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答歷史大題變化問題時是寫由……變為……還是直接寫變化
可以參考該題目的具體分值,如果分數較高就答由。。。變為。。。,否則,你懂的
還有要看具體題目是否要求或自身情況,為保險起見,如果考試時間允許的話,多寫一點總沒有太大的壞處
② 如何寫以「歷史」為話題的作文
(二十)話題作文「歷史」導寫 [話題] 歷史是人寫的,對歷史的反思,也許有助於對現實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人說,反思歷史就是展望未來。在我們的書本中,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那樣的「歷史」。 請以「歷史」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簡析] 在本題中,命題者已提示我們可以從「書本中」和「我們的周圍」尋找切入點。這里再提供幾種具體的寫作思路:1、從辯證地看待歷史的角度,聯系史書寫一篇議論文,闡明不能「盡信書」的道理。2、將歷史擬人化,通過歷史的自述表現對當前社會上某些不良現象的憂思。3、通過山裡人吃水的歷史,表現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擬題:1、歷史的驛站2、中國的歷史是水3、遠音4、博物館斷想。 [佳作示例一] 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邁著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歷史的台階。 已不止一次,這樣地駐足這樣地回頭。顯然,復甦了的歷史,從抬腳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輝煌,可我,怎麼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撫摩秦人肌膚之聲?是胡騎嘶鳴之聲撩人心魄? 我且循階,叩石而問。 異樣的,我聽見啾啾之聲若鳥鳴。同行有老人,用一種老道的姿勢笑著說,這是擊石燕鳴。老人講述著偉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壯烈;講述著叩石問福的渺小與秦燕撞城的偉大;我想起了不僅孟姜女嫉恨長城,連秦燕亦如斯。 當然,我不恨長城。因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姜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會用淚水沖垮古人的輝煌。長城有長城的為難,誰叫歷史無奈,僅僅胡騎嘶鳴就讓秦人作難;誰叫歷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壯,歷史愈是輝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進歷史之門,用一張碩大的網,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撈出歷史的無奈,胡人的剽悍只有望城興嘆; ——撈出嬴政的為難,在外患和內難之間作艱難的決斷; ——撈出秦燕這故事,撈出孟姜女這題材,把文明和野蠻這兩個簡單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愛情之線,築起長城如珠,折射出秦皇偉大,折射出長城傳奇。 於是長城如鏡,有了歷史的價值; 於是遊人如梭,找到了歷史的借鑒。 [評析] 作者登臨長城,如同跨進了歷史的大門;「秦燕撞城而亡」的傳說,引發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於是「在長城上打撈歷史」,撈出了「歷史的無奈」與秦皇之「偉大」。文章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③ 歷史感悟題怎麼寫。主要是求格式
感悟類試題雖然答案不固定,但是解答時,還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建議解答此類試題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
(1)明確答題信息。首先,要明確試題所要回答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題目要求對哪些歷史事件或哪些人物進行感悟,明確感悟的對象和內容;其次,要結合對歷史事件的經過或人物的事跡看法,闡發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感悟時一定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到論從史出,切忌脫離教材的東拉西扯和高談闊論甚至不著邊際的口語化句子。
(2)力求答案完美。在找到知識要點和確定答題思路後,還要准確完整地組織答案。這既包括一般要求,如書寫整潔、語言規范、要點清新、合乎邏輯等,又要做到答案與分值相一致,即分值少則少答,分值多則多答詳答。
1、探究創新型: 歷史是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在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後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把歷史上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引入習題,可以激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濃厚興趣,讓他們知道,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專利,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依託,以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為基礎,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一個評價。讓他們在探究中創新,在探究中進步,讓他們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更加宏觀和開放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和歷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與平和的心態,公正、客觀地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不能用「忠臣」或「奸臣」、「民族英雄」或「賣國賊」、「好事」或「壞事」來簡單地劃分、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如:如何評價李鴻章、左宗棠、康有為等歷史人物;如何看待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等。 例1:在2000年,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不惜代價,以總價3000萬港元勇購三件獸首,受到國人的熱烈歡迎。對於花巨資收回國寶,有人以為不值得。你同意他的觀點嗎?國寶的流失和回歸說明了什麼問題? 例2:修復圓明園的爭論:有人認為應該修復圓明園。理由是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和精華所在,必須全面恢復,以使後人了解我國古代在建築上的輝煌成就。有人反對,認為被侵略者的烈火焚燒後的圓明園遺址,是銘刻在中華民族脊樑上的國恥,是每個中國人心頭的一口警鍾。你認為要不要修復圓明園呢?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說說你的想法。 此類練習的設計,有利於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乃至標新立異。無疑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善於探究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思考,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2、身臨其境型:也可以稱之為角色體驗型。 指在設置的習題中,讓學生置身於歷史發展的環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等,並理解他們思想的發展變化,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像客體」的學習活動。將學生置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可以考察學生對於歷史事件的應變能力,讓學生走進歷史、感受歷史、認識歷史。從而設置了一種新穎的問題情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1:我們設計了「北京人製造工具、漁獵、利用自然火」三幅假想圖,請學生依據教科書內容,展開自己的合理想像,有聲有色地描述「北京人的一天」,領悟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進取精神。 例2:2003年12月4日,是圓明園罹難143周年紀念日。假如我們穿越了時光隧道,作為列強火燒圓明園的見證人,你怎樣用簡練醒目的文字,富於感情的語言,向世人報道這段歷史? 這種開放題比較有利於檢測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像能力、綜合評價能力和創新意識品質以及情感體驗品質等。這種開放題,前提是學生「身入其境」,要求對所學知識、特別是當時的宏觀背景要求把握全面准確。
3、學科滲透型: 歷史是人類的歷史,包含了人類的一切活動,從廣義上說,歷史學科是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有知識的總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無所不有,無所不容,歷史的觸角所及,必然有著很大程度上的綜合性,因而歷史練習的設計也應該凸現其綜合趨勢,強化其與自然、社會的有機聯系,從而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深化對歷史學習的領悟。我們向學生傳遞的歷史應是個「大歷史」的范疇,而不應僅僅是狹隘的「小歷史」,更多的讓歷史和其它的人文學科相連,讓它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例:(1)結合地圖和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說說蘇伊士運河在戰略、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2)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了一場什麼戰爭?
此題涉及到一些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識,只有清楚地知道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才能更清楚地去分析、理解它在戰略、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及一些大國一直以來要把它據為己有的根源了。這種開放題放大了知識的空間范圍和時間長度,突出了各學科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必須具有更多的綜合、辨別、理解的能力才能正確作答。
4、聚焦時事型: 歷史與現實同屬一個不可割斷的時間鏈條,歷史是現實的前奏,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有許許多多的歷史問題直至今天仍沒有解決,仍有它的現實形態;反之,也有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有著它們的歷史根源。所以在習題設計上以歷史教科書書本知識為平台,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促使學生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了歷史教育引導學生了解過去,關乎現在、啟迪未來的教育價值,使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之功能「潤物細無聲」。當今社會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熱點問題,如環境問題、台灣問題、西部開發、中國「入世」、中東問題、與中國澳門回歸同樣使世界注目的巴拿馬運河回歸等。這些內容充分凸顯出知識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運用的意義和價值。 例1:從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引出的題(材料略)(1)材料一中德國總理勃蘭特這一跪表明了德國人對待歷史,對待戰爭的態度,你如何看待這一跪?(2)「亞洲日本的領導人也下跪了,但跪的不是千千萬萬的亞洲鄰國的受害者,而是當年肆意屠殺無辜生靈的「劊子手」。這段材料指的是什麼事件?你又如何看待這一跪?日本對待歷史,對待戰爭的態度除了這個事件外,還有哪些表現?(3)歐洲國家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所弘揚的諾曼底精神中,最需學習和發揚光大的是什麼?這對亞洲國家有什麼啟示? 此類題體現了關心生活、關心社會的人文精神。注重歷史與學生生活、社會熱點問題的結合,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點上考查學生的知識結構與運用綜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做這類開放題,可促使學生去關心時事,了解世界,這樣能使學生敏銳地把握歷史的脈搏,深刻地理解各種歷史問題的內容和意義。 5、啟迪情操型: 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現實性是其價值的體現。在習題設計時注重傳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如: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崇高理想教育,開拓創新精神教育,意志與毅力的教育等讓學生通過生動真實的歷史知識的問答,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 例1:(1)你知道《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嗎?為什麼以這首歌作為國歌?(2)結合材料一、二說說為什麼時代在不停的變遷,而我們卻依然唱著這首心中不變的歌「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例2:1976年1月9日,聯合國宣布降半旗,哀悼前一天逝世的中國一位領導人,這在聯合國歷史上非常罕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解釋說:「我決定聯合國為悼念他降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可他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他,卻沒有一個孩子!」請回答:
(1) 得此殊榮的中國領導人是誰?
(2) 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 你打算做個什麼樣的人? 此類通過對革命領袖、民族英雄、戰斗勇士、勞動模範等事跡的評述的習題,可以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道德情感必然內化為學生個體的行為習慣。使歷史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發揚。 6、文學體裁型 傳統教學中,都比較注重具體知識的落實,其「應試」更是只採點而疏意,如此,歷史學習客觀存在的一大塊心理活動----對歷史的體驗、感悟及認識,因其檢測操作的復雜性,人為地排斥在檢測之外。在新一輪課改中,開放題的研究設計中,便有了文學體裁型習題 ,這種習題,讓學生對所提供的歷史材料談感想,談體驗,談認識,不追求具體的知識,猶如語文中的材料作文一樣
例:以「倡導和平、期盼和平、相互寬容、反對暴力」為主題,給巴以兩國領導人或兩國人民寫一封公開信。 這種開放題較上述所有類型的開放題,開放的靈活性更大,它可以根據測試的需要,開放試題結構的某一部分,也可以開放試題結構的全部,但它較上述所有類型的開放題,在答題方式上,開放的程度則最低,必須是「論文」或「書信」等。因此,它除了重在測試學生的思想感情能力、情感體驗能力以及價值取向外,還特別有利於檢測學生史論結合的表述能力。 除了上述六種題型以外,還有續問題干型(試題沒有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問題由學生自我續設,然後自我做答。如:「關於抗日戰爭你知道哪些問題?請你就所知的某一個問題闡釋清楚。」對此,學生可以續設「爆發的原因」、「特點」「貢獻、罪行」等)、論壇辯論型(以論壇的形式,對一些問題展開辯論。)、歌曲引用型(利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歌曲引出要問的問題)等等題型,這此就不一一列舉。總之,歷史開放題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及現實性的特點,通過實踐我們深深感到,開放性的試題,有助於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有益於他們用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發現、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讀史使人明智」的目的。開放性的試題能給學生留一個創新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思維,使學生在做題中也能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政治也是如此。
④ 怎麼寫歷史大題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⑤ 求歷史論文!以變化為主題的歷史論文,600字左右,求參考範文!
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中華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對峙與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民族認同感一脈相承,而且越是歷經磨難,遭遇坎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越是增強。千百年來,對國家統一的不懈追求日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國歷史這一鮮明特徵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說是「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潛移默化影響所致。它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國境內各民族聯系、團結在一起,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並日見鞏固。我們今天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這一歷史現象,就不能不充分認識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追求「大一統」的價值觀是奠定和強化國家統一的牢固基石
中華文化對於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首先在於「大一統」價值觀長期以來深入人心,從而使統一成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隨著內部凝聚力的不斷增強,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統」觀念。《詩經·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傾向和價值取捨。而戰國時代「九州說」與「五服說」的盛行,則反映出人們的大一統觀念進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眾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觀念普遍流行於先秦社會。……九州就是中國,九州的完整代表著中國的完整」(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論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8月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這種追求統一的思想趨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當時,西周社會創立的禮樂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沖擊,早期初始形態的「一統」格局趨於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統的政治秩序,結果導致諸侯爭霸,混戰綿延,因而人們渴望重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這一點在當時大多數思想家的學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雖然他們在追求統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見,但天下必須「定於一」則是普遍的共識。譬如,法家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並憧憬著「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統」觀念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精神寄託和政治信仰,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具備著這樣的思想基礎,當統一條件基本具備之時,才會由秦國通過戰爭的手段,橫掃六合,鯨吞六國,使這種政治理想變成了現實,「車同軌,書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才會有繼秦而起的兩漢大統一,出現漢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繪的那幅國家「大一統」的理想圖畫:「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後漢書·祭禮志》注引《風俗通》)
作為思想觀念的「大一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展變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國土統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禮記·坊記》);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國上下高度一致,聽命於最高統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時間概念上,它是指長久統一,千秋萬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漢書·董仲舒傳》);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這種以「統一」為理想政治秩序觀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到分裂割據給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所謂「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關於分裂戰亂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的形象寫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統一的政治秩序下,社會生產的發展相對迅速,民眾的生活相對安定,國家的安全相對能得到保證。這無疑是比較理想的局面,可以實現人們嚮往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況。由此可見,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中央集權的追求,使得統一既是統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觀上也符合廣大普通民眾的意願。
正因為「大一統」的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標志,所以自秦漢以降,歷史上雖然統一與分裂交相更替,但總的來說,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割據分裂的局面雖然不時出現,但它始終無法為人們所認可,始終不能被承認為正常、合理的政治狀態,也始終被中華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裡,追求統一也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廣大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崩,群雄並立,但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大都以統一為己任,並以炎黃之後自居:諸葛亮倡導「還定舊都,漢室可興」,前趙劉淵以黃帝之後自居,後趙石勒贊賞劉邦不封六國之後,前秦苻堅渴求「平一六合」等均為明證。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民族寧合不分的願望是多麼頑強而普遍。這種強烈的「統一」意識還反映在人們對「正統」觀的理解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古代「正統」說的主導傾向就是為「大一統」觀念作歷史哲學層面的論證。所謂「正統」就是指「王者大一統」。正如歐陽修所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堯、舜、夏、商、周、秦、漢、唐是也。雖始不得正統,卒能合天下於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統論下》)。
千百年來,這種以「統一」為「正統」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進一步強化了人們認同國家統一的自覺性,成為中華文化培育統一意識、指導統一實踐、完善統一秩序的又一個顯著標志。
中華文化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
在中國統一大勢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不但起到了團結各族人民、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而且為合理化解統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種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源。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文化講求「用中適時」、「隨時以行」,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為一個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用中適時、隨時以行是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論,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這種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文化理念決定了人們在對待國家統一的問題上,能夠秉持現實客觀的態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統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靜看待實現大一統的艱巨性與曲折性。作為統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統一基本條件的創造與統一有利時機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則就是「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國語·越語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勢下,要敢於面對暫時分裂的現實,先完成局部的統一,並肯定局部的統一對於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性,努力為將來的大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條件。譬如,在歷史上,戰國七雄爭戰之於秦漢統一、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於西晉統一、南北朝分治之於隋唐統一、宋遼金對峙之於元明清統一等等,在當時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來,都是走向國家大一統的必要環節,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時候,對於當時的戰略決策者而言,關鍵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備,繁榮經濟,改良政治,增強軍力,從而在統一時機成熟之時,運用軍事、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順應民心以結束分裂的局面,「宜當時定,以一四海」(《晉書·羊祜傳》)。與此相反,如果昧於時勢,企冀在條件不成熟之時「畢其功於一役」,則必然事與願違,不但無法實現大統一,而且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分裂局面。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雲雲,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分」是為更高層次意義上的「合」作必要的鋪墊和准備,「合」則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看,秦漢統一的規模勝過宗周的天下一統,隋唐統一的規模超邁秦漢,有清一代的統一規模又遠逾隋唐,這正是國家統一大勢日趨增強的歷史印證。因此,可以這么說,「用中適時、隨時以行」的思想方法論,幾千年來始終維系著人們對大一統的堅定信心,幫助人們克服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所帶來的困惑,推動著國家統一大業在曲折中不斷向前邁進。 第二,中華文化講求「守經用權」、「和而不同」,強調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富有層次的文化現象,要求人們在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穩步推進。「守經用權」指的是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確看待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性的關系,更好地實現「一」與「多」的辯證統一。按照「經權」原則,「大一統」是人們必須嚴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經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既是歷代王朝一以貫之的最高政治目標,又對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種文化思想指導下,人們在堅守「統一」至上原則的同時,要「守經用權」,通權達變,從而為更好地實現「大一統」這一基本目標鋪平道路。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觀念則為人們追求與完成國家的大一統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它提醒人們,在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上,既要看到統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認統一的差異性。因此,中華文化始終強調,「天下」乃是有中心與邊緣之別的天下,有層次的天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證明。而事實上,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擁有廣大的農業區,而且還有廣大的農牧業結合地帶和牧業區,地區差異很大,彼此的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在全國雷同地推行「大一統」行政管理,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傳統的「經權」、「和同」思想正好為歷代的統一政治實踐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這就是要堅持「大一統」之「經」,以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為目標,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積極經營邊疆,同分裂割據等違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同時,也承認統一的地區差異性、內外層次性,重視區域差別與文化多元。在統一實踐上體現出「通權達變」的理性寬容精神,對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羈縻」體制及政策,就既賦予了「四夷」邊疆在「一體」中的角色,體現了大一統的原則,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又「適天地之情」,「各適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顧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做到了因時因地因人而治。這種「經權」、「和同」理論,無疑是國家統一的強大粘合劑。
第三,中華文化強調「王者無外」、「夷夏一體」,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作一個民族融合的和諧形態,在實踐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共同進步。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所謂「統一」就不單純是華夏漢族方面的問題,而是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關注與參與的歷史主題。換言之,統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消除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畛域,實現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有關民族問題的立場有兩大支柱:一是所謂「夷夏之辨」,鼓吹「用夏變夷」;一是所謂「夷夏一體」、「王者無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認諸夏與夷狄之間有差別,但這種差別不以種族歸屬為標准,也不以地域遠近為界限,而是以文明進化程度為標准。由於所處位置以及觀察角度的不同,佔主體地位的華夏民族自然認為諸夏代表著文明與先進,夷狄代表著野蠻與落後,歷史的進程當以諸夏為中心,由諸夏的文明改造所謂的夷狄,「以夏變夷」,使夷狄逐漸向先進文明過渡,最終實現大同的理想。當然,對這種諸夏本位觀,國內少數民族不一定完全贊同,漢代時中行說與漢使辯論時亟論匈奴風俗文化之優長,就是證明。就後者言,「王者無外」、「夷夏一體」意味著天下乃是「統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內」均為「皇帝之土」(《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華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這個邏輯,國內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處其所,進而走向融合,統一於天子的號令之下。這兩種民族文化觀念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整體,互為彌補,共同作用於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應該指出的是,「用夏變夷」的深層文化含義,是視夷夏關系為可變的實體,而非不變的頑石,兩者的區分僅僅在於道德、政治方面,而與血緣種族、地域環境無涉,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進為中國,中國也可以退為夷狄。這樣便為歷史上少數民族推行漢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至於「王者無外」,則是致力於化解國內不同民族的對立與矛盾,使其認同於「天下」統一的理想。強調華夏與各少數民族的和諧相處,並在時機、條件成熟之後一步步走向融合。這樣,便為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推行「胡漢一家」的進步民族政策,維護大一統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李衛公問對》卷中);強調「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張不得「有華夷中外之分」(《大義覺迷錄》卷一)。中華文化這種增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的價值觀,毫無疑問在促進民族融合、進而鞏固和發展國家統一大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承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看,追求統一、維護統一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既為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也為人們參與這一歷史活動提供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手段與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政治版圖,並為中華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國家發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資源。自夏商周以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創造了條件;而自秦漢以降,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價值觀更是一以貫之,支配和規范著歷代傳統政治實踐,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一成果,各少數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華一體的民族大家庭為其發展的歸宿,從而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拓展。換言之,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深入人心,漢族與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諧的基礎上互動互補,共同發展,不斷增強政治與文化的認同感,這對於堅持國家統一大勢的健康發展、增進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沒。到了近代,中國雖然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表現出堅不可摧的民族力量,這不能不歸功於以統一為宗旨的中華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了長期的歷史連續性,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體系與文化體系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也有一個不斷充實、擴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一統」的政治體系不斷成熟,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不斷匯聚溝通,由點及面,由內向外,不斷輻射,不斷擴散,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將舊的邊緣消融為新的中心,中華民族實體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鞏固。因此,歷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雖曾作為與「華夏文化」對立的一極受到排斥,但最終還是在不斷擴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統」的格局中,得到有機的融合,使中華文明不但一直沒有出現斷裂,而且不斷進行更新,不斷增加新的活力。可見,正是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創造力與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使得國家統一大勢浩浩盪盪,不可逆轉,文明承續始終如一。
⑥ 以 歷史變化 為話題的作文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 題記
我國擁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國的歷史是經過了無數戰火於血,一次次的分與合,一次次的戰火, 才讓我們的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從此才有了「中國」這兩個字.
華夏帝國
在帝國的時代里, 漢唐雄風是多麼的豪邁。我國科學各方面總是走在世界前端.例如我們的遠洋艦隊龐大規模無人可以匹敵;我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造紙術,火葯,指南針」還有青銅器的製造……都代表著我國的科學。在帝國時期還有許許多多智勇雙全的人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曹操,周瑜……」在醫學中,我國也做出了很多
的貢獻如「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研製了麻沸散,還有扁鶴發明的四診法……」自豪呀,威武的華夏帝國!
近代歷
華夏帝國衰敗了!迎來了一個置人民於水火之中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國就像一隻「縮頭烏龜」任人打任人罵
⑦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當然,好好看書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對歷史並不感興趣的話,就刷題好了,培養自己的題感,也不求多,按照課本的順序每個大的知識群來幾道題,保證全面覆蓋就行。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⑧ 寫村史的題目應該怎麼擬定
寫村史:xx村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