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陽市有多少年歷史古稱什麼府
邵陽市地處湘中偏西南,為半山半丘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現轄八縣一市三區。總面積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411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漢族佔94.06%,有39個少數民族。全市建有1個苗族自治縣,25個民族鄉。面積2.1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的1/10,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邵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魏源和討袁護國英雄蔡鍔就是這片古老土地哺育出的無數英才中的傑出代表;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雪峰蜜桔、新寧臍橙、寶慶辣椒等久負盛名;崀山、南山、雲山等旅遊景區的迷人景觀則令世人仰目。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南宗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做皇帝,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寶慶之名經明、清兩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寶慶為邵陽。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陽市。為地轄市。1972年改為省轄市,仍歸地區代管。1977年7月改為省轄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陽地區和邵陽市合並。
B. 邵陽歷史
中文名稱:邵陽市外文名稱:Shaoyang City別名:昭陵,邵州,寶慶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中南下轄地區: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等政府駐地:邵陽市大祥區城北路東面6號電話區號:0739郵政區碼:422000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面積:20829平方公里,排湖南第3位人口:常住人口2010年707萬,湖南第2位方言:邵陽話、湘語、西南官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著名景點:崀山,白水洞,雙清亭,北塔,南山,雲山,黃桑,虎形山-花瑤機場:邵陽武岡機場火車站:邵陽站、邵陽南站、高鐵邵陽北站車牌代碼:湘E行政代碼
邵陽,地處中國中南部,湖南省西南,原名昭陵、寶慶,邵陽古城建於春秋時代,踞資江之上游,邵水之北,始稱白公城。邵陽是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國家「三線」建設時期老工業基地,湖南現代工業的發源地;素為「上控雲貴,下制長衡」的交通要塞,為湘中及湘西南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邵陽歷史悠久,風景如畫,人文薈萃,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楚文化與梅山文化相得益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邵陽轄三區一市八縣,總面積20829平方千米。
:430500
C. 邵陽的歷史..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府。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D. 湖南邵陽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邵陽,史稱「寶慶」。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總面積20829平方公里,全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大祥區。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地形以丘陵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河流有資江、邵水。氣候溫潤,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年均氣溫16.1℃~17.1℃,1月均溫4.7℃,7月均溫28.2℃。特產有「雪峰蜜桔」、「寶慶三辣」(辣椒、黃姜、大蒜)、豬血丸子、新寧臍橙等。森林資源豐富,是全省四大林區之一。
有婁邵鐵路與湘黔、京廣線相接,滬昆高速、320國道橫貫東西,二廣高速、207國道縱貫南北。資江水運可達洞庭湖。名勝有世界自然遺產崀山風景區、北塔、水府廟、昭陽侯國故城址、武岡法相岩等。
邵陽人以熱情豪爽而聞名,善於經商的邵商遍及海內外。邵陽氣候舒適,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安逸。
E. 邵陽市是哪個省的啊
不要說吧這極不肯定的詞,我是邵陽人,古稱寶慶府! 邵陽歷史 邵陽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為半山半丘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現轄8縣1市3區。總面積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411平方公里。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南宗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做皇帝,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寶慶之名經明、清兩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寶慶為邵陽。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陽市。為地轄市。1972年改為省轄市,仍歸地區代管。1977年7月改為省轄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陽地區和邵陽市合並。解放三十多年來,邵陽市行政建制頻繁變化,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邵陽景點 邵陽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霽」、「神灘晚渡」、「山寺曉鍾」、「洛陽仙洞」、「白雲樵隱」、「岳平雲頂」、「桃洞流香」等景觀。其中如雙清亭,地處資江砥磯上,與北塔夾江對峙,大有雲帶鍾聲穿林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之神韻;桃花洞庭湖和無底洞,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 陽市歷史上的「寶慶十二景」,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廟前,雙江匯流;資江南北,兩塔並峙;江流蜿轉,四橋飛虹;近水遙山,綠意蔥籠。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境內辟有新寧莨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遊景點。全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10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莨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100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稱「亞洲第一」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里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凈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邵陽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岌山景區,是天下風光之勝;南山枚場,為江南草山明珠;黃桑森林王國,雲山佛門聖地,綏寧神奇綠州,龍山地下藏金。銀衫國寶,鐵衫群落,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泛舟資江三峽,尋幽舜皇秀色,無不風光奇絕,引人入勝。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革之區。「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婿,有護國倒袁之勛。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表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作主,百廢俱興。中國共產黨領導,艱苦創業,改舊貌而換新顏;移風易俗,建文明而樹新風。彩圖重繪,山河一新,淪桑巨變,欣欣向榮。際此改革開放,更是千帆競發,城鄉經濟飛騰,悠悠古城,百業勃興。
採納哦
F. 位於湖南省邵陽市的隆回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隆回的,至今已經有了多久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屬楚地,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置高平縣,縣治原永固團右腳村(今大橋公社小 坳大隊)。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武岡縣置都梁縣,縣治今桃花坪。此時分屬高平、都梁、邵陵縣。南北朝時因襲晉制,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都梁縣並入邵陽縣。從唐至清,皆分屬邵陽、新化、武岡縣。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分邵陽縣原隆治、隆中、興隆、中和、果勝、保和、禮教、西勝八鄉及桃洪鎮,新設隆回縣,縣治六都寨。
據清《嘉慶一統志》載:「隆回巡司在邵陽縣西北百八十里隆回市(今司門前鎮)。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又清道光《寶慶府志》載:「明時邵陽為鄉十七、廂二、里十二……曰隆回,領里八……又以縣西北瑤境置十六峒(今小沙江區),分屬隆回司而統於邵陽縣一廂。」隆回設縣時基本轄原隆回司地域而沿用「隆回」。
1949年10月隆回解放,成立隆回縣人民政府,縣治遷桃洪鎮。1950年劃入武岡縣紫陽鄉和石江鄉大部,1952年劃入新化縣高平、羅洪、苗田等地。
1956年又將武岡縣之西坪鄉和漵浦縣之岩兒塘鄉,以及廟山坪、蘆茅凼等地劃入。至此,縣域規模始定。
G. 邵陽有多久歷史了
秦代,今邵陽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
西漢初,始置昭陵縣。
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更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
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
宋崇寧五年(1106年),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理宗趙昀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
明初設寶慶、武岡二府,後降武岡為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十一年(1922年)直隸於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11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
1950年07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年0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56年城步縣改設城步苗族自治縣(駐儒林鎮),邵陽專區轄11縣、1自治縣。
1958年,邵陽市劃歸邵陽專署領導,原屬黔陽專區的綏寧縣(駐長鋪鎮)劃入邵陽專區,轄1市、12縣、1自治縣。
1970年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地區駐邵陽市。
1977年邵陽市改由省直轄,將冷水江市和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劃歸漣源地區,邵陽地區轄6縣、1自治縣。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8號):撤銷邵陽地區,將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寧、新寧6縣和麻步苗族自治縣7縣劃歸邵陽市管轄。
H. 邵陽有多久歷史,有什麼名勝古跡
長沙的嶽麓山,開福寺,馬王堆,天心閣,橘子洲
湘潭的韶山,株洲的炎帝陵,
岳陽的岳陽樓,君山,汩羅屈子祠,
邵陽的崀山,南山牧場,衡陽的衡山,
張家界,鳳凰古城,武陵源
常德桃花源,花岩溪,益陽桃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