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昌國的闞氏高昌
高昌,在今吐魯番市東南大約40公里處的高昌故城。漢代以來,這里一直是內地士兵進行屯田的重要場所,兩漢時期的戊己校尉就駐扎在此地。公元439年,北魏攻滅北涼,生活在河西地區的大批漢人向西遷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內地和敦煌等地來這里躲避戰亂的漢人,高昌很快成了漢人雲集的地方,並先後出現了闞爽、闞伯周、張孟明、馬儒等漢人為王的依附政權。公元499年,從金城(今甘肅蘭州)遷來的麴(音「屈」)嘉被任為高昌王,此後140多年,高昌出現了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漢人政權,歷史上稱作「麴氏高昌」。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下面設立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等許多行政部門。高昌境內共設4個郡和18個縣。各城也仿照內地城市的坊里建築模式,工商業集中經營,防火、防盜設施齊備,城門由禁衛軍把守,各郡、縣也分別由司馬領兵守衛。
宋大明四年(460)十一月,柔然滅沮渠氏,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闞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漢族大姓,十六國末期其首領闞爽在柔然幫助下占據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脫離北涼統治。442年沮渠無諱率北涼殘部重占高昌,闞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難。次年,沮渠無諱自立為涼王,此為高昌地區建國之始。460年,柔然國勢比較強盛,處羅可汗決定幫助闞氏復國。十一月,柔然派遣大軍南下攻克高昌,殺死沮渠無諱的繼承人沮渠安周,幫助高昌闞氏重返家園。此時闞爽已死,柔然立闞氏族人闞伯周為高昌王,此後以高昌為國號,亦稱闞氏高昌。闞伯周建立「闞氏高昌」後,對外徹底繼絕與中原王朝的官方關系,而以柔然為其保護國,並長期使用受羅部真可汗的「永康」年號;對內發展地方經濟,崇尚漢族文化傳統,信奉佛教。「闞氏高昌」自闞伯周開始,中經闞義成,最後傳至闞首歸,共傳3世,計31年,於491年被高車所滅。
B. 高昌古國的消逝之謎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吐魯番縣東南40公里處火焰山南麓的木頭溝河三角洲,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高昌故城的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因為此城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故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
高昌故城,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車師國亡,柔然立闞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公元1290年,海都、都哇率軍攻佔高昌城,1283年,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的斤戰敗被殺,王宮遷往甘肅永昌。高昌回鶻王國滅亡,傳世417年,至此,高昌城遂廢。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故城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較完整。外城略呈方形,周長約五公里,佔地面二百萬平方米。城牆為夯築,牆基厚約12米,高11.5米,城垣外側有突出的垛台一「馬面」建築。西城有兩座門,其中一座門沿可見到有曲折的瓮城。外城的東南和南是寺院區,西南部寺院面積較大,從遺址看,有寺門、場院、正殿、多層佛龕的塔基,龕中還可見到殘存的彩色壁畫、佛像。在此遺址外的東南和東北,有「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作坊。內城,在外城中間,宮城的南面。城正中偏北有一不規則的圓形小堡壘,堡內西北--高台上,有高達15米的高聳建築建築物,從建築物一直向北,與宮城中軸線上的幾重殿基相直對,當地叫「可汗堡」。高昌故城的歷史可分為五個階段。漢晉時期高昌壁:高昌壁之名,最早見於《漢書》記載。在《北史·西域傳》中說:「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王部地也。……昔漢武帝遣兵西討,師旅頓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雲其地漢時高昌壘。」可見在西漢武帝時就已在此派駐士兵,建立壁壘。公元一世紀後半期漢期又在此派駐戍巳校尉,屯墾戍邊。……故城從高昌壁點起(公元前46年,史前一世紀)距今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了。總之,高昌故城,從漢代高昌壁到明初被廢棄,經歷了1500多年。
C. 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吐魯番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遺址,這里曾經是西域最大的國際商會、宗教中心、以及亞州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故城歷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紀始建高昌壁,於公元十三世紀未毀於戰火。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故城輪廓猶存,城牆氣勢雄偉屹立在火焰山下。1961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約40公里處火焰山以南,艾丁湖北岸,海拔-50米。又叫「亦都護城」。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築,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全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南面有三個城門,東、西、北、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
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面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里。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牆,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可能為宮殿遺址。
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佔地約1萬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
高昌故城在當時確是水源充足,城牆堅固,四通八達的一個西域三國首府。今天仍可以從其高聳的城牆看出它舊日的雄風。由於古城地處盆地平原中央,城高壕深,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西域的軍事重鎮。高昌故城奠基於公元前一世紀,辦當時西漢王朝在此進行屯田的部隊所建。《魏書》中記載因其「地勢高敞,人庶昌盛」故名「高昌」。此後,它在內外形勢的影響下,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發展、繁榮。兩漢王朝經營建設西域,一直把這里作為重要的根據地。屯田部隊的最高指揮機關一戊已校尉府先是在交河,以後就遷在高昌。此後歷經魏晉均派有戊已校尉駐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已校尉城」。327年,前原張駿在此置高昌郡,繼之又先後為前泰、後涼、西涼、北涼所管轄。442年,北涼沮渠無諱在此建立了政權。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邀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沮渠安周,立闊伯周為高昌王;高昌至此開始稱王。此後,在高昌稱王的姓氏有張氏、馬氏和狗氏,其中以掬民統治高昌時間最長,大約140年之久。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正朝的冊封。翰伯雅還曾到隋朝長安覲見並娶隋華容公主為妻。640年唐統一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轄五縣,人口37000人。九世紀中葉以後,漠北草原回骼汗國衰亡,西遷的一支在此建立了回骼高昌國,疆域范圍遠遠超過了今日吐魯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鵑臣服蒙古。十三世紀中葉以後,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蒙古游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多次侵犯回鶻高昌國,1275年一次出兵12萬國攻火州(高昌)達半年之久。戰爭持續達40年之久,高昌終於在戰亂中被毀。自此便逐漸被廢棄,現在只能見到殘垣斷壁,任後人憑吊。
現存的故城遺址,是高昌回鵑時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全城呈不規則正方形,總面積約220萬平方米,城市布局大致與唐長安城相仿,在歷經多年建設後形成今天的規模,它主要有三部分組成,首先有外城,外城城牆輪廓基本完整,部分地段保存極好,周長約5.4公里,城牆基厚12米,高達11.5米。每面有2-3座城門,其中西面靠北的城門保存最為完好,有曲折的瓮城和大量的馬面,均為夯土築成,夯層厚8到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極清晰的夾棍眼,外城的東南和西南部分,還可以看出有寺院的遺址。故城外城是掬氏高昌時期所建。出土文書中有「論塊中城」、「東南坊」、「西南訪」等記載,說明當時此城已有外、中之分,東、南、西、北之別,並有各城門的名稱,如:青陽門、會德門等,同時在唐代西州時期還有子城。外城內又有內城,內城居外城正中,即外城的中間,宮城的南面。城牆全為夯土築成。西、南兩面的城垣大部分還保存下來,間有破壞的地方,東面只能看到東北角的高地與東南角的一個土台基,北面正中和西北角還有一部分殘垣基地,至於城門的遺址從地面上一點痕跡也找不到了。據測算,內城周長約3600米,和《隋書》中的記錄基本一致。其建築年代較外城早,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內城主要是宮城和寺院建築等。內城中就是宮殿,宮城居全城最北部,外城的北牆是宮城的北牆,內城的北牆是宮在的南牆。整個宮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700米,西牆還有幾處殘基,連接起來,可以看出遺跡。東牆完全被破壞,什麼也看不到了。宮城內留存下的許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3.5米至4米左右,夯層厚度約35-48厘米,可以看出是一座高達四層的宮殿建築遺址。早期的宮城在今「可汗堡」內。鞠氏高昌時期隨著外城的修建,宮城送遷至北部,南面而王,與隋唐時長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骼高昌時期宮城曾大動土木。
D. 從西漢始建到至元末明初城址廢棄,高昌故城前後經歷多少年
從西漢時見到元莫名出的成只廢棄這時候有一隻我們可以查詢的到的也可以實力去看下。
E. 古代中國真的有高昌國,樓蘭國
歷史上真有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高昌國: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位於吐魯番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故城歷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紀始建高昌壁,於公元十三世紀未毀於戰火。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故城輪廓猶存,城牆氣勢雄偉屹立在火焰山下。1961年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蘭:樓蘭,西域古國名。(英文為:Loulan)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F. 中國10大古城是哪些
中國10大古城:
一、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古城之一、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城之首。
二、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古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人傑地靈,素有「閬苑仙境」的美譽。從風水學的角度上看,閬中無疑是一座風水寶地。
三、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十座古城之一。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四、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又稱江陵,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周朝封楚國先君於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五、襄陽古城
襄陽古城位於襄陽市區漢江南岸,它南跨漢沔,北接京洛,地處要沖,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未為荊州牧治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六、歙縣古城
歙縣古城坐落於黃山腳下,在古代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2014年11月21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七、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八、壽縣古城
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九、大理古城
古城大理是1982年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跡,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
十、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G. 高昌故城以前是怎樣的
高昌古城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吐魯番縣東南40公里處火焰山南麓的木頭溝河三角洲,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高昌故城的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因為此城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故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
高昌故城,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車師國亡,柔然立闞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公元1290年,海都、都哇率軍攻佔高昌城,1283年,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的斤戰敗被殺,王宮遷往甘肅永昌。高昌回鶻王國滅亡,傳世417年,至此,高昌城遂廢。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故城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較完整。外城略呈方形,周長約五公里,佔地面二百萬平方米。城牆為夯築,牆基厚約12米,高11.5米,城垣外側有突出的垛台一「馬面」建築。西城有兩座門,其中一座門沿可見到有曲折的瓮城。外城的東南和南是寺院區,西南部寺院面積較大,從遺址看,有寺門、場院、正殿、多層佛龕的塔基,龕中還可見到殘存的彩色壁畫、佛像。在此遺址外的東南和東北,有「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作坊。內城,在外城中間,宮城的南面。城正中偏北有一不規則的圓形小堡壘,堡內西北--高台上,有高達15米的高聳建築建築物,從建築物一直向北,與宮城中軸線上的幾重殿基相直對,當地叫「可汗堡」。高昌故城的歷史可分為五個階段。漢晉時期高昌壁:高昌壁之名,最早見於《漢書》記載。在《北史·西域傳》中說:「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王部地也。……昔漢武帝遣兵西討,師旅頓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雲其地漢時高昌壘。」可見在西漢武帝時就已在此派駐士兵,建立壁壘。公元一世紀後半期漢期又在此派駐戍巳校尉,屯墾戍邊。……故城從高昌壁點起(公元前46年,史前一世紀)距今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了。總之,高昌故城,從漢代高昌壁到明初被廢棄,經歷了1500多年。
H. 新疆高昌城是怎樣形成的
高昌城濫觴於西漢時期的屯墾戍堡,從軍事據點發展為郡縣級城市和地方政權的都城(間或為中央政權轄屬的州縣),大致經歷了高昌壁、高昌郡城、高昌國都、唐西州城、回鶻高昌及高昌回鶻國都五個歷史時期。至明初城址廢棄,歷經1400餘年。公元前48年,西漢政府始於吐魯番#32622;戊己校尉,使屯田車師
故地",於高昌設據點,稱#39640;昌壁"。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改名為#39640;昌壘",隸屬涼州敦煌郡。公元316年西晉亡後,高昌為前涼領地。建興十五年(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在該地設高昌郡。公元376年之後,高昌先後隸屬於十六國的前秦、後涼、段氏北涼、西涼、沮渠氏北涼政權。公元442年9月,沮渠氏北涼政權統一了高昌地區,據高昌為政治中心。公元460年,高昌獨立建國,高昌城正式成為國都。公元640年,唐滅高昌國,以其地置西州,高昌為西州治所,同時亦為高昌縣治所。公元792年,西州陷於吐蕃。公元866年,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攻佔西州並在其地立國建都,史稱#35199;州回鶻"或#39640;昌回鶻"。公元十二世紀時,高昌回鶻一度處在西遼統治定;十三世紀初又成為元朝附庸國。公元1283年前後,高昌回鶻王室被元朝東遷至甘肅永昌,亦都護高昌王名義上仍保持對高昌地區的統領權,但高昌城從此逐漸失去了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公元1383年,黑的兒火者即位為別失八里察合台汗,率軍對吐魯番地區進行#22307;戰",強迫當地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高昌城因此毀於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