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人吃什麼零食
1、蜜餞 宋時有「蜜煎局」,專門製作各種蜜煎糖煎。與今天的蜜餞差不多,都是用花啊果啊一類泡蜜或泡糖。宮中的多個雕花。
2、糖類 直接拿來做成吃食的也可以,可能會做出各種形狀,給小孩子玩。或者加入芝麻、麝香、楊梅、荊芥等。熬稀一點就成膏,比如製成荔枝膏、杏仁膏、薄荷膏等。 雖然蔗糖已經完全壓倒其他糖類,但麥芽或其他糧食製作的膠牙餳還是可以在街頭買到。 也有用糖面來捏人的,捏出甲胄門神模樣,謂之「果食將軍」。
3、糕類 糖和米面可以製作不少東西,糕和團一般就是拿米粉來制。 顧名思義,蜜糕則是用蜜來制,棗糕就是拿棗來制。但雪糕,並非我們今天吃的,而是形容潔白如雪。 到了重陽節的時候,要吃重陽糕,糖面蒸成糕,很奇葩的是上面擺放豬肉、羊肉和鴨子肉絲作為擺設,插小彩旗。還要吃一種獅蠻栗糕,則是拿栗子泥加麝香、糖、蜜和勻,再加上各色的米粉捏成獅子形狀。 《事林廣記》里的高麗栗糕:以栗子不計多少,陰干去殼,搗羅為面,三分之一加糯米粉和勻,以蜜水拌潤,入甑烝熟食用。 《吳氏中饋錄》五香糕方: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乾一分,人參、白術、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白砂糖滾湯拌勻,上甑。
4、團類 煮的話就是湯圓,可以用豆沙、芝麻、金橘等做餡,也可以就加上山葯和糖一起揉成無餡的元宵。《本心齋疏食譜》這樣形容水團: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吳氏中饋錄》煮沙團方: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 但也可以有別種製法,比如炸。「圓歡喜」,可能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炸麻團,或者麻球,或者煎堆,各地叫法不同。
5、粽子 那時可以叫角黍、粽子、裹蒸,看記載多數是乾果和糖來製作,也不知道有沒有咸粽子。 《西湖老人繁勝錄》記錄當時臨安人善於製作,可以做成諸般形狀:角黍,天下惟有是都城將粽揍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開鋪貨賣,多作勸酒,各為巧粽。 《吳氏中饋錄》粽子法:「用糯米淘凈,夾棗、栗、柿干、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一法:以艾葉浸米裹,謂之艾香粽子。」 胡三省 注《資治通鑒》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大粗二指許,不勞四破也。」
6、酥餅 用酥油,有些加了麵粉製作的點心。有蜜酥、小蚫螺酥(形狀如鮑魚)、糖蜜酥皮燒餅。 《吳氏中饋錄》雪花酥:油下小鍋化開,濾過,將炒麵隨手下,攪勻,不稀不稠,掇離火。灑白糖末,下在炒麵內,攪勻,和成一處。上桉,捍開,切象眼塊。
7、甜包子 當時饅頭和包子都是有餡的,區別只是皮有沒有發酵和厚薄。有糖餡的,七寶餡的,豆沙餡的。還有一些做成祝壽或者節慶時候的壽桃或者龜的形狀,可能也是甜的。
8、菜餚 當時的肉凍也叫做姜豉,可能是訛字。有一種叫「蜜姜豉」的,其實就是類似今天用吉利丁製作的甜品,羊羹一類。 糯米藕當時沒有,灌藕卻是有的,用的是蜜、麝香和粉調製成糊,灌入藕中,煮熟了切片吃。
B. 哪位歷史人物愛吃零食腦筋急轉彎
當然是袁世凱啦!因為他是臨時(零食)大總統呀!
C. 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飲食上的嗜好
楊貴妃特別喜歡吃荔枝,有這么一句詩為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李白特別喜歡喝酒,這個差不多也有一些詩句描寫:天子呼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
可見古人跟現在的人一樣,都是有自己的嗜好的。
D. 吃年糕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吃年糕習俗與伍子胥有關。
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
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姑蘇城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飢的准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據說年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現江蘇省蘇州市)傳遞到四面八方。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福」、「六寶」、「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徵」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4)什麼歷史人物最喜歡吃零食擴展閱讀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
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 《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E. 現在的人都愛吃零食,那古人一般都是吃什麼零食
糖葫蘆用雪裡紅串起來,裹上糖鮮紅透亮,光「色誘」這一點就足以勾起人的饞念,加上那酸甜可口口感,一直是大街小巷人們喜歡的小吃。
古代和現代都吃的零食有花生米,茴香豆,炸排叉,芝麻糖,花生酥還有燒餅。我大概也就列舉出這些吧,美食種類繁多,零食小吃也是多如繁星,自然有很多小吃流傳至今,像冰糖葫蘆、年糕、蜜餞、糖畫、龜苓膏、烤番薯等等,依然很受大家喜愛。
蜜餞 北宋時有「蜜煎局」,就是專門製作各種蜜煎糖煎的鋪子。與今天的蜜餞差不多,都是用花啊果啊一類泡蜜或泡糖。宮中的做的比較精緻,蜜餞上有雕花。在安徽鳳陽叫作糖球。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我相信攪攪糖(就是把麥芽糖用小棍兒給攪成一坨)應該是一個,瓜子兒花生麻花兒什麼的應該也是。
其實夏天的冰都是來自在天寒地凍的三九天里,古人為了解暑,在冬季把冰雪儲藏起來,到了夏天,再取出來用於降溫或冰鎮水果和飲品。戰國時著名的詩人屈原就曾經說「挫槽凍飲,酎清涼些」,冬天的時候古人會在結冰的河面上取冰,然後人們會把這些冰塊運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保存。
F. 你見過哪些很能吃的歷史人物
蘇東坡,歷史上一大吃貨啊,人家被貶謫都是愁眉苦臉想方設法重起東山,他倒好,一到個地兒興高采烈的就奔著吃的去了,想方設法都要找好吃的,還寫了很多關於吃的詩,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貶謫嶺南寫的)記得特深刻,因為嶺南有荔枝吃而願意長久的做嶺南人。。
G.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貨名人
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在商朝為相五十餘載,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時寄養於庖人之家,習得烹飪之術,是中原菜系的創始人,被譽為「中華廚祖」。更絕的是他首創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直接被他用來治國,後來老子總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啟發。
關於孔子與吃之間的關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這句話上。但當時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學費就是四壺酒和「束脩」,所謂「束脩」就是十條綁在一起的干肉。有人統計過,《論語》中出現「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現了41次。由此可見,在孔子心中,吃飯和施政是同樣重要的。
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盡管本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貨」,但如果沒有他,今天的「吃貨」們恐怕要少許多口福,所以張騫絕對是漢朝的「帶貨」小能手。他從西域帶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黃瓜、大蒜、蠶豆、水芹等食物,為漢朝之後民眾餐桌的豐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業。對了,很多人討厭的香菜據說也是張騫帶回來的。
如果要在古代「吃貨」中選出一個堪稱「食神」級別的,那一定非蘇軾莫屬。他不僅愛吃,還給食物寫詩,更厲害的是他還能自己發明各種新鮮菜品。除了人盡皆知的東坡肉,已經成為美食代名詞的他對後世的餐飲業影響巨大。據說現在全國各地有近一百種以「東坡」命名的菜餚,盡管有真有假,但論影響力的話,蘇軾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只給陸游加一個標簽的話,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愛國詩人」。但是不吃飽了哪有力氣愛國呢?在陸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詩詞中,與吃有關的大概佔一百多,內容包含食品種類、地方特產,甚至飲食習慣、調料和餐具等都無所不包。不過陸遊走的是與蘇軾相反的「素食養生」路線,山葯、薺菜、韭黃、梅乾菜都是陸游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