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古代的歷史記錄為什麼這么全面

中國古代的歷史記錄為什麼這么全面

發布時間:2022-07-24 16:51:38

⑴ 錢穆為什麼說中國歷史最為完備

二十四史,

還有我們的王朝基本都是一脈相承

⑵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錄最完整的國家。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很重視記錄歷史

每一個朝代滅亡之後,新建立的朝代都會為之前的朝代編寫國史,以此證明自己得國之正,向天下表明自己繼承了前代王朝,是正統的繼承者。唐朝編寫《晉書》、《隋書》,宋朝編寫《新唐書》、《舊唐書》、元朝編寫《宋史》,《遼史》,《金史》等等。所以,使得我國擁有世界上幾乎最完備的歷史記錄。至於各種私人編撰的史書,一般都是有感興亡交替,或是寄託自己故國之類。

⑶ 為什麼中國人這么注重歷史記載呢

中國古代為什麼如此重視記載歷史?這與中國人的信仰有關。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理想,「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的觀念,都賦予記錄君主言行和祭祀、軍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聖的使命——他們所記錄的實際是天意,是天命的體現。如果有半點不實,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正因為如此,歷史在古代中國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對神的崇拜和對某種宗教的信仰。

⑷ 中國古代的歷史為什麼這么悠久

原因很復雜。就我看來,主要有下面幾點。
地理因素:觀察地圖可知,中國東南臨海,從西南順時針看去,有一圈的山脈把中國包圍住。古代海上交通不便,陸路有山脈。於是中國古代少有來自外來的威脅。最多是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發起戰爭,或者內部王朝更替發生戰爭。而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無疑戰爭要少許多。這就是文化得以發展。
文化因素:除了地理上的因素之外,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內在的韌性,歷經磨難而始終延續,從未中斷。而且對外方面所堅持的守衛的態度也避免中國文化因對外戰爭而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並且在民族存亡之時,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常常迸發,力挽狂瀾於既倒時。在就是中華文明自守的同時並不自閉,而是不斷取長補短,發展自身。

相比其他古國,古埃及富有侵略性,法老熱衷征戰,且文明太過封閉,由神秘走向衰亡。
古巴比倫一派平川,文明自身缺乏韌性,過剛易折。
古印度被外族入侵,無鬥志,亡。

⑸ 中國古代有史官,清朝滅亡後,為何清朝史料記載很清楚

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保護意識開始加強了,很多東西得以保存。

⑹ 為什麼中國史學有著連續不斷的史書記載

詞目:歷史拼音:lì shǐ英文:history德文:geschichte 歷史俄語:История越南語:Li?ch s??韓語: ??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的事實

詳細解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概述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編輯本段]史學評價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編輯本段]詞源出處「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編輯本段]詞語含義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編輯本段]歷史學科歷史學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史學史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非原創)
資料來處:

⑺ 為什麼幾千年前的事情(歷史)還能記錄得這么詳細

有文字,有政府,所有政府都有專門的史官來記錄,整理的,整理好之後還要印刷,出版,供人學習研究。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各朝政府都要研究歷史,為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自然也就保存下來了。

⑻ 世界各國是不是數中國歷史記錄最全面

中國文字出現並且用於記錄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很發達,當然從中吸取教訓是一個方面,紀念一些名人英雄也是一方面,例如縣志,就是主要本縣的名人和有貢獻的人。但是,對於宮廷史記來說也有掩蓋歪曲事實的作用,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⑼ 中國古代為什麼如此重視記載歷史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一個王朝興起,意味著之前那個王朝的覆滅。那麼興起的那個,當然要寫之前的那個的不是了。因為要證明自己的正確啊。
其實哪個國家的都差不多,都會對歷史有所記載。但是即便是中國,也談不上「如此重視」,君不見研究歷史的人有多苦逼,就是因為各方的敘述偏差很大,又或者大家都對某一件事諱莫如深。(如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的帝位傳承與金匱之盟)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的歷史記錄為什麼這么全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