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介紹下銀河系
銀河系
我們地球和太陽所在的恆星系統,是一個普通的星系,因其投影在天球上的乳白亮帶——銀河而得名。銀河系是一個透鏡形的系統,直徑約為25千秒差距,厚約為1~2千秒差距。它的主體稱為銀盤。高光度星、銀河星團和銀河星雲組成旋渦結構迭加在銀盤上。銀河系中心為一大質量核球,長軸長4~5千秒差距,厚4千秒差距。銀河系為直徑約30千秒差距的銀暈籠罩。銀暈中最亮的成員是球狀星團。銀河系的質量為1.4×1011太陽質量,其中恆星約佔90%,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物質約佔10%。 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在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處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以每秒250公里速度繞銀心運轉,2.5億年轉一周。太陽附近物質(恆 星和星際物質)的總密度約為0.13太陽質量/秒差距3或 8.8×10-24克/厘米3。銀河系是一個Sb或Sc型旋渦星系, 擁有一、二千億顆恆星,為本星系群中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它的視絕對星等為Mv=-20.5。它以 1010年 的時間尺度演化。
研究簡史 十八世紀中葉人們已意識到,除行星、 月球等太陽系天體外,滿天星斗都是遠方的「太陽」。 賴特、康德和朗伯特最先認為,很可能是全部恆星集合 成了一個空間上有限的巨大系統。
第一個通過觀測研究恆星系統本原的是F.W.赫歇耳。 他用自己磨製的反射望遠鏡,計數了若干天區內的恆星。 1785年,他根據恆星計數的統計研究,繪制了一幅扁而 平、輪廓參差、太陽居其中心的銀河系結構圖。他用50 厘米和120厘米口徑望遠鏡觀測,發現望遠鏡貫穿本領增 加時,觀察到的暗星也增多,但是仍然看不到銀河系的邊緣。F.W.赫歇耳意識到,銀河系遠比他最初估計的為大。F.W.赫歇耳死後,其子J.F.赫歇耳繼承父業,將恆星計數工作范圍擴展到南半天。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測定恆星的距離,並編制全天星圖。1906年,卡普坦為了重新研究恆星世界的結構,提出了「選擇星區」計劃,後 人稱為「卡普坦選區」。他於1922年得出與F.W.赫歇耳的類似的模型,也是一個扁平系統,太陽居中,中心的恆星密集,邊緣稀疏。沙普利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探討銀河系的大小和形狀。他利用1908~1912年勒維特發現的麥哲倫雲中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了當時已發現有造父變星的球狀星團的距離。在假設沒有明顯星際消光的前提下,於1918年建立了銀河系透鏡形模型,太陽不在中心。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認。由於未計入星際消光效應,沙普利把銀河系估計過大。到1930年,特朗普勒證實星際物質存在後,這一偏差才得到糾正。
組成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恆星內。1905年,赫茨普龍發現恆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1913年,赫羅圖 問世後,按照光譜型和光度兩個參量,得知除主序星外,還有超巨星、巨星、亞巨星、亞矮星和白矮星五個分支。 1944年,巴德通過仙女星系的觀測,判明恆星可劃分為 星族Ⅰ和星族Ⅱ兩種不同的星族。星族Ⅰ是年輕而富金 屬的天體,分布在旋臂上,與星際物質成協。星族Ⅱ是 年老而貧金屬的天體,沒有向銀道面集聚的趨向。1957年,根據金屬含量、年齡、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徵,進而 將兩個星族細分為中介星族Ⅰ、旋臂星族(極端星族Ⅰ)、 盤星族、中介星族Ⅱ和暈星族(極端星族Ⅱ)。
恆星成雙、成群和成團是普遍現象。在太陽附近25 秒差距以內,以單星形式存在的恆星不到總數之半。迄 今已觀測到球狀星團132個,銀河星團1,000多個,還有為 數不少的星協。據統計推論,應當有18,000個銀河星團 和500個球狀星團。二十世紀初,巴納德用照相觀測,發現了大量的亮星雲和暗星雲。1904年,恆星光譜中電離 鈣譜線的發現,揭示出星際物質的存在。隨後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證認出星雲中的氣體和塵埃成分。近年來通 過紅外波段的探測發現在暗星雲密集區有正在形成的恆 星。射電天文學誕生後,利用中性氫21厘 米譜線勾畫出銀河系旋渦結構。根據電離氫區的描繪, 發現太陽附近有三條旋臂:人馬臂、獵戶臂和英仙臂;太陽位於獵戶臂的內側。此外,在銀心方向還發現了一條3千秒差距臂。旋臂間的距離約1.6千秒差距。1963年,用 射電天文方法觀測到星際分子OH,這是自從1937~1941年間,在光學波段證認出星際分子CH、CN和CH+以來的重 大突破。到1979年底,發現的星際分子已超過50種。
結構 銀河系的總體結構是:銀河系物質的主要部分組成一個薄薄的圓盤,叫做銀盤,銀盤中心隆起的近 似於球形的部分叫核球。在核球區域恆星高度密集,其中心有一個很小的緻密區,稱銀核。銀盤外面是一個范圍更大、近於球狀分布的系統,其中物質密度比銀盤中低得多,叫作銀暈。銀暈外面還有銀冕,它的物質分布 大致也呈球形。有關銀河系的細節見銀河系結構。
起源和演化 銀河系的起源這一重大課題目前還了解得很差。這不僅要研究一般星系的起源和演化,還必 須研究宇宙學。按大爆炸宇宙學假說,我們觀測到的全部星系都是1010年前高密態原始物質因密度發生起伏,出 現引力不穩定和不斷膨脹,逐步形成原星系,並演化為 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團的。而穩恆態宇宙模型假說則 認為,星系是在高密態的原星系核心區連續形成的。
銀河系演化的研究近年來才有一些成就。關於太陽附近老年恆星空間運動的資料表明,在原銀河星雲的坍縮過程中,最早誕生的是暈星族,它們的年齡是100多億年,化學成分是氫約佔73%,氦約佔27%。而大部分氣體物質集聚為銀盤,並隨後形成盤星族。近年還從恆星的形成和演化、元素的豐度的變遷、銀核的活動及其在演化中的地位等角度探討銀河系的整體演化。六十年代 發展起來的密度波理論,很好地說明了銀河系旋渦結構的整體結構及其長期的維持機制。
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
由恆星和星系物質組成的巨大的、盤狀系統,太陽是該系統中的一員。銀河系中的眾多繁星的光形成了銀河,成為環繞夜空的外形不規則的發光帶。這條星光帶大體上位於銀盤平面上。銀河系是構成宇宙的億萬個星系中的一個。它擁有幾百億顆恆星和相當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銀河系是星系類型中的旋渦星系一類的典型。它的核心周圍是一個巨大的中央核球,並有纏繞著它的旋臂。這些彎曲的旋臂使銀河系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一個龐大的車輪。旋臂均勻沉陷在銀盤中。銀盤是銀河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直徑約70000光年。銀核為星際塵埃粒子屏蔽,它們吸收銀核輻射中的可見光和紫外光。但科學家可以在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的波段,記錄並研究銀核區發出的輻射。特別是紅外輻射和X射線中的強發射,表明存在著高速運動的電離氣體雲。現在多認為,這種氣體雲在環繞一個大質量天體運轉,很可能是一個質量約為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科學家已確認,中央核球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老年恆星和老年星團。旋臂的成分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類天體。旋臂中的天體屬於十分年輕的亮星和疏散星團。此外,在旋臂區域內是星際氣體和塵埃粒子的最高度集聚區,所以那裡也是新的恆星形成的最適合的所在。太陽位於這些旋臂中的一條,即獵戶臂的內側邊緣附近,距銀河系中心約為銀河系半徑的三分之二距離處。銀核位於人馬座天區方向,和太陽的距離約為23000光年。銀盤的上和下為一球形區域(稱為球狀成分),其中充斥著球狀星團和其他年齡很大的天體。例如貧重元素的矮星。銀河系的外圍一直到可見的邊緣,為一個巨大的大質量銀暈。它的成分、形狀和延伸大小尚不十分清楚。整體銀河系統繞銀心自轉,但不同組成部分的天體並不以相同的速度公轉。距銀心遠的天體比距銀心近的天體速度慢。距銀心相當遠的太陽以一個近似圓形公轉軌道繞銀心的運動,速度估計為225公里/秒。由於太陽的公轉速度較慢,它繞銀心公轉一周約須2億年。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處於銀河系中,在地球上看銀河會發現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這就是銀河系主體在天球上的投影。中國古代又稱為銀漢。在北半天,銀河從天鷹座先向西北,經過天箭座、狐狸座、天鵝座、仙王座、仙後座,再折向東南,穿過英仙座、御夫座、金牛座、雙子座、獵戶座、縱貫天球赤道上的麒麟座,進入南半天的大犬座、船尾座、船帆座,又折向西北,橫過船底座、南十字座、半人馬座、圓規座、矩尺座、天蠍座、人馬座和盾牌座。銀河經過23個星座,周天一圈後又回到天鷹座。用望遠鏡觀察,可以看見銀河是由為數眾多的恆星和星雲組成的。星雲有亮有暗。亮星雲密集處使銀河增亮,例如,盾牌座、人馬座一帶的亮區。暗星雲則表現為銀河上的暗區,例如,天鷹座以南的「大分叉」和南十字座附近的「煤袋」。銀河在星空勾畫出輪廓不很規則、寬窄不很一致的帶,叫作銀道帶。銀道帶最寬處達30°,最窄處也超過10°。
Ⅱ 千億星辰的銀河系歷史年表:(取自官網)
公元2578年 ,行星的殖民地爆發叛亂,第一次星球大戰爆發。
公元2585年 ,奪取地球政權的凱隆宣布地球帝制,國號地球帝國。
公元2600年 ,地球帝國始皇帝凱隆宣布廢除公元紀元,同年稱宇宙歷元年。
宇宙歷220年,看到格羅佛將軍勢不可當的剿滅割據軍閥,開拓者聯盟聯合伊斯集團於起義星宣布獨立。常年的准備後,開拓者聯盟終於點燃第二次星球大戰的戰火。
宇宙歷230年,第二次星球大戰結束,袁鎧於獵戶座旋臂建立聯合地球政府
宇宙歷231年,開拓者聯盟內戰爆發。
宇宙歷236年,開拓者聯盟內戰結束,交戰三方簽署停戰協議。開拓者聯盟獲得人馬座旋臂統治權,安圖帝國於英仙座旋臂建國,印加教團則獲得了三千秒差距臂。
宇宙歷237年,三千秒差距臂投機資本伊斯財團向印加教團政府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建立伊斯財團政府。
宇宙歷299年,第一次阿拉斯卡對銀河系的入侵開始。
宇宙歷301年,開拓者聯盟擊退人馬座懸臂阿拉斯卡入侵艦隊,聯合地球擊敗獵戶座旋臂阿拉斯卡入侵艦隊,安圖帝國殲滅英仙座旋臂阿拉斯卡入侵艦隊。
宇宙歷302年,伊斯政府擊退三千秒差距臂阿拉斯卡入侵艦隊。
宇宙歷303年,銀河系今後的歷史由你譜寫。
Ⅲ 有關銀河系的資料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銀河系約有2000多億個恆星。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於據銀河中心3.3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心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宣臂組成。太陽系位於其中一個旋臂(獵戶座臂),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周需要2.5億萬年)。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從遠處看,銀河系像一個體育鍛煉用的大鐵餅,大鐵餅的直徑有10萬光年,相當於9460800000萬萬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3000~6500光年。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3萬光年。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製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佔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200億年前。
Ⅳ 銀河系有多大
銀河系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系,它比普通的星系稍微大一些,直徑大約為十萬光年。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星。其中,大約400億顆星集中在中央的核球(Bulge)上,四周纏繞著四隻旋臂,由氣體和塵埃物質混雜的區域。核球的直徑為3000光年,呈橢球形,由年齡超過100億年的老年星球構成。銀河系的歷史已經有150億年。
Ⅳ 銀河系是什麼
銀河是一個星系,它比普通的星系稍微大一些,直徑大約為十萬光年。銀河系中至少有2000億顆星。其中,大約400億顆星集中在中央的核球(Bulge)上,四周纏繞著四隻旋臂,由氣體和塵埃物質混雜的區域。核球的直徑為3000光年,呈橢球形,由年齡超過100億年的老年星球構成。銀河系的歷史已經有150億光年。
銀河系的外形象一個中間厚,邊緣薄的扁平盤狀體。圓盤部分稱為銀盤(Disk),
直徑為10萬光年,由年齡不滿100億年且重金屬含量較高的星球組成。銀河系的主要物質都密集在這個盤狀結構里。銀盤是銀河系的主體,其直徑約8萬光年,中央厚約1萬光年,邊緣厚約3000~6000光年。
銀盤外是由稀疏的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一個球狀體,包圍著銀盤,這個球狀體稱為銀暈(Halo),銀暈的直徑約10萬光年。銀暈的外側沒有任何能用可見光看到的天體,因此被稱為暗暈。
銀河系的總質量相當於1400億個太陽的質量,其中恆星的質量約占總質量的90%,星際物質約佔10%。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隻旋臂上,距離銀河系的中心大約26,000光年。
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恆星系統(或星系)。
它在天球上的投影稱銀河,故名。包括一、
二千億顆的恆星和大量的星雲,還有大量的
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總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1400億倍,其中的5-10%為氣體和塵埃。大
多數恆星集中在一個鐵餅狀的扁球內。扁球體
的中部叫「核球」。核球的中部叫「銀核」,核
球的四周叫「銀盤」。扁球體的赤道直徑約為32
光年,核球厚度約為1.3萬光年。銀河是一個旋渦
星系,由兩個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
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
太陽距銀心約為3.3萬光年,以250公里/秒的速度
和2.5億年為周期繞轉銀河系的中心。
如果我們用肉眼粗掃一下天空,好像我們看到了天空中所有的星星。沒有什麼地方的星星看上去特別密,也沒
有什麼地方的星星看上去特別稀。由此我們可得出結論,對我們而言,星星在各方位是平均分布的,而且,如果星
星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構成具有一定形狀的集合體,那麼此形狀一定是球形。顯然,所有大的天體都近似為球體,為
什麼不能把整個銀河系看作是一個球體呢?
當然,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僅有6000顆,這些星星大都是離我們相當近的。如果我們使用望遠鏡會發現什麼
呢?答案是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星星,而且它們好像也是均勻地分布在天空中的——除了銀河。用肉眼觀察,銀河是
一條弱光帶(如今,如果我們居住在城市裡,就很難看到銀河了,這是因為天空被人工照明映亮了)。它看上去是
淡乳白色。事實上,有一個關於它的神話故事:從前,宙斯的妻子赫拉正在給嬰兒哺乳時,她的乳汁流入了天空就
形成了這條弱光帶。希臘人把它稱為galaxias kyklos (銀環),羅馬人稱之為via lactea(銀河),由此我們就
得到了它的英文名稱。
但是,真正的銀河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考慮神話故事,那麼我們可以首先想到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大
約於公元前440 年,他提出銀河實際上由大量的星星組成,這些星星無法被單個分辨開。但是它們聚集起來發出柔
和的光。雖然這個觀點沒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它恰恰是完全正確的。就在1609年,伽利略把第一架望遠鏡對准天
空並發現銀河容納了極大數量的星星時,這個理論被證實了。
「極大數量」是指多少?人們看夜空時的第一印象是星星是數不清的,它們太多了以至於無法計算。但我已提
過幾次,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的總數僅僅大約為6000顆,通過望遠鏡看到的星星的數目就大得多了。那就意味著
它們是數不清的嗎?
在銀河方向的星星非常密,但在其他方向上星星就相對稀少了,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形成球狀結構的星體的
整體概念。如果是那樣,各個方向上的星星數目與銀河方向上的星星數目應該一樣多,而且,隨著較近的星星以弱
光為背景而閃爍著(沒有現在壯觀),整個天空將被照亮。
那麼,我們必須假設,星星存在於非球狀的大星團中,且在銀河方向上比在其他方向上延伸得更遠。既然是這
樣,那麼銀河顯示出星星都聚集成透鏡形或漢堡包形。這種透鏡形的星團被稱為銀河系(來自銀河的希臘語釋義),
同時由於我們看到的環繞天空的暗光帶的原因,銀河這個名字被保留下來了。
第一個提出星星存在於掩光星系中的人是掩光天文學家托馬斯。賴特。他於1750年提出該建議,但他的想法好
像很混亂和不可理解,以至於開始時很少有人注意他。當然,即使銀河系是透鏡形的,它也可以永遠在長徑方向上
延伸。盡管在銀河的外面只看到比較少的星星,但在銀河內部卻存在著無數的星星。
為了說明問題,威廉。赫歇耳統計了一下星星的數目。自然,在一定時間內,指望數清所有的星星是不可能的。
赫歇耳選擇了683 個小區域,它們均勻地分布在天空中,然後統計每一區域里用望遠鏡看到的星星。用這種方
法,他得到了我們現在稱為天空中的「假想的民意測驗」的星星數目。這是第一個把統計學應用於天文學的例子。
赫歇耳認為每個區域里的星星的數量與它接近銀河的程度有關。在所有方向上,星星數目隨趨近銀河程度的增
加而穩步地增長。從他統計的星星數目上看,可以估算出銀河系的星星的數目以及銀河系可能有多大。1785年,他
宣布了結果,並提出銀河系的長徑大約是太陽到天狼星的距離的800 倍,短徑是此距離的150 倍。半個世紀後,天
狼星的實際距離被算出來了,可得出赫歇耳認為的銀河系的長徑是8000光年,短徑為1500光年。同時,他算出銀河
系內有80億顆星。雖然這是個巨大的數目,但不是不可數的。
在近兩個世紀內,天文學家用比赫歇耳所能用的好得多的儀器和技術探索了銀河系,如今了解到銀河系比赫歇
耳所料想的要大得多。在長徑方向上至少延伸出10萬光年,可能擁有2000億顆星。不過可以說,我們確認了銀河系
以及星星不是無數的而是可計算的,這是赫歇耳的功勞
Ⅵ 銀河系有多大
直徑為10萬光年,包含約2000億顆恆星
銀河系(Galaxy)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製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佔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 ...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恆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在銀河系裡大多數的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裡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恆星內 。恆星的種類繁多。按照恆星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徵,恆星可以分為5個星族。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恆星主要分布在銀盤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恆星則主要分布在銀暈里。恆星常聚集成團。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裡已發現了1000多個星團。銀河系裡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布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雲,有的則散布在星際空間。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CO、H2O等 。分子雲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場所。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發出很強的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輻射。其性質尚不清楚,那裡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幾千萬倍。對於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並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應可觀測到一個尺度很小的發出射電輻射的源,並且這種輻射的性質應與人們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觀測到的輻射性質一樣。三年以後,這樣的一個源果然被發現了,這就是人馬A。
人馬A有極小的尺度,只相當於普通恆星的大小,發出的射電輻射強度為2*10(34次方)爾格/秒,它位於銀河系動力學中心的0.2光年之內。它的周圍有速度高達300公里/秒的運動電離氣體,也有很強的紅外輻射源。已知所有的恆星級天體的活動都無法解釋人馬A的奇異特性。因此,人馬A似乎是大質量黑洞的最佳候選者。但是由於目前對大質量的黑洞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所以天文學家們謹慎地避免用結論性的語言提到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包含兩千億顆星體,其中恆星大約一千多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螺旋狀星系,它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銀盤,中央突起的銀心和暈輪部分。
Ⅶ 銀河系還能存在多少年
就目前的科學理論推演,大約150億年。 銀河是一個星系,它比普通的星系稍微大一些,直徑大約為十萬光年。銀河系中至少有2000億顆星。其中,大約400億顆星集中在中央的核球(Bulge) 上,四周纏繞著四隻旋臂,由氣體和塵埃物質混雜的區域。核球的直徑為3000光年,呈橢球形,由年齡超過100億年的老年星球構成。銀河系的歷史已經有 150億年。
Ⅷ 銀河系有多大
銀河系(the Milky Way 或Galaxy)是太陽系所在的恆星系統,包括一千二百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直徑約為100,000多光年,中心厚度約為12,000光年,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於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000光年。
銀河系英文名稱為 The Milky Way galaxy 或The Milky Way system[1]。 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系位於
銀河系(19張)距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星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比較大的旋臂有4條,但最近研究表明主要的旋臂只有兩條,另兩條都未發育完全)有9460800000億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 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支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4萬光年,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周約需要2.5億年)。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 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製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 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銀河系
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 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銀河系結構圖
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佔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137億年前。另一說法,銀河直徑約為8萬光年。
Ⅸ 你知道銀河系的年齡究竟有多大嗎
銀河系早在大爆炸時就已誕生,有一百多億年的歷史,通過觀測數據,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銀河系現在的恆星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核心的 "人馬座A "黑洞已經很久沒有進食了,正處於休眠狀態,老恆星正在崛起,這些都是星系走向衰老的標志。在未來的40億年裡,要把銀河系與最大的星系團合並成 "仙女",變成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兩個核心黑洞會碰撞融合,它們的能量會刺激星系區內的恆星和星雲的誕生,加速其誕生,為新的星系注入新鮮血液,星系的合並將持續數十億甚至數十億年。
人類是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 如同一道閃電劃過天際! 從哲學上看,肯定有,從物理學上看,沒有,對於人類來說,無所謂,反正開始不會有人類,結束也不會有人類,人類的歷史只有幾萬年,一億年也就那麼幾個,幾萬年早就忽略了。你說它將在30億年後與仙女座合並,那是什麼意思?是結束還是重生?當所有的恆星都被吞噬或溶解的時候,是結束還是重生?它的中心沒有時間或空間,只是可見宇宙中的一個裂縫,所以解釋它的結束或重生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