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學歷史的容易成為公知

為什麼學歷史的容易成為公知

發布時間:2022-07-24 00:40:30

❶ 如何看待公知群體

近期由於眾所周知的一些事件,網路上許多「公知」都拋頭露面,發出了不少雷人的聲音,讓公眾很集中地認識了「公知」這個群體。而今天我則想就自己近期對部分「公知」們的表演,說說我心中的「公知」們。

「公知」本是中性詞,為何卻被污名化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於「網路」解釋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而在中國社會的實踐中,「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視政府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當啟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微博等網路環境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譏諷的意思。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公知」污名化不是我的發現,而是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那為什麼一個本來對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稱謂,卻成為某一類「名人」群體的代名詞呢?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一部分人。

他們自認為高人一等,卻不知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

不能否認,「公知」們都是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建樹的人,不然雖然「公知」如今可不算好稱謂,但不是人人都能被稱為「公知」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有的「公知」們都在享受著上等人的生活,享受著地位給他們帶來的優越感。而正是這種優越感,讓他們自我感覺高人一等。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是誰讓他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許他們不是沒想過,而是認為自己有今天的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自視有文化的人,難道連我們這些生活在基層的小知識分子都能知道的道理他們為什麼不明白?

沒有國家的蓬勃發展,祖國的逐漸強大,他們還能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不應該對過去祖國遭受凌辱,國人夾了尾巴做人的歷史更加熟悉?

他們總自視文化很高,卻沒有民族文化自信

我想沒有哪一位「公知」不認為自己文化很高,是自己所在領域的佼佼者。不然他們也不會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也不會自以為是地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認為自己的國家有太多的缺點,他們眼裡也只能看自己的國家陰暗的東西。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時,其他國家卻什麼都是好的。他們嚮往西方國家的所謂「民主、自由」,但他們卻看不清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的實質。他們天天也在說中華有5千年燦爛文化,他們卻沒有一點點民族文化自信。

我也試著分析一下原因。這應該是現在屬於退出或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一批人,在他們小的時間正是祖國一窮二白的時候,而他們成年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西方文化也隨碰上經濟開放進入了我國,他們就一下子被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所吸引,並成為他們心中刻骨銘心的嚮往。於是不管自己的祖國以後怎麼發展,不管時代在怎麼變化,他們的思想卻永遠停留在那個時候,從沒變過。

我想這也正是當前為什麼是90、00後成為聲討他們主力軍的原因吧。

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卻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批評

「公知」們最顯著的標簽就是「批判」,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批判才能體現他們的水平,才能突顯他們的與眾不同。而且在他們的心時,批判才是氣節,頌揚就是媚俗。於是一個怪現象產生了,「公知」們都在為批判而批判,都在強詞奪理地批判,當一抹燦爛的陽光射入他們眼睛裡時,他們就閉上眼裡睛批判。

但是他們這類人卻用著「雙標」對待自己,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批判自己的國家和其他人,但他們永遠聽不得別人的批評聲。自己批判是因為自己是「鬥士」,別人批評他就成為「小人」。

他們記住了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們永遠卻不知道還有下一句「俯首甘為孺子牛」。

❷ 什麼是公知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公知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但內涵和所指均不等同於公共知識分子。現為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公知指參與公共話題討論,具備跨學科性,對自己專業之外的公共話題發言,有專業背景具有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2)為什麼學歷史的容易成為公知擴展閱讀:

公共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知和理性的代表,不僅要展現思想魅力,更應該通過行動踐履。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具備的知識,使他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認識比其他社會成員高。他們的人文關懷就是以人類基本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為前提,從而對人類、國家、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表現出深切的關注。

這種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公共知識分子人文關懷的核心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人類生存實態的憂慮,對現行社會秩序的批判,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對特權群體的監督。公眾知識分子在各種場合表達人文關懷時,更多的是從思想、理論和制度的高度,批判現實的社會秩序,指出改進的途徑和應該實現的前景。

❸ 什麼是公知為什麼叫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簡稱。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正式將「公共知識分子」一詞帶入到了大家的視野。

公知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但內涵和所指均不等同於公共知識分子。現為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

公知指參與公共話題討論,具備跨學科性,對自己專業之外的公共話題發言,有專業背景具有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公知主要表現

為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平,在某些領域可能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由此自認為智商比別人高,掌握的著某種真理。在他們眼裡,普通大眾不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識上愚昧,很容易被統治者所蒙騙,為了提高公民素養,促進社會文明,他們理所當然地擔當起啟蒙責任,誨人不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公知

❹ 為什麼叫公知

公知,原本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說白了,就是常在廣庭大眾跟前露臉,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識分子。

公知原本也不是問題。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涉及到民族的、國家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問題上,出現了一批仇視共產黨、仇視人民政權、仇視人民軍隊、仇視人民英雄、仇視中國革命歷史的公共知識分子——這就成了問題。

這個問題出在政治立場上,愛國與賣國成了劃分公知群體的標准:凡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的公共知識分子,是人民大眾喜愛和支持的左翼公知;凡是站在賣國主義立場上的公共知識分子,是人民大眾厭惡和反對的右翼公知。

公共知識分子的狀況和分野,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階級的狀況和分野。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學歷史的容易成為公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