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

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5 17:30:53

⑴ 時空概念是什麼

物體的機械運動是在空間與時間之中進行的。時間和空間也是物理學中兩個帶有根本性的普遍概念,20世紀的物理學革命就是從這一對觀念的改變開始的。時間與空間也是哲學家所密切注意的對象,而且它們似乎又是十分奧妙難於捉摸的,無怪有的學者甚至說:「當人們還沒有問起我關於時間時,關於時間我完全知道,但是一經叫我解釋時間,那才知道,關於時間我什麼也不知道。」對於空間,恐怕也是如此。難怪歷史上對於時空觀念有多種多樣的說法,經過長時間的論證,正確的認識應該是: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們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時間、空間和運動著的物質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空間和時間是相互聯系的。空間和時間是無限和有限的統一。

⑵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摘 要:歷史課堂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科素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進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兩大重點——健全人格與公民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 實現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的改革主題,對我們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命題的側重點,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最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教育,更離不開歷史課堂。歷史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價值引領的不失魂

⑶ 歷史五大素養的地位和關系

歸納概括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地位和關系

時空觀念: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 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並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 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歷史理解:歷史理解是指要從歷史 實際的角度 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建構歷史解釋的關鍵是理解歷史。 要想真正理解歷史,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一種博大的襟懷和一種豐富的想像力,以此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時空的界限, 設身處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情;將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與結果,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與地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與後果等等都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並實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貼切的解釋,在理解歷史中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 依據, 以歷史 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是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實驗性,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了 解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歷史解釋,以辯證的眼光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進一步揭示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歷史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 近 歷史 的 真 實 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變、成 一 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

1、時空觀念

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

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

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4、歷史解釋

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5、歷史價值觀

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3)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

自遠古以來中國國土開辟、社會進化、經濟文化發展、政治演變的簡明過程。最晚在百餘萬年以前,中國先民就已在東亞大陸棲息繁衍。大約到公元前2070年,出現了有階級和國家組織的夏朝。前221年,中國第一次出現大一統局面,從此以後,又經歷了兩千餘年的王朝統治。

中國地境遼闊,孳生人口眾多,文化廣被四鄰,有文字的歷史延綿不斷近六千年之久。沒有別的國家同時具備這些條件。

中國歷史是中國各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它的發達的封建社會,曾創造了同時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當西方某些地區跨入資本主義,特別是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之後,中國越來越落後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立民國,中國獲得了前進的新起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振興中華的前景。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_國史網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1、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3)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能力是用以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3)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培養青少年的歷史素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

⑷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解釋是什麼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解釋歷史、評判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揚善去惡。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特點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⑸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時空素養

簡述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途徑
作者:王杏梅
摘要:歷史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關鍵,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主要途徑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關鍵詞:時空觀念 培養 途徑 知識體系 大歷史觀
歷史研究的是人類的過去的經歷,歷史的連續性最突出的表現為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繫到它所處的宏觀時間,只有對時間有了准確的定位只有才能聯系其時代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同時歷史也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學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復習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一些主要途徑。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
以「紀年」為例。所謂「紀年」,指的是歷史上計算年代的時間標准。各國、各名族的紀年時間標准不同。古代希臘人則以公元前776年為標准算起的;古羅馬以公元前753年為標准算起的……。這些紀年標准也被稱為「紀元」。在歷史教材中和歷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紀年。包括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民國紀年等。比如民國紀年,在講到《辛亥革命》一課,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簡稱民國紀年。教給學生換算民國某年等於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國年代數上加11,公元某年等於民國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數上減去11即可。
四、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等狀況都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中體現出來,對的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下進行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幫助學生按照相應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的「時空架構」,以此說明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或歷史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聯系時空進行思考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的;能夠運用歷史時空的劃分敘述過去;能夠利用「時空架構」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夠在認識現實中的社會現象時把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解釋。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時間軸,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五、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
通過歷史地圖構建歷史時空。比如,用歷史地圖顯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的疆域。用歷史地圖和動態的箭頭展示柏拉圖游歷的路線,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柏拉圖到達什麼地點,學生很難形成空間概念。
適當地利用教材中插圖。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藉助歷史插圖不僅能再現歷史的時空,而且能寓歷史的價值觀於其中。
利用影視直觀再現歷史時空。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利用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大國崛起》、《世紀行》、《世界歷史》等記錄片,輯錄了大量的珍貴史料,能跨越時空,通過聲音、畫面、色彩等再現歷史形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具有直觀的作用。除此,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現場參觀文物考古遺跡,考察革命遺址等。
六、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大歷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2]
運用大歷史觀建立歷史時空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學業水平復習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繁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課中,首先,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並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徵;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看待,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中學教師)》,2014年第3期。
[3] 李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福建教育學報》,2016年第1期。
[4] 陳箐:《史學閱讀與歷史時空觀培養》,《新課程(綜合版)》,2015年第12期。

[1]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2014年第3期。

⑹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素養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素養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素養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小學,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准則、規范,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內核),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范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
(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
(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
(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准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復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
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里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閹割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本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准,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范)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⑺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⑻ 歷史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 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並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 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歷史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 近 歷史 的 真 實 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變、成 一 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⑼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的時空觀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