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恩格斯簡介:揭秘恩格斯的貢獻有哪些
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和馬克思是同窗好友,二人經常促膝長談,二人討論問題的意見都是一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具有著偉大的歷史功績。恩格斯和馬克思用科學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
也向全國無產者指出了無產者的任務、使命就是要與資本主義進行革命斗爭。他號召無產階級人民拿起武器,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恩格斯的貢獻主要在於他的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這些方面恩格斯做出了卓越貢獻。恩格斯和馬克思也提到關於戰爭、軍事的學說。
恩格斯十分的重視共產主義的革命活動,在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便自己承擔起了工人的領導工作,他便用信件、文章和一些私人的聯系方式進行指導。
之後72歲的恩格斯參加了第三次無產階級代表大會,台下代表們都以熱烈的掌聲對恩格斯表示致敬。恩格斯時刻提醒著無產階級對政治改變不能有過高的估計,1895年恩格斯病逝。根據他的遺願,骨灰撒在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中。
恩格斯一生都在為無產階級的利益鞠躬盡瘁,他用自己畢生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理論。同時,他勇於創新和為人奉獻的精神,是後人的榜樣和楷模。
恩格斯簡介:
恩格斯出生於德國巴門市,他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恩格斯的爺爺是市政顧問,媽媽是校長的女兒,父親是工廠主,從小到大恩格斯受的都是宗教教育。
恩格斯小的時候過的是無憂無慮的,中學雖然是在當地理科學校上的,但他特別喜歡文學。恩格斯認真的學習做生意的知識,做到了精通商業事務,但他最大的興趣是寫詩。
❷ 恩格斯在哪裡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即在哪裡開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❸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4頁
❹ 介紹一下恩格斯的生平
恩格斯生平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0月,經馬克思提議,他當選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任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的通迅書記和總委員會財務委員。巴黎公社期間,他和馬克思一起組織聲援公社的活動。1871年9月舉行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工人階級必須參加階級斗爭並建立同一切舊政黨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獨立政黨。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海牙大會後,他寫了《論權威》、《社會主義民主同盟與國際工人協會》(與馬克思合寫)等論著,從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集團的無政府主義和分裂主義,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系。
國際工人協會解散以後,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在各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政黨而努力。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網路全書。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際工人運動進一步向橫廣的方面發展,擴展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大陸。年邁的恩格斯密切注視著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地的發展,廣泛了解各國的歷史和現狀,與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運動活動家保持經常的聯系,不時地向他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明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主義政黨或個人都曾向恩格斯徵求意見,請求指示。恩格斯反復教導各國社會主義者要從本國的條件出發,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獨立地決定本國革命的方針和策略。他說:"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系"的原則。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強調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等的關系,由各國黨和無產階級因地制宜地決定本國的革命策略,反對任何一個黨代表歐洲無產階級講話,不承認哪個黨享有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長子權",反對任何一個黨的領導人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發號施令。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在哲學發展史上引起的劃時代的意義,對唯物主義哲學及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發揮。他的許多書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重大的補充和闡發。在出版和再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時,恩格斯根據八十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現象,如壟斷的出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討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恩格斯還寫了《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史、為馬克思及其戰友作傳的文章。此外,他還就宗教、婦女、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❺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就從哪裡開始,歷史和邏輯必須統一。」 什麼意思呀
邏輯的東西與客觀現實發展的歷史過程是統一的。歷史的起點同時也是邏輯的起點,事物的實際歷史發展從哪裡開始,人們考察事物的邏輯思維也就應當從哪裡開始。
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事一切學術研究的基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活的靈魂這在理論上是眾所周知的,也是我們應該掌握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所謂歷史的方法,也就是敘述的方法,邏輯的方法即分析的方法。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就是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剝除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表面現象,揭示其本質規定性,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真諦。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最早是由黑格爾提出的。黑格爾認為,歷史上先後出現的概念、原理的次序就是理念中范疇、理論的邏輯次序。他說: 「哲學體系在歷史中的次序同觀念的邏輯規定在推演中的次序是一樣的。」 由於黑格爾的學說是建立在「絕對理念」基礎上的,因而他所說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缺陷以至於致命的錯誤。他認為概念范疇的邏輯體系包含於絕對理念之中, 在自然界之先, 歷史發展是邏輯理念的顯現, 因而往往採用先驗的邏輯次序去剪裁歷史。
真正科學論述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是恩格斯,最初他只是將該方法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作為重點論述。他說: 「對經濟學的批判, 即使按照已經得到的方法也可以採用兩種方式:按照歷史或按照邏輯。既然在歷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獻的反映上一樣, 整個說來, 發展也是從最簡單的關系進到比較復雜的關系, 那麼, 政治經濟學文獻的歷史發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線索,而且整個說來, 經濟范疇出現的順序同它們在邏輯發展中的順序也是一樣的。」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經黑格爾初創後再經馬克思恩格斯予以唯物主義的改造而完善。邏輯是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在研究教育史的過程中既要遵從歷史的客觀進程,又要善於對歷史事實作符合邏輯的理論提升。
❻ 恩格斯是哪國人
恩格斯(1820-1895) 德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者。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❼ 恩格斯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即在哪裡開始
那是什麼意思
邏輯等同與歷史嗎?
❽ 恩格斯生平簡介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於德意志萊茵省工業城市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恩格斯少年時就學於巴門市立學校。
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 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母親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歷史。
1837年9月其父堅持要他輟學經商(恩格斯當時正在讀中學)。1年後到不來梅一家商行當辦事員。
當時德國正面臨民族統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務,恩格斯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吸引,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聯系。
1839年春,在該派機關刊物《德意志電訊》發表《烏培河谷來信》,揭露封建專制制度和宗教虔誠主義的黑暗,傾注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恩格斯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8)歷史從哪裡開始恩格斯擴展閱讀:
1876至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網路全書。
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❾ 恩格斯的成長經歷和歷史貢獻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在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並且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眾望所歸的領袖。
成長經歷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萊茵省工業城市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
少年時就學於巴門市立學校,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 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母親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歷史。
1837年9月其父堅持要他輟學經商(恩格斯當時正在讀中
網路鏈接
http://ke..com/view/559389.htm?from_id=159912&type=syn&fromtitle=%E6%81%A9%E6%A0%BC%E6%96%AF&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