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工業在明治維新之後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為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為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為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鑒,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舍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2. 近代的日本為什麼能崛起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2)日本製造好的歷史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3. 為什麼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質量這么好
二戰後,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兩個主要戰敗國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崛起。德日都是後起工業國,都走了一條自上而下的工業化道路。
德國是19世紀80年代開始的以電氣和化工為標志的「新工業」的引領者,並在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市場上的頭號貿易強國,「德國製造」開始享譽全球。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後效仿德國,被稱為「東方的普魯士」。
從深層看,兩國都以製造業製成品出口見長,且其生產體系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兩國經濟中都存在一些大工業聯合體,它們之間相互參股,背後有大銀行的支持。這一產業組織保證相關產業上下游之間的緊密合作,有利於協同創新和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
兩國都致力於建立嚴格的工業標准與質量保證體系。1960年—1980年,德日在汽車、家用電器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全面戰勝生產標准化大眾產品的美國,而日本企業依靠瘦身管理和靈活的員工作業協調在生產高質量系列消費品方面則更勝一籌。
德國製造已成為全球市場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同時成就了德國「雙高」(高使用價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德國製造像老字型大小品牌一樣,經過百年錘煉,成色始終不變。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已經成為德國企業的一種潛意識,是不必過多外來約束而自動履行的行為。
德國製造的優勢不在於價格,而在於質量、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及良好的售後服務等因素。
青島流傳著一個故事:2000年,德國商人亨利安到青島投資生產大型齒輪。2010年6月,亨利安80歲的父親來到青島,當父子兩人走到江蘇路基督教堂時,看到教堂鍾表正常運轉,80歲的德國老人很激動。原來,這座鍾是德國100多年前就很有名的鍾表製造商J.F.WEULE生產的。這家鍾表製造商所用的齒輪全部由亨利安家供應。
亨利安說:「根據目前的使用情況,這些齒輪沒有任何問題,還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維修時,恐怕是我的曾孫一代了。」
的確,德國製造已經成為高質量、高技術和高品質的代名詞,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是什麼讓德國製造擁有堅如磐石的質量保證?又是什麼讓德國人在經歷歲月打磨後仍保持著最初的品質追求?
文化傳承
德語「職業」有「天職」的意思
德國的傳統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企業行為——追求完美
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
細心的人會發現,「質量一流」、「品質保證」之類的宣傳語很少出現在德國產品介紹中。因為,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已經成為德國企業的一種潛意識。
企業文化是亞文化,與國家的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德國的企業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縮影。
從宗教層面上來看,德語「職業」一詞,就有「天職」的意思。這意味著德國人把對上帝的忠誠移植到了對職業和工作的盡心盡力中。反映在企業經營上,企業運作不單純是追求經濟利益,而遵守企業道德和製造高質量產品是企業與生俱來的義務。
德國人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樂於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種規章和制度,並引以為豪。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德國經典哲學文化傳統有著直接關系。
18世紀後,德意志在人類文明的創造上讓世界驚嘆。在思想藝術體繫上,出現了康德、萊布尼茨、馬爾庫塞、叔本華、尼采、費爾巴哈、黑格爾等龐大而偉大的哲學家群體。德國的傳統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企業行為——追求完美。
這種完美的哲學追求由三個部分組成: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戰略、適應外部環境。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在現今的企業中仍不斷應用。
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嚴謹、保守、思變、自省深深地根治於德國的民族性格特徵中,就像是德國本民族的語言,復雜而精確,語法和詞彙不能出現絲毫的模糊一樣,界線分明,黑白分明。這種一絲不苟的性格特質成就了德國製造的不朽傳奇。
4. 日本是全球製造業里的強國,它的製造業究竟強在了哪裡
日本的製造業強在了技術方面,不僅是機床,汽車等方面,都是全球領先。所以這些也表明,日本的製造業依然是全球領先地位。
其實日本的技術之所以這么好,是因為日本人特別重視教育。認為國之根本是要學習,所以日本在教育方面是非常看重的。而這些技術的研發都是許多科學家一步一步潛心研究出來的,他們並不是為了賺一點錢而去研發這個東西,他們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更好的使用感而去研發的,所以日本的製造業是非常強的。而就是日本這樣一步一步腳印,踏踏實實的發展自己的製造業,也是日本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的原因。
5. 為啥日本發展的那麼好
日本科技為何發達的原因,與日本為何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亞洲第一的原因是一樣的。在過去30年的時間,日本政府在教育與基礎科研上的投資是亞洲第一。
再往遠的說,日本歷史上對於教育的投入非常多,就算是明治維新之前,每個村莊,或者都市,都有專門教育小孩的寺廟,讓孩子有文化,同時日本非常注重吸收外來的文化。就在亞洲閉關自守時,日本還在長崎等地開放口岸,讓荷蘭商人前來,帶來了西歐的文化與科技,這個在今天還被稱為「蘭學」。
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要求實施義務教育,並且大力發展西式的教育,模仿歐洲建立實驗室,並且派留學生前往歐洲等地。日本派出的學者在太平洋戰爭中堅持科研,沒有間斷,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不久,日本科學家湯川就獲得諾貝爾獎,為日本近代科技研究吹響了號角。
戰後,日本隨著經濟的復甦,日本對科技的投入量加大,最多時達到預算的5%以上。而且除了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日本各大公司也積極投入進行科技研究。民間的研究與政府的研究並行。大學與企業聯手推進科技研究,嚴格的專利保護制度,使得日本科研有保障,而大量的基礎科研的投入,為日本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在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領域,日本的科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如科技儀器製造的島津會社的一個研究員,竟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說明日本科技實力不僅在國家的研究所內,一般的公司內都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學,企業,再加上政府(國家)研究所的三位一體模式,使日本科研繼續保持亞洲的領先。
過去10年,日本經濟衰退,在基礎科研,以及科研上的投入明顯減少,這樣就會造成未來日本有一段時間內,科技人才的斷代。現在日本政府又加大了投入,並且,外界來自,韓國,中國的壓迫,會促使日本在科研領域迎頭趕上,大學的撥款,企業的投資有保證,科技就會保持一直的發達。
6. 日本科技為什麼那麼好
那是因為日本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的末尾,歐洲國家依託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和紅利,通過貿易和武力征服了亞洲和非洲,為了獲取工業原料,把一些工業機械帶到了亞洲。日本就是抓住了該時期,大量引進和仿製基礎工業機械,並學習掌握了其設計思路和工作原理。(以紡織機為例)向歐洲派出留學生,培養了大批有基礎科學知識的階層,繼而在19世紀中期開始的二次工業革命中奮起直追(基礎工業材料、工業機械設計、技術工人等方面)。
二次工業革命中日本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跟歐美的工業科學技術拉開了一些距離。不過,在二戰中通過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對我人民的殘害,殘忍的取得了各項人體活體實驗數據,為其醫學和生物科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日本迅速跟上以美歐為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作出了貢獻。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日本以強大的基礎工業和生產加工能力成為美國在亞洲的科學技術產業化的代工廠,學習掌握了電子、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並在電子技術方面超越了同期的歐洲。
日本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並不是神話,而是其把握了時代命運,當一次工業革命和二次工業革命早期時全世界對知識產權還沒有很重視,技術的取得並不像當今這么難,所以成就了日本從農業社會竄起成工業科技大國的「神話」。
(對比同期的中國,由於腐敗保守、內戰、抗戰等等一次工業革命就沒有趕上,二次工業革命別人完成了我們才開始,而且完全沒有基礎。哎~就SB了。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淺看法,不喜勿噴,歡迎採納)
7.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戰後日本政策堅持集中領導,實行了國家干預經濟和國家壟斷的管理制度,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確定了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實行循序漸進,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戰略步驟。
2.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戰後日本大力發展教育,長期堅持智力投資,不斷改革教育體制,為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
3.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在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在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再次,企業也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從而使職工又具有親和感。如此種種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增強了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4.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很大部分就是來自於居民的高額儲蓄。而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勤勞,使個人收入不斷增長入反過來促進了儲蓄的不斷增長,從而支撐著日本經濟長時間的高速發展。
5.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日本從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黨執政,沒有大的動盪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
(7)日本製造好的歷史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1、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強有力的國家干預措施。正是這種二戰前沒有得到切實發展且極不成熟的重工業在以後的20年得到充實和發展,才使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大國。
2、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培養國內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業方針後,為促進發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中,引進科技佔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要想後來居上,必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拿過來,作為自己前進的起點。大規模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僅極大地推進了重化工業,也使日本的其化產業和後來的半導體、通訊等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3、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積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從1778.4億日元增加到25546億日元,15年間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固定資產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和化學這4個部門。
4、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本系統引進美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並與本國的傳統經驗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科學的、高效率的經營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被並稱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車輪。日本獨特的經營管理制度可概括為「三大神器」,即終身僱傭制;與學習相結合的年功序列制;企業內部工會組織。只要企業不倒閉,本企業職工就可以在本企業工作。而企業也關心職工的利益。職工工資可根據自己工齡逐年增加;企業不隨意解僱員工等等,形成了企業的凝聚力。使職工與企業利益緊密結合。
5、二戰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布局對日本極為有利。日本是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除了淡水之外幾乎什麼都缺乏。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二戰後,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各國大力開發並出口資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開采引起能源革命。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