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覃氏有多久歷史

覃氏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4 04:20:17

⑴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1、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

2、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復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相傳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廣州市,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

3、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故譚與覃應為一家。

4、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覃姓分布

覃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廣西地區人丁興旺。當今覃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8%,總人口大約在240萬。

覃姓堂號主要有河內、齊郡、弘農、忠孝、百華、有竺、會稽、光裕、裕經、積善、余慶、八慶、三多、國厚、南海、天水、敦睦、旺相等。「河內」堂號是大多覃姓使用的堂號,河內即古覃懷地,在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而覃地在今溫縣的東平皋村。

⑵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

「覃懷」是地名,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 「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

覃像酒盈樽。「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為覃氏。

譚姓的遷徙: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

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

⑶ 覃氏的由來

覃氏的由來[據說是歷史家考證]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上,覃氏和譚氏的關系最為深遠、密切,最能體現百家姓「敬發千枝歸一本,宗朝萬水實同源」的本質和特點。
本來,就其產生而言,覃譚並非同源。覃氏源起於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部落,源基在今河南省武陟、沁陽一帶。當時那裡名叫覃懷。居住著覃部落。夏宇治水時,封覃懷為國,國民隨國而姓,便改為覃懷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覃懷氏依次演繹成皇覃氏、嬴姓、墨胎氏、孤竹氏等。而譚氏肇起於上古時期夏後的姒姓,肇基是譚地,至今山東省章丘、平陵一喧帶。公元目前1133年,周武王封譚地為諸侯國,稱為譚國。擬姓庶民隨國而姓,始稱為譚氏。
周武王封譚國,是封給伯益後裔的。伯舉是皇覃氏的始祖,因此譚國的國君及王族都是皇覃氏。他們也隨國而姓,由皇覃氏改為譚氏,由此開創了覃姒共譚的歷史。公元前997年,周穆王又將有一支有竹氏覃民從陝西有褒分配到山東譚國去種地。有竹氏覃民到譚國,又隨國而姓,歸宗譚氏。
公元前683年,齊桓公並吞譚國。譚滅亡之後,許多譚氏族人不願做齊國的順民,便相逃忙,西行陝西有褒,並在那裡落籍奠基。他們在逃忙途中換姓,又由譚改為覃。
東漢初年,從山東譚國逃到陝西有褒落籍的覃氏,已發展成一個大家族了,並赫然出現了一位名人,即東漢樓中總兵覃兒健。由於覃譚合宗共姓多年,又由於古時覃譚同音,故覃兒健到底是皇覃氏後裔,還是原姓姒後裔,也難以考證了,人們大多把覃兒健當作覃氏之祖。東漢中期,覃兒健蒙冤受難,誅連九族,子孫星散,有一部分逃到桂林北部,這是覃氏南遷入桂到最早的一支,之後又有南梁朝東寧州(今廣西羅城)刺史覃家軍鎮撫東寧、覃萬傳鎮撫柳州、覃友義兵征修仁(今廣西荔蒲)等,廣西覃氏苗裔才逐漸增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反元義軍首領譚三耀(自稱天下兵馬大元帥)執行朱元璋開疆拓土之命,副廖永忠來到廣西賓州(今賓陽),改名覃懷滿,後留在東蘭洲(今東蘭)。譚三耀是反元將領譚景山之子,譚景山是宋朝理宗明院學士譚端之子。一般人認為他是譚氏之祖。
譚三耀(覃懷滿)子孫昌盛,6百多年來,其後裔散居賓陽、邕寧、東蘭、巴馬、鳳山、都安、大化、武鳴、馬山、上林、河池、環江、田東、田陽、百色、西林、荔波、文山、馬關等地。至今,譚三耀後裔大多稱覃氏,少部分稱譚氏。也有相隔數代之後又由覃改譚或由譚改覃的現象。
總之,覃譚關系源遠留長。從皇覃氏與姒氏共譚共言,已經三千多年;有竹氏歸宗譚氏,也近三千年了。這么長時間的水乳交融,血緣系統已極難里清,故民間有覃譚共祖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此,覃氏在秦漢前的一千多年中,顛沛流漓,歷盡坎坷,發生了七次演繹。覃氏的演繹過程,可以用下面的鏈式來概括:
覃氏——覃懷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譚氏——覃氏。

⑷ 誰知道覃姓的來歷

覃福(1351年----1386年)鐔津(今藤縣)寧鳳鄉人。祖籍廣西慶遠府南丹,壯族。祖夢顯,初為南丹總目,元至正七年(1347年)率兵至藤州鐔津寧鳳鄉平黃得寧義舉,功升世襲百戶。遂於鐔津五隘(後改五屯)居住。至正十三年招四方佃戶開墾五隘。祖父廣成遂定居落戶。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楊景定廣西,檄諸「夷」歸化,覃福集所屬壯民歸順。四年上書行中書省參政高傑,具陳守五屯策略,高准其議,遂召壯兵800 多人,編附桂林右衛報效,八年升五屯千戶所千戶,率其屬墾守五屯。十九年,大藤峽瑤民起義,奉命出戰,義軍前哨劉因初戰獲勝,覃福率軍追擊,被伏兵箭傷而死。明大祖敕封忠毅武德將軍。 摘自廣西《藤縣志》

覃姓發源於覃懷之地的覃懷底績。「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懷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
「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台、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
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當大禹治水來到這里後,伯益開始協助他治理濟河、沁河和黃河。其後,伯益攜族人向東,隨大禹往東至兗州地治水,今河南浚縣有覃氏族人數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來的,他們以祖地「覃」為姓氏。
伯益族人一直隨大禹治水遷徙,最後到了江南的會稽(今浙江韶興),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們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懷地名為氏,在各地產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間,有竹氏遷出外地的有稱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東的章丘、歷城一帶建譚國,後譚國被齊國所滅,在逃亡中去「言」字邊以覃為氏,《姓篡》中說:「覃本譚氏,避難改。」

⑸ 覃氏的起源

覃姓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一、以地名為姓

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姓,稱為覃氏。

二、以職業命姓

覃的本義為有塞蓋的釀酒壇或者盛酒陶壇,因為釀酒的原理和久盛酒的緣故,就會長久發出酒味醇厚的香氣。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職業為氏族原始圖騰,並且命名氏族,創制族徽,出現覃姓。

三、少數民族姓氏

據《姓氏考略》記載,夏朝有皇覃氏部落,後來簡改為覃氏。

四、周代諸侯國名

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後齊國滅了譚國,譚姓為避難而改姓覃氏。

(5)覃氏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覃姓的遷徙與分布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

覃氏主要人口聚集地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湘西地區,廣西全自治區87個縣、市都有覃氏分布。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覃姓歷代名人8名,占總名人數的0.018%,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百二十一位;覃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八位;覃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033%。

⑹ 誰知道「覃」氏的由來和歷史故事

覃氏演變過程: 覃氏一覃懷氏一皇覃氏一墨胎氏一孤竹氏一有竹氏~一譚氏一覃氏。

上古周武王伐紂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後,封遠古顓頊帝的後代為譚地的首領,讓他們建立了譚國(在今山東歷城縣)。並封給子爵爵位,所以譚國歷代國君都稱為譚子。繼而兼並諸侯,廢了孤竹國,孤竹氏被改為有竹氏。先後被遣送到洛陽(今洛陽市東)和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兩地修築東周城郭和抵宮。為周穆王貴族的奴隸。修築工程完成後,周穆王把修築抵宮的奴隸升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國去耕田種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譚國耕田種地,隨譚國而姓,歸宗譚氏。到古代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並吞譚國,國民分崩離析。國君譚子奔莒(今山東省莒縣),其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相傳姓譚;原有竹氏公族子孫,不甘做齊國的順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譚國名去言為姓,相傳姓覃。

歷史名人
覃元先——名無克。南梁南海人,原籍陝西善騎射,亦精通文墨。齊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衛鄉里,據有番禹。慶州刺史李堅,遣人說元先歸梁。武帝召見問其姓名,元先以「衍」與「彥」同音,恐犯帝諱,乃以無名對帝渭曰:「公當立勛業,書彝常,奈何無名乎?遂改今名。拜東寧州(今廣西羅城縣)刺史。累著戰功,加雲麾將軍。侯景反,元先與蕭雲合力討伐,擒賊斬將,所向無敵,未凡卒於軍中,年73歲。其後裔均落籍羅城。
覃光佃——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博學能文,宋仁宗時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師呼為真御史。外籌軍政,內肅朝儀,咸倚重焉。曾與狄青並封為將軍,以音乞歸賜詔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致仕。
覃振——原名道讓,字理鳴。湖南桃源縣人,留學日本,後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參加護法運動。蔣介石隱退時,以主執委代行總統職權數月。系國民黨元老,孫中山好友,與毛澤東有密切往。 1947年在上海病逝,終年63歲。葬嶽麓山,墓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⑺ 覃(qin)姓怎麼來的

源自於覃懷、譚姓。先秦時期,覃姓活動於河南地區,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覃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宋朝時覃姓已是廣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

先秦時期,覃姓活動於河南地區,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覃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宋朝時覃姓已是廣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時期,覃姓大約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

明朝時期,覃姓大約有48000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廣西仍為覃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覃姓總人口的6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山西、湖南、貴州、四川、湖北。宋、元、明期間,覃姓的分布總格局仍是以廣西為中心形成覃姓聚集區。

遷徙分布: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

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

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現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

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

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至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沖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覃姓

⑻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呢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

覃姓源自於覃懷,覃懷是地名,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 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覃像酒盈樽。「

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為覃氏。

覃姓的遷徙分布: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

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現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

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再到徐州,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並在會稽去世。

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至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沖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⑼ 覃姓的由來源以及淵源

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

當大禹治水來到這里後,伯益開始協助他治理濟河、沁河和黃河。其後,伯益攜族人向東,隨大禹往東至兗州地治水,今河南浚縣有覃氏族人數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來的,他們以祖地「覃」為姓氏。

伯益族人一直隨大禹治水遷徙,最後到了江南的會稽(今浙江紹興),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們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懷地名為氏,在各地產生了覃的姓氏。故覃氏後人奉伯益為覃姓的得姓始祖。

(9)覃氏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覃姓,作姓氏使用時一般讀作qín。姓源出有四。覃姓相對集中分布於長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境內。

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

當今覃姓人群分布於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特別行政區。少數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

⑽ 覃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出自復姓皇覃氏

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

2、出自姒姓

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春秋時公元前684年,即魯庄公十年,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後又去言改姓覃,嶺南多此姓。

3、出自少數民族

覃姓的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覃姓的重要成分,特別是湖南和兩廣地區的覃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巴郡五姓蠻的覃姓。覃、潭、譚、鐔、瞫五字音近相通,後來演化出五個姓,實為一姓。澧中蠻、平州蠻、賜州蠻中均有覃姓,後來成為廣西、貴州,湖南等地覃姓。

覃姓的名人

1、覃兒健, 溇中(今慈利、石門、大庸等地)"蠻"人,東漢建初三年(78)"蠻"族起義,奉為領袖。

2、覃季:唐朝太子太傅。

3、覃光佃:北宋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博學能文,宋仁宗時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師呼為真御史。

4、覃慶元:覃光佃之父親,北宋融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景德進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1006-1010年)被封為御史中丞。為人穩健,遇事敢於發表意見,舉朝服其公正。

5、覃昌:宋朝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退休後閉門講學,教人讀經書,著有文集。

6、覃修綱:(1839-1905)字省三,壯族,原籍廣西百色西林縣人,起甘肅西寧鎮總兵,清朝抗法將領,寄籍文山後封為建威將軍。

閱讀全文

與覃氏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