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閩南語歷史多久

閩南語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19 08:18:49

⑴ 閩南語的由來

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由於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的漢人分別在西晉時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規模南遷至福建閩南,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後來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I];3、無輕唇音[v]、[f];4、有韻尾[-m]、[-p]、[-t]、[-k];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秦漢及其以前中原漢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彙、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使用閩南語的區域,主要以福建閩南地區的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區域以及閩西龍岩地區為主。另外,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通行著近乎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其中,通行有於台中、台北的閩南語,稍偏於泉州腔;流行於台南、高雄的閩南語,則稍偏於漳州腔。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新加坡、菲律賓、馬來、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區也使用的語言也屬於閩南方言。知道閩南語是唐朝和北宋官方語言的人很多,但知道閩南語還是商朝官話的人就不多了。漢民族的文化是三千年前,即商代(B.C.1765~B.C.1122)時發展出來的,商朝是甲骨文的開始,也是漢字的開始,更是漢文化的開始,換句話說是中國歷史的開始。今日的閩南語,即是河洛話所延伸發展出來的,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周武王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

⑵ 閩南話歷史資料

閩南語的支系皆源於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時間的早晚、地理隔閡、漳泉音演變等因素,出現了不等的差異和變化。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於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河南一帶)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中原語言(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

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

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岩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2)閩南語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

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在國民黨執政早期的台灣,由於國民黨政府強制推廣普通話,使得閩南語在台灣曾經幾十年時間比較沒落,講閩南語的人會被稱為「台客」等,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愛鄉、台灣人講台灣話等活動,講閩南語由「土」變成一種潮流時尚、Local Man,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學習閩南語並會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閩南語。

現台灣的諸多電視台也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如民視、三立、台視等,各大電視台也有製作各種類型的閩南語電視劇及綜藝節目,閩南語也被列入台灣學生學習的課程之一,很多台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

除了台灣省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⑶ 閩南語的起源

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我們平時耳聞目睹都是普通話的語音與詞彙,閩南語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此,我寫下這篇文章,對閩話語的一些常識進行簡要介紹,希望閩南人能夠保護好閩南語,因為閩南語不僅是閩南人的語言,也是整個漢民族上古漢語的活化石。


1、閩南人是南遷漢人
漢族,原名華夏族,漢族一直血統傳承加文明認同,中國漢王朝時期以前,位於中國北方的匈奴汗國一直對中國構成威脅,經常侵犯中國,使中國飽受凌辱。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國衰弱的情勢得到了改善,轉而反擊,奪取了匈奴汗國最大的可供耕種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漢朝名將陳湯寫下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
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帶領大軍一直打到位於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匈奴汗國在強大的漢帝國面前不得不認輸,從此遠走他鄉,據說後來遷居到了歐洲,從此,漢朝境內的百姓對外都稱自己是漢人,華夏人從此就多了一個小名漢人,漢人一詞由此產生。


而西晉五胡亂華開始,北方的漢人大舉南遷,其中最主要的移居地區就是現在的福建省境內,北方山東河北地區的漢人,遷移到了現在的閩北閩東,閩北語和閩東語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燕趙地區和齊魯地區的方言,(說句真心話,如果現在山東人和河北人想尋找自己的古方言的話,那就應該在閩北和閩東地區,而現在的河北省和山東省所說的北方官話基本上屬於胡化了的漢語,因為現在的山東話河北話是在蒙元殖民中國時期形成的,它的語言成分裡面有大量的蒙古語,契丹語,女真語等胡人的語言成分)
而中原地區的漢人則大量遷到了閩南地區,由於在晉朝以前的普通話是以中原雅言為基礎的,所以大量說著中原雅言的中原百姓百了閩南地區,也就把當時的普通話中原雅言(他們稱為河洛話,意為黃河南岸的洛陽首都地區的正統普通話漢語)帶到了閩南地區,由於歷史和時代變遷的原因,原本的普通話(中原雅言)逐漸失去了原來在全中國占據主要語言的正統地位。
經過六朝隋唐宋明的更迭,逐漸淪為了閩南的地方方言,這就是閩南語的由來,確切的說,閩南語其實就是上古漢語。(同樣,現在的所謂河南話,河南話也屬於北方方言體系,也是胡化了的漢語,河南人如果想追尋自己語言的正統,也應該到閩南地區去,確切的說,那裡的閩南語才是真正河南話的源頭)
2、閩南語是正宗的上古漢語普

⑷ 閩南語距今有幾年 今天突然對著問題感興趣

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
由於日語主要來自於遷徙到日本的中國漢族的古漢語、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和馬來語,英語,日語(台灣多受日語影響)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古代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除閩南、台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么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幾萬災民,用船載運去台墾殖;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招徠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陸豐大多數是閩南移民.。有的因為捕魚、曬鹽,有的因為海運、經商或者採茶、開墾而定居下來,也有當年農民起義軍或抵抗外來侵略者而隨軍隊駐扎定居下來的。閩南人不但把閩南話帶到台灣及大陸的許多地方,還帶到了海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閩南地區的海外交通發展很早,從唐代開始,泉州就同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有交通貿易往來,南宋至元代,泉州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後來,漳州的月港和廈門港也都先後成為世界的重要港口,與海外的貿易一多,閩南人到國外後,自然也就把閩南話帶出去;另一個原因是,閩南人很能打拚,當年為了生活紛紛離鄉背井,相攜到南洋一帶謀生。幾百年來,閩南人在那裡生息繁衍,閩南話也就隨著他們在南洋各國生根發展。
其中,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話以及流播到海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閩南話最為接近,基本「講會通」,而潮汕地區、南地區所通行的閩南話,雖說也是在不同時期由閩南地區的移民帶到當地的,但由於社會、歷史、地理等的變化,它跟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已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通話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可以說,不管流行於哪個地區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

⑸ 閩南語的歷史形成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
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岩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⑹ 潮汕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潮汕話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CCTV大國人文紀錄片稱:「潮州話是唐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國古代漢語的遺存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官方語言之一,是秦統一之後不斷被改造被吞噬的語言正宗」 。

潮州話源自古閩南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

福建古莆田話屬於閩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省城福州話不少影響。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

(6)閩南語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據有關史料載,潮語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主體是中原的古漢語,混雜問方言,音韻與現今的其他閩南話大體相同。如今的潮州人與泉漳人仍可用一些簡單的生活方言交流。

閩南語方言的一種,潮州話,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對潮州人來說,潮州話是維系感情的紐帶,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異域他鄉,鄉音相同,就是「家己人(ga¹ gi⁷ nang⁵)」。

語言特點:

潮州話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

古「平」、「上」、「去」、「入」四聲,潮州話分化成陰陽兩類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聲。

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台風叫風台,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話中保留著古漢語特徵,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⑺ 閩南話的起源於何時何地

閩南話的起源

閩南話是什麼語言呢?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跨越海峽,到了台灣。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話」,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准音,如今讓我們受用不盡的閩南話經典不是別的,下是《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以及唐詩等民族智能的結晶,其中的《論語》,蘊含著極豐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話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由曰本留學生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曰本而沒用至今,今天曰本人誦讀佛經,呤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話漢音誦讀佛經,呤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話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話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了。
把閩南話作為漢語的參照系。
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介紹,閩南話里包含著許多古漢語的成分,不管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這方面,有關專家作了比較充分的比較。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古漢語中通常是指鐵鍋,閩南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的發音、詞義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沒有閩南人這么方便。
李教授說,從古漢語演變、進化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話也有深刻的關系,如果能抓住閩南話的特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從正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聯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義、詞義。現在這種方法被淡忘甚至拋棄了。很多人以為方言會干擾漢語的學習,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比如你不懂或不講閩南話,但你的普通話也未必就很標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老師善於進行方言與漢語之間的對比教學,拒絕了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漢語為表達主體的,但同時也包含著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優秀文化特徵。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

⑻ 閩南話的 發展史

漢以前,閩南地區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漢族第一次大災難--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陳姓、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閩,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河洛話由此而來),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隨後的侯景之亂,669年固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隋唐漢語,固始王氏入閩建立閩國都不斷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以上入閩源流在各個福建大姓如陳氏,林氏,黃氏等的家譜都有詳細的記載。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這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⑼ 誰知道閩南語的歷史啊~~

閩南話(白話字:Bân-lâm-gú),在台灣亦稱為 Hō-ló-ōe(台灣話、鶴佬話、台語、河洛語、福佬話等),屬於漢語閩語的方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閩語。分布在福建南部、台灣、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洞頭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分布地區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台灣和福建,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
溫嶺縣之石塘一帶
玉環縣之坎門鎮
洞頸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瑞安縣之北麂島、大南鄉
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麓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泰順縣之東南角
文成縣之東南角
蒼南縣之靈溪鎮、礬山鎮、橋墩鎮、馬站鎮、藻溪鎮、炎亭鎮、觀美鎮、南宋鎮、霞關鎮
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區
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及雷州半島
海南省:以海口話、文昌話為代表,分布遍及全島
廣西省
東南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次方言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

漳州話
泉州話
浙南閩語
潮汕話
海南話
雷州話

各方言之間的親近性

閩台片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范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系;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台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台片的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東南亞的福建話也就是指閩台片的閩南語。

浙南片
明末清初時期,有大量的閩南人(主要是龍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遷徙到浙南的蒼南縣、平陽縣、玉環、洞頭一帶以及福建東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帶。浙南與閩東地理相連,口音亦相近,這個片區統稱為「浙南片」。閩南話傳入浙南、閩東地區後,由於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甌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蒼南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為「浙南閩語」。現代的浙南閩語與閩台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鼻化韻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詞方面的差別。但總體而言,浙南閩語基本還是保留了本土閩南語的其它特點。相對來說,浙南閩語要比潮汕話更接近閩台片閩南語。

潮汕片
潮汕話與閩台片的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間差別仍舊十分明顯。其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縱然如此,彼此雖然各講各的可是還算能溝通無礙,基本上潮閩雙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對方的語系裡。在潮汕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兼具有二者的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新加坡等。潮汕話除了分布於廣東省潮汕地區以外,還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眾多潮人聚居地。

現在使用潮州話的地區,主要有: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等市及所屬各縣區,汕尾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國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國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華人,越南的一部分華人使用潮州話。全世界以潮州話為母語的大概有3000萬人。是中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有名的戲曲荔鏡記「陳三五娘跨越階級性的愛情故事」,來自潮州地區,亦廣傳於閩南,台灣等地。以潮州府城話為標准。民間潮劇(潮州戲)即以府城標准潮州話演唱。聲調有8個,兩個音節結合時,不論後字條件如何,前字幾乎都得燮調,除了一些重覆尾調等特性外後字基本上維持原調,同閩南語一樣。潮汕話有豐富的文白異讀,幾乎可以各成系統,如非敷奉母宇文讀為[h],白讀為[p]或[pʰ],知徹澄母字文讀為[ts]、[tsʰ],白讀為[t][tʰ]等等。

一個字(即一個音節)聲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就叫做這個字的聲調。這古今都一樣。如「竹」字,古代漢語語音讀為「張六切,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讀為「zhu」,是陽平聲,潮汕方言讀為「多英(4)」,是上入聲,這就是聲調。可是,古代漢語,普通語和潮汕方言的聲調卻不同,這是為什麼?

古代漢語語音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也是四個聲調,但卻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沒有入聲。而我們潮汕方言卻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8個聲調。這8個聲調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古代漢語的四個聲調中每個聲調的聲母有清聲和濁聲之分,演變為現代漢語普通話主要是濁音清化,入聲調消失,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了。而在潮汕方言中則是根據古聲母的清濁,每個聲調都變成兩個:清變為陰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濁變為陽調(陽平、陽上、陽去、陽入)。這樣,古漢語四聲,在潮汕話中就變為8聲了。其對應規律如下表:

古漢語四聲對應潮汕話8聲
古代漢語四聲 古聲母 例字 潮汕方言八聲
平聲 清 崩、東、工、沖 1(陰平聲)
平聲 濁 朋、同、紅、農 5(陽平聲)
上聲 清 巧、取、景、紙 2(陰上聲)
上聲 濁 婦、上、市、旱 6(陽上聲)
去聲 清 鏡、竅、票、記 3(陰去聲)
去聲 濁 侵、漏、示、用 7(陽去聲)
入聲 清 八、泣、怯、駁 4(陰入聲)
入聲 濁 日、逆、澤、域 8(陽入聲)

海南片
海南話據說是由閩南(一說莆田)人遷移過去之後與當地語言混合後形成的一種閩方言。

海南話以文昌話為代表,與其他片區的閩南話的差別最大,基本上不能溝通。

⑽ 求閩南語的歷史…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佮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 五胡亂華時期(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308)的時陣,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新婦、斟酌、鼎、箸、失禮)帶過來,後來成做「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那是的泉州漳州一帶都還沒有設縣,人口非常稀少,直到南北朝後期才設了三個縣,但不久就被撤銷,後來被多次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 閩南語歷史
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的五代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佮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濫做伙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伊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第七世紀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福建泉州「蠻獠嘯亂」,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岩新羅,漳平一帶,即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統治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878),朝廷派河南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漢語。 前後即兩批的移民大多數是河南光州固始人,他們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讀四書五經,後來成做「漳州話」,這就是「讀書音」主要的來源。伊保存了真濟唐朝人讀冊的音。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詳見:http://ke..com/view/33241.htm

閱讀全文

與閩南語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