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黃絲指什麼,歷史題上有,不懂啥意思。
主要指黃色纖維。
黃絲 聽語音 [huáng sī]
黃絲, 黃色纖維。 出自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中文名
黃絲
拼音
huáng sī
注音
ㄏㄨㄤˊ ㄙ
釋義
黃色纖維
黃絲(黃絲)
1. 黃色纖維。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乃使國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黃絲之布,欲獻之。」
2. 黃色的蠶絲。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九:「銼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 唐 張說 《梁四公記》:「 扶桑國 使使貢方物有黃絲三百斤,即 扶桑 蠶所吐, 扶桑 灰汁所煮之絲也。帝有金爐重五十斤,系六絲以懸爐,絲有餘力。」
3. 指剛抽芽葉之柳條。 唐 戎昱 《賦得江上柳送人》:「江柳斷腸色,黃絲垂未齊。」
4. 指花粉管。 唐 白居易 《草詞畢遇芍葯初開因詠小謝紅葯當堦翻詩以為一句未盡其狀偶成十六韻》:「釵葶抽碧股,粉蘂撲黃絲。」
㈡ 黃繼光有什麼歷史
黃繼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奉命奪取某高地,當連續攻下敵人數處陣地後,被敵人一個集團火力點所困。黃繼光挺身而出,要求擔負爆破任務,勇敢地沖向敵人地堡。當他擲完手雷,打垮幾個火力點後,發現還有一個火力點在頑抗,就忍著重傷巨痛,跌倒了爬起來,毅然直撲上去,以胸膛堵住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射孔,保證部隊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務,全殲敵人兩個營,自己壯烈犧牲。根據黃繼光生前的申請,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發財埡的苦孩子
1930年農歷11月20日,黃繼光誕生在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叫發財埡的山村。 發財埡這個山村是個挺好的地方,周圍是綠油油的青山,山上長滿了松柏、毛竹,山澗里溪水清徹,應該說是個發財的好地方,叫它發財埡很有道理。
有一天,繼光忽然向正在灶前燒飯的媽媽問了個怪問題:"發財是個啥意思?" 媽媽回答說:"發財就是穿綢穿緞、住樓住院、吃魚吃肉、有糧有錢唄!""那咱家為什麼不發財呢?"他弄不明白,為什麼什麼活都不幹的地主能發財,而他的爸爸,農活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曬的粉條,又細又白,方園幾十里都出名,他們全家勤勞吃苦,為什麼發不了財呢? 繼光家裡只有7畝地,大多在山坡上,只有3畝好地。他父親起早貪黑,辛苦一年下來,除了交租交稅只剩下幾斗糧食,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父親沒辦法,向地主李積成借了一擔油,想炸米糕賣點錢。借一擔油,說好春天還一擔半,秋天還3擔。可是,沒想到,生意做砸了,沒賺到一個銅板,只好又去給地主扛活,還得種自家的地,不出兩個月,就病倒了。
一天,繼光的父親躺在床上吃葯,地主李積成來要帳了,哪有錢還帳啊。不還帳,地主李積成就把父親抓走,喊來幾個地痞流氓,呆在繼光家裡,又吃又喝,還抽起了鴉片,最後,只好把那3畝好地抵了債。父親被地主關了7天,病上加氣,回業病更重了。這年的三月初二,父親把繼光兄弟幾個叫到床前,斷斷續續地說:"爸爸不行了。要記住,是誰把爸爸逼死的……你們要孝敬你媽,她苦了一輩子,沒享過一天福……要爭口氣……"不久,繼光的爸爸就死了。
繼光雖然年紀小,為了掙點錢,只好給地主肖伯岳家去打長工。黃繼光幹了8個月,地主肖伯岳說:"你人太小,幹不了什麼活,明天你回家吧!這幾個月,我管你吃,管你喝,把本都賠了,鄉里鄉親的就不說了,快過年了,給你一隻豬娃子,回家過年吧!" 繼光沒辦法,又來到地主李積成家幹活。明知道爸爸是被李積成逼死的,可為了糊口,只得忍氣給他幹活。小繼光白天趕著牛上山,晚上回來還得擔水、掃院子、倒尿盆,睡在牛棚里,吃的連豬狗都不如。幹了半年,快該發工錢了。這天天不亮,繼光就上山放牛了,可是,牛剛吃過一遍草,地主李積成就急匆匆地趕上山來,罵道:"你小子安的好心,你要把老子摔死啊!"繼光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原來,早上趕牛出來時,牛屙了一堆屎在院子當中,因為天黑,繼光沒有看見。地主李積成踩在牛屎上,摔了一個跟頭。地主李積成惡狠狠地喊道:"你把牛屎吃了!"繼光忍著氣,把牛屎鏟除了,把院子掃干凈了,地主還不答應。地主惡聲聲地喊道:"今天不許你吃飯,罰你挑20擔水!"可憐的小繼光,餓著肚子,一擔一擔地把水從井裡打上來,一步一步地爬上高台階,一桶一桶地把水倒在水池裡。一擔水有七、八十斤重啊!小繼光挑了幾趟,終於支持不住了,摔倒在院牆邊。長工陳大叔實在看不下去,把繼光扶起來找老地主說理,地主李積成惡狠狠地說:"你們要造反啊!不想干都給我滾!"繼光實在忍不下去了,說:"老子不幹了,你給老子工錢!"地主李積成罵道:"你龜兒子還要工錢,我的水桶被你摔壞了,賠我水桶!" 繼光幹了大半年,連一個銅板也沒拿到,他想,這仇,我一定記住,長大了,一定要報仇! 這就是發財埡的苦孩子黃繼光的童年。
練好本領才能打好仗
1949年春天,中江縣解放了。黃繼光積極參加村裡的各項工作,無論是剿匪、徵收公糧,還是斗爭惡霸地主,他都走在前面。窮人翻身,剛過了幾天好日子,1950年,美帝國主義就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黃繼光經過一年多的斗爭鍛煉,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
1950年3月,黃繼光響應號召,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當他穿上的嶄新的軍服,高興得一宿沒睡好覺。他想,我已經是志願軍戰士了,一定得好好學習殺敵本領。
1951年7月1日夜,黃繼光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大橋,到了朝鮮前線,被分配到連部當通訊員。 黃繼光剛剛在連部報了到,就問連長:"什麼時候打仗啊?"連長說:"性子莫急啊?來到這兒,還愁沒有仗打?現在的任務是練兵,只有練好了本領,才能打勝仗!"黃繼光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雖然來朝鮮之前進行了短期軍訓,但是,連一些武器的性能都還沒有掌握,怎麼上前線殺敵呢?
從第二天起,黃繼光就認真學習使用各種武器,步槍、手榴彈、還有自動槍、火箭筒、六零迫擊炮,樣樣武器他都會用了。
不久,連里進行了一次攻防演習,連長特別要考察一下黃繼光這個新來的通訊員。一個月亮皎潔的夜晚,微風吹拂著滿山遍野叫不出名的雜樹野花。連長一聲令下,演習開始了。一排擔任假敵,守住一個山頭,二排擔任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火力,三排實行迂迴從側翼突破。"黃繼光!"連長叫道。"有!""立即去三排傳達命令,實施向敵人側後迂迴,強攻敵人陣地,15分鍾拿下山頭!"繼光流利地復述了連長的命令,躬身向三排方向跑去。 借著月光,連長見黃繼光一會兒疾跑,一會兒隱蔽,在開闊地帶則利用僅有的幾棵馬尾松作掩護匍匐前進,動作十分麻利。 黃繼光在一條小河前停住了,是涉水過河,還是走遠處的那座小橋?黃繼光貓著腰向著小橋跑去。可是,突然又停下了腳步,左右看了看,果斷地下了河。他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槍枝彈葯被他高高地舉過頭。不大一會兒,黃繼光向三排傳達完命令,又從原路跑回來了。可是,黃繼光找不到連長了,他四下張望,緊張地思考著,便向連長新的指揮位置跑過來。 連長對黃繼光在演習中的表現非常滿意。連長在總結時說:"黃繼光是第一次參加軍演習。他在傳達命令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利用地形、地物,並在指揮所轉移位置後,迅速作出判斷,順利找到新的指揮所。"連長也指出黃繼光的不足,主要是過河時有所猶豫,一開始想過小橋。如果是實戰,那座小橋不是被敵人炸掉,就是被敵人火力控制,往橋上走不是要挨敵人的子彈嗎?好在,他很快就過了河,可是,耽誤了幾分鍾時間,就有可能誤大事。黃繼光聽了連長的總結,心想,要當個好戰士不容易,還得苦學苦練才行。
當好一顆螺絲釘
1952年2月,黃繼光跟隨部隊來到五聖山前的781高地。黃繼光想,這下可有仗打了。可是,越想打仗,越沒仗打,領導上讓他跟副指導員吳保生一起隨連後勤轉移到五聖山後面去。黃繼光沉不住氣了,找到副指導員,說"我參軍快一年了,連一次小仗都沒打過,這算什麼志願軍戰士?我媽媽正等著我的立功喜報呢。讓我留在前方吧,我一定努力殺敵,爭取戴大紅花!" 副指導員挺喜歡黃繼光這個小戰士,但是,覺得黃繼光還不懂得後勤工作的重要,就開導他說:"小黃啊!你看看咱這個鍾走得准不準啊?"繼光說:"挺準的""為什麼那麼准呢?""里頭的機器挺靈唄!""機器是由什麼組成的?""有發條、齒輪、還有表針、表盤。""還有什麼?"繼光眼珠子轉了幾轉,想不起來。副指導員說:"想想看,齒輪、表針、發條是由什麼聯接起來的?""是一顆一顆小螺絲釘。""對了,要是沒有螺絲釘,機器不就散架了嗎?還怎麼能轉動呢?" 黃繼光挺聰明,他明白了,副指導員是讓他懂得後勤工作的重要性,從此,他不再要求留在前方了。
黃繼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了6個月的後勤工作,很出色。 他除了送信,整天不閑著,拾柴、挑水、切菜、燒鍋,成了炊事班的一員。別的同志讓他歇一會兒,他說:"我比楊根思、董存瑞、劉胡蘭差遠了,人家立了那麼大功,咱干這點活還累著啦!" 每次給前沿分發彈葯,黃繼光都搶著去。別人一天送兩趟,他一天送三趟。他還跑到機炮連幫著打坑道,掄起大錘來,一口氣就是一百多下。人家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不說就跑了。 連里有個打鐵組,黃繼光經常從外面拾來炸彈片、汽油彈殼,有一回還背來半截坦克車上的炮筒子,有空還跟著學打鐵,他打的菜刀、鍋鏟、斧頭,還正經不錯呢。 黃繼光用肥皂特別費,每回都買好幾條。
有一回,司務長問他:"你買那麼多肥皂幹嘛用?吃也吃不了那麼快啊!"他說他不會洗,所以使的多。後來才知道,黃繼光買那麼多肥皂,是給前沿的同志洗衣服。 黃繼光踏踏實實做好後勤工作,心甘情願做一顆螺絲釘,大家都非常贊佩,一致選舉他做代表參加團里的慶功會,領導給他記了三等功,還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向敵人的機槍口撲去
1952年10月14日,敵人發動了"金化攻勢"。這個攻勢,由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直接指揮,有6萬兵力,300餘門大炮,176輛坦克,上百架飛機,向我軍兩個連守衛的陣地-上甘嶺地區的597.9和537.7高地發起猛攻。敵人每天出動100架次的飛機投擲重磅炸彈,最多一天投了500多枚。每天打10-30萬發炮彈,山頭削低了兩米,岩石粉末厚達1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戰士英勇無畏,頑強戰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幾天以後,敵人以傷亡數千人的代價,才佔領了597.9高地的表面陣地。 在戰斗一開始,黃繼光到營部當通訊員,幾天以後,又跟隨營參謀長張廣生到6連參加反擊。
這一天是1952年10月19日
上甘嶺反擊戰即將開始,上級決定由6連擔任突擊。參謀長張廣生召開了6連全連大會。坑道里擺著一個大沙盤,沙盤中央是一個標高597.9的高地。 這是敵人佔去了的表面陣地戰略要地,它的周圍是標有"6"、"5"、"4"、"0"等數字的小山包。
張廣生向全連戰士簡要說明了敵人發動"金化攻勢"以來敵我雙方的態勢,然後說:"同志們,敵人佔領了597.9高地的表面陣地,是說明它取得了勝利?不!這只能說它騎上了老虎背,爬上了火山頂。今天晚上,我們就要發起反擊,要把它從老虎背上打下來,讓它摔個粉身碎骨。 參謀長張廣生手拿一根槍通條,指點著沙盤說:"堅守在緊靠597.9主峰1號陣地大坑道的鋼八連,負責消滅主峰上的敵人。兄弟部隊的4連向2號陣地上的敵人沖擊,你們的任務,是從597.9高地西北的山腳打上去。
這個山腳,昨天敵人用一個營的兵力沖擊了整整一天,我們的戰士打垮了敵人近30次沖擊,殺傷敵人近200名,主動轉入5號陣地的坑道,繼續戰斗。"他掃視了一下聚精會神聽他講解的全連指戰員,放慢速度,一字一句地說"你們的具體任務是:"先奪取6號陣地,再奪取5號、4號,最後把0號拿下來。"槍通條停在插有0號小旗的山包上。重重地點了兩下。參謀長接著說:"0號陣地貼近主峰,奪下了它,就象足球運動員沖進了對方的禁區,但是……"參謀長停頓了幾秒鍾,坑道里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但是,要佔領這個0號地很不容易。這里有一個大火力發射點,它嚴密封鎖著通向陣地的道路,要准備打一場艱苦的大仗。"張廣生說到這兒,把槍通條放下,提高聲音說:"今天是我們營參加上甘嶺戰役的第一仗,只許打好,不許打壞。我們要堅決把597.9主峰從敵人手中奪回來。"
聽完參謀長的動員,連長、指導員和戰士們紛紛表示,一定要完成任務。有的戰士還喊起了口號:"堅決完成!""誓死奪回597.9陣地!""用勝利向毛主席、金將軍報喜!" 坑道里,戰士們緊張地做戰斗准備。
黃繼光檢查了一下,一切已准備停當。忽然地想起,應該給媽媽寫封信。來到朝鮮,他給媽媽寫信不多。前幾天,他收到一封媽媽的來信。他找出來,湊著子彈箱上的燭光,翻看起來。信中說:"我一到鄉公所,大家就把我圍住了,忙著握手。鄉長說:你兒子繼光進步很快,戰斗很好,身體也好,立了功,得了獎,這是他寄回的喜報。兒啊!你一定要多殺幾個美國鬼子啊!"黃繼光在子彈箱上鋪開一張白紙,恭恭敬敬地寫下:"親愛的媽媽……"他要告訴媽媽,他們接受了戰斗任務,這回可要真的殺幾個美國鬼子了。他還要告訴媽媽,他入團了,還想入黨呢,要在戰斗中接受考驗……黃繼光手中拿著筆,正要接著給媽媽寫信,突然,我軍的大炮轟轟的響起來,這是我軍發起進攻的信號。黃繼光趕緊收起紙筆,迅速向參謀長跑去,這封給媽媽的信沒有寫成-反擊戰開始了。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戰斗,英雄的六連連續攻下了三個山頭,就剩下0號陣地了。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是一個決定勝負的時刻。如果在夜幕降臨之前,再拿不下0號陣地,已經攻下的3個陣地就會完全暴露在敵人炮火之下,隱蔽在1號坑道里的8連官兵就無法沖出坑道向597.9主峰發動攻擊,就會前功盡棄,搏鬥了一夜的戰果就會毀於一旦,就沒有退路了。 關鍵時刻到來了。陣地上出現了一個罕見的場面:連長萬福來、指導員馮玉慶、通訊員黃繼光、肖登良、吳三羊同時向參謀長請戰。 連長萬福來說:"我去幹掉它!我就不信制不服這群狗娘養的!" 指導員馮玉慶說:"我去!我一個人也得把它拿下來!" 黃繼光忽地站起身,對參謀長說:"有我們通訊員在,就不能讓首長去!"肖登良和吳三羊也站了起來。 參謀長張廣生感動萬分。經過慎重考慮,他作了決定,對黃繼光說:"黃繼光同志,你是人民的好兒子,任務交給你去完成。我相信,你不會辜負人民的囑托,一定能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張廣生知道,黃繼光一直羨慕6班的榮譽,現在,6班的戰士全部受傷或犧牲了,為了保持和發揚6班的榮譽,他鄭重地任命黃繼光為6連6班代理班長。他緊緊地握住黃繼光的手說:"代理班長同志,在戰斗中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參謀長又對肖登良和吳三羊說:"我命令你們二人為6班戰士,要服從黃繼光指揮!" 黃繼光解開棉衣的衣扣,從貼身的襯衣口袋裡掏出了媽媽的來信,小心地交給指導員。3個戰士庄嚴地向指導員行禮,轉身跑出洞口,向毒焰噴發、死神獰笑的敵人0號陣地沖去。
在光禿禿的山樑上,3個戰士象一個鋼鐵的三角向前推進,三角的前方是黃繼光,後面是肖登良和吳三羊。 鐵三角在推進。在機槍織成的火繩和炮彈爆開的煙幕中,3個戰士奮勇向前。吳三羊被敵人打中了,手裡還抱著手雷。 指導員馮玉慶含著悲憤,讓黃繼光和肖登良找一挺機槍來,他要掩護他倆,盡快地幹掉最後的敵人。在敵人炸毀的地堡里有3挺重機槍,其中有一挺損壞不嚴重,還可以用。黃繼光和肖登良抬起那挺重機槍,剛要邁步,肖登良一下摔倒了。只見他的右臂和雙腿都在冒血。繼光趕緊卧倒,爬到肖良身旁,掏出急救包,為他包紮。"不要管我,快把……"肖登良忍著巨大的疼痛,讓繼光快走。 敵人瘋狂的射擊著,不能再拖延了。黃繼光扔下機槍,向指導員喊了一聲:"我去幹掉它!"鐵三角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個箭頭。 黃繼光象箭頭一樣,以驚人的速度沖向敵人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火力點。 敵人的探照燈迅速盯住了黃繼光。黃繼光馬上停止了前進。他那被煙塵熏染的軍裝早已成為最好的迷彩服。他伏在那裡,和大地融為一體,就象微微隆起的一個小土包。 探照燈光柱緩緩地向旁邊移去,黃繼光又前進了,突然,探照燈又打了回來,照明彈也一顆接一顆升起。瞬間,彈雨向黃繼光傾瀉過來。指導員馮玉慶瞪大眼睛凝視著黃繼光,頭上細細的汗粒變成了大顆大顆的汗珠,心想:"壞了!"他摸了摸身上的手榴彈,正要躍起沖上去,黃繼光又在挪動,只是每挪動一步,都顯得格外艱難。他緩緩地弓起右腿,吃力地蹬著鬆土、碎石,上身靠著雙肘撐起,一寸一寸地向前爬。他不躲避敵人的槍彈,也許已經沒有躲避的力氣。他只是一個勁地爬,爬……30米、25米、20米,離敵人越來越近了。 為什麼不打手雷?黃繼光繼續艱難地向前挪動,15米、10米……黃繼光慢慢地站了起來,先是抬起頭,然後用右臂支起身子,右腿單跪,左手扶膝……在探照燈、照明彈的照射下,他奇跡般地站了起來。他揚起右臂,手雷在敵人火力點前發出震耳欲聾爆炸聲。 黃繼光象一塊山石,轟然倒地,馮玉慶跳起,沖向黃繼光。他抬頭一看,啊,黃繼光象一隻穿山甲,仍然在不顧一切地向前爬行。馮玉慶突然意識到,他沒有手雷了,不然,他一定會打出去。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向前爬呢?馮玉慶一回頭,看見3個送彈葯的增援戰士,他低聲命令:"准備沖擊!" 就在這時候,只見黃繼光又搖搖晃晃地站起來,踉踉蹌蹌地憑著最後一點力氣,張開雙臂,向敵人的機槍口撲去,堵住了那罪惡的子彈 … …
㈢ 黃河「五千年的故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樣說有什麼歷史依據【越快越好】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1963年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古猿人的頭蓋骨、牙齒和上下頜骨,據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已有八十萬年的歷史。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萬年。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發現的洞穴遺址,都在五萬年以上。在這悠久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他 們不但發明了火,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學會了鑽磨技術,能夠從事狩獵、捕魚了。我國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急劇增加 ,生產和文化都有了飛躍發展。1920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了許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鋤和紡織用的石制紡輪,有縫紉用的骨針,也有彩色陶器,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據考古學家考證,仰韶文化延續達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經過廣泛挖掘,發現從青海、甘肅一直到陝西、山西、河南,到處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開始在西安市發現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當時,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畜,懂得了紡線織布,創造了規模較大的草泥土木結構的茅屋,挖掘了儲藏糧食的窖穴。圍繞居住區構築了深、寬5~6米,長300多米的大量 圍溝,改變了穴居野處原始狀態。制陶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樣的紅色陶器和製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遠古人民的藝術才能。在彩陶上還有一些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已處於氏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了,父權取代了母權,私有制開始出現。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的發掘,初步揭示了這一時期的面貌。據考古工作者的廣泛考查,在山東省的黃河南北,都陸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蹤跡,其年限約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後期可能延續得更晚一些。從發掘情況看,這時的生產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短柄鶴嘴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鑿都用硬度極高的石料製成,有的還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發掘的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隨葬的玉制裝飾品,飲酒器具和精緻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號墓里,有一年孔雀綠色的骨鑿,據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很可能當時已懂得用銅了。另外,從大汶口墓葬還可以看出:那時已出現了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規模有大有小,隨葬品的多寡極為懸殊。這種情況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見的,說明社會已過渡到以父系為中心的時代,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兒子打破過去的"禪讓"制,繼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襲的奴隸制國家。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動於以河南、山西、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一帶。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關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社會分工,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文化的創造,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近幾年來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發掘看,至遲在夏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青銅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紅銅時代了。冶銅業的出現,使社會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標志著古代文化的繁榮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兩岸建立了。它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種族奴隸制國家,千百萬奴隸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更大發展,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據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謂"商湯居毫"的亳地。在這里,除發現了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規模宏偉的宮室遺跡外,還掘出了一批銅渣、坩鍋片和銅鏃(箭頭)、銅鑿、銅刀、銅錐、銅魚鉤、銅鈴等器物,經鑒定均為青銅製品。這證明商初不僅在生產工具方面已廣泛使用了青銅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頭方面也應用了青銅,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銅文化中是很少見的。在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早期的另一遺址,其中有制陶場、制骨場、制銅場等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並有不少金飾品、玉石、瑪瑙、貝殼、青銅製品出土。此外還發現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牆,為研究我國原始陶器的產生和古代城池的構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商代中期國王盤庚遷殷以後,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是不可勝計的。這里的"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7厘米,花紋華麗,結構復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里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認為是只有青銅器而無鐵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遺址發現鐵刃青銅鉞,卻打破了這一論斷。據初步研究,這件兵器出土於公元前14世紀至13世紀的一座墓葬,青銅鉞的刃部是熟鐵。黃河當時是經過藁城東面從天津附近入海的。這一武器的發現,說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商代奴隸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也已懂得用鐵了。
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冶鐵成了一項重要的新興手工業,各諸侯國相繼使用了鐵制生產工具,把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制的新生產關系代替了奴隸制的舊生產關系,城市經濟繁榮起來。秦國的咸陽,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淄,都成了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臨淄甚至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巨大規模。思想文化生活這時也空前活躍起來,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
從秦漢大統一帝國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黃河流域仍然是我國歷代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卓越才能,創造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人們已經發明了造紙法,製成了用來測量天象和測驗地震方向的"渾天儀"、"侯風地動儀"。隋代創造出印刷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和火葯也早在11世紀以前就廣為傳播。1957年陝西省出土的"灞橋紙",經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期的遺物,比史書記載的東漢蔡倫造紙還早二百多年。
同時,城市建築的規模更為壯觀:幾代帝都的長安,西漢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通巴蜀西達西域的樞紐,城市范圍比西方同時期著名的羅馬城大三倍以上。唐時長安城東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萬,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規模之宏偉,尤為中外所稱道。北宋時的東京(今開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穿城而過,是中古時期十分繁華的都會。今天,從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建築雄偉、景色綺麗、舟船雲集、車馬競馳的風貌。
在從秦漢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黃河兩岸的勞動人民,除從事生產勞動外,還築長城,開運河,修渠道,營造宮殿、寺院、陵墓,進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設。一直到現在,黃河流域的地上地下還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和藝術寶庫。寧夏的秦渠、漢渠、唐徠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開封的宋代鐵塔,洛陽的東漢白馬寺,山西的唐代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陝西的秦始皇陵和漢唐陵墓,河南龍門石窟的石佛和甘肅麥積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傑出的藝術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馬大小相似,拖有戰車的陶馬二十四匹。俑坑總面積約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種陶俑約六千件,還有大批實用兵器,坑內馬俑排列整齊,氣勢宏偉;武士俑身穿鎧甲,意氣昂揚。這種雄偉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兵強馬壯、橫掃六國的壯麗圖景,是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這些兵馬俑的雕塑製作,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㈣ 長江、黃河的悠久歷史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幹流流經青、藏、 川、滇、 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里(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圖片:http://ke..com/pic/1/11456102519546897_small.jpg
黃河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在世界上位列第三,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經青康藏高原、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注入東海,沿途匯集了七百多條支流,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多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兩成。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長江源於青康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黃河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
㈤ 橫縣魚生起源於什麼時候營養價值
橫縣吃魚生古已有之。據清代乾隆年間《橫州志》記載,最先吃魚生的是幾千年前生活在鬱江兩岸的橫縣先民———蜑人。有一個出神入化的民間傳說,相傳晉元帝時,逸士董京赴橫州,隱居登高嶺。一日,董京攜蜑人兄妹泛舟賞月,忽見仙人乘槎而來。董京請客,仙人稱不飲熟食,不辭而別。蜑人兄妹進山尋究,在山洞偶遇仙人,仙人以玉液瓊漿和生魚片款待。後來,兄妹倆按仙人指點如法炮製。從此,橫縣魚生名聲大振,流傳至今。
「夫天下珍饈美食多矣,然以味色之美稱絕於世者,橫縣魚生也。尋常百姓家,鍾鳴鼎食戶,以為珍味……」魚生當為橫縣第一美食,堪稱「縣菜」。橫縣魚生是古代世居鬱江打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江河經濟的產物。鬱江是橫縣的重要水系,水流清澈、湍急,江中鮮魚尾部肌肉發達,口感好。產自鬱江的青竹魚則是魚中上品。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嗜食魚生,為此,他還在家中供養了一位女斫膾(即整魚生)高手。他的《設膾示坐客》詩雲:「我家少婦磨寶刀,破鱗奮鰭如欲飛,蕭蕭雲葉落盤面,粟粟霜卜為縷衣」。寫魚生製作工藝及色香味形之精妙,令人稱絕。 據稱,至少在500年前,魚生已是橫縣的「壓席之筵」。本是草根漁民的生活之需,卻成為「壓席之筵」,卻成為供朝廷達官人享用的席中珍品。明代進士周孟中於弘治元年(1488年)出任廣西提學副史。他的一首七律《登春野亭》生動描述了橫縣魚生深源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觀風五管已多年,每至南寧眼豁然,綠樹萬家依近郊,桑麻十里接平川,匙翻玉粒長腰米,鯰切銀絲縮頓鯿,景物於斯亦佳處,甲科何患少登賢。」據稱,從此,把魚生稱為「橫切」,也是周大官人的一大發明。 橫縣魚生本是古代橫縣鬱江上打魚為生的漁民應付生活的無奈之舉。沒有油鹽醬醋,只能生吞活剝。未曾料到,這種飽含漁民辛酸的「草根」吃法,經過世事滄桑,逐漸演化為如今遠近聞名的傳統名菜。去年南寧市政府已將「橫縣魚生」列為第二批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㈥ 長江流域文化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有其本身特徵卻又斷與周邊文化接觸、滲透、交融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間種接觸交融頻繁深刻與黃河流域古文明融合成豐富多彩華文明直延續至今且更新、更難預測面貌迎接新世紀挑戰另方面容易被忽略長江流域水稻文化還有強大生命力向東、向南傳播東方日本、朝鮮及南洋島嶼留下深刻烙印限於篇幅里作討論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向黃河流域滲透其犖犖大者而言有下幾方面:
1)稻文化與華龍
稻文化與華龍
炎黃子孫都龍傳人自豪龍對華民族具有思議凝聚力龍動物自界里並存種實際動物龍經過人們綜合、想像、虛擬、創造出來神化了動物
論雕塑龍繪畫龍舞龍燈龍或龍舟之龍盡管們姿態千變萬化都具有共同特徵即:周身披鱗四腳帶爪頭上長對角下巴有須頸部有鬃;龍除了爬行身體還能盤曲、纏繞把頭部角、須、鬃去掉剩下原型動物 只能鱷魚了再把四腳去掉剩下能爬行又能盤曲、纏繞非蛇莫屬了所筆者認龍原型動物當鱷魚再加上牛羊須馬鬢和蛇尾巴和盤曲、纏繞能力, 便成龍南方許多地方尨舟或龍燈其尾巴鳳尾東夷族鳥圖騰融入閩越之閩間蟲蛇福建省別縣至今還有迎蛇舞蛇節日舞龍昆蟲之蟲本來應該從三蟲蟲現被簡化了蟲(蛇)蟲分了
五六千年前光長江、黃河流域也處分布著湖泊沼澤鱷魚(古籍也作鼉tuo、或鱓或鱷)理想生境鼉爬蟲類動物有冬眠習性春天驚蟄開始活動晝伏夜出鼉鳴叫象擊鼓聲古代記載說鼉鳴聲能傳至十餘里外因鼉形狀怕又夜鳴早有人甚畏之聲亦畏記載《大戴禮記》:二月剝鱓鼓也《詩·大雅》:鼉鼓逢逢戰場上擊起鼉鼓其逢逢之聲能鼓勵士兵奮勇前進故稱鼓勵開春氣溫升高雨水增加了正鼉交配繁殖季節從事農耕人們常常把鼉鳴與雨水聯系起來認種吉祥之兆甚至於雨水鼉所招致人類體內卵子和精子肉眼看而鼉卵卻非常大人們目睹母鼉產卵看小鼉破卵売而出母鼉常常口裡銜著小鼉爬行保障小鼉安全凡此種種都產生女子吞卵而懷孕產子聯想導致了圖騰產生
隨著黃河流域對鼉捕殺和氣候轉涼、降雨量減少湖泊沼澤萎縮鼉數量也斷減少長江流域則仍舊非常之多所《山海經》說應龍殺死蚩尤和誇父去南方生息南方因此而有多雨水了[4]神對北方氣候由濕轉旱、湖泊沼澤動物因而南遷好注腳
龍頭形狀基本上象鼉眼睛更大鼉、鱓、鱷字雙口都強調其大眼睛狀貌更怖能受良渚文化玉琮上饕餮(大眼)影響或反之饕餮紋受鼉啟發而想像創造饕餮有貪食、兇狠之義同鼉食性貪婪兇殘相似
龍有蛟龍、勾龍、應龍之分蛟指小龍《楚辭·離騒》:麾蛟龍梁津焉詔西皇使涉予王逸註:小曰蛟大曰龍故還有蛟鼉、蛟鱷等連稱勾龍神名: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社[5]應龍傳說有翅膀會飛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故《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何所存勾龍作人(神)名其前綴之勾乃古越語發語詞類似還有勾吳、勾踐等應龍傳說由屈原提問種傳說流行於長江流域證明
至於蛟龍更與古越人翦髪紋身習慣有關古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們信奉蛟龍圖騰剪髪文身爛成章象龍子者避水神也[6 ]1976 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靑銅鉞上面刻有龍舟競渡圖案實物佐證說明龍舟起源於東南沿海古越人所凌雲聲說龍船民族學眼光視之即越人祭水神所駕之舟[7]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面殘銅鼓上有舟船競渡圖紋該銅鼓時代約相當於戰國至東漢(公元前5世紀~公元1世紀)圖船體狹長平淺首尾微翹槳手們作奮力劃槳姿態[8]說明劃龍舟風俗隨著百越人遷徙而攜帶會消失查秦漢文獻里沒有龍舟連稱詞出現歷史上南方口語向稱尨船至今此
龍船大約於漢時傳入黃河流域同時出現龍舟之稱龍舟首先成皇宮內苑水上游娛也舉行競渡皇宮里龍舟同於民間要大加妝飾 美化特別皇帝所坐龍舟發展成亭台樓閣水上移動宮殿十分豪華《淮南子·本經訓》指出龍舟鷁首浮吹娛此遁於水也批評農業豐收應該此奢侈浪費現存宋人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及元人王振鵬《龍池競渡圖》人保留了宋元時期汴梁(開封)皇室龍舟競渡繁華景象其爭標競賽龍舟也較民間奢華
龍起源和發展過程和水關系密切兩者猶形影相隨存與水無關龍.《易·系辭》:雲從龍召雲者龍說龍能召雲雲密集了會下雨龍神和水神二位體《說文》釋龍: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春分登天和秋分潛淵兩句反映龍和農耕密切關系春分水稻和其作物播種季節需要水分開始;秋分穀物需要水分結束時候原始人們想像龍司理雨水神蟲(古代蟲指大型動物)春季上天司降雨秋天穀物收獲潛入水下過冬
選擇端午節舉行龍船競渡因端午前水稻插秧完畢農時相對較閑時龍王已天上農民利用段時間舉行龍船競渡祭龍、娛龍好時光現龍舟競賽大多已取消了祭祀儀式變成單純文娛活動 廣西寧明縣神傳說蛟龍叫圖額雌性水神又名白母娘當母系時期信仰殘余寧明縣五月五龍船競賽時還要放鞭炮地炮唱祖傳《端陽節歌》:劃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響連天壯族祭祀白母娘(蛟龍圖騰)與古百越族同源[9]又苗族人民龍船下水時也要舉行祈禱儀式全體劃手分立龍船兩側面向東方因苗族相傳東方海洋們祖先生活地方祭祀時巫師要誦念禱詞:要劃龍船渾天才明;要劃龍船五穀才熟;要劃龍船人類才興…[10]凡此都有力地說明龍船起源於沿海古百越族
龍舟登上陸地便轉成了龍燈正月元宵節舞龍燈節日元宵節通常立春前年農耕開始時進行祭龍娛龍祈求開春龍神上天及時普降雨霖舞龍燈開始前也要舉行祭祀儀式誦念經文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開始舞龍燈燈龍口裡常銜著顆珠子稱龍珠或者把龍珠分離出來放大由人手持龍珠逗引龍去搶珠、呑珠稱龍戲珠其實種生殖崇拜升華上面已指出原始人們看鱷魚、蛇、鳥等都會產卵小鱷、小蛇、小鳥都從卵破売而誕生用來推想解釋女子之所懷孕必定也亦因誤呑(往往夢里)某種動物卵而導致了懷孕卵極富神秘感東西無論南北元宵節舞龍燈同時家家都要吃湯圓北方人稱元宵湯圓其實龍珠(也即動物卵)象徵各家吃了湯圓各家都有了人丁興旺保障
龍長江流域水稻文化精神圖騰信仰和黃河流域黍粟文化及西北畜牧文化圖騰信仰復合圖騰屬於華民族原始天人合思想范疇皇帝溝通天人代表因而皇帝被視龍化身皇帝衣服稱龍袍坐位稱龍座容貌稱龍顏皇帝子孫稱龍種皇帝所坐樓船也稱龍舟……從天安門華表、北海九龍壁、故宮祭壇、曲阜孔廟、太原晉祠、及全國各地建築、牌坊上都有栩栩生龍浮雕還有全國各地龍命名地名龍山、龍江、龍川、龍井、龍安、龍州、龍門、龍池…;動物名龍蝦、龍虱、龍鯉……;植物名龍荔、龍腦、龍膽、龍葵、龍舌蘭……;更知其數首龍傳人引起了台下成千上萬人同聲唱和追根溯源生動有力兩河水稻和黍粟文化融合佐證卻易人們所忽視
㈦ 黃絲魚是什麼魚
黃絲魚,學名是格魚
台灣把它叫鳶鱠
這是在台灣網站上找到的鳶鱠資料。
型態特徵:體橢圓形,側扁而高,標准體長為體高之2.7倍。頭短於體高,後頭脊高,兩眼間隔區隆起而略窄於眼徑。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7-77;縱列鱗數131-145。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8-21;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10;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一致為紫黑色;尾鰭具白緣。
棲所生態:棲息於水深22-103公尺處礁石區或軟質底區之海域。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不詳。
地理分布:分布於東印度-西太平洋區,為反赤道分布之魚種。北半球由韓國、日本、台灣至中國海;南半球則分布於澳洲東、西部海域。台灣東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數量不豐,一般以手釣或深海一支釣捕獲。一般以清蒸食之,肉質佳,味道好,若以紅燒或味噌湯食之亦佳。
屬於 鮨科
我知道廣西的北海和福建沿海盛產這種魚.
㈧ 有關黃河的古國文化 有關黃河的俗語、諺語、成語各5個 黃河流域流經的朝代
有關黃河的古國文化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大業五年(609年)平定了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扎陵湖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扎陵湖、鄂陵湖和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http://..com/question/4754732.html?fr=qrl3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http://..com/question/4691931.html?si=1
㈨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典範有哪些
1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歷干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禦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鹹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餘年,歷經洪水沖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它山堰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首位於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嵯峨地形特點是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這一地形,使乾渠沿北山南麓居於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分支灌溉。
鄭國渠首的兩個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為了便於引水分先後期開鑿。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後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創。
靈 渠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灕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位於都江堰市區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前後創建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採用無壩引水建築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選擇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余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都江堰創建以來,基本實現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防止災害發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響了中國廣大地域。這種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規劃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被國外環境和水利專家譽為"親自然和水利工程"
2京杭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縣北關,全長1794公里,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開鑿經過了三個歷史階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次在揚州開挖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而至7世紀
的隋煬帝時期和13世紀的元代,又先後兩次大規模地開鑿運河,終於建成了這條溝通我國南北漕運的大動
脈。 從天津到通縣北關、張家灣一段,叫北運河,又稱之路河,全長186公里。從通縣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該河是元代初年由偉大的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修建的。因北京地勢比通縣高,在通惠河上
修築了五道閘門,控制水位,使南來的大船才可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那時積水潭"舳艫蔽水",成為一個
南北漕運的大港口,附近市場繁榮,盛況空前。 京杭大運河暢通了數百年,這對促進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
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紀後,由於南北海運開辟,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
河改道淤塞運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斷航,只有江浙一線仍暢通無阻,並成為旅遊熱線。 為適應我國現代
旅遊業迅猛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已在北京通縣北運河、溫榆河等四條河流的交匯處,即通州北關、張家灣的
古運河遺址中,興建起大運河旅遊區及紀念館等,廣大中外遊人便可到此一覽昔日京杭大運河的迷人風姿。
3錢塘江海塘
錢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費用,已無可考。唐及北宋時期修築北岸海塘,據明代嚴寬在《海寧水利圖志·序》載:「皆以數郡財力,始克有濟。」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陰縣潰塘,是由朝廷調撥錢米。後即購買沒收的園、田設庄,按年收租息作為海塘的歲修經費。臨安府龍山一帶海塘的歲修經費,是按戶按年攤派石、草若干。嘉熙年間(1237~1240),將臨安府沿江淤復耕地的稅額撥作修塘經費。咸淳年間(1265~1274),修築海鹽海塘需費較多,除發縣倉米糧外,並有知縣、縣民捐款。
元泰定年間(1324~1327),搶修北岸海塘鹽官州一段,除征工外,還用鈔79.4萬余錠,糧4.63萬余石,系奏報朝廷支撥。南岸修築百瀝海塘,勸民捐輸糧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鹽、平湖一帶興辦大工程,都動用蘇、松等9府財力,及至成化年間(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有用杭州竹木稅、各項罰款、贖罪款等。以後專設海鹽海塘歲修款,每年在嘉興府屬7縣攤派銀3500~7000兩,當年如若支用有餘,則結轉至下一年。萬曆年間(1573~1619),海寧、平湖亦按例分別籌集銀300兩與600兩。但萬曆三年風潮毀塘,歷年積儲不敷工用,於是將「藩司兵餉」、「驛傳嬴金」及「他郡贖谷款」等撥充海塘工費。明末由於財政支絀,北岸海塘的修築,竟至預征錢、糧和依靠各級官吏的捐款。南岸海塘的修築工費,多向受益田畝派征,亦有府、縣撥發倉糧。蕭紹海塘還有動用贖罪款、罰金和由知縣、縣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興建三江閘時,蕭山縣曾幫工幫費,以後蕭山轄境內西江、北海兩塘的修築,凡需費較多時,山陰、會稽兩縣均予協濟,但承擔份額,各時期不盡相同。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襲不改。
清初,修築北岸海塘,除「額編塘工銀」外,還有官、紳捐款,按畝捐米,並將各項罰款、追繳虛報款等作為築塘工費。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銀既廢」,各府協濟的規定亦復取消,經奏准凡士民願意捐款作為海塘工程經費,則允許入國子監為監生,當時簡稱捐監。雍正二年(1724),奉旨動用正項錢糧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許「捐官」,以其所得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歷即位,認為捐資得官之法,於吏治無益,錢塘江海塘工程經費由正項錢糧撥支。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除由正項錢糧支撥外,還調撥鹽務引費、鹽課公費、各項罰款、查抄款以及鹽商和官員的捐款。其中四十九年為修築范公塘石塘,鹽商一次所捐即達白銀60萬兩。五十一年開始,還先後將海塘經費的餘存款、藩庫借支銀等借與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為海塘歲修經費。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鹽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庫借支,然後隨額征「地漕等項」時帶征(浚)河費,以6年為期歸還借款。道光時恢復「捐官」制度,按田畝的田賦分年攤征錢塘江塘工銀。同治、光緒、宣統時期(1862~1911),在兵燹之後,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而修復坍潰各塘,又急不容緩,經多方籌劃,竭力羅致經費,來源有九:一在海寧等縣徵收米捐,專濟海塘工用。二為支撥厘金和在徵收茶捐、絲捐、(鹽)綱捐、繭捐時,各加征塘工附捐。三為調撥鹽課引費。四為調撥江、浙兩關關稅。五為停解閩省軍餉轉撥。六為江蘇省協濟。七為職銜捐納。八為殷富捐輸。九為公帑發商生息。太平軍在浙江時,海寧州海塘坍潰,忠王李秀成要各縣籌集修塘經費,為此各有關縣鄉官曾籌繳白銀8000餘兩。
南岸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是向受益田畝攤征為主。清初,山陰、會稽兩縣曾有值塘田制,即將近塘的田劃稱江田,專護海塘,不參與縣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時,始向縣內其他田畝攤征工、銀。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歷曾下諭紹興府屬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應修工程時,概於公項內動支,停止按畝派錢之例,但未能貫徹始終。三十年以後,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除上述受益田畝攤征外,還有動支鹽引費、厘金、契牙雜稅專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紳和鹽商的捐款等。清代修築百瀝海塘的經費,除無厘金和契牙雜稅專款兩項來源外,均同蕭紹海塘。道光三十年(1850)以後的捐資築塘,以松廈連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