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三國演義已有多久的歷史了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
是一部包含著豐富的智慧和謀略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的文學地位。
《三國演義》的社會價值:
它的社會價值遠超過它的文學價值。就文學水平而言,它的人物塑造能力也是一流的
㈡ 請問三國演義是多少年的歷史
這個問題我們直接從《三國演義》的文字中可以查到:
起始時間在其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出現在書中的第一個明確時間是:「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查下來,「建寧」是東漢皇帝漢靈帝劉宏的年號,建寧二年就是公元169年。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整個三國演義小說的初始時間。
(備註:正統意義上的三國史起始時間應該是公元184年,即漢靈帝光和七年的黃巾大起義,但在這里我們還是以小說文字來為准)。
結尾時間在其最後一回第120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里寫到:「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書里雖然沒有寫出晉滅吳的統一戰爭結束的具體的司馬炎年號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從正史中查到,晉滅吳戰爭結束的時間是在公元280年(太康元年)的三月。三國演義小說一般就是以此為最終結尾。
當然,書里繼續還寫了三個末代君主去世的年份,分別是「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魏主曹奐亡於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吳主孫皓亡於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皆善終」。這種屬於交待後話,不算演義的故事本體了。
所以綜上所述,三國演義小說從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四月開始寫,一直寫到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晉滅吳統一天下結束,前後時間大約是111年的歷史。
㈢ 三國演義距今有多少年了
三國,公元190——280年。
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以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混戰,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勢在逐漸形成。公元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國,出現了晉、吳南北對立的形勢。至280年晉滅吳,最後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中國再次統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
㈣ 三國演義這本書,究竟寫了多少年的歷史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起到公元280年(王濬樓船破吳)共計97年
1、184-189 黃巾之亂,亂世開始形成
2、190-193 董卓亂政,群雄討伐無果,卓死於呂布之手
3、193-199 群雄混戰,各勢力競相兼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逐漸強大;孫策占據江東,墊定東吳基業。
4、200-207 官渡之戰,曹操終於與袁紹發生火並,剛愎自用的袁紹為精明干練的曹操所破,曹操統一北方
5、208-210 赤壁之戰,不可一世的曹操為孫劉聯軍所破,從華容小道狼狽逃走。
6、211-219 三足鼎立,赤壁之戰後,曹操無力南征;孫權為荊州與劉備鬧得不可開交;劉備則一舉奪取西川和漢中,三足鼎立的形勢逐漸形成。
7、220-280 三分天下
220 曹操逝世,曹丕篡漢,改國號魏,是為魏。
221 劉備在群臣勸說下登基,國號漢,史稱蜀漢,是為漢昭烈帝
同年,為給關羽、張飛報仇、不顧眾人反對,興兵伐吳,為陸遜擊敗
223 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劉禪即位,是為後主
223-234 諸葛亮「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九伐中原」,鞠躬盡瘁。
228 孫權稱帝,國號吳,是為吳大帝
234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
十年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控曹魏政權
263 鄧艾、鍾會伐蜀,鄧艾偷渡劍閣,襲取成都,劉禪投降,蜀亡
265 司馬炎代魏,改國號晉,是為晉武帝,魏亡
280 王濬樓船破吳,孫皓投降,吳亡,三國時代結束
㈤ 三國時期多少年
60年,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曹魏政權正式成立,到公元280東吳孫皓投降。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漢祚,史稱蜀漢。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5)三國演義已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劉備乘勢占據荊州 ,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三國正式開始。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 ,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222年,被陸遜敗於夷陵, 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於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 ,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東吳孫權重新聯盟,並致力恢復國內生產。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 ,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㈥ 三國一共有多少年歷史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由於戰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展。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一般認為有184年東漢黃巾之亂開始。這源自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天下分裂。其他觀點還有: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開始,這時東漢朝廷已經崩潰;208年赤壁之戰後開始,這時三國鼎立形成雛型。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這段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詳,成為電視、電影或游戲題材之一。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