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有何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周平王避開第戎往東遷移,開始了春秋時期幾百年的東周時代。晉文公重耳在游歷了諸國後重回到晉國,當時晉國國君。重耳聯合外戚舅舅狐氏和姐夫趙衰一同整頓國內政治,採取以公族為主,外戚為輔,遠方親戚次之的權力聯盟,不久就實現了晉國的三軍整頓。晉國擁有三軍後標志著成為大國。
首先他是個愛讀書的人,其次他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在十七歲的時候,身邊就已經有了五個在日後輔佐他大業的人。在驪姬之亂的時候,重耳為保命,亡命天涯的時候這五個人也是誓死跟隨。以後這段逃亡的日子也被成為周遊列國的日子了。
『貳』 退避三舍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退避三舍是春秋時期的故事。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文: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譯文: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
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
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
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2)退避三舍是哪個年代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退避三舍背景:
起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閑談中,成王問他: 「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
重耳說: 「像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了晉國。
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之後,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 。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說情。
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說明原因,叫他先和齊、秦聯系,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
而晉先出兵伐曹、衛,把曹、衛滅掉,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楚成王見晉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不要去逼近晉師,和晉師打仗。
說晉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決定的,像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
可是這個子玉卻不肯聽,仍要和晉人打仗,於是派人向成王求戰,說:「我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說閑話人的嘴。成王聽了不大高興,就給他比較少的部隊。
此後,子玉便派使者對晉人說,你們如放了曹、衛的國君,我們也就釋宋之圍。晉人聽了以後,一面將楚使者抓起來,一面私下對曹、衛說,許他們復國,並使曹、衛告絕於楚。
子玉聽了非常生氣,就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便叫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
而狐偃說: 「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杜盛的。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
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沒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於是,戰爭開始了。
兩軍交戰: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狂傲聲稱:"日必無晉矣。"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沖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
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賓士而偽裝後退。
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
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子玉率殘兵退出戰場,晉軍進占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
『叄』 退避三舍是什麼時期
春秋時候
此典故出自左傳,講的是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肆』 退避三舍是哪個朝代的典故成語
戰國
隋朝
唐朝
漢朝
三國
宋朝
漢朝
『伍』 退避三舍是哪個時期、涉及人物有哪些、主要內容、含義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 晉文公
就是晉文公為了報答楚王在他落魄時候的款待在晉楚交兵的時候主動把部隊後退三舍(也有人說是故意避其鋒芒)
比喻為避免沖突而向對方作出讓步。
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 越王勾踐
勾踐為了報亡國之仇睡在柴草上,天天嘗苦膽,不忘恥辱,終於滅了吳國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 孫臏
戰國時孫臏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比喻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指鹿為馬 秦末 趙高
趙高想造反,怕群臣不聽他的,就指著鹿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暗中觀察大臣的舉動,有異議的大臣全部處死
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朝秦暮楚 戰國 沒有相關人物
戰國時期秦國楚國相鄰且實力都很強大,周邊小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今天投靠秦國,明天投靠楚國
比喻人反復無常,沒有原則。亦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破釜沉舟 秦末 項羽
項羽帶領楚國軍隊度過漳河後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表示要與秦軍決一死戰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四面楚歌 秦末 項羽
項羽被困垓下,夜晚聽聞四面八方的漢軍唱著楚地的歌曲,項羽大驚,認為楚地已被漢軍佔領。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三顧茅廬 三國 劉備 諸葛亮
劉備為了拜會諸葛亮三次(多次)屈尊拜訪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草木皆兵 東晉 謝石 謝玄
秦國入侵晉國,晉國大將謝石謝玄率兵迎戰,秦軍大敗,看到遠處山上的草木都認為是晉國的士兵而驚恐不已
。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投筆從戎 東漢 班超
班超胸懷大志,寫字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於是出使西域,被封為侯
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累死啦!!這要是不給加分都沒天理了!
『陸』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退避三舍」與晉文公重耳有關。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成語出處和典故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了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
『柒』 退避三舍的歷史人物是誰
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捌』 典故「退避三舍」出自哪個歷史人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http://ke..com/view/18049.htm
『玖』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誰的故事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拾』 退避三舍是指哪一個歷史人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指的是晉國的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