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武邑老鞋廠有多少年歷史

武邑老鞋廠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5 08:27:54

① 武清有多少年的歷史

武清縣是華北平原上最古老的縣份之一。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人們就在這里生產、放牧。據考古學者發現,今白古屯鄉小韓村西南一公里處,有新石器時期遺址,文化層0.8米厚,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戰國時期,武清縣有廣袤千里的雍奴藪①,「有魚、鹽、棗、栗之饒」。當時雍奴藪屬燕國管轄,燕人在今豆張庄鄉青坨村西築長城,綿延百里,至今有跡可尋。
秦漢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設泉州、雍奴二縣。泉州縣城遺址,在今楊村鎮南的城上村北500米處,今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雍奴縣范圍大體在今運河以東,渤海灣以北,香河、寶坻縣以南的廣大地區。雍奴縣城在今後巷鄉大宮城村東側,在一次海浸中,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後人覺得不雅,改名大宮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縣,並入雍奴縣。此時雍奴縣城已遷到今泗村店鎮舊縣村,該村南尚有稱「四方檯子」的縣城遺址。古人雲: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雍奴縣城在雍奴大澤之北,故稱「雍陽」。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雍奴縣更名武清縣。

② 我們的老祖先是誰,我國有多少年歷史

大概五千年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③ 被譽為「北方瓷都」的唐山,制陶歷史有多少年了

④ 蘇州有多少年的歷史(具體的)

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而官方認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長期為江南地區一級行政區的首府和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東漢中期,就成為僅次於中國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蘇州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19世紀時受到西方列強的沖擊,上海開埠與之後太平天國的庚申之劫後,工商業衰敗,人口銳減外移,蘇州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衰落時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蘇南模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眾多開發區的建立,蘇州經濟開始快速發展,1978-2013年年均經濟增長超過14%。據聯合國的報告,蘇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長6.5%,在全球超過五百萬人口的城市高居增長首位,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城市。

⑤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⑥ 3513廠,3514廠,3516廠,3515廠,這幾個廠軍鞋有什麼區別

1、名氣

3514的名氣最大,3515屈居第二,3513、3516其次,都是兵工廠。

2、規模

3513

工廠具有年生產各類黃牛皮正面革45萬平方米,水牛底革6萬多張,毛羊皮25萬張,各種中高檔皮鞋150萬雙的生產能力。工廠生產的系列產品不僅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而且還遠銷日本、美國、法國、俄羅斯、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良好的國際聲譽。

3514

公司佔地41.73萬平方米,注冊資本1.5億元,資產總額9.5億元,主要生產雙密度、膠粘、線縫、模壓、固特異等結構的鞋靴產品以及皮服、皮帽、手套、腰帶等產品,業務范圍涉及軍需保障、行業著裝、外貿出口、品牌消費四大領域。

3515

佔地面積33.7萬平方米,員工2474人,其中中高級科研與管理人員300人,擁有自備火力發電廠、鐵路專用線,污水處理廠,配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開發、理化分析和計量檢測設備儀器,形成了獨立配套、功能齊全、適應性強的製革、製鞋、制球和橡膠製品等現代化生產體系。

擁有7條製鞋生產線,單班年產皮鞋300萬雙;3條製革生產線,年產籃、排、足球25萬只,公司擁有進出口自主權,產品先後出口到美國、東南亞、中東、非洲、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3516

已倒閉

3、質量

3515強人是一個專業生產軍用皮鞋皮靴的工廠,論質量而言,3515的鞋子好,無論是質量和做工都是佼佼者,還有就是3515工廠的德國設備是目前國內幾個兵工廠都沒有的,進口機器做出來的鞋子好。

4、地址

3513在西安、3514在石家莊、3515在河南漯河、3516在成都。

(6)武邑老鞋廠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3515廠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五一五工廠,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2001年,軍轉民歸屬國務院國資委所屬新興鑄管集團公司管理。2007年改制為際華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是中央企業新興鑄管集團際華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子公司。

軍工企業承擔著國防科研生產任務,從事為國家武裝力量提供各種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經營活動,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在1997年,國務院機構改革,裁撤轉制幾十各若幹部委。其中就包括4個與國防工業又緊密聯系的部,前後改制為10個特大型國有軍工集團,劃歸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與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

GJB9001軍工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是根據《軍工產品質量管理條例》(簡稱《條例》)的要求,在ISO9001標準的基礎上,增加軍用產品的特殊要求編制的。

⑦ 三台開鞋多少年了

您好,三台開展製鞋業大概有四十年歷史了。三台鞋主要是低價 低防品牌運動鞋!最終銷往全國各地農村,外來務工人員,也就是低收入人員。其主要銷往全國各地批發鞋類批發市場,這是主力軍。此外還有三台街批發店鋪找的各地客源。回顧一下三台製鞋業的發展歷史。
改革開放前,三台只是一個不出名的小鎮,集體企業寥寥無幾,全鎮農民單純依賴農業,生活比較貧困,人均收入不高。在三十三年前的一九七六年,山西村找到了製鞋這個致富的好路子,最初只是做加工。尤其是到一九八二年,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勤勞智慧的三台人民,牢牢抓住製鞋業這個機遇,大大小小的鞋廠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如今製鞋業已成為三台的主導產業。目前,全鎮擁有大小鞋廠及相關企業約500家,從業人數達3萬多人,日產各類鞋共40萬雙。鞋業生產已佔河北的半壁江山,成為全國聞名的鞋業之鄉。製鞋業已成為我縣三大主導業之一,也是安新納稅大戶。通過製鞋業的發展,三台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精神面貌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山西村地處京、津、石三角地帶。位於華北明珠白洋淀畔。安徐公路穿村而過。現有人口五千餘人,總耕地近六千畝。骨幹特色產業以製鞋為主。改革開放前,全村僅有一家集體企業。絕大多數農民都在生產隊「大鍋飯」的束縛下,單純依賴土地,日值兩三角錢,生活相當貧困。如稍遇災年,甚至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九八二年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了製鞋業這個機遇,使山西村的經濟騰飛。農民在物質和精神面貌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一九七六年以前,三台沒有人懂製鞋技術;家家戶戶一直延續這幾千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男耕女織這個風俗。一九七五年底,原籍我村在天津運動鞋廠工作的胡金堂和在津工作的退休的老幹部梁玉峰兩位同志回家探親,目睹家鄉人多地少,生活貧困,決心為家鄉父老鄉親做貢獻。所以想方設法在山西村建個天津運動鞋加工廠。當時,天津市有明文規定,不跨省建加工廠,為了把加工點的合同拿到手,胡金堂梁玉峰等人千方百計找關系,找熟人,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建加工廠的合同拿到手。當時,為了讓天津運動鞋廠的領導們對我們有個好印象,允許在山西村建加工點,在運動鞋廠幾位領導來我村考察期間,村民對他們進行了熱情款待,特意為他們唱了三天戲,並把他們請到戲台上看戲,這在當時是極高的待遇。經過一番努力,鞋廠的領導終於被我們的真誠感動,最終同意建加工廠合同。運動鞋廠方面的問題解決了,本以為加工廠很快就可以成立了,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本地合同章又是頗費周折。當時,正值「文革」後期,縣里鬧「兩派」搞「武鬥」,機關單位沒人上班,縣工商局找不到人,合同章沒人蓋,定合同的期限眼看就要到期了,黨支部成員都心急如焚。幸好三台公社黨委給予了大力支持,時任三台公社黨委副書記的劉德和同志和村民唐永盛同志騎自行車幾次跑縣城訂合同都找不到簽字蓋章的人。最後通過在縣工會工作的李福年才把合同辦妥。
一九七六年三月份,村裡決心派130名學員去天津運動鞋廠學技術,每個生產隊選拔5到6名思想覺悟高、聰明伶俐的小青年去參加學習,自帶口糧,自立食堂。主要由支部副書記辛小捧、婦聯主任韓小瑞、槐樹果帶隊,另外有一名老幹部劉長海當伙食管理。 學員們大多數沒有出過遠門,因水土不服不少人鬧病。有的還想家,尤其當時唐山大地震也波及到天津,這對學員們的心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學習期間公社黨委和黨支部曾幾次前去慰問,同時又有梁老先生的不斷關注。就這樣在各級黨組織的關懷下,在黨支部成員的直接領導下,他們不斷戰勝困難排除干擾。同時也受到了很多在天津工作的同人們的大力幫助,經過半年多的學習,終於把製鞋技術全部學到手。
於當年八月處回家開始籌建工廠。天津運動鞋廠為盡快建加工廠催的很緊,要限期把加工廠建起來,限期投產。但山西村大隊當時經濟相當拮據,根本拿不出錢來建廠房進設備。當時考慮到三台糧油站(即尼姑廟的舊址)在山西村佔地有三畝多,有兩個大庫,還有部分辦公室正好可以當加工廠。經黨支部申請,公社黨委商議決定,在淶城抽十五畝地,讓糧站搬遷。山西村在河邊路旁栽的樹給糧站當檁,村裡出勞動力建築,讓糧站自己購磚,這樣很快就把新糧站建好了。糧站很快就搬走了,原糧站的兩個大倉庫就變成了兩個大車間,車間問題解決了,解決了加工點的燃眉之急。這樣加工廠按期開業投產了。
有了廠房和技術,那生產出來的產品怎麼運到天津?三台距天津300多華里,往返天津送成品、拉原材料,運輸就成了大問題。開始因為買不起汽車,只能用一輛十二馬力手扶拖拉機勉強維持,無論炎熱的酷暑還是刺骨的寒冬,我們的機手都開著這輛露天手扶拖拉機,往返300多公里,一開就是四五個小時,受的苦和累就可想而知了。一年後又換了一輛吉林產的帶棚子的拖拉機。兩年後也就是一九七八年,通過梁玉峰的幫助,才購買了一輛二手的日本三菱大貨車。加工廠起步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山西村當時黨支部成員崔小占,劉德和、槐鐵池、辛小捧、孫老寬、趙平安、栗金池、梁文占等人並沒有被困難嚇到。他們咬緊牙關,團結一致,帶領著全村人民及全長幹部職工,迎著困難而上。
資金不足,大家湊,沒有錢買設備,自己造,因陋就簡,他們省吃儉用;不懂技術,刻苦鑽研,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不會管理,虛心向駐廠老師傅們請教。這樣終於戰勝了種種困難,攻克了一道道難關,使加工廠一天天發展壯大起來。同時收入不斷猛增。為了讓村民切實感受到實惠,村裡給村民買柴油、化肥,還買了兩台「東方紅」拖拉機給村民耕地,兩三年就初步改變了落後的面貌。
一開始投產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管理。要知道多年來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對於企業管理是一竅不通的。但是為了盡快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加工點的負責人白天和職工們一起生產,晚上加班研究管理制度。研究出來後第二天就讓駐廠師傅們看,再通過實踐找出不適應的地方再改進,這樣反復實踐,終於有了最初的管理雛形,有的時候為一個方案一修改就是一個通宵,之後經過反復的實踐和改進,最後終於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學的管理制度。
產品質量另外一大瓶頸就是產品質量。天津運動鞋廠要求出口的產品合格率必須達到百分之百,不允許出現半點的質量問題。因此加工廠規定在加工過程中各負其責,在並各個環節層層嚴格把關,哪到工序發現質量問題就由哪道工序負責。最後由駐廠師傅總體驗收,合格後才能裝箱。為了盡快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廠里採取抓典型,樹立先進標兵的方式,重點培訓技術能手。每天都會召開班前會,對技術有進步的職工給予高度表揚,並在各車間展開了比、學、趕、幫、超活動。一時間加工廠掀起了學習熱潮,工作積極性高漲。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改進,三台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了驕人的業績:加工廠在製鞋質量與數量上都有了飛速發展,很快成為天津運動鞋廠的骨幹加工廠。當時加工廠主要生產雪地鞋和訓練鞋(旅遊鞋),生產量已佔天津運動鞋廠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並連續多年為天津商免檢產品。其中訓練鞋曾榮獲國家部優秀稱號;雪地鞋在1987年度獲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際金獎。另外該廠生產的各種樣式的雪地鞋、旅遊鞋曾出口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古巴、捷克、瑞典及香港等24個國家的地區。
回答完畢,謝謝。望採納!

⑧ 誰是武邑的,武邑有哪些歷史,事跡什麼的

武邑縣歷史悠久。秦屬鉅鹿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縣,前漢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稱武邑郡,屬冀州,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武邑縣,屬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

⑨ 河北武邑中學的歷史沿革

河北武邑中學於1951年9月建校,學校創辦55年來,共有65個初中班,212個高中班畢業,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15600多人,培養初中畢業生3940人,在舉辦短訓班時期,為社會培養了近500名有一技之長的人才。55年來,幾經坎坷,幾易校址,由開始的1個班50名學生,教工三人,佔地數畝,發展到目前的138個班11000名學生,教職工756人,總佔地面積65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在多年的發展中,河北武邑中學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迅速提高,連續在衡水市同類學校評比中名列前茅,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贊揚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學校成績的取得是幾代武中人共同奮斗的結晶。
創業
武邑中學是武邑縣建校最早的地區級重點中學。
1951年9月,由地區批准,成立武邑縣城關高小附設初中班,校址先是在武邑縣城西街烈士祠堂後身,後遷至縣城北街文廟西側,只設一個初中班,僅一間教室,招生50名。當時有專職教師一名,兼職教師三名,校長王郁州。
1952年,由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武邑初級中學,校址設在城關鎮太平庄西側(舊址),並定名為「河北武邑中學」,是年招收學生四個班,200名。
1954年10月,縣師范附屬的兩個初中班並入武邑中學,同時調來一批教師,學校初具規模。到1958年,學校已發展成六軌制,擁有18個教學班,900名學生,48名教師,教職工共95人。隨著教育事業的日益發展,招生數額日益遞增。
1958年9月,武邑中學又招收高中班兩個,至此,武邑中學已發展成為高中雙軌制,初中六軌制的完全中學,初、高中學制均為三年。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為大專院校輸送學生120名,為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439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停止招生,學生停課鬧革命,形形色色的「造反派」組織不斷涌現。一些優秀教師和學校領導被批鬥,教學處於無政府狀態。
1968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工宣隊」、「貧宣隊」,開始進駐學校。9月,在校學生全部畢業離校,大部分教師被調走。至此,武邑中學初中畢業生達63個班,3150人,高中畢業生15個班,750人。此後,學校只舉辦技工、師資、體育、文藝等各種短期培訓班,培訓急用人才。
1974年4月,河北省監獄疏散犯人來武邑。接上級革委會命令,武邑中學遷至城關中學(現城關鎮第二中學),校址改為監獄。
1975年4月,監獄撤離,武邑中學遷回原址,並升格為「五·七大學」,繼續招收各種短期培訓班。曾先後舉辦過農業技術班、獸醫班、赤腳醫生班、教師培訓班和拖拉機維修班等,至1977年恢復高考。
「文革」十年,武邑中學多種教學設施被打、砸、搶所破壞,教學難以順利進行
粉碎「四人幫」後,縣委、縣革委與文教局致力於武邑中學的恢復工作。1977年恢復高考後,學校恢復原校名「河北武邑中學」,並為招收新生工作做好一切准備。
1978年1月,學校重新招生,共招收4個高中班,其中高二年級兩個班(1、2班),高一年級兩個班(3、4班),學制均為2年,學生共計200名。7月,有100名畢業生參加高考,升入大、中專學生31名。
1978年8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同時提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號,學校工作逐步納入正規。9月,學校又招收2個復習班(5、6班),4個高一年級(7、8、9、10班)和4個初中班(初一、初二各2個班)。學校恢復為完全中學。
1979年10月,學校組建文革後的第一個文班,招生53人。至此,武邑中學成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完全中學。
1980年以後,學校不再招收初中生,只招收高中生,並實行六軌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進行全面撥亂反正,積極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受迫害的教師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激發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學校各項工作得以迅速發展。
至1991年,學校在校生達到1043名,教職工120名,總佔地面積60畝,總建築面積8400平方米。設物理、化學、生物3個實驗室和電化教學室。學生宿舍建築面積為1750平方米。教職工宿辦室、伙房、圖書室和其它用房建築面積為2550平方米。擁有餐廳一座,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學校實驗設備較為完善,能夠進行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種實驗。文體器材較齊全。設有醫務室和校醫,衛生保健制度健全。學校有校辦印刷廠,職工20人,印刷機械等固定資產價值7萬元。
1995年,為適應適度發展高中的教育形勢,學校發展為八軌制;1997年,學校又擴班為十軌制,並改班號為97—1班至97—10班。
1996年至2000年,學校對老校區硬體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先後投資17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2881平方米的實驗樓;投資472.7萬元,建成建築面積7437平方米的教學辦公大樓;投資49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的安居工程,96戶教師遷入新居,安居樂業;投資7萬多元修建了學校大門口;投資對學校伙房進行改革,由原來集體打飯改為食堂制,並實行了電腦IC卡賣飯;投資2萬5仟元,在南院修假山,搞綠化,安路燈,美化亮化教學區環境;學校南院路面硬化3000平方米,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經過幾年的調整及改擴建,學校辦學條件水平提高,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進展順利,教
育教學成績顯著,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發展
第一節 學校整體搬遷
隨著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影響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強,都希望孩子進好高中上好大學,而學校的現有規模卻無法滿足大多數家長的願望。同時,省級示範性高中驗收,學校在佔地面積等環節距離標准要求有一定差距,也使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學校領導班子精誠團結,高瞻遠矚,他們以國家相關政策為依據,分析教育發展形式、總結辦學經驗,決定實施整體搬遷。這一決定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經過多次論證、精心籌劃,2001年3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僅用160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建設搬遷,創造了武邑建築史上的奇跡。
新校佔地面積226畝,北臨50米寬的宏達路,西臨106國道,交通十分便利。建設工程總建築面積7萬余平米,其中包括教學實驗辦公綜合樓1.9萬余平米,以及學生公寓、食堂、科技樓、圖書館、教職工住宅樓等,總投資達5500餘萬元。施工圖紙由天津大學建築設計院按省示範性高中標准規劃設計,工程由衡水中實建築公司和滄州一建公司中標承建。學校的整體遷建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武邑中學遷建工作,縣領導把遷建工作作為全縣大事來抓,時任縣委書記鄭新秋,縣長紐興輝時刻關注著遷建工作的每一環節,經常到施工現場指導。為加強領導,有利開展遷建工作,成立了由縣委副書記袁洪恩任指揮長,副縣長崔世霞任副指揮長以及各職能部門人員參加的武中遷建指揮部。指揮部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遷建的進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武中相關人員組成的遷建辦公室在宋鳳岐校長的正確領導下,發揚「吃盡千辛萬苦、費盡千言萬語、克服千難萬險」的精神,跑辦准備材料,協調部門關系,科學安排,周密計劃,在工期短、任務重、質量要求高且資金缺口大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為學校和施工單位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施工單位以按時交工為己任,集中優勢兵力晝夜奮戰,科學施工,僅用五個多月時間一所布局合理,設計一流,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武邑中學已經落成。這樣的速度在武邑建築史上從來沒有過。
武邑中學遷建後,每年以增加1000學生的規模進行了擴招,教育教學質量穩中有升,素質教育、社會效益和辦學規模達到了和諧統一,並發揮了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僅自身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還影響促進了全縣乃至全市教育事業的發展,使教育成為武邑縣的一個品牌、一個亮點、一個窗口。
第二節 創建河北武中·宏達教育集團
河北武邑中學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名聞全國的重點中學。每年都取得在全省重點中學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績。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先進的辦學理念,打造出一支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成為衡水教育界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成為武邑中學強大的「軟實力」。然而,隨著人民群眾渴望子女成才的願望不斷強化,武邑中學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與武中僅一牆之隔的民辦宏達學校建設投資6000萬元,佔地面積達350畝,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設有高中部、初中部,各有20個教學班,教學、生活設施在全省居一流水平。
2005年,中共河北省委六屆七次會議吹響了向教育強省進軍的號角,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把加快發展普通高中作為重要內容,要求切實解決好普通高中教育優質資源短缺、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受這次會議精神的鼓勵和啟發,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2005年5月26日,由武邑中學和民辦宏達學校組建的河北武中·宏達教育集團成立了。
河北武中·宏達教育集團的核心構成有河北武邑中學、宏達學校。集團的核心依託為武邑中學,主要是充分發揮武邑中學示範帶動作用,利用武邑中學的名牌效應,挖掘武邑中學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優良的師資隊伍、完善的管理模式等教育資源。同時利用宏達學校社會力量辦學投資、一流的教學設施。集團實行兩個體制,武邑中學仍是公辦性質,宏達學校為民辦性質。宏達學校實行獨立法人、獨立核算,自主辦學、自主管理。通過整合雙方教育資源,實現聯合辦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諧發展,武邑中學與宏達學校的強強聯合,使河北武中·宏達教育集團總佔地面積達650畝,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在校生可達11000多名,成為河北省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是武邑縣教育事業的一次飛躍。集團力爭在三、五年時間內躋身全國名校先進行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為武邑發展打造強大的智力平台。

閱讀全文

與武邑老鞋廠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