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田鎮的歷史沿革
江田鎮為長樂市轄鎮。俗稱「康田」。宋代為良田裡。至元代,域區含七都二難鄉昆由里、八都同仁里、依福里、靈石里,十九都昌化鄉良田裡,二十都昌化鄉千齡里。民國時期為松江鎮,轄今江田鎮、松下鎮所轄大部區域。1949年9月為第二區,區分所設三溪。1952年7月改為第七區,1958年9月成立江田人民公社。1984年8月撤社設鄉。1987年7月分出南部38.6平方千米土地和相關海域另設首祉鄉。1990年江田鄉改設江田鎮,友愛村為江田鎮人民政府駐地。
② 鵬田鄉的歷史沿革
鵬田鄉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相傳是開基人吳氏打獵行至此地,見一大鳥一會兒在田中覓食,一會兒在上空盤旋,用獵槍趕不走它,觸景生情,以此大鳥為「鵬」,並將「鵬」與田連成地名,象徵吉祥之意。後定居於此,繁衍生息,世代昌盛。明朝「四大才子」之一陳際泰就出生於此,現存陳際泰古墓一座,在陳坊小學還塑著陳大學士的雕像,眧示著鵬田人不斷進取。多年以來鵬田中考成績都排在全區前列,每年都考取三十多個重點高中生。在外研究生達10人之多。經鄉鎮機構攻革後,鵬田鄉鎮機關共有干職工33人,2006鄉鎮換屆之後,該鄉黨政領導副科級以上幹部16人。
鵬田鄉百姓善良,人風純朴、農歷逢單有一次集圩,農歷八月十六日有一次廟會,各地商賈聚集於此,商貿繁盛。近年來街道建設也有新的起色,基本形成東向里修村委會東升村發展,南向楠木村委會樂家村延伸,西連下付村的發展框架。鵬松鄉道貫穿全境,全鄉8個村委會已有碑背、謝家、陳坊、楠木四個村委會開通水泥公路,交通運輸較以前大為便利。廖坊水庫坐落在該鄉境內,水利事業較以前有較大改觀。
③ 南江縣,所有鄉鎮名
南江縣、四川省巴中市轄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邊緣、幅員338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25萬人、截止2018年,南江縣轄27個鎮、21個鄉。
27鎮:
南江鎮、沙河鎮、樂壩鎮、長赤鎮、正直鎮、大河鎮、光霧山鎮、東榆鎮、下兩鎮、趕場鎮、楊壩鎮、天池鎮、關壩鎮、紅光鎮、元潭鎮、赤溪鎮、八廟鎮、雙流鎮、坪河鎮、橋亭鎮、和平鎮、侯家鎮、仁和鎮、高塔鎮、鳳儀鎮、興馬鎮、關門鎮。
21鄉:
燕山鄉、團結鄉、傅家鄉、紅四鄉、雙桂鄉、朱公鄉、黑潭鄉、高橋鄉、平崗鄉、石灘鄉、北極鄉、關路鄉、關田鄉、紅岩鄉、貴民鄉、沙壩鄉、柳灣鄉、匯灘鄉、上兩鄉、寨坡鄉、流壩鄉。
(3)南江縣關田鄉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南江古屬巴國之地,漢為益州之境。南北朝時期梁普通六年(525年)立縣。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梁之東巴州為集州,州治所在今南江鎮。
隋開皇三年(583年)集州轄難江、曲細(後改為長池縣)、符陽、白石四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廢集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難江縣屬之。
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集州,難江縣改屬巴州清化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難江縣並入化成縣,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治所在今沔縣東)之保寧府(治所在今閬中)巴州轄。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復置南江縣,並以「南」易「難」,取南屯河為南江而名之,縣治所在今南江鎮。
清代,南江縣仍置,屬川北道保寧府。
中華民國3年(1914年)南江縣屬嘉陵道。
民國8年(1919年),四川實行軍閥「防區制」,南江縣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防區。川陝蘇區時,紅四方面軍於民國22年(1933年)2月14日置南江縣,5月30日置長赤縣。
民國24年(1935年)6月,南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38年(1949年)12月19日,隸屬未變,縣治所未動。
1949年12月19日,南江城解放。南江縣屬川北行政區達縣專區。
1984年5月,改達縣專區為達縣地區,南江縣屬達縣地區。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區,南江縣劃屬巴中地區。
2000年12月,撤銷巴中地區設立巴中市,南江縣轄屬巴中市。
④ 巴中南江縣有幾個鄉鎮分別是
巴中南江縣有48個鄉鎮。
南江縣位於四川東北邊緣,幅員3388平方公里,轄48個鄉鎮、516個村、114個社區,總人口70.9萬人。
分別是:
南江鎮、沙河鎮、樂壩鎮、長赤鎮、正直鎮、大河鎮、光霧山鎮、東榆鎮、下兩鎮、趕場鎮、楊壩鎮、天池鎮、關壩鎮、紅光鎮、元潭鎮、赤溪鎮、八廟鎮、雙流鎮、坪河鎮、橋亭鎮、和平鎮、侯家鎮、仁和鎮、高塔鎮、鳳儀鎮、興馬鎮、關門鎮、燕山鄉。
團結鄉、傅家鄉、紅四鄉、雙桂鄉、朱公鄉、黑潭鄉、高橋鄉、平崗鄉、石灘鄉、北極鄉、關路鄉、關田鄉、紅岩鄉、貴民鄉、沙壩鄉、柳灣鄉、匯灘鄉、上兩鄉、寨坡鄉、流壩鄉。
(4)南江縣關田鄉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南江縣行政區劃建設歷史沿革:
1997年,轄11個鎮(南江鎮、沙河鎮、樂壩鎮、長赤鎮、正直鎮、大河鎮、光霧山鎮、東榆鎮、下兩鎮、趕場鎮、楊壩鎮)68個鄉。縣政府駐南江鎮。
2000年,南江縣轄7個鎮。
2003年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6號)批復,撤銷小河、沙河、下兩、長赤、正直、大河、趕場、貴民、上兩、楊壩10個區公所。
2004年,南江縣轄11個鎮。
2005年3月25日,原由巴中市南江縣批准設置的小河、沙河、長赤、正直、下兩、大河、趕場、貴民、上兩、楊壩片區的10個辦事處和南江鎮的城郊、城區2個辦事處予以撤銷。
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紅光鄉、天池鄉、元潭鄉、關壩鄉,設立紅光鎮、天池鎮、元潭鎮、關壩鎮。調整後,全縣轄15個鎮,33個鄉。
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6]7號)批復,同意撤銷坪河鄉、赤溪鄉、八高廟鄉、雙流鄉,設立坪河鎮、赤溪鎮、八廟鎮、雙流鎮。調整後,全縣轄19個鎮,29個鄉。
2017年11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7]19號)批復,同意南江縣仁和鄉、和平鄉、侯家鄉、橋亭鄉4個鄉撤鄉設鎮,全縣轄23個鎮,25個鄉。
⑤ 崇義縣的行政區劃
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分區、鄉,崇義縣設4個區,1個鎮,15個鄉。1958年11月12日,實行「人民公社」建制,崇義縣設8個人民公社,1個墾殖場,155個生產大隊,997個生產隊。
1982年12月,設立古亭鎮。1984年設鄉(鎮)、村,「以社建鄉,以大隊建村」。崇義縣劃為17個鄉、2個鎮,153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委會。1987年1月6日,過埠鄉改為鎮的建制。1988年12月10日,撤銷橫水鄉,其行政區域分別劃歸橫水鎮管轄。1989年11月23日,撤銷揚眉鄉,設立揚眉鎮。1990年5月,樂洞鄉高奢村劃為高奢、高洞兩個行政村。
1994年8月18日,撤銷長龍鄉、關田鄉、鉛廠鄉,設立長龍鎮、關田鎮、鉛廠鎮。1998年,將縣城4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5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崇義縣轄7個鎮、11個鄉:橫水鎮、古亭鎮、過埠鎮、揚眉鎮、鉛廠鎮、關田鎮、長龍鎮、龍勾鄉、茶灘鄉、傑壩鄉、金坑鄉、思順鄉、麟潭鄉、上堡鄉、聶都鄉、文英鄉、樂洞鄉、豐州鄉。
2003年10月21日,撤銷茶灘鄉,成建制劃歸橫水鎮管轄;撤銷古亭鎮,成建制劃歸豐洲鄉管轄。2003年底,崇義縣總人口19.7萬人。2004年底,崇義縣轄6鎮10鄉,共有123個村、5個居委會。
2011年崇義縣轄6個鎮、10個鄉、6個居民委員會、124個行政村。各鄉(鎮):橫水鎮、揚眉鎮、過埠鎮、鉛廠鎮、長龍鎮、關田鎮、龍勾鄉、傑壩鄉、金坑鄉、思順鄉、麟潭鄉、上堡鄉、聶都鄉、文英鄉、樂洞鄉、豐州鄉。
⑥ 田橫鎮的歷史沿革
田橫鎮歷史悠久。早在秦統一中國時,田橫隸屬齊郡。秦末漢初,田橫兵敗落荒至此,後五百義士於田橫島仗義自刎,流傳千古。
西漢時,當地隸屬皋虞縣。公元25年-220年,進入東漢時期,皋虞縣廢除,隨之並入不其縣。
公元317-419年,史稱東晉十六國,這一時期是即墨縣的隸屬關系轉移無常,大致屬後趙、前燕、前秦、東晉等國,而田橫鎮仍屬不其縣。
南北朝北齊時,不其縣廢,隨之並入長廣縣。田橫鎮在隋、唐、五代、宋、金時,均屬即墨縣域。
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田橫鎮因東臨外海,港灣交錯,島嶼羅布,成為海防重地。1402年(明建文四年),劃歸雄崖守御千戶所,劃境而治,隸屬鰲山衛,直隸萊州府。1734年,與衛、所一起並入即墨縣,延至清末。
民國初年,田橫鎮屬即墨縣。1939年6月1日,日偽政權建立,田橫鎮屬即墨鄉政處
194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區劃田橫鎮歸即東縣。
解放戰爭初期,即墨縣劃分即墨、即東兩縣,田橫鎮屬即東縣王村分區,稱窪里鄉,轄48個行政村。1945年9月,在寨里秘密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
1947年3月,中共即東縣委設中共巉山區委,駐地窪里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1年2月建立區轄鄉,田橫鎮屬第七區(巉山區),轄窪里、仲村、泊子、房家、羊山、大山、埠西7個鄉,1952年,增設寨里、回龍、巉山3個鄉。
1956年3月,田橫鎮屬王村區轄區,原來的區域重新劃設窪里鄉、巉山鄉、韓家屯鄉和崔戈庄鄉。
1958年8月,巉山區劃為窪里公社和巉山公社,直屬即墨縣委領導。窪里公社駐地窪里村,巉山公社駐地西崔戈庄村。
1961年4月,窪里公社和巉山公社合並為巉山人民公社,駐地窪里村。
1969年11月,建立巉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4年4月17日,建立中共即墨縣窪里鄉委員會、窪里鄉人民政府,駐地窪里村,直屬即墨縣政府。
1992年2月,窪里鄉更名為田橫鎮。
1999年5月,即墨市成立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將田橫鎮的田橫島、山東頭、東陸戈庄、西陸戈庄、蘇家寨、何家寨、劉家寨、李家寨、董家寨、南營子、現子埠、拖車口、南丁戈庄、北丁戈庄、釣魚嘴、北巉山、南巉山、山南18個村劃歸度假區。田橫鎮轄區縮為30個行政村。
2000年9月,成立中共即墨市委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工作委員會,12月,成立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
2006年3月,田橫鎮於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合署辦公。
2006年10月,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黨工委下屬18個村莊黨支部劃歸田橫鎮黨委管理
⑦ 關田有幾所幼兒園
有一所幼兒園,關田中心小學幼兒園。
關田中心小學幼兒園隸屬於關田中心小學,是崇義縣教體局的下屬幼兒園。
崇義縣關田中心小學,辦公室地址位於客家搖籃、世界鎢都、稀土王國、風水發源地的贛州市。關田鄉中心小學,原址關田鄉東壩村,後隨政府機構搬遷至現在的南溪村,位於兩河交界處。前身為金龍希望小學,由私人捐資修建。校園面積狹小,為一獨棟教學樓和一土坯操場。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修建了新的教學樓與教師學生宿舍樓,兩個籃球場以及多個乒乓球場地,還修建了新的花園讀書廊。校舍面積增加,綠化環境改善,為關田鄉的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現有幼兒園、1至6年級,教師19人。在校學生四百多人。
⑧ 田鎮鎮的歷史與現狀
該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平原,地勢西略高於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3000公頃,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黃總乾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溝穿鎮而過,加之劉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鎮的眾多機井,使得引黃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蘋果、西瓜、蔬菜等。
全鎮轄79個行政村,9380戶,3.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全鎮除蒙古、回、苗、彝、朝鮮、滿、哈尼、傣、土家、獨龍等少數民族136人外,其餘皆為漢族。 該鎮財政總收入名列全縣九鎮第一名。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1999年被山東省財政廳授予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單位,先後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明星鄉鎮、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48年,分屬高青縣城關、寨子、義和區。1958年,為田鎮人民公社。1981年1月,撤田鎮公社改稱田鎮鎮,轄田鎮、常家、大李、三合、台李、鄭廟、義和、崔張、李星耀、寨子10個管理區,149個生產大隊,145個自然村,人口62124人。1984年6月,機構改革,寨子鄉、許管鄉、常家鄉從田鎮鎮析出。1987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寨子鄉復並入田鎮鎮。至2004年底,全鎮轄城北、城南、城區、寨子、崔張、義和6個管理區,7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人口34218人。耕地4153公頃。
1978年,田鎮人民公社有土地9300公頃,耕地7300公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紅薯、油菜等,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8元。1979年後,糧食生產有了大幅度提高。林果、棉花、畜牧、蔬菜、桑園等經濟作物發展較快。1986年,建成萬畝果品生產基地。1993年,建成萬頭肉牛生產基地。1994年起,分別在崔張管區和義和管區實施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1886公頃。1995年,建成省級畜牧強鎮。1997年,建成萬畝瓜菜供應基地。1997年、1999年相繼開挖建成干二排(崔張段)、支十七及干四等條形水庫。2003年,投資230萬元完成了鎮農業科技示範園、段家示範園及400公頃大棚微滴灌和大田管灌節水工程。至2004年底,全鎮有各類瓜菜大棚3000餘個,瓜菜面積1800公頃,桑園面積453公頃。奶牛存欄量達2600頭。
1978年,田鎮公社有搬運公司、建築公司、磚瓦廠、油棉廠等幾處小型企業。1988年10月,田鎮振興化工廠成立,年加工原油1000噸。1993年5月,成立高青縣田發實業公司。1994年8月,全縣第一家台商獨資企業——東彌陶瓷製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日用陶瓷製品。1999年,中外合資淄博宏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堅固呢系列服裝和童裝。2001年,淄博冠華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咖啡杯。2002年起,先後有淄博鉅創紡織服裝有限公司、魯群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鴻豐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山東永盛油脂有限公司等10幾家投資過億元的項目落戶田鎮。至2004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524家,其中私營企業521家,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以上企業21家。個體工商業戶2850家。經營范圍主要有紡織、服裝、地毯、陶瓷、化工、建築、建材、釀酒等。工業總產值為8.92億元。主要私營企業有:淄博宏業紡織服裝
有限公司、淄博鉅創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鴻豐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冠華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大地集團川爵酒業有限公司、高青華盛商貿有限公司、高青森尼印業有限公司等。
1978年,田鎮公社機關駐地位於舊鎮路北段,皆為磚瓦房。田鎮四街有兩條寬不到6米的土街道。1991年,對田鎮四街實施舊城改造;1992年,鎮政府遷至黃河路西首,新建辦公樓一幢。1995年3月,中心路北延至純梁採油二礦,機動車道拓寬至14米。1996年,依託縣城駐地優勢,在田鎮四街以沿街沿路為重點進行開發,累計投資8000萬元,先後建起田鎮四街、官莊、侯家、寨子、崔張等副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至2004年,共有一橫(即田鎮大街)四縱(即中心路北段、田鎮路、和平街、齊東路北段、)5條主街道。
1978年,學校較分散,規模很小。有1處10間平房的醫院。1991年,建成完全小學5所,開始按市級規范化學校標准建鎮第二初級中學。1994年,建成鎮衛生防保站;1995年,建成鎮成人教育中心校。2002年8月,第一初級中學和第二初級中學合並為田鎮初級中學,同年,通過市級教育強鄉鎮驗收。至2004年底,田鎮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6所,在校學生2758人,其中中學1380人,小學1378人;教師245人,其中中學教師127人,小學教師118人。有衛生室91所,醫護人員123名。省級模範敬老院1處。
⑨ 小川鄉的歷史沿革
小川鄉在解放初期(51年)建區公所,屬大川區遷往小川駐地,時轄三港以上,正口對面的白石村、小洲源、河東岸等區域;52年劃鄉建鎮時,設鄉制,有小川鄉,古稔、靈山鄉,程家堨、臨川鄉,風景、蘇川、汪米灘鄉,內設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直到56年合作化,其中三港並入小川鄉;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撤區、鄉設人民公社,隸屬小洲人民公社和古稔人民公社兩塊,以新安江為界,其中河東社址在新溪口,河西社址在小洲;60年2月兩社合並成立小川人民公社;61年下半年設街口區委區公所,本區域分設小洲、小川、新溪口三個人民公社,直到83年體制改革,改為鄉制至撤區並鄉時;2004年12月由小川、小洲合並成立小川鄉人民政府。
現轄區內主要有16個行政村,122個村民小組,其中古稔村8個村民小組,有關山、元正、文山、古稔、高峰、天順、半山、展塢等8個自然村;靈山村7個村民小組,有靈山坦、西坡汰等2個自然村;程家堨村10個村民小組,有程家堨、文山、上山、上汰、大汰、桐坑、高山、溪東、下溪、天師等10個自然村;洲頭梁村5個村民小組,有洲頭梁、青山下(畢家園)、上汰、范家山(吳家山、桃樹灣、對面、柿樹後)等9個自然村;小川村8個村民小組,有毛汰、上岸、下岸、小源、丁家塢口等5個自然村;方家山村12個村民小組,有八畝坦、虎兒山、方家山、呈城坑、高椅汰、四里亭、梅樹塢、庄坑、列車塢、黃畔嶺等10個自然村;臨川村12個村民小組,有臨家塢、八畝坦、湟川、江家、下沅、桃樹灣、外汰、田塢等8個自然村;橋川村2個村民小組,有橋川、梅川2個自然村;汪米灘村4個村民小組,有汪米灘、米坑、雞公灣、力漆塢、半山、木花背、竹黨、陔石、梨木汰等9個自然村;聯盟村5個村民小組,有虎形、來古石、後街塢、姚家山、下楊民、楊民汰、木橋頭等7個自然村;西川村8個村民小組,有高峰、里汰、上坦、下坦、西山、光芒塢、外汰、中舍基、凹下、下舍基、外山等11個自然村;升光村8個村民小組,有上下石、田莊、里外灣、西林尖、半山、當澮等6個自然村;蘇川村8個村民小組,有蘇木坦、上汰、下汰、古隱堂、高山、嶺頭、外嶺、雞公汰等8個自然村;盤嶺村8個村民小組,有里丘田、盤嶺、龍山、長竹汰、橫丹嶺、里壁汰、神仙塢、絕馬嶺等8個自然村;小洲村6個村民小組,有小洲、前坑、梨樹坑、田進坑、後坑等5個自然村;春光村11個村民小組,有劉基堨、陰坑、八洪山、汪家、鮑家堨、塢頭、楊家、盤坑、下水碓、下村、上塘塢、下塘塢等12個自然村。
全鄉主要姓氏有凌、江、張、吳、胡、方、李、程、呂、潘、馮、葉等十餘種,歷史相對久遠的村莊有小洲、盤嶺、古稔、靈山等外,百餘年古樹主要有樟樹、紅豆杉、楓樹等達50餘棵。
⑩ 蘭田鄉的歷史沿革
現蘭田境內瑤族有盤瑤、紅瑤兩支,其族源如下:蘭田的瑤族主要居住在蘭田南坳、兩合的趙姓盤瑤,於明末清初從廣東韶州府樂昌縣海洋坪轉昭平、臨桂、興安等處遷來靈川住蘭田部,於康熙四十七年進入蘭田鄉南坳深潭王。俗稱海洋坪盤瑤。盤、鄧兩姓,據其族譜記載,祖籍同為廣東韶州府樂昌縣,於明景泰年間遷至興安犀牛望月地居住,爾後又遷靈川、臨桂等地。紅瑤人口不足100人,明末從龍勝潘內附近的孟子寨遷來蘭田兩合三仙洞,後遷至上板壘界定居。據傳盤瑤先祖為盤瓠,乃東周周平之神犬。因平高麗國國王耶律鏡謨造反有功,被周平王招為附馬,冊封領地江東會稽山
(南京),生六男六女,周平王欽賜盤、趙、沈、馮、李、鄧、包、周、鄭、胡、雷、彭十二姓。並下發《過山黃榜》允許十二姓盤瑤見官不下跪,過渡不開錢,耕山不納稅。解放前瑤族人民的地位十分低下。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蘭田、米落一帶瑤民被廣西宣慰史兼元帥章伯顏率兵鎮壓「斬首三千級」。清康熙56年(1717)靈川知縣樓儼利用「堡丁、僮丁、瑤丁」為前鋒鎮壓廖三義軍。清代官府強行「風俗改良」,強命瑤民改裝易服,凡有穿瑤族服裝者一律捉拿關押,強迫剃頭,強行同化。民國23年(1934)暴發桂北瑤民起義。現蘭田南坳的下黃皮江,為靈川的中心點之一,鄧廣明封為大元帥在黃皮江設壇拜神招兵,起義失敗後,官府在龍勝、興安、全州等地將義軍殺害,並強命瑤民「改土歸流」,規定村、甲長不得由瑤人擔任。國民政府借瑤民「放蠱」為名,聯合靈川、龍勝、義寧、興安四縣聯團鎮壓瑤民、壯民,並刻「告示碑」於蘭田二十四田村(尚存)。解放前,被遭活埋的瑤胞多人,直到1956年以前冷水涔、東良、深潭還有借禁「放蠱」活埋人的事件發生。後人民政府將操縱、組織者逮捕法辦,方得以制止。解放後,瑤族人民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4年成立南坳、流豐、柳岌三個瑤族鄉(含臨桂),1957年撤區並公時成立蘭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