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田家歷史來源
田氏出自媯姓,其始祖為春秋初期的陳厲公陳佗之子公子完。
春秋初期,陳國的國君桓公鮑去世後,桓公鮑之弟公子佗發動政變,殺掉了侄子太子免自立為國君,是為陳厲公。陳厲公二年,陳完出生。適逢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周易筮之,得卦象為:「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賔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桓公鮑之太子免有三弟,長為公子躍,次公子林,次公子杵臼。前706年八月,三人怨恨厲公殺其父兄,就讓蔡國人誘騙厲公並把他殺死。陳厲公被殺後,公子林等擁公子躍為君,是為陳利公。然利公立僅五月就去世,公子林繼立,是為陳庄公。庄公林立七年卒,弟公子杵臼立,是為陳宣公。
公子完在父親被廢殺後,仍然居於陳國,成為陳國的公族卿大夫。而且他與陳宣公的太子禦寇關系要好。陳宣公二十一年,陳宣公殺死太子禦寇。公子完怕受到連累,就逃到了齊國。在齊國,齊桓公欲封公子完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職。由於古代陳、田同音,因此陳完亦田完。公完成為齊國田氏之祖,而且終戰國之世,齊國的田氏仍然也稱陳氏。對齊國田氏而言,田氏與陳氏互相通用。
齊國的田氏傳到陳桓子無宇時,田氏在齊國開始強大,成為把持齊國大權的卿族之一。在齊國大夫奪取權力的斗爭中,田氏先後滅掉了齊國的公族國氏、高氏、欒氏,接著又滅掉了卿族的鮑氏和闞氏,獨霸了齊國政壇。戰國時期,田氏家族的領袖田和終於得到了周王的策封,成為諸侯,基本上取代了姜姓齊國。到了齊威王時期,末代呂氏齊國的國君齊康公呂貸去世,因為無子,而領地全部並入田齊。
田齊在齊威王、齊宣王時開始強大,到了齊閔王時則達到了極盛,一度滅掉了宋國。不過隨後燕、魏、秦、韓、趙五國伐齊,齊閔王為楚將淖齒所殺,齊國當時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地,基本上亡國。後來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大破燕軍,迅速恢復齊國。齊閔王之子公子法章繼位,是為齊襄王。不過從此齊國再也沒恢復到了以前強盛狀態。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蒙恬攻齊,齊王田建不戰而降。
田氏家族最盛的時期隨著田齊的滅亡而結束。不過田姓家族亦分化出其他一些姓氏。
1、孫氏,其傑出代表人物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和《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孫武的祖父田書因攻打莒國有功而被封於孫(今山東樂安),以孫為氏。
2、王氏:這一支出自齊王田建之孫田安。田安於秦漢之際被封為濟北王。但不久就被同宗的田榮擊敗。自田安之孫開始以王為姓。這一家族在西漢末期成為第一豪門,而這一支的代表人物王莽一度滅掉漢朝建立新朝。
3、第五:漢初漢高祖劉邦為充實關中,打擊原六國貴族豪強,下令原六國貴族移民關中。齊國諸田當然亦在移民之列。他們相約以移出次序作為家族姓氏,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其他姓氏逐漸消失,唯有第五之姓至今仍存。
4、車氏:亦齊國諸田。漢武帝時高祖陵丞田千秋因上書漢武帝訟太子冤而得到漢武帝的信任,被任命為丞相,封為富民侯。因為田千秋年老,上朝時往往乘小車,因此被稱為「車丞相」,故而田千秋之後亦稱車氏。
5、陳姓:齊國田氏與陳氏本來就互用,如陳司敗,在有的文獻中記作田司敗,田完亦寫作田完。戰國時期,田氏寫作陳氏,反之則不可以。因為只有田完之後才可以陳田互通,而其他陳氏則不可以。
B. 河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洛陽(第一批)
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黃河南岸,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南有洛河、伊河,北有邙山和黃河,史稱"河山控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為我國著名的九朝故都,歷史上曾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煬帝)、唐 (武後)、後梁、
後唐等九朝在此建都,歷時900餘年,名勝古跡以市南龍門石窟最有名。城東白馬寺是我國第一座佛寺。還有漢魏故城遺址、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遺址、關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開封(第一批)
古稱大梁、汴梁。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北瀕黃河,隴海鐵路橫貫市區南部,交通便利。春秋時期,鄭庄公"開拓封城",稱之為開封。後來戰國時期魏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以及晉朝後期都在此建都,史稱"十朝都會"。北宋建都於此,稱東京,故又以東京著稱於世。
這里地勢低窪,湖泊眾多,號稱"北方水城", 名勝古跡眾多,以鐵塔、龍亭、大相國寺、繁塔、延慶觀、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鎮岳飛廟和北宋汴梁城遺址等為最著名。
南陽(第二批)
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戰國時為楚國重邑,已是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西漢時"商遍天下,冠富海內",在東漢因是光武帝劉秀發跡之地,所以又稱陪京,有"南都""帝鄉"之稱。後歷為府治。
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培養和造就出春秋時期謀略家、"商聖"范蠡,東漢時期科學巨匠張衡,澤被後世的醫聖張仲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等舉世矚目的歷史人物。近代以來,南陽更是英才輩出,群星燦爛。南陽籍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實業家遍布海內外。
南陽有許多文物古跡,醫聖祠位於南陽市城東的溫涼河畔,是紀念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廟。武侯祠位於南陽市西的卧龍崗上。漢畫館,坐落在卧龍崗上,與武侯祠比肩並峙,是我國較大的收藏漢代畫像石刻的陳列館。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處的小石橋村西側。宛城遺址位於南陽市東北部。玄妙觀位於南陽市西北梅溪河畔,是清末四大叢林之一(四大叢林是:北京白雲觀、西安八仙庵、濟南長清觀、南陽玄妙觀)。南陽知府衙門位於南陽市民主街,曾是元、明、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長官主持府事和辦公的地方。
商丘(縣)(第二批)
位於河南省東部,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的結合部,是豫東黃淮沖積平原的腹地,地理位置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史書雲:"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為腹膂之地。"因此,商丘素有"豫省門戶"之稱。 舜封契於商,契後裔湯在此建商國,北魏、南宋短時做過帝都,秦置睢陽縣,自漢代以後歷為郡、州、府治。現縣城始建於明,稱歸德府,城池內方外圓,城牆及城河、城堤保存較完整,城內棋盤式道路、四合院民居基本保持傳統格局與風貌。
商丘人傑地靈,名流輩出。戰國時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莊周,西漢時有大敗項羽於垓下的灌嬰,南北朝時有駢文大家江淹,北宋時有被譽為"詩豪"的石曼卿及官至參政知事的張方平。明清之際在商丘城中居住的就有3位大學士、7位尚書,還有侍郎、巡撫、總兵以及著名的文人學士30餘人。
商丘文物古跡眾多,縣西南兩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高台,稱閼伯台。還有清涼寺、壯悔堂、微子墓、三陵台、八關齋、文廟等,及睢陽城、宋國故城、梁園、文雅台等遺址。
安陽(第二批)
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會處,西依太行山,北臨漳河水,東南與華北平原接壤。安陽是商代的殷都,秦築城,隋至清歷為州、郡、路、府治所。舊城基本保持傳統格局並有許多傳統民居。
安陽有許多古老的遺跡。西南15公里北樓頂山東麓,有小南海原始洞穴。市區西北部2公里處的"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銅器,其中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最有價值的商代大型遺址。靈泉寺石窟位於安陽縣城西南25公里的寶山。修定寺塔位於安陽縣城西北35公里的清涼山南麓。文峰塔,又稱天寧寺塔,位於安了市城內西北隅。袁世凱墓,俗稱袁林,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文物古跡還有高閣寺、小白塔、城西水冶鎮的珍珠泉風景區等。
安陽不僅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而且風物特產眾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安陽三熏、老廟牛肉、內黃灌腸、糖油板栗、林縣山楂,"大紅袍"花椒以及姚家狗皮膏葯等。
鄭州(第三批)
是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轄6區5市1縣,面積7446.2平方公里。鄭州地區在歷史上相當長時期曾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曾有夏、商、管、鄭、韓5朝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鄭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多處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址。早在35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至今遺址保存完整,有城牆、宮殿基址和各類手工作坊遺址。
鄭州地處中州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物資集散中心,也是全國商貿城市、開放城市、衛生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我國中原地區新興的中心城市。"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鄭州名勝山水眾多,文物古跡薈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旅遊城市。這里擁有距今8000年的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夏都陽城遺址和商城遺址,我國最早利用煤炭作燃料的漢代冶鐵遺址等。以少林寺、中嶽廟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以黃河瀏覽區、黃河大觀和水河村原始村落遺址為主的黃河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區,以及浮戲山區景區、環翠峪風景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勝古跡,均以其獨有的神采魅力吸引八方來客。還有城隍廟、清真寺和紀念1928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二七紀念塔、紀念堂等。
浚縣(第三批)
古稱黎,位於河南省北部。是鶴壁市轄縣,在鶴壁市東南部,轄5鎮6鄉,縣府駐城關鎮。西漢置黎陽縣,宋改為浚州,明改州為縣。縣城始建於明代,現存部分城垣。城內有清代民居。
城南有大伾(讀"批")山和浮丘山。大伾山是我國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名山之一,山上現有古代建築群七處之多,尤其是一尊石佛坐像,高達23米,古代曾建樓保護,因佛像高於樓,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的佳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千佛洞、天寧寺彌勒佛、大石佛、恩榮坊等。有漢代古墓群、新石器時代遺址、元代磚雕壁畫墓等一批古跡。著名人物有端木子貢、王梵志、謝偃。
C. 上海七寶歷史
七寶的形成
一、從陸寶院到七寶寺 說到七寶的形成,首先要說一說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二兄弟。陸機生於公元261年,陸雲生於公元262年,但兄弟倆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馬穎所殺害。他們都是吳郡華亭人(今上海松江區)。 陸機、陸雲出身於三國時期東吳的顯赫貴族,祖父陸遜以軍功歷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候,父陸抗拜奮威將軍,大司馬,領荊州牧。三國歸晉後,陸機、陸雲得到晉帝的寬容,在家鄉華亭苦讀十年,從而漸有文名,兄弟倆在詩詞文賦方面頗有建樹,有「雲間兩陸」之美稱。晉室「八王之亂」起,陸機、陸雲未能遠禍,僅以遇赦得免。嗣後歸依成都王司馬穎,至太安二年,成都王穎,河間王嗣舉兵討伐長沙王乂,陸機被封為前鋒都督,因兵敗,受到成都王穎的孟玖兄弟和盧志的誣害,秘密收治於軍中,夷三族,兄弟倆同時被殺,時年陸機四十三歲,陸雲四十二歲。臨刑陸機曾悲嘆「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西晉著名的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死於兵禍。 陸機、陸雲為當時的文學泰斗,當時人稱陸雲「為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而陸機更是「少有奇才,文章蓋世」,可惜的是,二陸均作了當時統治階級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徒留下「華亭鶴唳」的典故。 二陸被司馬穎殺害後,其後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陸寶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陸寶山,濱吳淞江。陸寶院的建立為宋初七寶鎮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從陸寶院到七寶寺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陸寶院究竟建於什麼年代,史料不詳。後陸寶院又改名陸寶庵,又因吳淞江江水 齒岸,陸寶庵三移其址,這中間經歷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將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國。把五代十國劃定為一個歷史階段。是因為七寶寺在五代十國時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縣志》是這樣記載七寶形成的:「七寶故庵也,初在陸寶山。吳越王賜以金字藏經曰:『此乃一寶也』,因改名七寶。後徒於鎮,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話,點出了七寶的由來。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一個歷史過渡時期,吳越王錢鏐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吳越王錢鏐到陸寶庵,並贈給陸寶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時間,用金粉正楷在蘭色綃紙上書寫的蓮花經,還說:『此乃一寶也』。由此,陸寶庵改名七寶寺。 這里必須說明的是:七寶寺在五代十國時得名,同時也三移其址,遷到了蒲匯塘之北。但規模很小,僅僅是一般的佛教活動廟宇。
編輯本段宋初張澤舍宅拓寺
在七寶寺尚未遷到蒲匯塘之北前,蒲匯塘兩岸究竟是什麼情況,現在似乎無從知道,因無資料記載。但《蒲溪小志》有一記載,可供我們參考來論證蒲匯塘兩岸的形成時期。「東柵小石橋西堍,沿橫瀝河西岸向南行者,為南橫瀝街。向南行過丁家莊,……」這里的「丁家莊」,《蒲溪小志》記:「丁家莊即後漢丁建陽宅。」丁建陽是三國大將呂布的義父,七寶鎮在沒有地名時形成於後漢的依據就在此。 七寶寺未遷到蒲匯塘北前,蒲匯塘兩岸從後漢時已經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則不過沒有地名而已。當時有丁家莊,可能還有張家莊,王家莊。當七寶寺遷到蒲匯塘北後,宋初張澤舍宅拓寺,為七寶的冠名奠定了基礎。 關於宋初里人張澤的具體情況沒有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張澤在宋代的蒲匯塘北岸是一個地主,是一個在經濟上有實力的人物。從張澤能舍宅這一點來看,當時這一地區已經不是一個尋常的農村,已經具備了產生有相當經濟和政治實力人物的環境。否則,作為吳地望族的陸氏也不會將其家院很隨意地擇址在蒲匯塘北。 七寶寺遷到蒲匯塘北和周邊的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寺前有香花浜,右寺池浜轉後接橫瀝港。左有橫瀝港。香花浜上有三座橋,寺的四面都有水,而且和蒲匯塘貫通。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原來就是張澤的宅基地。張澤將這一風水寶地讓出來拓展七寶寺,使七寶寺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擴展到有千餘間佛殿僧舍,使七寶寺在宋初的蒲匯塘北有了一定的規模。
編輯本段七寶鎮「因寺得名」
史料稱:「鎮無舊名,緣寺得名,寺無他重,因鎮推重。」在張澤舍宅拓寺後,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賜額「七寶教寺」,由此七寶鎮正式得名。 當時的「七寶教寺」有「郡東第一剎」之稱,它佔地60畝,寺河6畝,整座寺廟綠水環抱,紅牆琉瓦,晨鍾暮鼓,香煙燎繞,景色十分優美。吸引了方圓百里的人到七寶教寺進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這里燒香拜佛,吟詩作畫,為七寶教寺的香火繁茂,人來人往,形成了人氣很旺的局面。而集鎮形態模式在七寶教寺外圍形成,元末明初七寶鎮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當時的七寶鎮「居民繁庶,商賈駢集,文儒輩出,蓋邑之巨鎮。」蒲匯塘兩岸的地區,因「七寶教寺」而得名「七寶鎮」。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鎮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如南翔,龍華,法華,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國古代的城鎮發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有些研究這方面問題的專家指出:城市規劃在初始階段一受宗教影響,二受經濟影響。七寶鎮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寶鎮「緣寺得名」後,七寶教寺又「因鎮推重」。這里所指也就是七寶鎮的發展對七寶教寺的影響很大。七寶教寺沒有遷來之時,蒲匯塘兩岸雖沒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賈駢集,文儒輩出。經濟文化從後漢到宋初都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為明、清時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七寶寺三移其址到蒲匯塘北岸後,七寶鎮這一地名則是確立了蒲匯塘兩岸的地域名稱。同樣,七寶教寺因為七寶鎮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聲望,在整個吳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七寶鎮的建置沿革
從《蒲溪小志》看:宋初七寶鎮得名後,僅指蒲匯塘以北區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屬華亭,元十五年改為松江府。元二十九年割華亭縣為上海縣,這時,七寶鎮又屬上海縣。到明太祖洪武時,松江府管轄華亭、上海兩縣,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華亭、上海分置青浦縣,此時,七寶鎮又屬青浦縣。到明萬曆元年,以蒲匯塘和橫瀝河為界,七寶鎮分屬華亭,上海、青浦三縣分治。具體分設為南為婁縣,北為青浦,過橫瀝河為上海縣。 雖然三縣分治,但七寶鎮的地域劃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確。東到橫涇(現新涇港),西到小淶港,北到觀音堂(滬青平公路),南到顧司徒廟(顧戴路)。這一鎮域歷經幾百年直到現在都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在明、清兩代為何會一鎮三治呢?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七寶在明清兩代已是經濟發達,賦稅倚重之地了。《蒲溪小志》雲:「田賦百萬,非一令所能經理」,將七寶分為三縣分治,各收賦稅,也就理在其中了。 從後漢到宋初是七寶鎮的形成時期,宋初七寶鎮「因寺得名」後,進入了一個發展期,明清兩代是七寶鎮的繁榮期。七寶是一個千年古鎮,是從七寶鎮得名後起始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七寶鎮是「北宋遺存」下來的千年古鎮。
編輯本段七寶的傳說
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陸雲,人稱「雲間二陸」。陸氏後人曾建家祠於吳淞江畔之陸寶山,初名陸寶院,後更名陸寶庵。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巡遊駐庵,賜金字蓮花經一部曰:「此乃一寶也。」因改名七寶寺。後江水嚙岸,三移其址於蒲匯塘之北。宋初七寶里人張澤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額「七寶教寺」。志雲:「鎮無舊名,因寺得名,寺無它重,因鎮推重。」 七寶歷史千年綿延,有史可據。然在民間流傳著「七件寶」之說,曰:飛來佛、氽來鍾、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 飛來佛實為南教寺如來鐵佛,傳說由天上飛來,實系明萬曆年鎮人徐泮募資籌鑄;氽來鍾系明永樂時七寶寺住持僧博洽籌建;傳說從河中浮來。金字蓮花經乃吳越王錢鏐之妃用金粉工楷寫成;梓樹為千年古樹,在原七寶教寺內。此四件為實物也。而玉斧傳說和建造蒲匯塘橋有關,建橋之初,難以合拱,眾工匠無策之際,來一白發老者,順手拿起橋堍店家一把斬肉之斧扔於橋下,以墊橋基,塘橋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說古時皇帝賜功臣一雙玉筷,能驅毒避邪,功臣將其藏於鎮北蔣家橋之東堍橋柱內,後被人盜走,橋柱上遺留下一雙筷印。金雞則說鎮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銀,由金雞守護,而所埋金銀須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歷史與傳說在七寶交相輝映,鑄造了七寶曾經有過的輝煌。今日七寶仍將與時俱進,以新時代的精神,在新世紀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D. 唐宋八大家是哪幾個人
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後最初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
E. 遼寧鳳城在歷史上出過多少名人
遼寧省丹東市縣級市鳳城市,古稱鳳凰城,隸屬於遼寧省丹東市。位於遼東半島東部,地近黃海北岸,為省轄縣級市。鳳城市北鄰本溪滿族自治縣,南與丹東市振安區和東港市接壤,東靠寬甸滿族自治縣。鳳城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鳳凰山、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大梨樹村、東湯聖泉度假村溫泉、玉龍湖景區等旅遊景點。總面積5513平方千米。
與鳳城市有關的古今名人有:
01、遼聖宗耶律隆緒(972-1031):1011年,遼聖宗到龍原城視察,以「其城要害」,撤銷龍原府、龍原縣,設立開州、開遠縣,州、縣同駐開遠城(鳳城古城址)。1014年遼聖宗把雙州、韓州1000多戶遷到開州,撤銷開州,設立開封府,開封府轄開遠縣。遼聖宗耶律隆緒,契丹名耶律文殊奴,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人,遼朝第六位皇帝(983-1031)。遼景宗耶律賢長子,母承天皇太後蕭綽。乾亨四年(982)嗣位為皇帝,改元統和,改國號契丹。母承天皇太後蕭綽奉遺詔攝政。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統和四年(986)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統和二十二年(1004)親征,屢敗宋軍訂立「澶淵之盟」。兩朝各守舊界。此後一百多年,遼宋未大戰。為制扼宋,對黨項施以拉攏之策。統和二十七年(1009)正式親政,在位期間,對內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遼朝達鼎盛。對外實行聯合黨項抗擊宋朝之策,向周鄰擴張。他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所作曲達百餘首。漢文化修養頗高,史稱「道、佛二教,皆洞徹其宗旨」。1031年駕崩,葬慶陵。
02、李文德:1780年李文德考中舉人,為鳳城有記載以來第一位舉子,1853年姜佳·慶文考中進士,為鳳城有記載以來第一位進士。
03、陳本植:1876年東邊兵備道員陳本植集資在鳳城建文廟祭祀孔子推動儒學教育。1877年建啟鳳書院為地方科舉預備場所,接收安東、寬甸等地童生入學。至1895年鳳城儒學教育體系趨於完善,有書院一處,私塾館200處,童生四五千人。1780-1897年鳳城地區考中進士3人,舉人23人。
04、王奉璋:1951年鳳城一中(前身是啟鳳書院)校長王奉璋因治學和抗美援朝有功,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1962年鳳城一中被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2年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03年被確定為省示範性高中。1964年郭沫若為學校題寫校匾。這所高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05、包全傑:東方紅小學創辦於1908年,以「小學作文循序訓練」成果名聞全國。該校校長包全傑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文藝創作佳作不斷,有全國著名小說家、詩人、畫家、曲藝作家於德才、林和平、王金力、方明貴、孫秀華、孫世偉、陳學良等,滿族舞蹈創作、表演多次榮獲國家大獎。
06、馬龍潭(1857-1940):張作霖結拜大哥,東邊鎮守使,陸軍中將,「九·一八」事變後,堅不就任漢奸職。字騰溪,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人。少年時風流倜儻、文武通達、才華過人,愛好書法,堪稱一代儒將。馬龍潭精力過人,60歲仍騎馬出巡,日馳千里。他雖戎馬在外,卻兩次對故鄉捐款,編修《慶雲縣志》。鄉人尊稱為「馬大人」。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1909年春馬龍潭升任奉天右路巡防軍幫統(相當於副旅長),駐軍鳳城。
07、鮑化南(1867-1926):辛亥革命志士,同盟會會員。遼寧省鳳城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11月下旬鮑化南在鳳城組織武裝力量,宣布武裝起義,率眾奔襲鳳城縣,12月8日在火焰溝與清兵激戰。終因彈盡援絕而被迫退至庄河,堅持武裝斗爭。後來遼寧各地的義軍已齊集大連和金復州等地,編成關外民軍一軍二師四個旅,鮑化南被任命為旅長。二次革命失敗後鮑化南被迫流亡,1920年回到家鄉。1926年因病逝世。
08、蔡運升(1879-1959):字品山,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的雙城市)人。早年畢業於保定法政學堂,後到浙江巡撫衙門任文案委員。清宣統三年(1911)回雙城,被推舉為中學校長、地方議會議長。不久應黑龍江省都督宋小濂之邀,任黑龍江都督府參事兼籌防處參議。1915年任黑龍江政務廳長。其後先後任吉林省永衡官銀號總辦兼實業廳長、吉長道尹兼長春交涉員、濱江道尹兼哈爾濱交涉員。1917年任濱江道尹,1928年根據其弟之託,將周恩來由雙城站送抵滿洲里,使周恩來甩掉警察順利抵達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1940年後蔡運升被委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議。偽滿洲國期間,蔡運升先後擔任偽間島省省長、中央銀行副總裁、外務局長官、經濟部大臣、參議府參議。東北解放時,他受蘇方示意,離開長春赴北平。為北平和平解放做了一定貢獻。
09、鮑文越(1890-?):滿族,遼寧省鳳城縣人。17歲入北京陸軍小學,後考入在西直門的陸軍大學,畢業後回東北,在奉軍第二十六旅任中校參謀,被當時的旅長張學良選中,提升為上校參謀。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二十六旅改為三、四方面聯合軍團軍團都,他被提升為少將參謀長,繼任中將參謀長。1928年冬東北軍被調任東北講武堂教育長。1930年初調至哈爾濱任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長,1931年4月辭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隨張學良退至北平。1933年初任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辦公廳主任,積極支持東北軍抗日。1936年西安事變,他是捉蔣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被軟禁於南京,他盡力多方營救。1937年7月29日日軍攻下北平,他去上海避難。1939年12月9日應邀去南京參加汪精衛偽中央陸軍軍官訓練團開學典禮。1940年3月被任為汪精衛偽中央的軍事委員會常委。1942年後歷任偽軍政部長、總參謀長,河南省長。日偽投降後軍統特務將其逮捕,被判處死刑。由傅作義以身家姓命擔保,向蔣介石求情。故雖判決而沒被執行。1946年秋他仍押在南京陸軍監獄,後被押往台灣。
10、鄧鐵梅(1892-1934):革命烈士,東北民眾自衛軍司令。生於遼寧省本溪縣磨石峪村的一個富裕之家。1917年鄧鐵梅進入舊警界任職,由下級警士逐步晉升為鳳城縣公安局長。1931年10月下旬正式創建了遼東三角地區第一支民眾抗日武裝——東北民眾自衛軍,鄧鐵梅任司令。1934年5月30日叛徒沈廷輔帶便衣隊抓捕了鄧鐵梅。9月28日被殺害於奉天偽陸軍監獄,時年43歲。
11、張海川(1893-1932):名興,字海川,遼寧寬甸縣毛甸子鄉窪子溝村人,犧牲時任東北國民救國軍第3軍團第6支隊司令。1931年10月舉旗抗日,同年12月,被駐北平的東北民遼寧寬甸縣眾抗日救國會委任為抗日義勇軍第19路軍司令。1932年6月,被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委任為遼寧民眾自衛軍第9支隊司令。同年12月,在岫岩縣(原屬鳳城縣)黃花甸子同日軍作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40歲。
12、車鴻志(1894-1932):字凌雲。遼寧省鳳城縣人。1921年考取奉天講武堂,畢業後到東北軍第十八旅部當差遣副官,後任丁超鎮守使署副官、中東鐵路護路軍鐵甲車隊隊長等職。1926年辭去軍隊職務,應聘到東省特別區立第一中學任體育教員兼軍事教官。日本佔領哈爾濱後他組織了一支擁有200多名師生參加的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在一面坡集合後,開展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他們的武器雖然簡陋,但卻精神抖擻,鬥志昂揚。後與吉林自衛軍總司令李杜將軍部匯合,輾轉於哈東地區,多次參加與日軍作戰。後來這支隊伍發展到600多人,號稱「車團」。一次在勃利山區轉移,行至桶子溝時。與日軍交火,在戰斗中犧牲。
13、黃顯聲(1896-1949):中共特別黨員,被譽為「血肉長城」第一人。遼寧岫岩滿族自治縣石廟子鎮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補習班,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加者,1921年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炮科。1930年春得張學良重用,升任遼寧省警務處長兼沈陽市公安局長。「九·一八」事變後毅然投身抗日,是東北義勇軍的締造者之一。黃顯聲是東北軍高級將領中最先接受黨的領導者,並於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國民政府扣押。1949年11月27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重慶白公館監獄。
14、劉多荃(1897-1985):曾任張學良衛隊司令,「西安事變」任「捉蔣」指揮。字芳波,奉天鳳城(今遼寧鳳城)人,國民黨陸軍上將。1923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炮科。1925年任張學良的衛隊副隊長。由於他忠實可靠、有勇有謀,張學良的衛隊擴編成衛隊旅後,劉多荃任第一團團長。1929年被提升為師長。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劉多荃參與了此次事變,擔任捉蔣行動的總指揮。西安事變後東北軍被整編成6個軍,劉多荃任第四十九軍軍長。1941年劉多荃任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後兼任熱河省政府主席,1943年任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8年底劉多荃舉家遷往香港,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香港通電起義。1949年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劉多荃從香港返回北京,後任政務院參事、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遼寧省第五屆人大副主任、民革第四、五屆中央常委和第六屆中央常委會顧問、民革遼寧省委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等職。1985年在北京病逝。
15、李春潤(1901-1933):革命烈士,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本名濱浦,滿族,生於奉天省(今遼寧省)鳳城縣李家堡子一戶滿族軍事世家,本姓哲克達氏,取漢字姓李。他自幼即受到嚴格的滿族家教。1933年犧牲,時任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3軍團副總指揮。
16、王錫山(1902-1938):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3軍91師副師長。字岳剛,遼寧鳳城人。東北陸軍講武堂第8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九·一八」事變時任東北軍第25旅中校團副。1932年參加馮占海等人組織的吉林自衛救國軍,曾率部奔襲吉林榆樹日軍司令部,擊斃日軍支隊長大川、副官阿部等數百人,繳獲步槍數百支及迫擊炮、輕重機槍等,本人在激戰中負傷。後隨馮占海投奔馮玉祥被改編為第53軍91師,參加熱河抗戰、察哈爾抗戰、豫北抗戰、山西太行山抗戰和豫皖對日游擊戰。1938年初升任第91師副師長。8月參加武漢會戰。日軍第11軍佔領九江後以第9師團、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第27師團等部隊在贛北展開攻勢。王錫山隨部與其作戰。在萬家嶺戰役中,先是馳援與日軍第27師團激戰的黃維第18軍等部,隨後參加在德安萬家嶺地區對日軍第106師團及101師團一部的圍殲戰。10月5日王錫山率部在江西柘林以北甘木關阻擊日軍第27師團增援106師團的戰斗中,被日軍重兵圍攻,中彈犧牲。所部官兵雖犧牲大半,仍完成阻擊作戰任務,獲第9戰區嘉獎。
17、盧廣偉(1903-1944):抗日戰爭犧牲的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八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字濟吾。生於奉天鳳凰(今遼寧省鳳城縣)通遠堡鄉二道坊村。1923 年秋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炮兵科, 系統地學習了軍事知識。畢業後在東北軍炮兵部隊服役。他善於領兵打仗,軍事技術高超,屢立戰功,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參謀長等職。1928 年升任為東北炮兵團團長。不久, 又調任陸軍第一○五師騎兵團團長。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奉蔣介石不抵抗之命,不戰而退,盧廣偉隨部隊撤入關內。1934 年入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1935 年秋在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騎兵訓練班學習。1940年盧廣偉再次請纓重返抗日戰場。1941 年升任騎兵第八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4 年春日軍為了打通華北到華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陸交通線而發動了侵華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戰——豫湘桂戰役。敵軍集中了近十五萬的兵力,在岡村寧次的指揮下,向豫中發起進攻。駐扎在安徽蚌埠田家庵的四千多日軍,為配合豫中攻勢,於4 月中旬沿淮河西進,先後攻陷楊湖鎮、正陽關、潁上等地,形勢極為危急。當時,陸軍騎兵第八師駐防在蒙城,盧廣偉奉命率領兩個團馳援潁上抗敵。盧將軍親臨戰場,指揮有方,擊退敵人多次進攻,迫使日軍的攻勢數十日無法進展。惱羞成怒的日寇派出大批飛機對我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5 月5 日上午8 時許,盧廣偉在指揮阻擊日軍時,遭到敵機轟炸,身受多處重傷,壯烈殉國。時年41 歲。1947 年8 月29 日,國民政府對盧廣偉將軍明令褒揚。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8、劉瀾波(1904-1982):原國家電力工業部部長,被譽為「黨內開明人士」。 原名劉玉田,生於遼寧鳳城縣。早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後在北京大學肄業。中國電力工業主要領導者,在主持電力工業的近20年期間,他提出了「水火並舉、因地制宜」的方針,正確處理了火電與水電的關系,為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50年任中央燃料工業部副部長和黨組副書記,分管電力工業。1955年任電力工業部部長和黨組書記。1958年起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書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任電力工業部部長兼黨組書記,並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1981年3月,因年老主動要求退居第二線,後任國務院顧問。
19、苗可秀(1906-1935):中國少年鐵血軍司令,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人,中國少年鐵血軍總司令,是一位令日軍聞風喪膽的遼南義勇軍傑出領導人。1935年6月12日在戰斗中負傷被捕,7月25日在鳳城南山刑場被殺害,年僅29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姜書閣(1907-2000):筆名文淵,滿族,遼寧鳳城人,中共黨員。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歷任《北平晨報》主筆,全國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顧問,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參事,青海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湘潭大學中文系教授。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詩學廣論》、《陳亮龍川詞箋注》、《說曲》、《漢賦通義》、《中國文學史四十講》等。《中國文學史研究》獲1987年湖南省高等學校六五期間科研成果一等獎,《駢文史論》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21、赫崇本(1908-1985):遼寧鳳城人,滿族,物理海洋學家。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3年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1949年來青,在山東大學任教授、系主任。1950年與童第周、曾呈奎等發起成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並擔任領導工作。1956年加入中共。參與領導了全國首次海洋綜合調查工作,曾任國家科委海洋組副組長。1959年參加山東海洋學院籌建工作,先後任教務長、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物理海洋研究所所長等職。主持編寫《海洋學》、《潮汐學》、《動力氣象》等教材。
22、關大成(1909-1988):滿族,遼寧省鳳城縣人。1926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法學院政經系。「九·一八」事變初和其老師馬啟閻一同參加鄧鐵梅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在北平加入國民黨及青年抗日救國組織。盧溝橋事變後在天津做地下工作。1941年春在津因叛徒出賣被日軍捕獲受盡酷刑。1942年秋出獄去重慶。後任國民黨黑龍江省黨部書記長。1943年春赴哈爾濱等地開闢地下工作。抗戰勝利後被任命國民黨黑龍江省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興安省黨部主委。隨徐哉「接收」遼寧時初被安排為撫順市長,1948年夏改任本溪市長。1948年去南京工作。解放前夕經香港去台灣,1988年4月29日逝世。
23、閻生堂(1910-1936):中國少年鐵血軍第一路指揮,革命烈士。生於鳳城縣農民家庭。1924年冬高小畢業務農,組織山林武裝與財主作對,「九·一八」事變後奮起反抗,中國少年鐵血軍第一路軍指揮兼行政區長官,後於鳳城縣沙里寨鄉廟台溝被日軍包圍後自殺殉國。
24、叢德滋(1910-1942):中共特別黨員,張學良機要秘書,《解放日報》總編輯。字悅生,生於遼寧省鳳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東北大學畢業後到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領導機關國民黨政府軍北平分會政訓處工作。他主編的《西北向導》、《西京民報》等報刊積極宣傳抗戰和黨的政策。先後擔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民眾通訊社》社長,並在由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三方代表組成的聯合辦公廳任宣傳委員。1941年由於他的活動被特務察覺,加之叛徒出賣而被捕,投入蘭州大沙坪監獄。在獄中叢德滋堅貞不屈,在敵人酷刑折磨下於1942年4月19日慘死於監獄。解放後,人民政府將他的遺骨移入蘭州市烈士陵園。
25、包乾(1911-1946):原名包粹英,蒙古族,生於遼寧省鳳城縣紅旗鎮包營村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冬棄筆從戎參加抗日隊伍。1937年10月包干在宛平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抗戰勝利後包干響應黨中央關於東北籍幹部回東北工作的號召,由延安回到東北,被派到鳳城縣任公安局長。1946年犧牲,時年35歲。
26、邵天任(1914-2012):遼寧鳳城人,1932年初參加東北義勇軍。
27、黃中(1915-1996):國家體委副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任,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國足協主席,中國武協主席。原名黃耀中,滿族,奉天(今遼寧)鳳城縣人(今屬岫岩)。輔仁大學肄業。1938年去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東北救亡總會戰地服務團。曾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火線劇社政治指導員。後從事教育工作任抗大二分校三團指導員、政治教員。
28、楊明書(1920-1982):全國著名教育家,創辦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奉天安東(今遼寧東溝)人。1942年畢業於奉天農業大學農科。建國後歷任東北實驗學校教師,遼寧實驗中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校長,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遼寧省較早開展教育與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驗研究,編寫多種農業教材。後任天津商業大學,黨委委員、常委、紀委書記。
29、胡真一(1920-2008):女,遼寧鳳凰縣人,1937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12月調入大興安嶺的游擊根據地被服廠工作。1945年隨蘇軍回國收復東北。1945年2月回國後到牡丹江軍區任指導員,1948年8月隨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1952年任重慶市渝中區副區長。1980年3月任四川省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3年2月經四川省委批准離職休養。金日成稱她為「老戰友」,並親手為她戴上特意定製的戒指;金正日為她鑄玉座銅胸像,每年春節給她寄來賀卡;2005年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格雷茲洛夫來到中國親自向她授予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勛章。
30、魯野(1926-1997):滿族,遼寧鳳城人。1944年畢業於安東第一國民高等學校。1948年任解放軍某部文工團創作員、創作組長。1953年轉業任職遼東出版社。歷任遼寧人民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室主任,副編審。曾任遼寧省通俗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遼寧省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首屆常務理事,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首屆常務理事。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心心集》(合編)、《耐冬·黃葉》(合編)、《美文經緯·魯野卷》,中短篇小說集《魯野康啟昌小說選》,散文評論集《散文我見》(合編)。
31、張福裕(1928-1983):遼寧省鳳城人。1962年被檢舉有生活糜爛事,經中央及省委派檢查組查處定為腐化墮落分子開除黨籍,行政降三級(15級降至18級)。後調樺川縣農業局任科員,未幾病休。功顯而過尤者也。
32、康啟昌(1932-):女,滿族,遼寧鳳城人,中共黨員。1947年肄業於鳳城女子中學。1950年任鳳凰城車站售票員。1953年先後在鐵路中學、鐵路教師學校、師范學校任教,高級講師。曾任遼寧省散文學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現任遼寧省散文學會顧問。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心心集》(合作)、《耐冬·黃葉》(合作)、《黑夜的愛情》、《海棠依舊》、《投影黃昏》、《文學與愛情》、《哭過長夜》,散文評論集《散文我見》(合作)、《理路情深》,中短篇小說集《魯野康啟昌小說選》(合作),長篇小說《迷途少女》等。
33、張桂英(1934-):女,遼寧鳳城人。張桂英用她柔弱的肩頭擔負了整個家庭的重擔,以女性特有的堅毅、執著和愛心為十幾年來一直卧床不起的兒媳婦支撐起一片藍色的天空。1996年,她的兒媳甘開才因為懷孕致病癱瘓,大小便失禁,生活無法自理。她對病重的兒媳婦精心呵護,變著花樣做出可口的飯菜喂到兒媳的口中,為了防止大小便失禁造成感染,她每天都將尿濕的褲子洗曬干凈。許多人勸她把兒媳送回娘家,她每次都對別人說:「兒媳婦到我家來時是好好的人,我們有責任照顧她,不能做那種沒良心事情」。從此她全家踏上了為兒媳治病的漫漫征途。甘開才卧床初期,為了防止她肌肉萎縮,張大媽從不間斷地為兒媳 、熱敷、換洗,後來兒媳病情稍有好轉,她不顧年老體弱,用弱小的身體每天把兒媳從三樓背下來,然後面對面的攙扶著兒媳的雙手,在小區里挪步、鍛煉兩個小時,從不間斷,她們這種婆媳情感動了小區居民,人們紛紛稱贊:世上真有這樣的好婆婆。在張大媽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甘開才的病情已得到了較大的好轉,從當初的卧床不起到現在扶著牆能走,她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為了家庭,為了兒媳,再苦再累她都心甘情願,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母愛的真諦。
34、鮑江兮(?):人民好乾部。1953年鮑江兮響應黨支援東北經濟建設的號召,攜全家由江蘇省來到遼寧省鳳城縣工作。1983年8月任鳳城縣農業銀行行長兼黨委書記。1990年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授予鮑江兮「模範行長」稱號。1991年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組織部主編的《人民好乾部》一書。
35、周玉瑋(1937-):遼寧鳳城人。擅長油畫。1955年考入東北美專附中學習;1964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後留校任教,歷任該院油畫系講師 、副教授、教授。1980年在中央美院油畫系進修。油畫《野花》、《寧靜的雁窩島》等被中 國美術館收藏。油畫《雞冠花》、《出海》、《丁香》等入選亞洲現代畫展、中國藝術展、中國繪畫展。《我的教師萬今聲教授》、《雨後的路》在遼寧省首屆肖像畫展及省寫生畫展 中獲一等獎。出版有《周玉瑋畫集》、《周玉瑋油畫集》。
36、於德才(1939-):生於遼寧省丹東市。1964年畢業於沈陽農學院林學系,同年8月參加林業工作。現任黑龍江省牡丹江林業管理局營林處森林撫育科長,高級工程師,是牡丹江市林學會森林經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學術秘書。
37、楊德衡(1939-):藝名半聰,遼寧鳳城人。擅長中國畫。1964 年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歷任美協遼寧分會創作室、遼寧美術館、遼寧畫院專業畫家,遼寧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遼寧中國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和出國展覽。作品《春歸》 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稻香季節》、《春歸圖》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出版有《楊德衡畫集》。
38、包泉萬(1940-):筆名赫明,蒙古族,遼寧鳳城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學教師,鳳城縣教育局教研員,《滿族文學》部主任。丹東市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文聯第三、四屆委員,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遼寧省文藝評論家聯席會副會長。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集《管窺集》,雜文集《生活點子庫》,專著《文藝教育學》,《剪之魂——民間剪紙藝術》、《中國民間荷包》等,論文《試論新反面形象》等。散文集《暮的遐思》獲1992年雲岡杯散文創作優秀著作獎。
39、劉文治(1941-):生於遼寧鳳城,畢業於遼寧省戲劇學校表演系,任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演員,現為該院院長。中國影視、話劇演員。1977年劉文治參加拍攝長春電影製片廠故事片《熊跡》,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表演生涯。此後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聲》《寒夜》《孫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扮演孫中山獲1987年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
40、李恆茂(1941-)滿族,遼寧鳳城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大連海軍艦艇學院航海系。歷任南海艦隊司令部航海長,南海艦隊政治部文藝創作組專業創作員、組長,丹東鐵路分局工會調研員,丹東市文聯《滿族文學》、副主編,副編審。丹東市作協秘書長。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我的朋友》,長篇傳記文學《劉兆芳傳》,另外發表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100餘萬字。長篇報告文學《鮑江兮》(合作)獲丹東市政府文藝創作一等獎,小說《拔尖子》、散文《西沙情趣》分別獲1978年、1980年海軍文藝創作獎。
F. 佛山歷史人物簡介
黃麒英
黃麒英是廣東民間中廣東十虎之一,亦是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是南海西樵人,少時鬻技街衢,以賣藝求生。後得武術家陸阿采賞識,拜之為師,十年間練成武藝。藝成之後開設寶芝林開館授徒。黃麒英以虎鶴雙形拳的功夫著名。黃麒英的故事在廣東家傳戶曉,歷來也被改編為小說、電影、電視劇。南海西樵人[1]。與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共稱「廣東十虎」。少時鬻技街衢,賣藝求生,一日在鎮粵......[詳細]
蘇黑虎
廣東十虎之三鷹爪王蘇黑虎 少林黑虎門[1]源出嵩山少林寺,距今約二百年前道光年間,有一少林僧人法號兆德,每隔數年便到廣東化緣一次.因而遇上順德北崗鄉之蘇黑虎,蘇黑虎年幼已習武術,但目睹兆德和尚的少林絕技後,即決心跟隨兆德和尚上嵩山少林學藝. 與王隱林、黃澄可、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共稱「廣東十虎」。 但蘇黑虎初到少林寺的時候,兆德和尚卻一點功夫也不傳授給他,只是每天......[詳細]
黃飛鴻
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詳細]
陳恭尹
陳恭尹(1631~1700) 清代詩人。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順德(今屬廣東)人。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陷廣州,其父陳邦彥舉兵抗清,兵敗殉國,全家被害,陳恭尹隻身逃脫。後南明永曆帝授以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南明亡後,定居廣州。因三藩之亂,曾被牽連入獄,從此心懷畏懼,壯志漸消,晚年寄情詩酒,曾與官府貴人往來,時人曾諷譏他:可憐一代夷齊志,錯認侯門是首陽。因此他的詩前後內容有所不同,然......[詳細]
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0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詳細]
康有溥
康有溥(1867年–1898年9月28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參與戊戌變法,慈禧太後重奪權力後,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官場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後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學問向美國人嘉約翰學西方醫術三年 篆書 認為作詩、駢文、散文均......[詳細]
梁有譽
梁有譽(1521——1556), 明代文學家。字公實。順德(今屬廣東)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與謝榛、李攀龍等結詩社,史稱後七子。因念母稱病歸里。歸里後與黎民表、歐楨伯等人相與唱和,號南園後五子。後與黎民表相約游觀羅浮,遇海上大風未果,得寒病而卒,年僅36歲。梁有譽其詩內容雖不深廣,但尚能做到婉麗多諷。他的一些詠史詩寄寓著對時世的感慨。如《漢宮詞》實是諷刺嘉靖帝為了煉出延年......[詳細]
康廣仁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子廣仁,號幼博,又號大中。清末維新派.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早年不事舉業,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曾作過浙江小吏,後恥於官場污穢,腐敗,棄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任總理,旨在「發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設女學堂,並與梁啟超等設立戒纏足會,遭守舊份子詆毀。後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即積極響應,主張在外交上聯合英國,在內政上......[詳細]
黎簡
黎簡(1747~1799) 清代詩人。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順德(今屬廣東)人。年輕時往來廣東、廣西間,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將赴廷試,因父喪未行,遂不復應試。一生未出仕,靠賣畫、賣文及教館為生。黎簡善書畫,工山水,是當時有相當聲譽的畫家。詩從學李賀、黃庭堅入手,刻意求新,極峻拔清峭(王昶《湖海詩傳》)之致,能自樹一格。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稱:其詩由山谷(黃庭堅)入杜,而取煉於大謝......[詳細]
蘇六朋
蘇六朋:自清代晚期廣州被辟為通商口岸以來,廣州成為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地方,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也應運而生,蘇六朋、蘇長春就是代表性畫家,較有影響的還有居廉、居巢,20世紀初,出現了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大名家。 蘇六朋生於1798年,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1821-1861年的道、咸年間。他是廣東順德人,字枕琴,號怎道人,別署羅浮道人。他早年讀書習畫,中年在廣州定居,以教學和賣畫為生,善畫人......[詳細]
蘇長春
蘇長春:字仁山,別署靜甫、夤珊、七祖、棲霞等,自號菩提再生身尊者魜潺,廣東順德杏壇人。他工畫人物、山水,兼擅花卉。其畫不師古法,不泥古人,能自辟蹊徑。對於用筆、構圖、意境皆有新意,筆法多用干筆焦墨,表現盡用線條和白描法,很類似古代木刻,有一種蒼勁古撲的氣韻。這是他由石刻造像所變化出來的一種獨標的新格調,純任自然而不覺其板滯的獨特的畫風。蘇長春生前不得志,為人癲怪,曾被其父——畫家蘇引壽以不孝罪系於......[詳細]
方獻夫
](公元?年至1544年)字叔賢,南海人。生年不詳,卒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進士。歷吏部員外郎。世宗初,以議大禮稱旨,驟進少詹事,恃寵放恣。累遷吏部尚書,入閣輔政。攻者四起,上疏引疾去。卒,謚文襄。獻夫撰有西樵遺稿八卷,與周易傳義約說(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重大事件一(一) 弘治年間,南海西樵有位方獻夫,少時與諸友游西樵,至波斯庵時遇見一位童顏黑發的老者。老者指著庵......[詳細]
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詳細]
G. 河北魏縣所有鄉鎮村的名字
魏城鎮 雙井 雙廟 德政 大馬村 張二庄 北皋 牙里 邊馬 大辛庄 大么 回隆 台頭
東代固 野胡拐 棘針寨 白仕望 仕望集 西南溫 車往
H. 保定歷史名人知多少
藺相如、趙匡胤、關漢卿、趙孟頫、盧照鄰等。
1、藺相如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
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
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樞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
史稱「宋朝」、「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
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
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3、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4、趙孟頫
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
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
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
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
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5、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詩人,後因病苦,自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
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
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I. 安陽護城河歷史背景和現在情況
我國七大古都
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就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J. 古代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個人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10)范駢村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唐宋八大家的歷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於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之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