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總共劃分為多少個地區每個地區都有些什麼省
中國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擁有96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地區劃分是以省為界,中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根據地區來劃分東北地區,由遼寧,吉林,黑龍江組成。華北地區由河北,河南,內蒙古,山東,天津北京共同組成。華南地區則是由安徽,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共同組成。華南三省是廣東廣西和海南。台地區是台灣,香港,澳門。西北地區有陝西,山西,甘肅,寧夏。西南地區有青海,雲南、貴州、重慶,四川。
建設美麗中國這些年來隨著環保事業的逐漸推行,很多從事重工業地區也開始轉型,提倡環保,選擇發展第三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東南沿海城市,以發展旅遊業為基礎,經濟發展迅速提升。以深圳,上海,廈門,株洲,汕頭代表,一些沿海城市,逐漸從農業工業向旅遊業進行轉型,並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個地區的人民根據自己地區的特色環境和氣候,共同努力協同合作,這樣才構建了我們美麗的中國。
⑵ 中國共分為哪幾個區域,每個區域所包含的省市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華東地區
華東地區,簡稱「華東」,位於中國東部。包括(現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七省一市。
華東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經濟區。輕工、機械、電子工業在全國佔主導地位。鐵路、水運、公路、航運四通八達,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
華東地區總面積83.4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8.7%,2016年末總人口4.3億左右,佔全國30%,2016年GDP生產總值28.8萬億元,佔全國38.7%(以上數據均不包括台灣)。
2、華南地區
華南地區,位於中國南部,簡稱「華南」,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民國時代, 華南范圍涵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及雲南、貴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列入台灣省,合稱「華南六省」,而民間的「華南地區」則有多種說法,廣義自然地理上的華南地區包括福建及台灣省。
3、華北地區
華北地區,簡稱「華北」,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長城以南的中國的廣大區域;北與東北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相接。
大致以≥10℃積溫3200℃(西北段為3000℃)等值線、1月平均氣溫-10℃(西北段為-8℃)等值線為界。
華北地區地理范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錫林郭勒市、烏蘭察布市)。
4、中國華中地區
中國華中地區,簡稱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
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
華中地區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之間,眾多國家交通干線通達全國,具有全國東西、南北四境的戰略要沖和水陸交通樞紐的優勢,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望北的作用。
5、西南地區
西南地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西南地區,中國地理分區之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共五個省市區。
口語中提及的西南地區有時也只指老四川(含重慶不含川西高原)、雲南、貴州,即「西南三省」。西南地區省區行政區劃代碼均以數字「5」開頭。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6、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又稱西北、中國西北、西北地區,地理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省或自治區。
西北地區主要城市有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西北地區深居中國西北部內陸,具有面積廣大、乾旱缺水、荒漠廣布、風沙較多、生態脆弱、人口稀少、資源豐富、開發難度較大、國際邊境線漫長、利於邊境貿易等特點。
7、東北地區
1945年至1954年中共設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以轄遼東、遼西、熱河、內蒙古自治區、吉林、松江省、黑龍江7個省區。許多人會混淆東北地區與行政區劃,但只有個別時期,東北地區才與東北所處的行政區重合。
比如清朝1636--1644年盛京總管;1947--1954年東北人民政府管轄的7省區就是今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理區劃
⑶ 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是怎麼劃分的
如何理解和確定中國的歷史邊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見仁見智,並未取得一致認識。如有以民族成分為劃分標準的「民族邊疆」說(認為凡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就是邊疆);以文化類型為劃分標準的「文化邊疆」說(認為凡是漢文化系統之外的地區就是邊疆);以地方行政制度為劃分標準的「行政邊疆」說(認為凡是未施行郡縣制的地區就是邊疆),等等。
對歷史邊疆認識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歷史疆域問題認識上的分歧,而正確認識歷史疆域恰恰是確立歷史邊疆的必要前提。
在關於中國歷史疆域標準的問題上,譚其驤先生和白壽彝先生曾分別提出過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觀點。譚其驤先生在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制時,曾確定了一個標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後來,譚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而白壽彝先生在批判「以歷代皇朝疆域為歷代國土的范圍,因皇權統治范圍的不同而歷代國土有所變更或伸縮」的「皇朝疆域觀」時,則提出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范圍為處理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標准,並將這一標准用於自己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的寫作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歷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穿今古的歷史活動的地理范圍」。
但這兩個標准並未得到史學界和邊疆史地學界的一致認同。有的學者就認為,以上兩個標准「把復雜多變的中華疆域企圖以一個簡單的模式套住,不問時間、地點、條件,不從發展的變化的視角,不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不對歷史疆域作動態的考察,而是從一個既定的框框出發,這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易造成誤區」。這些批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確,在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歷史疆域有一個消長、變動與形成的復雜的動態過程,並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變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標准。但是不能一刀切並不是說不可確立標准。因為,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對各種具體現象進行總結和提升,以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確立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必須重視中國古代屬於前民族國家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歷史的實際。就中華文明的起源來講,考古學界幾十年來所做的探索,已經初步得出結論,即在史前的漫長歲月中,中華大地起碼長期存在著六個大的文化「區系」,這些大的文化「區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大致處於同步發展的狀態。同時,「區系」內部和「區系」之間又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縱橫關系中,各文化「區系」不斷組合與重組,形成「區系」范圍內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體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區系」中,以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族(後來在與其他各中華古族後裔的相互融合中發展為漢族)因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發達,遂成為長期穩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屬於中華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區系」的廣闊地帶形成一個個部落共同體或政治單元,並繼續與中原互相激盪和影響,甚至伴隨著武力征服和政權的更迭。在這一過程中,政權的包容範圍越來越大,原來大致同步發展的各文化「區系」出現了更多的相互重疊,而未曾重疊的地區,因與中心區域在經濟、文化上差距顯著,遂成為邊緣地帶。
不過,這些邊緣,也僅僅是同一「天下」的邊緣,而不是「天下」或「海內」之外的邊緣。同時,中心與邊緣又不是絕對的。因為,隨著漢文化圈的越來越大,各民族之間以漢族為主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於是漸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發展與鞏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也逐步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先後以不同方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中原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及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秦漢以降歷代歷史學家筆下,「外國傳」或「四夷傳」中,有相當一部分指的就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並不是今天意義上「外國」的含義,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包含在中國史之內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於其中。如《新唐書》的作者就認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麗、真臘、波斯、吐蕃、堅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屬中華帝國的「絕域」:「其外謂之絕域」。又如,歷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經漢、唐開拓,此後雖與中原王朝時離時合,但一直被視為中國版圖,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們仍將這些邊疆地區視為中國固有的疆域,比如陸游就寫過「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的詩句山,並勉勵大將們「遠規復燕趙」、「屯玉關之西、天山之北」。這些話雖是文人寄託之詞,但不能說不是古人疆域觀念的反映。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國、汗國,通常也並不自外於中國,而恰恰自居為「中國」,或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上中華帝國的中心與邊緣又經常處於互動關系之中。中心區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種方式參與了中華歷史的創造過程,從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反映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則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漢族政權的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國的歷史邊界,應該是譚其驤先生反復強調的,即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指中原王朝的邊界,而應該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的邊界,並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譚先生曾舉例說「漢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唐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突厥、回紇的北界,同樣,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時候(中國)西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吐蕃的邊界、南詔的邊界;東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是室韋的邊界,革未革曷的邊界。」據此,中華歷史疆域,就應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疆域范圍的總和,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各個部分,即不僅應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應包括歷史上各分立的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的疆域。
⑷ 中國古代分為九州,地域怎麼劃分的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山東省濟寧市)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⑸ 中國古代歷史地區的排列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金)、元、明、清
⑹ 中國古代分為的九州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具體位置在哪
相傳大禹治水後把中國大地劃分為九州,並以九州為素材打造了九鼎,以此來象徵著中華大地。很多人就好奇了,古代所謂的九州分別指的是哪幾個州呢?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梁州包括重慶、成都、雲南和西藏等地。最後一個就是雍州,雍州是主要為位置是西北方,歷史上關於這里的記載比較少,不過這里的荒漠、沙場倒是引起了眾多文人騷客寫詩的素材,這里也是邊疆之地,有不少的將領也嚮往這里的沙場,肆意人生。
⑺ 古代中國被劃分為哪九州,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地方
九州,即夏朝禹王劃分之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南部
兗州: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河南省北部
青州:山東省北部及東北部
徐州:江蘇省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中部及東南部
揚州:上海市全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全省、安徽省中部及南部、福建省北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東北部
荊州: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湖南省大部分地區、重慶市東部、貴州省東北部
豫州:安徽省西北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區、湖北省西北部
梁州:重慶市大部分地區、四川省中部及東部、陝西省南部、甘肅省南部、青海省東南部
雍州: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
以上禹劃之九州,共涉及今中華人民共和國19個省份:
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⑻ 中國古代的地域劃分有哪些大的區域
我國傳說中上古行政區劃分是「九州」,相傳是夏禹根據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據《尚書*禹貢》中的記載,名稱是: 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而後世說法不一,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是: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
為冀,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
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區劃與當時的諸侯國境界對應起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鑒於東周諸侯混混亂局面,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最初設叄拾陸郡,後增至肆拾余縣。郡下設縣,一個郡管轄的縣數不等,或十幾個
縣或貳、叄十個縣。後漢承秦制,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郡國並行制)。國
是與郡平行的諸侯封地。郡國下又設有縣、邑、道等。漢武帝建立拾叄州制,由州
統郡國,但州只是監察區的劃分。後到東漢中期才演變為行政區劃。
三國時期基本上與東漢相同,分為益州、交州、幽州、 並州 、涼州 、青州 、
冀州、 兗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揚州 、荊州 、西域長史府 。
魏實行州、郡、縣叄級制。後西晉設貳拾壹州。南北朝後期州數猛增,轄區大為縮
小,郡如同虛設。隋初,有貳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縣貳級,後
隋煬帝有以郡代州,實行郡縣制。唐初又恢復了州,後玄宗又改州為郡,後又跟改
回來。從此,郡不再作為行政區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縣上還設有監察性的道。太
宗時分為十道,玄宗十更改為拾伍道。
3
安史之亂以後,一個節渡使管幾個州,其轄區也叫道,由此演變為了個州縣以
上的行政單位。唐代還實行諸府制,邊疆設都護府,重要地設都督府,京都所在設
府尹。唐後期基本上是道、州府、縣叄級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為拾叄道,後改名為路太宗時分為拾伍路:京東、京西、河
北、河東、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兩浙、福建、西川、陝西、廣東、廣
西;南宋時分為拾陸路。在路下面設州一級的建制,包括州、府、軍、監肆種。
4
元代實行中書省河行中書省的行政區體制。英宗時將全國劃分為相當於中央政
府的中書省和派出機構行中書省。中書省稱「腹里」,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共有十一個即:嶺北、遼陽、山西甘肅、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廣、雲南、四川、征東;下面設路、州、府、縣。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質上沒有差別。地方行政劃分為兩直隸,十三布證使司
,九變。在內地,布證使司下為府,府下為州,州下為縣。(兩直隸:北直隸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隸為今江蘇、安徽。十三布證使司:浙江、江西、湖廣、雲
南、四川、貴州、山東、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湖廣。九邊:遼東、薊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
5
清朝: 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其餘沿用明制。康熙又時改為行省制度,
全國劃為十八省: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山東、山西、河
南、直隸、陝西、甘肅、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光緒時又增設新疆、奉
天、吉林、黑龍江、台灣。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設府和直隸州,其下設廳、州、
縣。並在甘肅等五省少數民族地區設土司,相當於縣。內、外蒙古、青海、西藏設
四藩部。內、外蒙古下設盟,盟下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