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
B. 梅山文化生態園的創辦者簡介
說起安化縣仙溪鎮的張青娥,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佩服她勤勞善良,敢想敢幹。其理由是,這個美麗的梅山女人,在豐衣足食後,放棄安逸的生活,承包了2600畝荒山,計劃投資1.5億元,創建「梅山文化生態園」。
20年前,剛剛結婚的她便和丈夫買了一台小手扶,風里來雨里去,最終演變成了十幾台挖土機。到2003年,夫婦倆累計向國家交稅180多萬元,不僅帶富了一批家鄉人,也培訓出了一批技術工人。按理說,張青娥屬於先富起來的人。以後的時光,就是休息,也衣食無憂了。
但是,也就在那一年,她覺得家鄉父老還如此貧窮,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他們做點什麼。於是,她就和鄉親們簽訂了2600畝荒山的合同,承包期為30年。夫妻倆住進杉木棚,經過一年多奮斗,造林1600畝,加上殘林封禁,承包的山頭全部綠化。
接下來,她在湖南大學陳飛虎教授的提議下,著手籌建 「梅山文化生態園」,將梅山文化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物化形象進行集中展示,復原梅山文化古典環境,再現梅山古峒國。藍圖繪好了,張青娥用最快的速度,拓寬了上山公路,架設了高壓線路與移動鐵塔,建成了土炮樓、烽火台、古戲台、釣魚台(水壩)、水碾房、油柞房、獵槍、火銃、弓箭、風火山牆式建築、野豬林、茶館、客棧、筒車(水車)、武術館、巫術館、梅山歷史博物館、梅山古典文化講習室等80多處景點及風火山牆式賓館(接待樓)、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每年將有20多所高校在校學生來實習一個月。張青娥多年的積累已經全部投入還不夠,目前正在籌集資金建設「梅山文化學術研究中心」、「梅山武術館」、「巫術館」、「梅山茶亭」等後續工程。
C. 梅山文化的生態園
新創建的梅山文化生態園,為挖掘和宏揚梅山文化創造紛圍 安化縣和新化縣都地處湖南省中部,屬湘中地區,安化縣的思游鄉是蚩尤的故里,原地名叫蚩尤,由於當地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將蚩尤改為了思游, 因蚩尤是與炎帝、黃帝同時代,曾與黃帝爭奪領地的原始部落首領,也是中華民族在梅山及周邊地區人民的始祖之一,蚩尤這個地名是古代安化山民為了紀念蚩尤而命名的,那裡還保存了一尊蚩尤石雕像。古代梅山的左將軍叫扶漢陽,是安化人民為了崇拜的民族英雄,在安化還有一尊扶漢陽的巨幅石雕像,這就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地山民為了挖掘、傳播和宏揚梅山文化,在安化離梅城鎮20多公里的富溪村的密林幽谷,姚志斌、張清娥夫婦與當地村民自發地建了一座佔地2200畝的梅山文化生態園,其內容包括古代梅山各式民俗建築(土築樓、吊腳樓、風火山牆樓等)、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戰爭用的土炮樓、打獵用的火銃、弓箭、風火山牆、野豬林、茶館、客棧、戲樓、梅山古典文化講習室,梅山歷史文物土築博物館等,先後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大學生到此實習和寫生,還有許多國內外文化名人及愛好者前往參觀。
由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實習價值,先後被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學、湖南工藝美術大學等五所中外大學掛牌定為實習教育基地,自然成為了集學術研究、文化旅遊和實習教育為一體的文化生態基地。新化縣也提出了「旅遊活縣」發展戰略,多管齊下,全方位搶救、保護和發掘蚩尤與梅山文化,努力創造條件,搶抓時機申報,由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經過專家組嚴格的實地考察和論證,終於喜獲兩塊金字招牌。這兩塊招牌的授予,特別是「蚩尤故里」的正式認定,又為湖南省增添了閃亮的國字型大小旅遊文化品牌。
D. 梅山鎮的歷史沿革
「梅山」地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芸溪南畔與康美交界的楊梅山,故以山得名;一說站在楊梅山上向西北俯瞰,見其形似五瓣梅花,芙蓉村中一小山,宛如梅蕊。古時因境內一溪的兩岸盛開艷麗的芙蓉花,故該溪稱芙蓉溪,梅山亦稱芙蓉(方言諧音「浮牆」)。梅山開發於晉代,興盛於唐代。唐宋以來,芸溪之畔的芸尾街,乃泉州至永春等地航運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梅山經濟貿易中心。宋為懷德鄉民壽里。元、明、清為十六都。民國17年置梅山鄉,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三區、第二區。
解放初屬第七區。1956年在梅山設梅山區,轄今梅山、羅東、樂峰、九都、向陽一帶。1958年在梅山設火箭公社(年底更名為梅山公社)。1959年析出九都公社。1961年置梅山區,轄今梅山、羅東、樂峰一帶。1965年析出羅東公社,成立梅山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改鎮。1997年,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鼎誠、格內、埔仔、豐溪、明新、競豐、燈埔、燈光、東垵、詩溪、水口、璞山(林坂)、芸塘、新蘭、蓉中、蓉溪、梅峰、演園18個村委會及梅山居委會。
E. 梅山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所謂「梅山」,是一個歷史的地域名稱。據《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湖南長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土地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
那麼,這片地區歷史上為什麼被稱為「梅山」呢?目前,為大多數人肯定的一種說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湘中地區是楚王部眾居住地,楚為羋(音Mi)姓,楚人居住地為羋山。而到秦漢時,梅因助漢高祖滅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帶)。人們把他所據之地稱為梅山,這又恰好與當地Mi之音吻合。之後,積習成俗,這片土地就被稱為梅山。
F. 梅山文化生態園還要建多久
中國梅山文化生態園是模擬古代梅山地區的建築風格、建築環境、民俗風情、生活方式、農耕文化、漁獵文化、歷史文化,集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於一體。已於2012年7月1日正式掛牌試營運,將於2013年4月全面建成。
G. 梅山文化的介紹
在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態,似巫似道,尚武崇文,雜猱著人類漁獵、農耕並原始手工業發展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者開始稱之為「梅山文化」,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內外的關注和認定。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勢,如火如荼,成為熱門課題。
H. 梅山教的歷史
從外地遷入的原始人是梅山人的始祖。
1993年《安化縣志》載:「自1980年起,縣境內陸續了現文化遺址34處,原始文化遺址3處…..今小淹青桑村紅霍溪原始文化遺址有砍伐器、括削器、石片、石核等遺物,均為砂礫岩打制而成的舊石器,經湖南省考古研究專家現場鑒定,距今1.5 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見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安化縣志.文物 勝跡》P.531)」,除此之外,還有距今600後左右與龍山文化同期東坪鎮城埠坪、大福鎮尹田村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遠均在資水或資水支流之濱。
梅山的地理特點和出土地文物資料表明,距今1.5萬年及以後在梅山地區活動的原始人群均系外地遷入的。人類學人類起源的「一祖論」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一種古猿。考古研究證,人類是更新世早期,距今250萬年,起源於亞非兩洲,在亞洲又是起源於黃河長江沿岸,人類祖先—猿出現的時間,卻早在跑今4500萬年(《湖南日報》1994後4月4日關於中美科學考察隊在山西省垣曲縣寨里村考古發現的報道中說:「始猿化古最初在1994年發現於江蘇溧陽,其生活年代距今4500萬年」),而猿類的進化從原生到定型,又不知要上溯幾千萬年。但是梅山古陸直到距今所見的地貌,梅山古陸根本不具備古猿生存的條件。所以說,1.5萬年前在梅山出現的原始人群是外地遷入的。
然而,他們遷徙是十分困難的。從陸地進入梅山,山高林密,無路可通,循資水及其支流進入梅山,也必須繞過懸崖,涉過湍流。才能前進。沒有堅忍的毅力和非常的運氣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此,梅山「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地理條件的特殊,造就了梅山開發較遲,地曠人稀的歷史,也造就了梅山人堅忍強悍的性格。 商周秦漢(前1700—公元220年)約2000年的時間里。是梅山歷史的發展階段。
西越人是梅山文化的奠基者。
梅山的命名者是漢初的梅娟。
梅山人與漢民族同文。
商未至漢初,梅山通進了不少楚人和越人。他們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特別是冶金和造般技術。使梅山的漁獵農耕都得到較快的發展。
抗日時期,「安化高明出土一件青銅酒器,上面精雕細琢的『虎食人囟』,屬商代文物」,(1993年《安化縣志》P.531)是中原文化進入梅山的證明。1986年安化江南鎮出土地的東周文化遺址中。有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物,「據考古專家推斷這是一處典型的東周時期村落遺址」,或可證「至少在3000年以前,當地土著民族 與楚人有交結和交融」,(引用益陽文化管理處姚旭天《安化幾個早期考古學文化綜述》)並說明當時鐵器已得到使用。造船技術述的發展。使資江正式被辟為航道,「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強蠻(在沅陵辰溪一帶)時,率部乘船沿資江而上」曾在東坪「短暫停留後西去」,並在離東坪30公里的馬轡市(現在被柘溪水庫淹沒)「舍舟轡逾沅」,(1993年《安化縣志.縣治 集鎮》P.57)馬轡市因則得名,在手工業方面,漢代時。梅山的的冶金鍛造技術已廣泛用於生活。80年代初。安化縣栗林鄉栗庄村村民羅祺祥在晏家段山林里開闢建房基地。挖掘出一座青磚砌造的墳墓,墓中棺材屍骨無存。但有許多釘棺蓋的鐵釘。經專家鑒定,青磚和鐵釘是漢代遺物。商業也是由原始的交換發展到使用錢幣。「1984年4月,柘溪鄉大埠溪(資水北岸)掘得古錢幣30餘公斤,內有漢初呂後半兩錢、西漢五銖、王莽貨泉」。(見1993年《安化縣志.縣治 勝跡》P.531)
梅山人是陸續由處地遷入的。他們都是梅山歷史的創造者,然而對梅山歷史的發展。對後來梅山文化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是。卻是漢初進入梅山的越人。
戰國時期,楚國的勢力由北向南擴展,《史記》有一段楚來越的記載:「楚威王(前339-前330)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1988年嶽嶽麓書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P.439)「所謂江南」,春秋、戰國、秦漢時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198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縮印本P.889) 1982年商務印書社出版式的《辭源》修訂本「百越」條提到「西越」一詞:「自勾踐六世孫元強為楚所敗,諸子散處海上,其著者,東越無諸……為閩越,東海王搖……為甌越,自湘漓而南為西越……」。湘,即湘江,指代湖南,《辭源》所述與《史記》吻含。由此可知,戰國末期,湖南大部分地區有許多西越人在此定居。其中一些失去統屬的越族士兵,就到了梅山。安化「東山鄉周梅村出土地的銅矛、銅劍、戟等一批青銅器物。屬戰國時期越人使用的兵器。」 (見1993年《安化縣志.文物 勝跡》P.531),這批兵器只可能是他們帶去的。
秦統一天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益陽屬長沙郡,這時梅山正為益陽屬地。秦未,天下叛之,江西鄱陽令吳芮「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沛公攻南陽,乃遇芮之將梅娟。與偕攻析酈,降之,及項羽稱王,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故立芮為衡陽王,都邾(湖北黃岡)。其將梅娟功多。封十萬戶。列侯。」(1983年中華書局《漢書.吳芮列傳》P.1895)當時天下未定,項羽封梅娟為十萬侯,只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梅娟並未擁有十萬戶的封地。後來楚漢相爭,楚敗,「項羽死,上(劉邦)以娟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 1983年中華書局《漢書.吳芮列傳》P.1895),這時梅娟隨吳芮到長沙,被封為在梅山。清同治《安化縣志》根據《楚志》記載了這件事「吳芮為長沙王其將梅娟從之,家益陽,姓其所居曰『梅山』,即今安化縣地。」清光緒《湖南通志》也有記載,可互相佐證:「梅山在新化縣南五里,一名上梅山,漢時梅娟家此。」 今安化新化俱無成片梅林,安化志上,明朝以前亦無梅林的記載。梅山命名的來源當以同治《安化縣志》所記為可信。
梅娟率領其部屬進駐梅山後,與當地土地著民族和平共處並逐漸融合。梅山土著是從長江中游江南一帶陸續遷入的。在史前期尚無明顯的民族特徵,在三代時,則是炎黃二帝所代表的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中原民族的後裔,應屬後來所謂的漢族 ,而越人是黃帝的子孫(1988年嶽麓書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P.345),其文化與漢文化同源。因此,梅山文化是基礎是漢民族的文化。至今還在安化新化民間運用的梅山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漢字的古義古音,如新稱飯鍋為「鼎」,菜鍋為「鑊」。安化「竹、篤」同間,均念dou,「講、港」同音,均念gang;「江、缸」同音,均念gang這些都是漢字中的上古音。又「也、雅」同音,均念ya,「入、日」同音均念 ri(-i前),「賢惠」與「鹽味」同音,念ye wei,「干」與「官」同音,均念gue,這些都與江浙越語相同;「熱」「烈」同音,均念lie,與粵語相近。這一切都說明梅山方言本屬漢語系統,夾盡雜著越粵語音。 1. 在南北朝齊梁間出現的「莫徭」這個名詞是在《梁書》上。《梁書張纘傳》:「梁武帝大同降年張纘都湘、桂、東寧三州諸軍事。湘州(即長沙)刺史……有莫徭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因此向化。」梁武商蕭衍於公元502年建國。都於建康(今南京),大同降即公元544年,任張纘為湘州刺史。撰傳者欲突出張纘使莫徭接受教化的功績。故用莫徭經歷好幾屆的統治均不服從的舊事作為反襯。這執「政」者,可能是梁的官員。也可能是齊的官司員。由此見莫徭的出現是在齊梁間的公元500年左右。
後來,《隋書.地理志》再次提出到莫徭:「長沙君又雜有夷蜒(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名曰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褲衫,更無巾絝;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履。婚姻用鐵鈷(大鐵鍋)不聘財。武陵(常德)、巴陵(岳陽)、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廣州)皆同焉。」(1973年中華書局《隋書.地理表》P.898)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武陵任刺史時寫過一首《莫徭歌》:「莫徭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鮫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脊。夜渡千仞人谷,含沙涌射。」(1995年國際文化出版社《全唐詩 .劉屬錫莫徭歌》P.1141)
綜合以上三個材料來看。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莫徭就是隨吳芮起兵叛秦從諸侯入關立過大功的西越人的後代。南北朝時梅山越人的後代是莫徭的一部分。理由有四:
第一、 莫徭分布的地區就是當年西越人所居的地方;
第二、 莫徭自去祖先有功常免徭役。與西越人隨吳芮起兵推翻秦朝一事吻合。
第三、 依山險而居。刀耕火種,在當時社會沒有政府認可的戶。名字沒造進籍冊。正是梅山莫徭和其他莫徭的共同特點。
第四、 梅山越人世間多數是隨梅娟攻秦立功的。他們最有資格做莫徭有功的祖先。
順便還說一句,「莫徭」不同於現在「瑤族」這個概念。現在我國瑤族 的先民是盤瓠蠻,「即以盤瓠(神犬)作為圖騰的民族,現代的畲族和瑤族、苗族有些人仍然保存持著關於盤瓠的信仰的傳說。」(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少數民族常識》)
徭役制度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已婚有關於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秦漢以後。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成為殘酷壓榨人民的制度。西越人參與推翻秦朝有功。漢朝統治者免除他們的徭役,但漢以後的魏晉、南朝的宋齊就不會承認他們有功了。於是沉重的負擔又落到在他們頭上。為了擺脫重壓,西越人一面稱自己是祖上有功。不服徭役的「莫徭」,一面在行動上與官府對抗。不服征發。形成了歷代官司府與「莫徭」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梁書》所記「歷政不賓服」正是這種情況。
梅山屬益陽地,當然處於這種激烈的階級斗爭中.梅山以外的「莫徭」,在與統治者的斗爭中。一部分遭到殺戮,一部分被趕到邊遠山區。唯有梅山這一支。由於梅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統治集團鞭長莫及。因而不但沒有被削弱。返而逐漸強大起來,這就是梅山徭人的在晚唐以後崛起、割據一方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