基本平息。為防止元朝殘余勢力和土司勢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駐防,於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壯舉,也使西南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開發。中國的屯田歷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漢代的漢文帝時,那時漢文帝為了充實邊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邊疆屯田,漢武帝和漢宣帝使用軍隊屯田駐墾, 文帝的「募民實邊」為民屯之始, 武帝、宣帝的軍隊屯田為軍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雲南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屯田,始開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摺,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今天我們來追尋明代屯田西南的歷史足跡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專家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視為是貴州、雲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開發, 由於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貴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礎,貴州才能於永樂十一年(1413)建省,從此「獨立」,不再隸屬於雲南、四川等省管轄。
地處祖國大西南的雲貴高原, 山多林莽, 河流縱橫,歷來被統治者視為南蠻之地。據有史可考最早進入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戰國後期的庄踽,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始楚威王時(註:楚威王為楚 項襄王之誤),使將軍庄踽將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踽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繞數千里, 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 因不還, 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庄踽的楚軍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他欲還報楚君時,楚已為秦所滅,他只好率眾回到雲南, 自立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漢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原後,為了在西南加強設置郡縣,派常頰修築了著名的古驛「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賓,終至雲南曲靖。西漢時, 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 在南越吃了一種叫「茄醬」的食品,覺得其味甘美, 問產地, 南越人說產自巴蜀,是從夜郎境地運來的。於是唐蒙想到從夜郎出奇兵控制南越的奇想。最終奏請朝廷。帶兵「浮船胖舸江」進入了夜郎境地,兵發南越。漢武帝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還派大將郭昌統兵入滇進行對滇的征伐。以上漢人進入西南對西南的開發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時西南仍未得到什麼實際意義的開發,元朝統治者雖使彝族、白族兩個少數民族在雲南進行過屯田,但西南仍是蠻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為政, 中央政令很難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道路交通狀況也很落後,僅靠幾條坎坷的驛道跟外界溝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的屯田,習『轟轟 烈烈地展開「西南大開發」的序幕。
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之後, 為了「永固江山」,採取「屯田戍邊」的政策,建立「衛所制度」,在滇黔古驛道兩側產糧區和關隘廣設「屯堡」,派軍士屯墾駐防,「三分操備七分種」,明軍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臘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後,命安陸侯吳復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衛城, 由顧成擔任最高軍事長官「指揮使」。普定衛下設前後左中右5個千戶所,每個干戶所統兵1120名,長官稱千戶:每個千戶所下設10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統兵114名, 長官稱百戶;百戶所下設兩個總旗,每個總旗下設5個小旗,小旗領兵10兵,每個衛所總領兵額5600名。按照明軍規定屯田將士帶家眷,5600名軍士就是5600個家庭,這些征南將士的家眷們自願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這種以軍士和軍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稱為軍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種形式。軍屯建立之後和雲貴眾多的少數民族土司勢力相比較,仍處於弱勢地位,不能「永固江山」。於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帶無土可耕的貧民、無業遊民、犯罪的富屍盡數遷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規定分發給土地、種子和農具,種出的穀物除上繳政府的稅糧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 這種屯田形式稱為民屯。為了再擴大軍隊給養的來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別是食鹽貿易,朝廷又鼓勵商人參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開荒種植,用所收穀物向政府換取「官鹽」用於經營,這種屯田形式稱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軍民加強團結,抵禦控制當地少數民族土司勢力,保證政令暢通, 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屯田·移民屍閑時為民, 戰時為兵」,居住在軍事防禦功能很強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規模的屯田徹底的的改變了這片「蠻荒之地」,從洪武年問開始至明代中葉通過各種形式,上百萬的漢族移民進入西南,形成龐大的漢族移民群體,改變了西南「夷多漢少」的局面。明代中後期山於戰亂和苛賦日越加重, 屯田制度才逐漸步入了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