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的出現產生了什麼重大影響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與最終的蕭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暫時減少了對華的資本輸出,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著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於是中國民族工商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從1912年到1919年,中國新建廠房六百多家,新增資產達一億三千多萬元其中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張謇的南通大生集團在1921年期間獲利一千六百多萬兩。這樣豐厚的利潤,在舊中國民族工業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迅速增加對華資本和商品輸出,中國民族工業無力抵抗,大批倒閉。到20年代中期,張謇的企業已經走下坡路了。
而此時,中國的無產階級已經慢慢壯大,產業工人達到200多萬人,並不斷進行罷工,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提供了階級基礎。
2.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中「短暫的春天」指什麼
原因:(1)帝國主義忙於一戰,暫時放鬆對中國的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臨時政府頒布發展實業的法令;(3)「發展實業」、「實業救國」的鼓舞;(4)愛國心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5)愛用國貨、抵制日貨運動。表現:(1)出現一些實業團體: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和中華實業團等;(2)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麵粉業和紡織業等輕工業;(3)出現一些著名實業家,如張謇(民族工商業楷模,企業主要在江蘇南通,他提出過在不損害民族權益的前提下,引進外資的觀點)、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江蘇蘇州、無錫,上海)。特點:時間短,發展快,部門間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帶有明顯半殖半封特徵:(1)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2)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3)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4)是在列強暫時放鬆侵略的空隙空隙中發展,大戰結束後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又蕭條下去:說明(啟示、教訓):只有首先獲得民族獨立,民族經濟才能獲得真正發展。「實業救國」無法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影響:(1)最大影響是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促使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到新民主主義革命。(2)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3. 民國初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春天的有利因素是什麼這一春天之所以短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民國建立,國內資產階級政治地位提高;民國政府實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民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等。我需要補充的是 當時名族意識崛起 多地人們倡導使用國貨, 短暫的春天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什麼抗日戰爭 民國1911年就建立了 1937年 怎麼可以叫初年 這一春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到1918)爆發 列強間沒有多餘的經歷顧及在中國的商業利益以及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入,戰後列強馬上卷土重來。
4. 民族資本主義短暫春天的歷史影響 正規一點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在此刺激之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甲午戰後,清政府允許民間辦廠,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春天,進入黃金時代。影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都得到壯大,反封運動更為激烈;同時,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
5. 近代史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原因分內外兩點。一外部原因如樓上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二內因是民國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以及實業救國思想和利益的驅動。
6. 短暫的春天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民國初年中國社會變革和國際形勢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工商實業的方針政策,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20世紀初,清朝統治者為取悅於帝國主義列強,遏製革命而實行「新政」。新政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清王朝的腐朽衰敗。新政的失敗表明,清政府並不具備領導新政走向成功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華民國。辛亥革命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臨時約法》中「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的規定,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地位。在禁止買賣人口的命令中規定:「其從前所結買賣契約悉予解除,視為僱主僱人之關系,並不得再有主奴名分。」部分解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代之以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發展近代工商業,振興中華民族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多年奔走,並不惜為之流血犧牲而奮斗的重要目標。武昌起義後,孫中山發給國內的電報中說:「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1]南京臨時政府的第八號公報指出:「實業為民國將來生存命脈,今雖兵戰未息,不能不確實經營,已成者當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籌畫。」[2]由此可見,南京臨時政府將大力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作為發展經濟的總政策和總目標。為完善組織機構以推動工商實業的發展,南京臨時政府建立的9個部中,有4個──財政部(主管會計、庫帑、賦稅、公債、錢幣、銀行、官產事務。監督所轄各官府及府縣與公共社會的財產)、內務部(主管警察、衛生、宗教、禮俗、戶口、田土、水利工程、善舉、公益及地方行政事務。監督所屬各官署及地方官)、實業部(主管農、工、商、礦、漁、林、牧、獵及度、量、衡事務。監督所轄各官署)、交通部(主管道路、鐵路、郵信、電報、船舶、運輸並造船事務)──與經濟有關。這些政府部門的建立及其職責的明確,提高了處理發展實業、經營管理、產權糾紛等問題的效率。為推動興辦實業的發展,南京政府迅速批准創辦了一批涉及工礦、農桑墾殖、交通運輸的實業。實業部對華僑創辦的企業還予以特別的照顧。 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方針政策,導致各種實業團體紛紛出現(如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拓植協會、中華實業團等),實業家們掀起投資於近代工業的熱潮。辛亥革命後成立的這些實業團體大都從「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經濟侵略的愛國熱情。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章程草案中,「以群策群力,建設工業社會,企圖工業發達為宗旨」。黃興、宋教仁、蔡元培等發起成立的拓植協會,以「實踐民生主義,開發國家資源」為目的,倡議開發大西北。中華實業團的簡章中指出:「況值強雄競爭,國本未固,提倡實業,乃一極重要問題。……爰集團體,以謀國民經濟之發達,助共和政治之進行。」由知名華僑人士創辦的同仁民生實業會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到1912年3月底「外洋華僑入會者,已有二十餘萬人之多」[3]。這些都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2、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面對外國資本的加緊滲入,洋貨越來越多地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第一次出現了抵制洋貨的運動。這次運動於1904年首先由商務界發起,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再度興起,1919年達到高潮,清華學生抵制並焚燒日貨。抵制洋貨運動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願望;同時也使國貨銷路擴大,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北洋軍閥政府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政權,然而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較之清政府,卻明顯增加了一些資本主義的色彩。由於辛亥革命後倡導實業以求經濟自強已蔚然成風,由於近代工業利潤增長的吸引,越來越多的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和創辦新式企業,因此北洋軍閥政府在經濟上並不排斥資本主義。同時由於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如陳其美、張謇、周學熙等人參與了北京政府內閣或地方的活動,他們利用掌握的部分權力,制定頒布了一些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法令。據統計,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八十多項,涉及農業、工業、商業、礦業、漁業、林業等很多方面。主要內容有:解除對民間興辦工商企業的限制;對新辦企業予以優惠政策,實行保息制度,對民族工業品及其原料減免捐稅;設立各種示範場所,推廣技術,勸導人們創辦實業等。這些法令和條例盡管大多仍停留在紙面上,但畢竟意味著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合法地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放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歐美大多數帝國主義列強因戰爭需求,其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此時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以紡織業、麵粉業發展最快。全國商辦紗廠1921年比1914年增加了兩杯多。紗廠實收資本1921年比1913年猛增了6倍多。紡織業的分布,也由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區,變為上海、天津、武漢三大中心,形成華東、華北和華中地區並駕齊驅的發展局面。麵粉業方面,1913——1918年中國進出口麵粉植變化巨大。據統計,1813年中國出口麵粉3 384 088海關兩,進口11 094 775海關兩,入超7 706 687海關兩。而到1918年則處於出超地位(出口10 080 756海關兩,進口9 133 336海關兩)。另外,1913年至1920年,主要消費品的輸入方面,火柴也由2845萬羅下降到848萬羅,襪子由211萬打下降到55萬打[4]。此外,煙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業的發展也較快。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14年的利潤,比1912年增長了三倍。它生產的「飛馬牌」和「雙喜牌」香煙,不僅打破了英美煙草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壟斷,而且暢銷東南亞地區。於是,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你可以只寫每個小標題的第一句 ~~~
7. 近代民族工商業誕生後舉步維艱,但在一戰時期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簡析這一短暫春天的歷史影響
中國民族資本得到較大發展,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經濟基礎也為無產階級的壯大做出了貢獻
8. 在近代工業中,為什麼會出現短暫的春天
1914年—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雖然短暫但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民族之本主義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辛亥革命掃清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障礙,民族資產階級的地位提高了,保障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實業救國運動高漲,人民投身實業的積極性提高。
3.抵制日貨運動開展。
4.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一戰,無暇東顧。為中國資本主義體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9. 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的春天,指出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出現春天的原因
由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呈現「先天不足,後天畸形」,使得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如麵粉、紡織、釀酒等來獲利。
1914--1919年問西方列強忙於「一戰」無暇東顧,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再加上此時北洋政府的提倡和實業救國思潮的盛行,中國民族實業家投資熱情高漲,所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
10. 關於中國近代史上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
首先,資本主義短暫春天的出現是因為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為民資提供的良好的發展環境,並且鼓勵發展民資。2.此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西方列強無暇東顧。3.群眾抵制日貨,支持國貨熱情高漲。但是1.由於中國自己機組的封建經濟仍然處於主導地位,封建性強阻礙民資發展,2.中國此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阻礙重工業發展,只能發展一些簡單的輕工業!3.民資與外資相比較經濟實力薄弱,沒有自己來發展更多的工業部門!只能發展比較成熟的簡單的麵粉工業,紡織工業,火柴製造都是相當先進的了!
直道1956年中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時,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才解體。工業從此開始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