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電腦有多久的歷史

電腦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3 22:45:32

⑴ 電腦有多少年歷史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樣算來,到現在有62年了吧!

⑵ 電腦有多久歷史了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至今已經有近60來的歷史了。

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歷阿克」(ENIAC)誕生了,譯成中文是「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局外人聽起來十分別扭。在它的身體內,總共安裝了17468 管,7200個二極體,70000多電阻器,10000多隻電容器和6000隻繼電器,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之巨。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 龐大的身軀擠進一排2.75米高的金屬櫃里,佔地面積為170平方米左右,約為整整十間房那樣的空間大小,總重量達到30噸,堪稱為空前絕後的「巨型機」。它做的第一件工作---新式火炮的彈道計算。

同一時代的任何機械或電動計算機在它面前都相形見絀。 人們看到, 它輸入數據和輸出結果都採用穿孔卡片,每分鍾可以輸入125張卡片,輸出100張卡片。它能在1秒鍾內完成5000次加法,也可以在3/1000秒時間內做完兩個10位數乘法,其運算速度超出馬克1號至少在1000倍以上

1943年,剛試制出來的大炮是否能夠通過驗收,必須對它發射多枚炮彈的軌跡作認真檢查,分析彈著點誤差的原因。一發炮彈從發射升空到落地爆炸,只需一分來鍾,而計算這發炮彈的軌跡卻要做750次乘法和更多的加減法。 一張完整的彈道表需要計算近4千條彈道,試炮場每天要提供給 美軍械部戈德斯坦中尉6張這樣的表,可想而知任務量有多大。

戈德斯坦中尉本人就是一位數學家,曾在密歇根大學任數學助理教授。他從陸軍中抽調來百餘位姑娘作輔助性的人工計算。可以設想一下:一發炮彈打過去,一百多人把手搖計算機搖得溜溜轉,忙亂地算個不停,還經常出個錯,既吃力又不討好,那場景不免令人啼笑皆非。在中尉的麾下,有來自莫爾學院的兩位年輕學者。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莫爾學院副教授莫契利,36歲的物理學家。另一位名曰埃克特,24歲的電氣工程師,不久前剛從莫爾學院畢業。莫契利擅長總體構思,他天生一個系統思維的腦子。他的設想,又總能夠被心靈手巧的埃克特領會並加以具體化。兩個人志趣相投,幾番碰撞,一拍即合,交給了戈德斯坦一份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設計方案,明確提出要使用弗萊明、德福雷斯特數十年前發明的電子管,造一台前所未有的計算機器,把彈道計算的效率提高成百上千倍。

戈德斯坦中尉站在會議桌的另一端,面對著西蒙上校,還在作繼續的申訴:「我聽說海軍已經把希望寄託在馬克1號計算機上。我們設想的機器,是一種更新式的電子計算機,它將比哈佛的那台機器,高出幾個數量級……」。西蒙轉過臉,用眼睛示意戈德斯坦留意韋伯倫教授的態度,因為他知道,作為軍械部的科學顧問, 以「拓撲學」 開山鼻祖身份聞名世界的數學權威,此公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於是,全場到會者的目光,都盯在教授身上。

韋伯倫終於放下手中的報告,閉上眼睛,仰靠在椅背上沉思起來。整個會場也跟著沉默了。突然,教授猛然站起身,「砰」地一聲推開身後的椅子,對著上校大聲說道:「西蒙,給戈德斯坦這筆經費!」說完這句話,他立即轉身向大門走去,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會議室。世界上第一台電子
計算機的研製,就這樣戲劇性地拉開了幃幕。6月5日,莫爾學院與軍械部正式簽訂合同,組成有30多位青年科學家和200多名工作人員參加的攻關小組, 秣馬厲兵,投入緊張的設計和試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研製小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的重擔,毫無異議地落到莫契利和埃克特肩上。戈德斯坦則自任聯絡官,負責協調這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然而,為支援戰爭趕制的機器,緊趕慢趕,也沒能趕上最後一班車。德國法西斯很快就被稀里嘩拉擊潰了。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才珊珊來遲,在一片歡呼聲中正式啟動運行。人類從此跨進了電腦時代的門檻。

⑶ 電腦的由來與發展歷史

計算機,用來計算的機器。科學家發明了某些零件組成的機器可以用來計算,於是計算機便慢慢成為一門學科和工具出現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從五十多年前到現在,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它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社會進入計算機的時代。

1、20世紀50年代中期,計算機只放置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只有科學家才會操作這些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大小可佔一個實驗室,一般人都不了解這么一個巨大的玩物。(如今每個人都知道計算機,計算機體積不斷變小,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同時計算機的存儲器容量越來越大,處理器運算越來越快。)

2、除了體積大小以外,最早出現的計算機與現在的計算機的最大不同在於它們的工作方式。最早出現的計算機沒有操作系統,那麼它們怎麼工作呢?舉例,如果要排列一組數據,計算機操作員就要配置計算機的硬體,設置電路。完成後計算機便可以自動排好數據了。一般地,每一個任務對應的電路設置都是不同的,對每一台計算機而言,它們只是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我們理解到這樣畢竟比人工排列一組數據簡單。在那個時候,每台電腦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而很少改變自己的電路設置。(改變了則執行其他任務),這樣能讓那時候的computer power發揮到最大,但很明顯這樣子缺乏靈活性。對比現在,我們用微型計算機去執行一大堆任務,而且經常從這個任務轉到那個任務,不需關閉電源去配置電路,不需添加新的硬體,輕易完成這么一大堆任務。

3、早期體積巨大的計算機都收藏在博物館了,有的還可以在網上購買。

⑷ 電腦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呢一開始就有QQ嗎

140多年,,首先創造的是一位英國學者,第一代電腦有14噸,現在我們用的是第4代
一開始只是為了運算簡便,一開時沒QQ

⑸ 電腦的發展史

電腦的發展歷史

電腦的學名叫計算機,電腦是用來做計算的。在古時候,人們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可能是手指,英文單詞「digit」既有「數字」的意思,又有「手指「的意思。古人用石頭打獵,所以還有可能是石頭來輔助計算。缺點:手指和石頭太低效了

後來出現了」結繩「記事。缺點:結繩慢,繩子還有長度限制。

又不知過了多久,許多國家的人開始使用」籌碼「來計數,最有名的就要數咱們中國商周時期出現的算籌了。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時使用的工具就是算籌。算籌的缺點:使用算籌計算太麻煩了,很不方便——計算時需要慢慢擺放。

於是,人們發明了更好的計算工具——算盤,算盤最早可能在漢代萌芽,在南北朝時期定型,利用進位制計數。使用時需要配合一套口訣——好比計算機的軟體。算盤本身還可以存儲數字,使用時很方便。至今,算盤還在被使用。


15世紀,隨著天文和航海的發展,計算工作越來越繁重,計算工具急需改進。

1630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在使用當時流行的對數刻度尺做乘法運算時,突然想到,如果用兩根相互滑動的對數刻度尺,不久省去了用兩腳規度量長度了么。他的這個想法導致了機械化計算的誕生,但奧特雷德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在意,此後200年裡,他的發明也就沒有被實際應用。

18世紀末,發明蒸汽機的瓦特成功製作了第一把計算尺,在尺座上增加了一個滑標,用來「存儲」計算的中間結果,這種滑標很長時間一直被後人所沿用。

1850年以後,計算尺迅速發展,成為工程師隨身攜帶的」計算器「,一直到20世紀五六時年代,計算尺仍然是工科大學生的一種身份標志。

第一台真正計算機的出現

1623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出生,三歲喪母,後由擔任稅務官的父親養大。在帕斯卡小時候,看到父親費力的計算稅率稅款的時候,就想幫父親做點事情。

19歲時(1642年),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帕斯卡加法器。它是一種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外形像一個長方盒子,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後才能轉動,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個「逢十進一」的進位問題。聰明的帕斯卡採用了一種小爪子式的棘輪裝置。當定位齒輪朝9轉動時,棘爪便逐漸升高;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前進一檔。


1662年帕斯卡去世,不久後,在德國的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看到了帕斯卡關於加法計算機的論文,勾引起了他的發明欲。萊布尼茨早年經歷坎坷,後來獲得了一次去法國的機會,在巴黎的時候,他聘請了一些著名的機械專家和能工巧匠,終於在1674年製造出了一台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

萊布尼茨發明的新型計算機約有1米長,內部安裝了一系列齒輪機構,除了體積較大之外,基本原理繼承於帕斯卡。不過,萊布尼茨技高一籌,他為計算機增添了一種名叫「步進輪」的裝置。步進輪是一個有9個齒的長圓柱體,9個齒依次分布於圓柱表面;旁邊另有個小齒輪可以沿著軸向移動,以便逐次與步進輪嚙合。每當小齒輪轉動一圈,步進輪可根據它與小齒輪嚙合的齒數,分別轉動1/10、2/10圈……,直到9/10圈,這樣一來,它就能夠連續重復地做加法。

連續重復的計算加減法

連續重復的計算加法是現代計算機做乘除法採用的辦法,萊布尼茨的計算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一應俱全。

在介紹萊布尼茨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傳說大約在1700年左右的某天,萊布尼茨的朋友送給他一副中國的」易圖「,其實就是八卦圖,在看八卦圖的時候,發現八卦的每一種卦象都有陰陽兩種符號組成,這不就是有規律的二進制數字么,於是他就由此,率先系統提出了二進制的運演算法則,直到今天,我們用到的計算機還是使用的二進制。)


計算機發展到現在還是人去操作機器,還沒有實現人與機器的對話,或者會所是把人類的思想告訴機器,讓機器按照人的想法去自動執行。說到實現人機對話,就要說一下另外一個行業——紡織業。

提花編織機是具有升降紗線的提花裝置,是一種能使綢布編織出圖案花紋的織布機器。

最開始編織機編織圖案相當費事。所有的綢布都是用經線(縱向線)和緯線(橫向線)編織而成。若要織出花樣,織工們必須細心地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在適當位置「提」起一部分經線,以便讓滑梭牽引著不同顏色的緯線通過。機器當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該在何處提線,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經線,不厭其煩地重復這種操作。


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發明了「穿孔紙帶」的構想。布喬想出了一個「穿孔紙帶」的絕妙主意。布喬首先設法用一排編織針控制所有的經線運動,然後取來一卷紙帶,根據圖案打出一排排小孔,並把它壓在編織針上。啟動機器後,正對著小孔的編織針能穿過去鉤起經線,其它則被紙帶擋住不動。於是,編織針自動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去挑選經線,布喬的「思想」「傳遞」給了編織機,編織圖案的「程序」也就「儲存」在穿孔紙帶的小孔中。

1790年的時候法國機械師傑卡德,基本形成了改進提花機的構想,由於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傑卡德為了參加革命,無暇顧及發明創造,直到1805年才真正完成」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製作。傑卡德為他的提花機增加了一種裝置,能夠同時操縱1200個編織針,控制圖案的穿孔紙帶後來換成了穿孔卡片。

在後來電子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在多款著名計算機中我們均能找到自動提花機的身影。

18世紀末,法蘭西發起了一項宏大的工程——人工編制《數學用表》,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計算工具,導致這項工作極其艱巨。發足數學界調集和大批的數學家,組成人工計算的流水線,算的昏天暗地才完成了17卷大部分的書稿,即便如此,計算出的《數學用表》仍有大量錯誤。

巴貝奇在他的自傳《一個哲學家的生命歷程》里寫到,大約在1812年的,「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劍橋大學的分析學會辦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頭看著面前打開的一張對數表。一位會員走進屋來,瞧見我的樣子,忙喊道:『喂!你夢見什麼啦?』我指著對數表回答說:『我正在考慮這些表也許能用機器來計算!』」

巴貝奇的第一個目標是製作一台」差分機「,

所謂「差分」的含義,是把函數表的復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平方運算。那一年,剛滿20歲的巴貝奇從法國人傑卡德發明的提花編織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它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旨意,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巴貝奇耗費了整整十年光陰,於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機,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當即就演算出好幾種函數表。由於當時工業技術水平極低,第一台差分機從設計繪圖到機械零件加工,都是巴貝奇親自動手完成。當他看著自己的機器製作出准確無誤的《數學用表》,高興地對人講:「哪怕我的機器出了故障,比如齒輪被卡住不能動,那也毫無關系。你看,每個輪子上都有數字標記,它不會欺騙任何人。」以後實際運用證明,這種機器非常適合於編制航海和天文方面的數學用表。

成功後,巴貝奇連夜上書皇家學會,要求政府資助他建造第二台運算精度為20位的大型差分機。政府看到巴貝奇的研究有利可圖,破天荒地與科學家簽訂了第一個合同。

然而,第二台差分機在機械製造工廠里觸上了「暗礁」。第二台差分機大約有25000個零件,主要零件的誤差不得超過每英寸千分之一,即使用現在的加工設備和技術,要想造出這種高精度的機械也絕非易事。

由於進度緩慢,到1842年的時候,政府宣布停止對巴貝奇的一切資助,連科學界的有人都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他。

然而在這個時候,巴貝奇收到了一封信,寫信人不僅對他表示理解而且還希望與他共同工作。娟秀字體的簽名表明了她不凡的身份——伯爵夫人。收到信函不久後,寫信的女士來到了巴貝奇的實驗室,巴貝奇感覺與這位女士似曾相識,卻有想不起在哪裡見過。直到這位女士說」您還記得我嗎?十多年前,您還給我講過差分機原理。」看到巴貝奇迷惑的眼神,她又笑著補充說:「您說我像野人見到瞭望遠鏡。」巴貝奇恍然大悟,想起已經十分遙遠的往事。原來這位女士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詩人拜倫之獨生女——阿達·奧古斯塔。

在大型差分機進軍受挫的1834年,巴貝奇提出了一個更新更大膽的設計——通用的數學計算機。巴貝奇稱它為「分析機」,它能夠自動解算100個變數的復雜算題,每個數字可以達25位,速度每秒1次。

巴貝奇首先為分析機構思了一種齒輪式的「存貯庫」,每一齒輪可貯存10個數,總共能夠儲存1000個50位數。分析機的第二個部件是所謂「運算室」,其基本原理與帕斯卡的轉輪相似,但他改進了進位裝置,使得50位數加50位數的運算可完成於一次轉輪之中。此外,巴貝奇也構思了送入和取出數據的機構、以及在「存儲庫」和「運算室」之間運輸數據的部件。他甚至還考慮到如何使這台機器處理依條件轉移的動作。一個多世紀過去後,現代電腦的結構幾乎就是巴貝奇分析機的翻版,只不過它的主要部件被換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而已。僅此一說,巴貝奇就當之無愧於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開山鼻祖」。

阿達非常准確地評價道:「分析機'編織』的代數模式同傑卡德織布機編織的花葉完全一樣」。於是,為分析機編制一批函數計算程序的重擔,落她的肩頭。阿達開天闢地第一回為計算機編出了程序,其中包括計算三角函數的程序、級數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數程序等等。阿達編制的這些程序,即使到了今天,電腦軟體界的後輩仍然不敢輕易改動一條指令。人們公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軟體工程師。眾所周知,美國國防部據說是花了250億美元和10年的光陰,把它所需要軟體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種計算機語言中,希望它能成為軍方數千種電腦的標准。1981年,這種語言被正式命名為ADA語言,使阿達的英名流傳至今。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當時,兩人為把分析機的圖紙變成現實,耗盡了全部財產,搞得一貧如洗,在此期間,兩人為籌措研究經費,兩人還商量「下海創收」,比如製作國際象棋玩具、賽馬游戲機等等。但這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為此,阿達還兩次把丈夫家中的祖傳珍寶拿去當鋪換錢,不過後來又被阿達的母親贖了回來。在經歷了貧困交加和無休止的腦力勞動,阿達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1852年,年僅36歲的阿達懷著對分析機美好的夢想去世了。

阿達去世後,巴貝奇又默默的獨自堅持了20年,晚年的他已經不能准確發音和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仍堅持工作。1871年巴貝奇去世。最終分析機沒有被製造出來。巴貝奇和阿達設想的分析機超出了他們所處時代至少一個世紀。

1890年,德國僑民霍列瑞斯博士在美國做人口普查(上一次人口普查人工花了7年),人口普查需要做大量工作,如年齡、性別等用調查表做採集的項目,還要計算每個社區有多少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霍列瑞斯博士就想用機器自動統計這些數據。幾年後

他根據巴貝奇的發明和傑卡德的穿孔紙帶設計了機器。結果花了6周就得出了准確的數據。

傑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別用開創了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之先河。以歷史的目光審視他們的發明,正是這種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構成了電腦「軟體」的雛形。

1896年霍列瑞斯博士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

到了現在,製造出來的計算機都是機械的,機械計算機向電子計算機發展的過渡時期發生的主要事件。

1906年,美國的德福雷斯特發明了電子管,為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國專利局申報了真空三極體(電子管)的發明專利。真空三極體可分別處於「飽和」與「截止」狀態。「飽和」即從陰極到屏極的電流完全導通,相當於開關開啟;「截止」即從陰極到屏極沒有電流流過,相當於開關關閉。其控制速度要比艾肯的繼電器快成千上萬倍。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

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⑹ 電腦是誰發明的有多久的歷史

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到"微處理器改變全球的50年間,計算機技術已歷經4代,發展速度之快令許多電腦界泰斗人物的預言都成為笑柄,英國《泰晤士報》最近刊登的幾則資料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1943年,美國IBM公司總裁托馬斯·沃森預言說:"我認為也許5台計算機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要";然而,1996年僅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量就達到了7090萬台。 1949年,美國《大眾機械》雜志在預測科技;發展時認為,今後計算機雖然也很重,但不會超過1.5噸。然而,現在人們已經在使用掌上型電腦了。 1957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創始人肯·奧爾桑發表講話認為,人們在家中使用電腦是完全不必要的;然而,現在電腦已經進入千家萬戶。 1981年,美國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說:"640千(0.64兆)位的存貯容量對所有的人都足夠了;然而,目前個人電腦中的內存通常都為8兆至32兆位。 計算機發展快的主要原因是集成電路的快速發展。集成電路又稱晶元,是組成計算機的基本元件,它把成千上萬個電子元件集中到了一片很小的半導體矽片上。1958年,集成電路問世時,一塊晶元上只能集成5個晶體管,到1970年已能集成1500個,1989年可集成120萬個,1995年可集成550萬個。 關於集成電路的發展速度,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即:平均每隔18個月,同樣體積的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就會增長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集成電路問世28年來,把計算機的性能提高了1萬倍,價格卻降至當初的萬分之一。如今中學生手裡的一台586台式計算機,其功能相當於60年代全世界計算機加起來的總和。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來計算機的價格總是一降再降,性能卻越來越高的主要原因。一位德國工程師曾經感嘆道,如果汽車工業也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今天一輛小汽車便只有5公斤重,時速高達5000公里,而售價只有1美元。 第一代計算機是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的。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在為此舉行的紀念儀式上,美國副總統戈爾按動了這台被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的電鈕,計算機上的兩排數碼燈隨即以准確的節奏閃爍到"46"這一數字,表示它誕生於1946年,然後又閃爍50下到"96",標志計算機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50年。這台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裝有17468個電子管、7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000個開關,重達30噸,佔地面積160多平方米,耗電174千瓦,它工作時不得不對附近的居民區停止供電,製造費用45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美元)。然而,這個龐然大物的計算速度卻只有每秒5000次,僅及當今一台普通個人電腦的幾千分之一,而後者輕輕一提即可帶走,售價低於2000美元。 第二代計算機問世於1954年,由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與電子管相比、晶體管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功耗低等特點,並把計算速度從每秒幾千次提高到幾十萬次。 第三代計算機誕生於1964年,由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與晶體管相比,集成電路的體積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第三代計算機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計算速度從幾十萬次提高到上千萬次,體積大大縮小,價格也不斷下降。 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上,70年代初問世的第四代計算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對此,我們只要知道"微機"和"網路"是第四代計算機的產物就會一目瞭然了。第四代計算機是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計算機,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塊集成電路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處理器"。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晶元"於1971年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這塊集成了2300個晶體管的晶元的面積只有4.2*3.2平方毫米,其功能卻已相當於1950年時像房子那麼大的電路板。此後,微處理器的發展如同乘上了高速列車,每隔18個月,性能價格比就翻一番。 微處理器的問世不僅使得個人計算機--"微機"異 軍突起,讓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它還真正實現了計算機技術向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滲透。因為微處理器的功能如此之大,體積又是如此之小,人們就可以把它安裝到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了。現在人們常常講"機電一體化",其實就是用微處理器改造傳統的機器,通信設備和家用電器,使之接受電腦晶元的控制。 第四代計算機在實現微型化的同時,還實現了巨型化。當然,從體積上說,如今最大的巨型機也未必能和第一台計算機相比,但它的運算能力則達到了第一台計算機的百萬倍、千萬倍甚至上億倍。1996年12月11日,美國耗資5500萬美元製成了每秒可運算1.4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這台計算機的體積相當於57台冰箱,使用了9000多塊"奔騰"晶元,可以在15秒鍾內完成筆算需要25萬年,個人計算機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任務,將主要用來進行核試驗、天氣和自然災害預報、基因研究、太空模擬試驗等數據量非常巨大的研究工作。我國在巨型機的研製上也擁有相當實力,1997年6月19日,每秒浮點運算達100億次的銀河一Ⅲ並行巨型計算機在我國研製成功,它標志著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第四代計算機的使用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開始把計算機聯成網,對社會影響深遠的計算機網路出現了。 就在第四代計算機方興未艾的時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計算機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第五代計算機的特徵是智能化的,具有某些與人的智能相類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語言,能思考問題,並具有邏輯推理的能力。嚴格他說來,只有第五代計算機才具有"腦"的特徵,才能被稱為"電腦",不過到目前為止,智能計算機的研究雖然取得了某些成果,如發明了能模仿人的右腦工作的模糊計算機等,但從總體上看還沒有突破性進展。 科學家預測,到21世紀初,一個微處理器可以集成110億個晶體管,比現在提高100多倍,智能計算機將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類將迎來"智能時代"。再往後還將出現光計算機、超導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屆時人類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又將出現質的飛躍。

⑺ 電腦的歷史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式計算機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它的名稱叫ENIAC(埃尼阿克),是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縮寫。它使用了17468個真空電子管,耗電174千瓦,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雖然它的功能還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計算機,但在當時它已是運算速度的絕對冠軍,並且其運算的精確度和准確度也是史無前例的。以圓周率(π)的計算為例,中國的古代科學家祖沖之利用算籌,耗費15年心血,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一千多年後,英國人香克斯以畢生精力計算圓周率,才計算到小數點後707位。而使用ENIAC進行計算,僅用了40秒就達到了這個記錄,還發現香克斯的計算中,第528位是錯誤的。
ENIAC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有人將其稱為人類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ENIAC誕生後,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進理論,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電子計算機應該以二進制為運算基礎,其二是電子計算機應採用存儲程序方式工作,並且進一步明確指出了整個計算機的結構應由五個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馮•諾依曼的這些理論的提出,解決了計算機的運算自動化的問題和速度配合問題,對後來計算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至今天,絕大部分的計算機還是採用馮•諾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誕生後短短的幾十年間,計算機的發展突飛猛進。主要電子器件相繼使用了,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引起計算機的幾次更新換代。每一次更新換代都使計算機的體積和耗電量大大減小,功能大大增強,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特別是體積小、價格低、功能強的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得計算機迅速普及,進入了辦公室和家庭,在辦公室自動化和多媒體應用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⑻ 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電腦的發展史是: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電腦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