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台灣歷史書是怎麼寫清朝

台灣歷史書是怎麼寫清朝

發布時間:2022-07-25 12:44:47

① 關於台灣歷史,很嚴肅,請進來!

台 灣 歷 史

台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在遠古時代,台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台灣遂成海島。

台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沖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台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

現代科學還證明,台灣不僅是東海大陸架的一部分,而台灣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的地塊相同,在地質成分上,是與福建、浙江兩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體。所以,後來有人送給台灣一個雅號——「浮福建」,意思是說,台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從台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台灣。台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台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自有史籍記載以來,台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台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台灣的早期開發,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融匯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後官至都督同知)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使墾荒食力」,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台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台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余眾逃往台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佔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反荷斗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斗爭決心。九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農歷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台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歷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寶島。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台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台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但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歷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台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台灣,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台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台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翌年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從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出現了大陸居民再度大規模移居台灣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較鄭氏父子治台時增加近10倍。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政府陸續在台灣增設行政機構。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台灣建為行省,派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廣招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遷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先後設立撫墾總局、電報總局、鐵路總局、軍械局、通商局、礦油局、伐木局等機構;修築炮台,整頓防務;架設電線,創辦郵電;鋪鐵路,開礦山,造商輪,發展工商業;興建中西學堂,發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設項目,在當時全國尚屬創舉。例如台灣鐵路不但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而且是中國自己集資修成的

清政府治理台灣的200餘年間,台灣的封建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全省各地相繼出現許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與此同時,台灣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剝削的斗爭也不斷高漲,且與大陸人民的反清斗爭遙相呼應。事實表明,凡較大的起義組織幾乎都是從大陸傳入的。如1786年台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就是大陸人民的反清秘密團體「天地會」傳入台灣後,由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庄大田領導的。起義軍眾達十數萬。清政府調動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數省兵力馳台鎮壓,歷時1年2個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前後,台灣天地會、小刀會,又與之呼應,多次起義。

台灣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愛國精神。他們在反抗國內反動統治的同時,為了抵禦外患,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起,台灣和大陸邊沿各省份成為我國反帝斗爭的最前線,直接承擔著中華民族的憂患。在鴉片戰爭期間,台灣同胞動員組織了人數2倍於當地戍兵的抗英民團,並捐資輸銀,共赴國難。他們和官兵一道擊退了入侵的英軍,粉碎了敵人試圖侵佔台灣的陰謀,贏得了抗英斗爭的勝利。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在其《奉逮入都別劉中丞書》中寫道:「台灣擐甲之土,不懈於登陴,好義之民,咸奮於殺敵……卒得保守岩疆,而獲安,未煩內地一珍一矢者,皆賴文武士民之力也」。鴉片戰爭之後,台灣同胞還先後擊退了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紀,日本就曾數次出兵窺伺台灣。19世紀後半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力圖躋身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94年它發動了中日戰爭(甲午之戰),翌年3月攻佔澎湖。腐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台灣從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

日本占據台灣後,在台北設有總督府,作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構。並在各地建立鄉鎮公所,實行警察、保甲制度,對台灣實施殖民統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時,基於發展本國經濟的需要,初時把台灣作為其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使台灣加工工業和交通運輸逐步得到發展。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為配合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又進一步在台灣發展與軍事有關的各類工業,擴大了工業在全島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使台灣開始由傳統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逐步向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的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形態轉變。據統計,抗戰結束前夕,台灣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紀初期的約佔7%上升到約佔18%。與此同時,台灣勞工階級也在此轉變中逐步萌芽發展起來。1920年,台灣約有勞工4萬多人;至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增至8萬餘人;到了1943年,台灣勞工已達20餘萬人。

從1895年台灣淪失,到1945年重新光復的整整半個世紀中,不堪忍受亡國奴生活的台灣同胞,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保疆衛國,光復失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從而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譜寫了光輝而壯麗的篇章。

反對割台議和的斗爭 1895年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人人「痛心疾首」,萬分憤慨。康有為、梁啟超等集十八省舉人千餘人「公車上書」,反對割地求和,主張變法圖強。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台籍進士、舉人,聯名上書清政府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以全台之地使之戰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戰而亡……雖肝膽塗地而無所悔。」清廷各級官吏亦紛紛上書,陳述台灣為中國東南七省藩籬,「今日無台灣,明日即可無南洋;中國雖大,雖一日之間,可以瓜剖立盡」。譚嗣同怒斥清廷「一旦苟以自救」,舉疆土而贈之於人,「其視華人之身家,曾弄具之不若」。台灣紳民電奏清廷:「割地議和,全台震駭。……臣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署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

馬關條約簽訂之次日,全省同胞哭聲震天,悲憤無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反對割台,並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製造局不準停工,稅收全部留作抗擊日寇之用。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紳還試圖以「自主」的辦法抵抗日本的佔領,建立「台灣民主國」,並要請政府台灣巡撫唐景崧任總統。《自主宣言》中稱:「推擁賢者,權攝台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朝,作何辦理。」但隨著唐景崧私自逃回大陸,12天之後,這個「民主國」即告解體。

武裝抗擊日寇佔領 日軍侵佔台灣後,清政府敕令其駐台巡撫唐景崧等官員離台。台灣同胞紛紛拿起武器,自行組織抗日民軍,保衛祖國疆土。他們持續進行了前後長達7年之久的武裝斗爭。

初時,台灣同胞在各地配合一度拒不奉詔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清軍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和台南一帶與日寇拚死搏鬥。他們手拿土槍和長矛,憑血肉之驅,前赴後繼,猛撲敵寇。其中尤以彰化和嘉義保衛戰最為激烈、悲壯,抗日民軍首領徐驤等人、黑旗軍的將領以及劉永福新軍七星隊的大部都壯烈犧牲。一個日本人當時記載道:「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斗。我們的對手非常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藏在村舍里,當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

台南抗敵的最後階段極為艱苦。清政府一再嚴令禁絕大陸各地支援台灣,黑旗軍和民眾軍械糧餉俱絕,隊伍餓極不能起。在此情況下,劉永福堅持抗日5個月後,不得不被迫登輪退返大陸。台南遂於1895年10月20日淪陷。至台南失守時止,台灣軍民總共斃傷敵3.2萬餘人,占日寇侵佔初期兵力的一半以上。

台南失陷後,台灣各地人民繼續堅持武裝抗日。他們在台北的深坑、雲林鐵國山,嘉義台南之間的番仔山、鳳山附近及屏東潮州等山區先後建立抗日據點。抗日民軍隊伍少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人。他們進攻日寇軍營,襲擊日寇官署,抗擊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掃盪,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簡大獅是台北農民抗日武裝的領袖之一。1896年元旦,他率領隊伍同其他民眾武裝一道直襲台北,攻入市區。其後,簡輾轉至廈門。日寇殺其妻以泄憤,並向清政府將他本人索去。簡就義前慷慨陳詞:「我簡大獅,系清國台灣之民。……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應目我為義民。況自台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一人敢出首創義舉,唯我一介小民,猶能取勝眾萬余,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願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

辛亥革命前後的武裝起義 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鎮壓之下,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經歷了一個短暫的低潮時期。1906年以後,在祖國大陸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下,台灣同胞又不斷地舉行愛國武裝起義,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的北埔起義;1912年南投的林圮埔起義;1913年的苗栗起義;

915年台南的西來庵起義等。其中苗栗起義是辛亥革命直接影響下較大的一次愛國抗日斗爭。領導人羅福星是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派赴台灣的人員之一。羅以其家鄉苗栗為據點,建立中國革命黨台灣支部,在台北、基隆、桃園、台南等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籌劃起義。事敗後近千人被捕,20餘人慘遭殺害。羅福星就義前的絕命詩說:「海外煙氛突一島,吾民今日賦同仇,犧牲血肉尋常事,莫怕生平愛自由。……背鄉離井赴瀛州,掃空東庭指顧間,世界腥膻應滌盡,男兒不誤大刀還。彈丸如雨炮如雷,喇叭聲聲戰鼓催,大好頭顱誰取去,何須馬革裹屍回。」西來庵起義是愛國志士八清芳、江定、羅俊等人組織的。他們以台南西來庵等處為據點,訓練骨幹,籌劃起義,號召全省同胞「奮勇爭先,盡忠報國,恢復台灣」。參加者遍及台北、台中、南投、嘉義、屏東等地。因事機為日警獲悉,余、江等率千餘人臨時舉事,血戰七晝夜。起義失敗後八清芳等九百多人被處死刑,被日寇濫殺的群眾竟達數萬人,引起了世界震驚。

「五·四」以後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俄國十月革命和祖國大陸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巨大潮流影響下,台灣同胞進一步掀起了有組織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並和祖國的革命斗爭密切相聯系,成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一環。1920年1月,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留日台灣籍青年學生產上先在東京創立「新民會」,並仿照北京的《新青年》發刊《台灣青年》雜志,進行民族主義思想的啟蒙宣傳。隨後,留日和旅居北京、上海、廣東、廈門、南京等地的台灣籍學生相繼成立「台灣青年會」、「台灣學生聯合會」,「中台同志會」等組織。1921年10月以蔣渭水為主聯合林獻堂等人於台北成立旨在「喚起漢民族自覺、反對日本民族壓迫」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提出「反對民族差別」、「反對奴化教育」,「獲得參政權」等口號。廣東中山大學等校的台籍學生在郭沫若等人影響下,建立「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在該團發表的《告中國同胞書》中呼籲:「勿忘台灣」,「台灣乃中國之台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在這同時,台灣各地農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起來。1928年4月,在大陸的台灣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留學日本的共產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於上海成立了台灣的黨組織,即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台灣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民眾黨亦登上政治舞台。各派政治力量急速組合。台灣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局面。同年底「台灣農民聯合會」領導下的會員達3萬多人。各種工潮此起彼伏,工人的階級意識迅速提高。他們把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民族的階級的利益結合起來,提出了「支持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鮮明的戰鬥口號。

在台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濁水溪上游霧社的高山族同胞,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壓迫,於1930年10月27日舉行武裝暴動。這就是震憾中外的霧社起義。他們在搗毀十幾處日寇警察分所之後,退入深山,同6000多名日本軍警激戰20餘天。許多高山族婦女,為激勵丈夫殺敵而無後顧之憂,集體跳下懸崖。最後高山族同胞彈盡糧絕,起義領袖等自戕以殉。

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猛烈地沖擊著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台灣同胞開始全面大鎮壓,實行白色恐怖。無數台灣同胞、愛國進步人士被囚人鐵牢,慘遭迫害。但是,台灣人民並沒有被法西斯暴行所征服,他們繼續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根據歷史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同胞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會後台灣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所屬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於中國主權之下。台灣全省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祭告祖先,通宵歡飲。台北市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環市大遊行,歡呼回到祖國的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實現民主,建設獨立、自主和富強的新中國;但是依附於美國的國民黨政府卻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內戰。它一方面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解放區,一方面對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瘋狂搜刮、大肆迫害,企圖把中國重新拖回黑暗的世界。這就不能不激怒了全國人民,迫使人民起來與之進行堅決斗爭。1947年2月28日,在全國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台灣全省人民舉行了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武裝起義。「二·二八起義」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深切同情。中共中央給予熱烈支持,指出:「台灣人民的武裝自衛乃是被迫的,是必要的,是正義的,是正確的」;宣布「解放區軍民必定以自己的奮斗來聲援你們,幫助你們。」「二·二八起義」在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雖然失敗了,但它又一次表現了台灣同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1949年10月1日,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新中國宣告誕生。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台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台灣維持偏安局面,使台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② 有哪些書是寫清朝歷史

我是高中生,暑假再度一些清史,比如一些不枯燥的,黎東方(細說清朝),二月河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是一系列的。還有清朝那些事兒,比較無味的有,清實錄康熙|雍正朝實錄等等,下面是借鑒一朋友的我想,就推薦幾本普及書吧:

1、正說清朝十二帝

http://book.sina.com.cn/nzt/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

2、正說清朝十二王

http://book.sina.com.cn/nzt/his/zhengshuoqingchao12wang/

3、正說清朝十二後妃

http://book.sina.com.cn/nzt/his/qingchao12fei/index.shtml

4、正說清朝十二臣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his/qingchaoshierchen/index.shtml

我為何全部推薦中華書局的正說系列呢?因為內容權威可靠,否則不如去看稗官野史了。在讀了這樣的書之後,若還想看看別的書,可以去讀這些書中所提到的或所列舉的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http://..com/q?word=%C7%E5%B3%AF%C0%FA%CA%B7%B5%C4%CA%E9&ct=17&pn=0&tn=ikaslist&rn=10

③ 台灣的教科書是怎麼寫近代史的

這個就想當然了,總是以中國某些變態的想法去揣摩所有的正常人,當然會出問題。自己去網上看看台灣的語文,歷史,或者說叫國學課本和考試,不說一定比我們的語文歷史教育好,但至少還是比較正常的。

④ 簡要編寫台灣歷史大事記(截止於清朝前期)

遠古~16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荷西殖民時期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氏執政時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清政府統治時期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⑤ 台灣清治時期的歷史

主詞條:施琅、澎湖海戰
(1683年)
1683年,清朝政府派鄭成功前部下施琅率領清軍,終於擊潰了鄭克塽,鄭克塽於七月十五日(新歷9月5日)向施琅投降,並於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發易服,「台灣有史以來首次正式被收編為中國的一部分」 。
明鄭政權文武官員、明朝宗室,以及平民百姓計有萬人,全部依「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分別載入中國大陸內地各省墾荒。清朝為示寬大,將鄭克塽移往北京後封公爵為海澄公,並賜旗籍正紅旗漢軍,限制其居住遷徙自由。 主詞條:台灣朱一貴林爽文起義
(1684—1840年)
1684年(康熙23年)4月14日,台灣(時為台廈道台灣府)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三個縣,府治設在今台南市;1718年(康熙57年間),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奉邀隨行,後應漢人拓墾范圍擴張又於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增設彰化縣、淡水廳,雍正5年(1727年)將原隸屬台灣府之澎湖改設為澎湖廳;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宜蘭地區開墾人數之和已達數萬之多,應居民要求故又增設噶瑪蘭廳,之後並重新畫區,1787年(乾隆52年)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
但大體上,清廷的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消極的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並且視情況先鼓勵人民開墾,其後再由官方在隨後設治行政單位,或是依據軍事的需求來調整。此種策略一直到1874年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犯台之後,才有所改變。 (1841年-1868年)
清朝與英國的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九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沒有成功。接著於1854年七月,剛與日本締結親善條約由培理率領的美國東洋艦隊在基隆港停泊約十日間,借口搜尋失蹤水兵,登陸勘查基隆煤礦。培理返國後,提出報告力陳台灣適合作為美國的遠東貿易中繼站,台灣有如圍繞佛羅里達半島和猶加敦半島、制御墨西哥灣的古巴,主張加以佔領。培理的主張雖未實現,但其報告卻引起歐洲各國對台灣的注意。
此後,於1856年十月在廣州發生亞羅號事件,為處理善後,於1858年六月締結《天津條約》。依據《天津條約》,清政府將台灣的淡水 (1862年)、基隆(1863年)、安平、打狗(今日之高雄)均於1864年陸續開放,並且允許傳教士來台傳播基督教。
開港同時,歐美各國商人開始進出通商港口,傳教師也陸續來台,並與居民頻頻發生摩擦與糾紛。自處理1868年英國商人因收集樟腦發生的糾紛以後,清朝官憲在英國艦炮威脅之下,都以委曲求全的方式解決。那時所締結協定的概要是:
1、廢止樟腦官營,容許外國人及其雇員自由買賣,
2、准許外國商人在台灣旅行,
3、賠償過去教會的損失,禁止居民對基督教誹謗,
4、傳教士有權在台灣各地居住與傳教,
5、本地人與外國人的糾紛,應由清朝官憲與英國領事共同裁判等等。
雖是與英國的協定,但也適用於其他列強。這樣一來,各國與清廷所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也一並適用於台灣了。自此台灣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環,由北部淡水及基隆輸出茶與樟腦,由南部安平及打狗輸出砂糖,輸入即以鴉片與雜貨為主。 (1871年-1873年)
日本於明治維新後,於1871年,發生琉球宮古島的居民六十六名漂流至南台灣恆春半島、其中五十四名被高士佛社的排灣族原住民殺害、剩下十二名脫險返國的「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琉球同時受到日本及清朝的保護,日本以「懲辦兇手」為借口,出兵台灣,1874年攻打台灣牡丹社原住民,即「牡丹社事件」。雖原住民打贏,但中、日雙方仍簽訂條約,清朝須負賠償費,日本撤兵。日本政府利用此事件,以及小田縣民遭卑南族洗劫財物事件,使清朝承認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令日本領有琉球的承認,並將勢力擴及台灣。翌年1872年,日本政府設領事進駐福州探窺台灣情形,並暗地裡派遣陸軍少校樺山資紀(後為首任台灣總督。)與在中國留學的水野遵到台,做實地調查。與此同時,以破例年薪一萬二千銀元將美國前駐廈門領事、精通台灣事務的李仙得 (C.W. LeGendre) 聘為外交部顧問,進行向台灣出兵的准備。對李仙得甚至答應將來任命他為台灣總督。
李仙得1867年於廈門領事任內,與南台灣的原住民酋長卓杞篤之間締結有關救助海難的條約。當時在台灣南部海上,美國船之外有多數外國船遇難,遭難者被原住民殺害的事件頻頻發生,但清政府借口原住民與其所居住區域為「化外之民、化外之地」而推諉責任,所以李仙得經過美國政府認可,直接與卓杞篤締結條約。
日本外交大臣副島種臣於1873年三月赴北京交換「日清修好條規」批准書時,為牡丹社事件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清政府以台灣居民系「化外之民」,該地區屬於「教化未及之地」為由,迴避牡丹社事件的責任。受此回應,日本政府即於翌一八七四年四月,任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大隈重信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長、李仙得為事務局二等官,做為出兵台灣的首腦陣容。由西鄉率領日軍,同年五月十七日由長崎出發,二十二日在台灣南部的恆春附近登陸。雖然受到瘟疫與台灣原住民游擊式反抗所困擾,仍於六月成功地佔領「蕃地」。
西鄉等佔領台灣南部期間,日本政府派遣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使,由李仙得陪伴前往中國,重復交涉的結果,於同年十月三十一日締結「北京專約」,清廷以購買日軍所建房舍道路名義付日本五十萬兩銀錢,而日本則答應由台灣撤兵。清政府在條約中稱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並且同意支付受害者遺族慰問金十萬兩白銀。其中保民所指為「日本國小田縣民」,但日本片面解釋為中國政府對琉球屬日的承認。
日本出兵台灣,成為清廷的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到達台灣後的1874年五月二十七日,迅速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兼辦理台灣海防事務大臣」並派遣來台。沈葆楨由船艦兵員隨伴,於同年六月十七日到達台灣,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不過,沈葆楨的任務非要與日本一戰,而是要積極使台灣發展。 沈葆楨到任不足一年,被提升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而離開台灣,以致其改革構想未完全實現,但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丁日昌和沈葆楨一樣是屬於清末改革運動、「洋務運動」的推行者。其施政計劃,包括把沈葆楨的政策推進更上一層外,為強化台灣內部以及與清廷的連系,敷設通信用電線,以及在基隆至恆春之間建設縱貫鐵路等。但是,丁日昌的任期也很短,在任中所實現的主要業績,只有台南與打狗間及台南與安平間、合計九十五公里的通信電報用電線敷設而已。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認為列強對清領土及屬地抱有企圖。日本出兵以後,直接以武力攻台的是法國。法國為著清的藩國越南發生中法戰爭。1884年四月,派艦隊強行進入基隆港,除測量港灣外,並強制購買煤炭。同年八月,又登陸基隆將炮台加以破壞,並在市街遊行威嚇後撤退。其後,又於九月攻擊基隆及淡水、十一月至翌一八八五年二月期間反復地攻擊基隆周圍。法軍一時也曾佔領,但是結果未能完全占據台灣北部,於是將目標轉向防衛較弱的澎湖島,1885年三月底佔領澎湖。及至四月中旬,以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為前提,成立中法兩國停戰協定,解除對台灣海上的封鎖並由澎湖島撤兵。這次法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使清政府認識台灣的重要性,成為台灣清治消極轉變為積極的關鍵。 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於1884年六月授與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巡撫頭銜,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同年七月,劉銘傳到達台灣,因鑒於北部遭受法軍攻擊的情勢,親自駐守台北。劉銘傳就任管轄台灣及福建的福建巡撫時,向朝廷建議台灣與福建分離被採納,1885年十月台灣成為獨立「省」,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省成立後,立即修改行政區劃:台灣省之下,設台東直隸州與管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及南雅廳的台北府,管轄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及埔里社廳的台灣府,管轄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及澎湖縣的台南府等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同時基於台北地主之利益,遷首府為台北。此時重編之行政區域,成為後來日本以及國民黨政權統治時代的基礎。
劉銘傳創設直屬台灣省的三十幾個機構,又把原來的機構加以改組。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徵收稅租的稅厘總局、負責樟腦專賣的腦務總局、徵收茶稅的茶厘總局、負責食鹽生產與征稅的鹽務總局、推行煤炭採掘的煤務局、促進海上運輸與管理的輪船局、推行開拓與開墾的撫墾局、負責公眾衛生與疾病治療的官醫局等等。幾乎所有這些機構,雖然名稱有所改變,都被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繼承下來。 (1886年-1895年)
劉銘傳的改革,系以居民自己負擔為原則,可說是一種「就地取材主義」,並非來自中央投資。當時台灣的財政主要依靠地租,劉銘傳採取清賦措施,向朝廷上奏「三至五年之後,將以台灣之財收自給自足」雲。劉銘傳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設清賦總局於台北,三個月內完成居民的人口調查,並進行兼具治安目的的「保甲」編制。保甲制度即是,以「甲」為單位,將居民置於連坐制之下加以管理,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甲有甲長、保即設保正。人口調查完成後,隨即著手土地的調查,確定土地及田的所有者,摘發漏稅的「隱田」,並確定其所有權人。這樣一來,地租收入一舉由不到五十萬兩增至六七‧五萬兩,但清賦事業做得不徹底。但所做的台灣人口調查與土地調查,成為日殖時代的人口調查及土地調查的基礎。
鐵路事業方面,當初雖然計劃從基隆至台南敷設縱貫鐵路,但因為資金不足及劉銘傳離職,故僅敷設基隆到台北約三十二公里,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又完成到新竹約六十七公里。
劉銘傳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告病辭官回鄉。繼任的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基於地方財政問題,因而未能承繼劉銘傳之改革事業,其改革事業遂中途而廢。而後,於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邵友濂離職,代之由唐景嵩就任福建台灣巡撫。
台灣建省還不到十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勃興中的日本,進入台灣日治時期。

⑥ 有哪些關於清朝正史的書能讓人更直接的了解大清朝。

1、《清史十六講》。《清史十六講》是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鍾翰。本書主要是從王鍾翰先生論著中選出十六篇代表性作品。

2、《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實錄》系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匯編。

3,《清史稿》,《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

4,《清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是2008年6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陽。

5,《正說清朝十二帝》,是200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崇年。

(6)台灣歷史書是怎麼寫清朝擴展閱讀:

1、《清史十六講》,王鍾翰先生是著名的清史和滿族史研究專家,很多文章發前人所未發,對清史滿族史研究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清史十六講》從王鍾翰先生論著中選出十六篇代表性作品,大致包含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歷史人物研究方面,如《論袁崇煥與皇太極》《柳如是與錢謙益降清問題》;滿族史研究方面,如《釋瑪法》《釋阿其那與塞斯黑》等;清代官制方面,如《清代官制簡述》《談軍機處》等。

2,《清實錄》是清代歷朝官修史料的匯編,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及自然現象等眾多方面,是研究清代歷史必須憑借的重要文獻。

由於歷史的原因《清實錄》存有多個版本,而且各版本在不同程度上有過明顯被篡改的痕跡,對照各版本對同一事件不同的記述有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了解清代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後世當權者對待某些具體歷史事件的真實態度。

3,《清史稿》編寫的體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創新。如本紀部分不僅逐年記載了皇帝的軍國大事,而且在前代遜君還健在、無謚可稱時,創了「宣統紀」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記錄天文、選舉、藝文、食貨及皇子、封臣等各方面活動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軍機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

4,《清朝的皇帝》是高陽的作品,勾輯了愛新覺羅的祖先及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等清朝歷代天子的相關史實。

5,《正說清朝十二帝》該書講述了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為中華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

敘述了二百多年間,從努爾哈赤到溥儀。無論是英明的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正說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說一個王朝的興衰沒落,正說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

⑦ 台灣歷史教科書

推一下樓上

台灣的教科書很少受政治意識型態干擾
台灣的學術界在這方面是有一定的權威的
基本上,誰執政對教科書都沒有太大影響

台灣歷史其實還是有蠻多故事可以講的
因為過去台灣課本幾乎避談台灣本土的歷史,在近一二十年才慢慢修正回來

⑧ 我想知道關於清朝的歷史知識有沒有什麼寫得很系統的書介紹一本給我

推薦《清史稿》,《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其實整個編纂工作大部已經完成,只是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真正的《清史》的編纂於2004年才全面啟動,也不知道編纂好了沒有

⑨ 簡要介紹明朝、清朝前期的台灣的歷史變遷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後官至都督同知)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使墾荒食力」,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台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台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余眾逃往台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佔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反荷斗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斗爭決心。九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農歷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台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歷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寶島。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台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台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但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歷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台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台灣,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台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台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翌年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從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出現了大陸居民再度大規模移居台灣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較鄭氏父子治台時增加近10倍。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政府陸續在台灣增設行政機構。

閱讀全文

與台灣歷史書是怎麼寫清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