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查詢電腦下載的歷史記錄
1、在電腦桌面上找到瀏覽器,雙擊打開電腦上的瀏覽器。
⑵ 如何查詢百度搜索歷史記錄
1、首先打開網路搜索引擎。
(2)如何查找歷史資料擴展閱讀:
網路是中國互聯網用戶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每天完成上億次搜索;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可查詢8億中文網頁。
網路搜索簡單方便。您只需要在搜索框內輸入需要查詢的內容,敲回車鍵,或者滑鼠點擊搜索框右側的網路搜索按鈕,就可以得到最符合查詢需求的網頁內容。
網頁搜索特色功能
1、網路快照
2、相關搜索
3、拼音提示
4、錯別字提示
5、英漢互譯詞典
6、網路計算器和度量衡轉換
7、專業文檔搜索
8、股票、列車時刻表和飛機航班查詢
9、高級搜索語法
10、高級搜索、地區搜索和個性設置
⑶ 在古代用什麼辦法查史料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文字史料
(一)文獻史料:距離要研究的時代較近的人所寫的史書,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所謂文獻,按元初史學家馬端臨所說:「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謂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按馬端臨的說法,文獻應包括文字資料和口傳資料兩大部分。
人們通常將文獻資料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史部類。經、史、子、集是戰國古代對學科的劃分標准,史部類即關於歷史的書籍。史部書是我國歷史資料儲藏量最豐富、最集中的寶藏。《四庫全書總目》把史部類分為15個子目,所收書籍連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類圖書中,以正史類最為重要,它是歷代封建王朝官私機構專門編寫的記載各朝代歷史發展概況的紀傳體史書。人們將其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約4500萬字,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明崇禎17年(1644年)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最主要的文獻資料。除正史外,還有如《資治通鑒》等編年史類,《宋史記事本末》等記事本末體類,《國語》、《戰國策》等雜史類,以及各種別史、起居注、實錄、政書等等。都是對正史較為有利的補充記載,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②經、子、集類。「經」字本意是指縱的線,就是訂書的線。演化為古籍的統稱,凡帶有原理原則性的著述,都可以稱作經。漢代以後,專指儒家所傳授的幾種書。而經學開辟的時代,當以孔子定六經為始。清人章學誠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觀點。經部諸書中,《尚書》、《左傳》本身就是史書;《周禮》、《儀禮》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會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經》包含著許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雖是古代一部詩歌總集,但其中蘊含的史料價值也是人們公認的。子部類匯總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學史、古代科學史和當時社會歷史變革的重要史料。集部書系文學性質,不專門記載史事,但裡面同樣不乏珍貴的史料。如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肅宗三朝的社會情況。集部書中有很多內容可與史書互證、互補,甚至多有史書未曾記載的內容。
③檔案類。檔案分公、私檔案兩種。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便記載下來,由專門機構加以保管。故宮博物院是目前中國收藏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清朝內閣大庫所藏明清兩朝檔案有很多都存於此。各地方所藏歷史檔案的數量也為數極為可觀。除公家檔案外,還有大量的私家檔案,如私人信札、筆記、譜牒、契約、帳簿、商號、文書等,對於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的經濟狀況、宗法關系和階級關系頗有價值。
④地方誌類。地方誌是記載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情況的書籍。中國歷來重視地方誌的編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廣,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地方誌一般分為總志和地區志。總志是全國性的方誌,如戰國時的《禹貢》、《山海經》,清朝時的《一統志》;地區志極為豐富,省、府、州、郡、縣一般都各有其志,記載詳細,內容廣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的發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戰國時代人的想觀念,藉由黃帝內經可了解中國古代人的醫學以及對人的身體的認識。皇朝經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會思想以及政治社會上的問題等等。
(三)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虛構之處,但常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觀念等,對於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從世說新語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報刊雜志:為近現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報紙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從不同觀點對此事的了解,娛樂性的報刊則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包括如古代的農民歷、商店的帳簿、土地契約書,以及私人來往的書信等。由於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及想法。
(六)外國人著述類。外國人有關中國歷史的記載中不乏頗有價值者。如《馬可波羅游記》、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朝鮮的《李朝密錄》對研究前清的歷史很有幫助。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國外的交往日益頻繁,外國人關於中國的論述也越來越多,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口述史料
口傳資料是指經歷代口耳傳承得以保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梁啟超曾形象地說:「十口相傳為古」,說明口傳資料同樣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說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證實說口耳相傳的作用與碑文記載具有同樣的價值。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傳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孔子編《春秋》,曾採用不少「所聞」的口傳資料。司馬遷編《史記》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也大量採用了口傳資料。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等,都是利用口傳資料的表現。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無疑以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極為豐富。
多用於現代史的研究,藉由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墓誌、家譜等等。
甲骨和金石銘文類。甲骨文是商周時期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銅器為主。它們都是研究商周時代的珍貴史料,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和《卜辭通纂》總匯了甲骨金文資料。石刻銘文包括石經、造像、墓誌、記事碑等,以記事碑的史料價值為最高,它往往記錄了不見史傳的重要史實。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時基督教由歐洲傳入中國,在長安建寺傳教的情況。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吐蕃贊普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記載了兩族人民的親密關系。
圖像類:如繪畫、壁畫、刺綉圖案等,有助於了解當時人的生活及審美觀等,圖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於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圖
實物類:包括古代建築、傢具、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的生活、及觀念等等。這類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掘的。
風俗類:藉由對於當今流傳風俗文化的觀察,作為討論歷史現像的依據。例如由現今對遺留的民間信仰儀式研究為線索,來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現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來推斷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⑷ 如何查詢手機百度搜索歷史記錄
1、首先打開手機主界面,然後選擇點擊打開「網路」選項,如下圖所示。
⑸ 如何利用文獻檢索查找歷史類文獻
歷史文獻(史部文獻)是文獻的一部分。是關於歷史方面的文字資料、言論資料、實物資料。我們一般把歷史研究中能運用的資料稱作「史料」,而史料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文字史料,如二十五史、甲骨文等。
<2>實物史料,象古跡遺址,古器物等。
<3>口傳史料,象民間流傳的英雄史詩、歷史傳說等。
面對如此浩繁的資料,人們已不在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多了,而稱之為「資料爆炸」或「知識爆炸」或「文獻的海洋」。面對這一汪洋大海,你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能或者不善檢索是絕然不行的。所以文獻檢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史學檢索意識:
①對歷史學科要有學習乃至研究的興趣,否則其它就根本談不上。此點不必多論。
②在合適的時期初步選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檢索、搜集資料,並不斷感到研究的進展,保持旺盛的興趣。否則什麼都收集,什麼都不精不深,慢慢就會勞而無功,進而不果而終。
③要經常密切注意學術動態。平時注意積累,隔一段時間要翻看一下史學刊物,特別是動態刊物,掌握最新動態及研究成果。也免於積的過多。翻檢費時費力,而使興趣下降。
④要養成逛書店的習慣,通過逛書店了解史學著作情況,雖不一定都賣,但翻翻看看,也有益於了解動態。特別是關於史學書目,史學索引,史學動態之書,如有財力,最好買一些,個人用起來方便。
⑤上網瀏覽和檢索。
檢索工具類型:
1、書目,也稱目錄,它是將一批相關的圖書進行著錄並加以系統編排的一種揭示和報道文獻的工具。它們揭示的文獻內容包括書名、作者、卷冊、版本、價格及文獻所屬學科源流等。
2、索引,記錄和指引文獻事項或單元知識,並按一定系統組織起來的一種檢索工具類型。它的異稱很多,有的叫「通檢」,如顧頡剛的《尚書通檢》;有的叫「檢目」、有的叫「韻編」,這是中國式的叫法;還有兩種外文譯音叫法,一叫「引得」,是從英文「index」音譯而來,,二是借用了日文漢字「索引」(讀さくいん),為現在的通行叫法。
3、文摘,對文獻情報的高度濃縮,它是把很多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摘錄,並按照一定的分類法或主題法編排起來的一種檢索工具。
根據課題的要求,進行文獻檢索可分為三個步驟:
一、分析檢索命題
二、選擇檢索方法和檢索工具
(一)追溯法 :以你已經掌握到的某種文獻的作者在文獻末尾所附的參考文獻為線索逐一追蹤查找的方法。
(二)常用法:指的是利用專門的檢索工具來查找文獻的方法。
(三)分段法,也稱循環法:這是追溯法與常用法的綜合,就是先利用檢索工具查得一批文獻資料,再利用這些文獻資料所附的參考文獻追溯查找,並且可以分期、分段地交替進行,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三、確實檢索途徑和檢索標識
中文檢索工具的排檢方式大體有兩大類
一類按漢字字順排列,通常稱為字順法,包托形序法、號碼法和音序法三種。
另一類是按內容編排,稱標題法,包括分類法、主題法、時序法和地序法。
⑹ 歷史檔案資料怎麼查
國家歷史檔案館,圖書館。
⑺ 在哪裡能找到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的詳細資料啊
中國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代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朝代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 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1.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之分,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採納哦
⑻ iPhone使用技巧 Safari怎樣查找歷史記錄
iPhone使用技巧:通過SAfari查找歷史紀錄。
⑼ 如何搜集整理我們身邊的歷史資料
首先要確定搜集資料的時間、地域和內容範圍;
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資料獲取渠道。一是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搜索,三是進行田野和社會調查。
對搜集來的歷史資料,要根據它對學習的重要程度進行篩選、分類、整理,以方便在學習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