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府學小學的學校現狀
北京市最受社會關注的10所小學之一,是北京市3所教育教學質量最受稱道的3所小學之一。640年的辦學歷史,是北京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學校。師資北京市一流、硬體北京市一流、教學水平北京市一流。近年來,這所學校廣受追捧,求學者趨之若鶩,各種費用大大翻倍,進入這所小學已成為家庭財力、社會地位的象徵,成為一張超級財富比拼的奢華名片,已非非劃片尋常百姓所能企及。這里的畢業生流向非常多元,多為眾多名校所瓜分。雖為東城區的優質小學,府學小學目前的象徵意義已明顯超過了它的實際教學功能。
② 中國歷史最悠久中學!
據我所知是成都石室中學
史料如下:
西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年),蜀郡太守文翁鑒於蜀地偏僻,經濟、文化很不發達,於成都城南(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文廟前街石室中學所在地)創立了蜀郡郡學。據《漢書》記載,文翁「立石室精舍」,「招下縣子弟為官學弟子」,同時選拔教師到京城長安學習,學成後回到蜀地教學。從此,「文翁石室」便成了文翁所辦學校的代稱。這之後蜀地一躍而成為全國科學文化先進地區之一。十八年後,即公元前24年,漢武帝下令天下郡國效仿蜀郡,普遍設立官學,興辦學堂。
沿革:
「文翁石室」創立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二百多年後東漢安帝時的一場火災,石室連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復。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州奪郡學」事件,石室被辟為益州州學。公元994年後蜀開始在石室刊刻石經,北宋時繼續補刻,直到宣和年間才將十三經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張獻忠據蜀,石室俱成瓦礫。1661年當局在文翁石室舊址建立府學。有清三百載,四川學校實際以此為首。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此建錦江書院,直至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改之為成都師范學堂,癸卯學制施行後又改成都府中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成都聯合中學。1940年2月,學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學,1948年年被評為全國優良示範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2年9月,學校再更名為成都第四中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石室中學第三次遭到毀滅性破壞,清代修建的所有建築均不復存在。1983年4月恢復舊名。
文翁辦學,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突出地表現為:
第一,文翁石室是第一所由省級地方政府興建的官學,開中國地方官辦學校之先河,其影響極為深遠。自漢武帝下令全國各郡效仿文翁辦學後,全國各地辦學如雨後春筍,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推動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二, 對文翁興學的功德,後世評價極高,將文翁辦學並促進蜀地文化發展的功績與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輝煌業績並提,「文翁化蜀」與「李冰治水」同為秦漢時代四川的兩項造福後人、功彪史冊的不朽業績。李冰和文翁也因促進、推動蜀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景仰。
第三,文翁辦學,由此形成了深厚的石室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教育理論,如「非教無以保富庶,非待富庶而後議教」、「教以尚德為先」、「誘進」等等。這些觀點和理論,延及後世,成為我國教育優良傳統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第四,雖時移世易或勝衰起伏,石室在原址辦學二千餘年(即現在的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歷代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石室得以長盛不衰,為世所罕見。
1904年(光緒三十年)學校由當時的「成都府師范學堂」改為成都府中學堂。這標志著改辦新學的開始。這以後校名雖多次變動,但1904年的這次變動,卻被視為石室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這次改革,從學制、學習內容、教材使用、教師選擇等方面都有重大變革,尤其以學生學習內容的改革為最,即由以前的《詩》《書》《易》《儀禮》《春秋》《論語》等儒家經典變革為學習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其辦學格局亦更接近現在中學的格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先進的科學、民主的影響,這為後來四十年代學生運動在石室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應該說,改辦新學是石室辦學者「因時應事」,順應時代發展的重大舉措。
③ 府學的介紹
府學,由府和學兩字組成為詞。府學的基本含義為府級行政區劃的學校。經過演變,府學有多種含義:古代府級官辦教育機構;古代主管府級地方教育事務的官職;地點名稱。府學性質是學廟合一的府級官辦教育機構。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府學也有許多故事。
④ 府學小學的介紹
府學小學,建校於1368年,至今已有快700年的歷史。學校位於東城區府學胡同內,因胡同內的順天府學而得名。順天府學是明清兩朝的官辦學校,因為順天府學常出進士,史料上將府學胡同又稱之為「進士」胡同。胡同內至今還有兩塊石碑記載了數十位明崇禎、清嘉慶年間出自順天府學金榜題名的學生姓名。
⑤ 簡述中國書院的發展歷程幫忙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於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書院的興起受到了禪宗叢林的影響。首先,從功能上看,書院和寺院性質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為特徵,以傳道授「業」為目的,是具有自發性的教育組織。叢林為禪宗佛教徒潛心求道之所,而書院在理學家的精心經營下,也成為傳承儒家「道統」的場所。
其次,書院的產生與晚唐五代士子讀書寺院之風具有直接關系。士子在幽靜偏遠之寺院靜心讀書已經形成傳統,這對書院選址很有啟發,宋代書院便多建於風景秀麗之名山。
再次,許多書院是在寺院的舊址上擴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嶽麓山寺廟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風化陵夷,習俗暴惡,思見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類」,嶽麓書院便肇始於此。因此之故,書院建築也多仿自叢林。
1998年初,據說國家郵政局准備發行「四大書院」郵票時,曾事先到石鼓書院實地考察,但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之後改選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市睢陽區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朝廷賜額
五代後晉時(936年),宋州虞城縣(今河南商丘)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在宋州宋城縣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兼妹夫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宋城縣(今河南商丘)富豪曹誠,在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學生,並於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重新建立了書院。
「博延眾生,講習甚盛」,願以學舍入官,真宗皇帝大為嘉嘆,「面可其奏」,下詔表彰,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前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賜名「應天府書院」,應天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
⑥ 府州縣學的歷史起源
明代府、州、縣、都司、行都司和衛所的學校共有教官四千二百餘人。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設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三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由生員訓導佐之。各級生員因供給廩膳,稱廩膳生。後來數額擴充,又有增廣生、附學生的編制。廩膳生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縣學依次減少十人。增廣生的數目與廩膳生相同,附學生數額不定。初入學的都是附學生,考試合格後升為增廣、廩膳生。府、州、縣學的學習內容與國子監相似,但程度略低。
⑦ 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怎麼樣
簡介:府學胡同小學位於東城區府學胡同,興建於1368年,至今已有650年的歷史。明洪武元年(1368年)定名為大興縣學,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順天府,學校始稱府學。光緒二十五年(1903年),府學東半部被改為「順天府高等小學堂」,這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近代小學。後曾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十八小學校」、「北平市市立府學胡同小學」、「北京市三區中心小學」,現為「府學胡同小學」。
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