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劉備劉章如何反目的
呵,反目?劉備壓根就沒想過和劉璋成為朋友,剛開始的熱情只是裝出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麻痹劉璋!西蜀才是劉備想要的,這是當初隆中對的時候就做出的決策。曹操將前來襲擊,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藉劉備之力,抵抗張魯、曹操。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法正又為劉備內應,劉璋不得已於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荊州。
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
『貳』 明明是劉璋先翻臉,為何有人說攻取西川是劉備的黑點
首先: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可見,從入川之初看,劉璋真心對待劉備,而劉備雖未決心殺劉璋,但已有異心,只是認為時機不成熟。
綜上,劉璋對於劉備,確實已經仁至義盡。但無奈劉備的圖謀,最後迫使劉璋從初見面時的「甚歡」、給官、給兵、給軍械糧草,一步步發展成「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而劉備從入川之日起,就心懷叵測,與張松、法正勾結,陰謀奪取西川。最後從面目慈祥的族弟,一層層剝下偽善的面具,直至率先動手。
『叄』 劉備為什麼討伐劉璋
赤壁戰後,劉備佔有長江以南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原廬江營帥雷緒率領部曲數萬口間關歸備,荊州原有吏士歸備的也不少。劉備為了安撫荊州人和堵塞孫權欲獨吞荊州的意圖,特表劉琦為荊州刺史。不久,琦病死,群下推備為荊州牧,治公安(今湖北公安縣油江口)。孫權這時佔有江夏和南郡,權見備已有相當實力,既想拉攏備繼續對抗曹操;也怕備勢力增長,對自己構成威脅。由於前一因素更為緊要,所以權對備繼續採取籠絡手段,嫁妹於備。備往京(今鎮江市)見權,周瑜、呂范主張拘留劉備,魯肅則持不同態度,他對權說:「曹操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孫權權衡利害,認為魯肅的主張比較穩妥,所以同劉備繼續保持盟好關系。周瑜這時鎮守江陵,他到京見權,建議進取益州。孫權答應了他。可是他在回江陵的路上就病死了。權令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任。肅勸權把江陵借給劉備,與之共拒曹操。權從之。於是以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駐陸口(今湖北蒲圻縣陸溪口)。
當時吳人流傳著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實際上,荊州的江南四郡是劉備自己取得的,江夏郡原為劉琦所有,戰後被吳佔領,所以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7曾論述借荊州之非。我認為南郡郡城江陵主要是周瑜從曹仁手中奪取的,如果說劉備向孫權借了江陵或南郡,還大致說得過去,如果說江南四郡都是借的,就缺乏理由了。一般人都說由於赤壁之戰,形成了曹孫劉三分鼎立之局,這話並不中肯。因為那時劉備所佔有的地區,不僅很小,而且人口寡少,經濟落後,並且處於曹、孫及劉璋等強大勢力的夾縫中,很難長久支撐下去。所以謀士龐統曾對劉備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諸葛亮後來談到這時的情況也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可見當時劉備的處境是極為困難的。假若他不向西發展,取得「天府之土」的益州,實難維持住獨立的局面。所以我們說赤壁戰後的劉備也尚未得到安全保障。
當然,事業的成敗盛衰不只在於力量的強弱,人謀和偶然性也常起作用。恰好就在這時,給劉備提供了西取益州的機遇。益州牧劉璋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在他統治之下的益州,不但存在著土著將領與外來將領的矛盾,而且劉璋部下一些才智之士也感到沒有出路,渴望另外找一個英明的君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所說:「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當劉璋聽說劉琮向曹操投降的消息時,非常害怕,派出州中大員張松向操致敬,並觀望動靜。張松自負其才辯,也想從曹操那裡撈到好處。可是這時曹操已到達江陵,把劉備打得七零八落,狼狽逃竄。操不免勝利沖昏頭腦,根本不把劉璋放在眼裡,對張松更不屑給個臉色。因此張松懷恨在心,回去勸劉璋勿再與操來往,另外走與劉備聯合的路。劉璋聽從了張松的話,又派出謀士法正到荊州結好劉備。劉備巴不得有這樣好的機會,他對法正「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回去在劉璋面前極力稱述劉備的好處,背地又給張松述說「備有雄略」,於是二人進一步密謀迎接劉備,以為州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聞曹操要遣將征張魯,甚懷恐懼。張松趁機向璋建議迎接劉備入蜀,使討張魯。於是劉璋再次派遣法正將兵四千,往迎劉備。法正至荊州,向劉備獻策進取劉璋。備謀臣龐統亦勸備趁機取蜀,否則,劉璋亦終為他人所並。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自與龐統將步卒約二萬餘人,隨同法正西上。劉備到江州(今重慶市)後,由墊江水(今涪水)乘船至涪(今四川綿陽市)。劉璋親自率軍來迎。法正、龐統向備建計於會所襲璋,劉備認為初入益州,恩信未著,不可如此倉猝。劉璋增備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即白水關守軍,白水關在今四川昭化西北一百二十里)。這時劉備的軍隊增至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俱備。可是劉備到達葭萌(今四川昭化縣南)以後,即停留不進,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東擊孫權,權求救於備。備向璋求增萬兵及資糧。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減半。備即以此為反璋口實,他激怒軍士說:「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勞瘁,而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大夫死戰乎!」這時張松兄廣漢太守張肅,恐松謀被璋發覺,禍連及己,因向璋告發。於是璋收斬松,敕關戍諸將勿復與劉備關通文書。備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高沛,責以無禮,斬之,並其兵,進據涪城。南向成都。璋遣諸將拒戰,或敗或降。只是在雒城(今四川廣漢縣),備遇到堅強抵抗,費了一年的工夫,損失了龐統,才把雒城攻克。建安十九年(214年),備進至成都城下。這時,諸葛亮、張飛、趙雲也自荊州分路引軍來會。不久,馬超脫離張魯來降,與備等共圍成都。劉璋見大勢已去,乃出城投降,備遂得益州。劉備獲得了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益州,便可以進攻退守,應付裕如。所以我們說:劉備取得益州,是三國分立局面確立之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法正向劉備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時在建安二十年)。不因此勢,以攻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備善之,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亦從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劉備進屯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與夏侯淵、張郃相拒。直至次年正月,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勉縣東南)作營。夏侯淵引軍來爭,法正建言可擊,備使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三月,曹操自長安由斜穀道來至漢中,備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軍逃亡者多,操以漢中險遠,糧運艱難,終於五月引諸軍退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劉備先已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往北攻佔房陵(郡城在今湖北房縣),得漢中後,又遣養子劉封自漢中乘漢水下統達軍,與達會攻上庸(郡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上庸太守申耽舉郡降。備以耽領上庸太守,以耽弟儀為西城太守。
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立子禪為王太子。備留漢中太守魏延鎮漢川。自己率軍還成都。
這時是劉備勢力發展的高峰期。漢中的取得,證明劉備有抵禦曹操南下,而保衛自己三分基業的能力。劉備所以能從屢遭挫敗中脫穎而出,與強魏勁吳鼎峙而立,不能不說是他善於訪才用人的結果。除了三顧草廬,重用諸葛亮的事,為眾所熟知以外,劉備其他用人的事例也值得一提。例如綽號「鳳雛」的龐統,原來沒有得到劉備的賞識,後經魯肅和諸葛亮推薦,劉備把他叫來談話,發現他確有見識,於是提拔他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龐統在攻取益州中,出謀劃策,立下了卓著功勞。可惜他在率眾攻打雒城時,中箭身亡,劉備極為「痛惜,言則流涕。」
法正在攻降劉璋和奪取漢中中,更立有大功。劉備得益州後,「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正死後,備「為之流涕者累日」。陳壽在《三國志》卷37《龐統法正傳》評語中,把龐統比作荀彧,法正比作程昱、郭嘉,就充分說明了二人在為劉備建立三分基業中所起的作用。
在隨從劉備入蜀後的各次戰役中,得到劉備賞識與提拔的武將有黃忠、魏延等。黃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漢中攻夏侯淵時,「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一戰斬淵,淵軍大敗」。劉備為漢中王時,拔忠為後將軍,與關羽等齊位。魏延亦屢立戰功。當劉備要挑選一員重將鎮守漢川時,眾人以為必定會選上張飛,飛亦以為非己莫屬,可是到宣布時,卻是魏延,於是「一軍盡驚」。劉備所以不用張飛,是因他早已洞悉張飛的弱點,即非常敬慕名流士大夫,可是不體貼吏卒。劉備常告誡張飛說:「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後來張飛果然為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所殺。說明劉備有知人料事之明。至於魏延,史稱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後成為蜀漢著名宿將。
『肆』 奪取益州時的劉備,在對待劉璋的時候是如何反客為主的
公年211年,益州牧劉璋遵從屬下張松的提議,外派法正邀約劉備進到益州,為此協助自身應對軍閥割據漢中郡的張魯。自然,讓益州牧劉璋沒有想起的是,張松和法正,都辜負了自身。因而,針對張松,法正等而言,都勸劉備借著這一機遇奪得益州。因此,劉備留有關羽鎮守荊州,自身帶領數十萬精兵趕到了益州。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注重益州是天府之國,只需獲得益州,才可以協助劉備成就君王之業。因此,雖然劉璋和自已一樣,全是漢室後人,可是,劉備或是必須喧賓奪主。
另一方面,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時間環節,劉備之因此能在群雄中出類拔萃,和其喊著忠義的幌子存有一定的關聯。也即劉備沒有曹操,袁紹,袁術等諸侯國一樣的家庭環境,都沒有像孫權一樣能夠承繼兄長奠定的偉業。在這個基礎上,劉備通過忠義來拉攏人的內心,為此得到 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龐統等歷史名將的立誓追隨著。對於此事,要不是本人質量上的誘惑力,劉備也不會得到 這么多優秀人才的輔佐。終究,無論是和曹操比起來,或是和孫權比起來,劉備的理性整體實力都具有極大的差別。假如從功利性的視角看來,劉備的確並不是一位有潛能的諸侯國。
從而,在益州對決中,劉備從劉璋手上奪得益州,早已是不足忠厚了。在益州之戰爭結束後,假如劉備再對劉璋斬盡殺絕,顯而易見違反了自身忠義,厚道的故事情節,更會造成以前的屬下覺得心寒和心寒。不可置否,全是劉備不願意見到的結果。因而,十分明顯的是,祛除劉璋的負面效應是非常大的,乃至會直接影響到劉備陣營的發展前途。例如在奪得益州後,劉備當然期待能夠吸引越多的英雄好漢。但是,劉備連劉璋都不可以尊重,又怎能讓別人相信呢?
自然,盡管在漢末三國階段,劉備是十分忠義的諸侯國。可是,數十年的風雨滄桑,促進劉備辦事或是較為慎重考慮了。雖然不可以立即殺了劉璋,但是,劉備卻並沒有將劉璋留到益州之地,只是將其轉移到關羽鎮守的荊州,這里邊也是有說道的,也即表現出劉備的縝密考慮到。
對於此事,在小編來看,在東漢末期,劉璋以及爸爸劉焉,在益州之地軍閥割據20很多年。早在公年188年,劉焉就趕到益州後,劉焉於公年194年逝世後,劉璋接任了益州牧這一王位,並長期性掌管益州之地。根據此,劉焉,劉璋父子倆的親信和屬下遍及益州全國各地,這促進劉璋兵敗以後,仍然具有重新來過的很有可能。
與此比較應的是,盡管劉備戰勝了劉璋,可是,假如讓劉璋再次留到益州得話,很可能是一個安全隱患,尤其是劉備一旦率軍出戰得話(例如攻擊漢中市之地等),劉璋以及屬下,當然存有進行叛變的很有可能。從而,劉備將劉璋遷往關羽鎮守的荊州,斷開了劉璋和他以前手底下的聯絡,進而有利於劉備迅速操控益州,為以後和曹操角逐漢中市之地確立了較好的基本。
除此之外,公年219年,東吳孫權趁關羽北伐之時,外派呂蒙,陸遜圍攻荊州。針對關羽而言,由於四面楚歌,最後被東吳官兵擊殺。在關羽被殺以後,劉璋因而歸順到東吳,被孫權任職為益州牧。自然,劉璋最後在221年前後左右就過世。針對劉璋而言,應當歸屬於病故的狀況。
『伍』 劉章和劉備是怎麼具體是怎樣反目成仇的
劉備當時迫切需要擴大地盤,正好劉璋需要他幫忙打張魯。皇叔就帶兵入川了,只休整不幹活,找了個借口說劉璋給的補給裝備是殘次品,就把劉璋滅了,搶了他的地盤。
『陸』 劉備和劉璋為什麼反目
曹操將前來襲擊,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藉劉備之力,抵抗張魯、曹操。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法正又為劉備內應,劉璋不得已於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荊州。
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
『柒』 害了哪一個自己對不起人之後,劉備就從真君子變成了偽君子
諸葛亮在“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然後揮師西進,攻取益州。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北部的門戶漢中郡,則在天師教教主張魯手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
之後劉備雖然竭巴蜀之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苦戰經年奪下漢中,卻得其地不得其人,被曹操將幾萬戶百姓盡數遷移,蜀地更因此精疲力竭數年,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孤軍敗毀、荊州丟失,而難以盡快發出援軍。
之後劉備東征報仇,再遭夷陵大敗,只能飲恨歸天於白帝城,而像劉邦、劉秀那樣匡扶漢室之大志,終究不能成功,更因為背棄信義進攻盟友,”詐力取劉璋“一事,留下永難磨滅的道德污點,從仁義君子變成了人人皆知的”天下梟雄“,甚至被後世苛刻者譏嘲為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不得不說是一大歷史遺憾。
如果說劉璋是無能暗主,“天賜良機、不取孚與”,為搶地盤可以不顧信義和道德,後來的孫權呂蒙們同樣也是這么想的。——如果劉備背盟攻劉璋可以不受指責,那麼又憑什麼指責孫權背盟攻關羽呢?
於是就和劉備得到張松、法正的暗通一樣,東吳也得到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的暗通,因此白衣渡江取南郡,再用關羽首級當投名狀,向曹操稱臣,以此換得了驃騎將軍、荊州牧、南昌侯的官爵,代表著曹操控制的漢朝中樞對孫權割據江南的承認,也是東吳勢力一直以來夢寐以求之物。而那之前的近二十年裡,孫權僅僅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連演義小說中的“吳侯”爵位都沒有。
除此之外,孫權更將被劉備流放到荊州的劉璋據為己有,當做政治花瓶,復表其為空頭益州牧,亦算是小小的黑色幽默了。
『捌』 劉備和劉璋因為什麼事件而決裂的
劉璋的人殺了劉備的超級智囊號稱鳳雛的龐統!
『玖』 劉備和劉璋撕破臉的時候曹操為什麼不揮師入川,而是和孫權死嗑呢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劉備之所以敢和劉璋撕破臉,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曹操和孫權恰好在淮南死磕。
據史書上記載,劉備是在公元211年12月進入益州,此後他一直以各種理由在漢中附近按兵不動,沒有按照約定進攻張魯。直到公元212年12月,他突然擊殺掉益州白水軍將領楊懷、高沛,並兼並掉白水軍,正式與劉璋撕破臉。
那麼,劉備為什麼偏偏要在這個時候與劉璋撕破臉呢?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劉備在益州的這一年事件,早已通過各種方式,取得了不少益州實力派的支持,在這種背景下,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璋翻臉的時機已經成熟,因為自己不再是一支孤軍。
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恰好在這個時候率領大軍大舉進攻淮南。
據史書上記載,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大軍攻到濡須口,號稱步、騎兵四十萬人,攻破孫權設在長江西岸的營寨,俘獲孫權部下的都督公孫陽。孫權率領七萬人抵抗曹軍,兩軍相持半年。
等到這一年四五月雨季快要來臨時,曹操便主動撤軍。也就是在這一年,曹操說了一句話非常著名的話,那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接著,曹操率軍回去後不久,孫權又親自率軍攻打宛城,於是曹操和孫權又圍繞皖城展開了一場持續大半年的爭奪戰。
『拾』 兵強馬壯的劉璋為什麼敗與劉備
劉璋,是漢末實力強勁的諸侯之一,從黃巾起義之初,其父劉焉就主動申請擔任益州刺史。之後二十多年盤踞益州,成為獨立於中央之外的一方霸主。
益州,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有都江堰的灌溉,有山川的護衛,使得益州糧草豐美,而且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之說。三國中後期,司馬懿多年來對蜀國採取守勢,也正是因為蜀道艱險,很難攻破而劉璋父子在益州多年,廣有恩德,當劉備入川之後,前後三年,彼此勾心鬥角。在公元214年的時候,雙方正式開火。劉備當時沒有多少兵馬,從荊州帶來的部隊,加上前後歸降的部隊,不過是一萬來人。並且,劉備的軍隊乃是孤軍作戰,沒有後援。一旦被劉璋截斷後路,劉備根本不可能取勝可是,劉璋卻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的大好形勢逐漸斷送。當劉備引來馬超,徘徊在益州城下之時,劉璋心如死灰當時,益州城中還有精兵三萬,糧草足夠支撐一年,許多將領都發誓要效忠劉璋,和成都共存亡。而劉璋的屬下也把守各路關卡,嚴防荊州兵馬來救援。可以說,只要劉璋下定決心,益州未必會失守,至少不會輕易失守那麼,劉璋為什麼放棄益州,出城投降呢?
《三國志》記載,劉璋對自己的屬下說:「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在劉璋看來,自己父子統治益州二十多年,沒有什麼恩德留給百姓,反而讓百姓承受三年多的征戰殺伐——加上張魯進攻劉璋,劉璋邀請劉備協同抵抗張魯的一年多時間——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百姓的屍體。而這一切都是自己無能的原因啊。初看這段文字,很為劉璋感動。劉璋雖然沒有什麼雄才偉略,沒有什麼權謀將略,可卻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能夠把百姓放在心中的人。按理來講,這樣的劉璋應該會是一個好君主的。我們從古到今,不都是宣揚——仁者無敵嗎可歷史總是給我們開玩笑,歷史又一再證明許多的真理其實都是謊言。劉備也會標榜自己仁慈,可是對待同族的兄弟卻痛下殺手,毫不留情。就像劉備對待劉璋,在劉璋投降之前,劉備答應了讓劉璋保留爵位,擁有足夠的封地。可是在自己奪得荊州之後,卻遠遠的講劉璋發配到荊州南端的公安,讓關羽給看管起來。後來,東吳的孫權看到劉璋還有點價值,就發兵把劉璋給搶了出來,並任命劉璋為益州刺史,代表劉璋,發兵攻打劉備,宣稱要奪回益州。
高明的統治者,總是能夠給自己找到道貌岸然的借口,用齷齪的手段,多一些冠冕堂皇的事情。那麼,我們怎麼評價劉璋呢初看這段文字,我也很同情劉璋,甚至有幾分欣賞劉璋。畢竟,漢末軍閥大都殘暴不仁,像殺人為樂的董卓,狂妄自大的袁術,蝸居在城堡中每天只和女人混在一起的公孫瓚等等。相比他們,劉璋確實很不錯,他的心中有百姓,不想因為個人的權力、名位而讓百姓流血犧牲,也就難怪說這番話時,群臣都淚流不止。可是像劉璋這樣百姓歡迎的仁德之主,為什麼守不住自己的地盤呢?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嗎?不是施行仁政則天下歸心嗎?究竟劉璋敗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