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文化底蘊很重要,中國哪座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省市眾多,再加上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很多城市的歷史有很深厚,文化底蘊也很濃重。那麼我國到底有哪些城市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濃重的文化底蘊呢,小編歸納總結了一番,跟著小編一起去學習一下吧。
1、首都北京首當其沖。要說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第一個就是我們的首都北京,北京作為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的發展中心,它的歷史可謂眾所周知。而且北京還擁有著故宮、長城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這樣的北京自然歷史悠久。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讓眾多省份都有著屬於自己濃厚的文化底蘊,除了北京、先、洛陽、成都和杭州,還有開封、南京、揚州、蘇州等地方都是堪稱最具歷史文化的城市,這些文化底蘊的城市有沒有你的家鄉呢?如果你的家鄉也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歡迎和小編溝通一二。
❷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裡
我國最悠久的地方是山西的南部跟陝西一部分以及河南安陽一帶,那裡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原始發源地。
❸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西安嗎
今天就讓小編為各位分析一下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西安嗎?這里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哪?文化名城西安的歷史悠久嗎?
01
看怎麼理解歷史悠久,要是時間長短的話,肯定是像安陽這樣的城市,畢竟安陽在商朝的時候就出現了,要是論歷史的影響力,那非西安莫屬。
西安(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起點。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這就是西安的魅力……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等景點,絕對是一個有文化有歷史的地方
02
西安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國古都學會認定的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歷史最長的古都。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
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03
不是
西安排第六
西安,古稱“長安”,現為陝西省省會,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3100年的建城史,境內擁有大量帝王陵墓、都城遺址、名勝古跡和各類博物館等,代表景點有兵馬俑、鍾鼓樓、大雁塔、大明宮等。
第一是洛陽
在中國的歷史上,洛陽絕對是一座無與倫比的歷史名城,擁有四千年的建城史,是中國的第一座有著完整規劃城市,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據統計,在記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二十五史中,“洛陽”一詞總共出來了3549次,平均不到8700字就會出現一次,稱得上是一座洛陽城,半部華夏史。
04
最悠久肯定不是,建都時間最長,朝代最多肯定是!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從思想到疆域都是在建都西安的時候打下的基礎,軒轅黃帝就埋在這里,西周的周公制禮做樂初步規范了人們的思想令社會有序,漢武帝獨尊儒術徹底把中國人的思想設定為儒家思想直到今天,秦始皇打下兩廣,漢武帝打下甘肅新疆遼東外加半個朝鮮半島和雲南越南,大唐更不用說了,東起日本西至裏海,南到印北北至蒙俄邊境,半個歐亞大陸都在大唐皇帝的庇護之下,萬國衣冠拜冕旒,那是何等的榮光!小學歷史課本的彩頁都印的有章懷太子墓《客使圖》,有空到陝歷博唐墓壁畫展看看,什麼叫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看看這幅圖,啥都明白了!西安不是最悠久的但一定是最榮耀!
05
是。
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古都之首。
西安南屏地勢磅礴的秦嶺,東近險拔峻秀的華山,西臨冬夏積雪的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廣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糧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風光覽勝,故古有“膏腴天府”、“陸海豐饒”之稱。
西安擁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共13個朝代在此建都,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
西安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遺址、古代城闕遺址、77座帝王陵墓、眾多名寺古塔、先民遺跡等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是世界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❹ 中國的古都哪一處歷史最悠久
西安,古名長安, 陝西省的省會,中國首批 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古都之首,與 羅馬、雅典、 開羅並稱世界四大古都。位於陝西 關中平原的 渭河南岸。背依 秦嶺,面向秦川。西安,是著名的 絲綢之路的唯一起點和終點。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我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時起,直到唐代,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亦有17朝之說),歷經2000餘年。在中國六大古都中,西安的歷史最為悠久。1982年成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公元前202年, 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 漢城)建立西漢王朝。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改都城長安為「 常安」。明 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代稱之的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西安是歷史古都,歷史上曾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從 周至唐,先後稱之為周、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歷時近1100年。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 黃巢、李自成都在這里建立過政權。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 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 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代曾設陝西、 四川行省、行中書省;後改為 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明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
眾多著名的 歷史人物和事件在這里活躍和發生, 秦皇漢武,隋文唐宗,白起王翦、 張良蕭何、韓信班超、衛青去病、擒虎萬歲、 李靖仁貴;秦掃 六合、漢擊匈奴、柱國執政、 玄武之變、貞觀之治、 武曌女皇、開元盛世、 西安事變……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非常悠久,歷史文化的沉積非常厚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風俗概括為關中十大怪。源於 西安碑林中一塊清代碑石的關中八景,又稱 長安八景,紀錄了八處 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
中國十大古都:西安(長安),西周、西漢、北周、隋唐都城,統治長達750年。北京,中國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清的京師,統治中國長達800年。開封,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都城。杭州,吳越、南宋都城。成都,蜀漢、成漢、前蜀、後蜀都城。其它古都,有將杭州、銀川、廣州,鄭州、咸陽、大同列入的,還有將沈陽、朝陽等列入的。南京,東吳、東晉、劉宋、南齊、梁、陳、南唐、明都城。是漢族三次復興的大本營。洛陽,東周、東漢、西晉、北魏、後唐的都城。
❺ 中國的哪座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長沙鱉」也許歷史最悠久 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長沙」作為地名,有歷史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目前還無法確定究竟源於何時,但有歷史記載的時間已經是現今的省會城市中是最長久的了。《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一種「長沙鱉」,這是「長沙」地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規模化建城,但長沙地名究竟源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要比「長沙鱉」的記載還要久遠。而且長沙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也沒有遷移過,這是中國省會城市中絕無僅有的。 成都比長沙晚嗎 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周朝末年,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以蜀王舊都一帶置成都縣。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人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人始以蜀國地置蜀郡,成都為郡、縣治所。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 「南京」作為城市名稱卻是明代的事情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有 2470年歷史 ,但「南京」作為城市名稱卻是明代的事情。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攻佔集慶,建立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南京城名沿用至今有586年,仍設六部等機構。南京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 隋朝時期的太原才是今日的太原 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太原郡為其中之一,郡治設在晉陽(不是今日的太原)。秦稱為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 「西安」作為城市名稱,只有638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河以東,但不是今日的西安所在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地點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封其次子為秦王駐守西安,秦王以唐長安城皇城為新城的基礎,向外擴展,形成了今日的西安。 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西安的前身長安的城市歷史有2000多年,而「西安」作為城市名稱,只有638年。 「北京」這一地名604年前才出現 公元前1045 年(西周),北京開始建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6 年(秦), 秦始皇攻取薊城,薊城為三十六郡之一。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把大都改稱北平。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永樂改北平名為北京。國民黨統治時期把北京改為北平。新中國成立後,又恢復了「北京」這個名字。 2100多年濟南,明清以來才是省會 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2600多年前,就建有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春秋左傳》),系因本市諸泉匯為濼水,故名。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公元 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治。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省會。 杭州在秦朝時還是海灘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 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的歷史只有62年 史籍中首次出現合肥地名是在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屬安徽省廬州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38年5月14日,合肥為日寇侵佔,後為汪偽合肥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省省會由立煌縣(今金寨縣)遷來合肥。 省會城市名稱存在超過了千年的有: 南昌: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黃安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並設南昌縣為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宋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廣州:217年,步騭將交州治所從廣信遷到番禺。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合浦以南為交州,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一個城市為廣州。「廣州」名稱自漢代出現至今有1770多年的歷史。 福州:秦置閩中郡。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 鄭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隋政府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州治成皋(今鄭州滎陽汜水鎮),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因避諱隋文帝楊堅父親楊忠之名,將中牟縣改為內牟縣)、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從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 蘭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拉薩: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築布達拉宮以誇天下,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❻ 中國哪個省歷史歷史最悠久
是河南,古中國原來就是直河南那一帶,在夏朝時間中國沒有走出河南省,到了商朝開始漫漫的中國擴大了,但是也就是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到了周朝時間中國擴大到長江北岸了,南岸仍然是沒有開發
❼ 全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
西安市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西安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截至2005年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已達806.81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500多萬。全市人口中,男性為416.82萬人,占總人口的51.66%;女性為389.99萬人,占總人口的48.34%。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88。
一、歷史簡況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50年代劃為兩市:西安和咸陽。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地理概況】·位置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面積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偏南地區,北部為沖積平原,南部為剝蝕山地。大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一簸箕狀。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中國的大地原點和國家授時中心就在西安。
·氣候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
·礦產資源
西安地質發育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以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現已查明的各類礦產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主要金屬礦有:鐵、錳、鉻、鈦、銅、鉛、鋅、鋅銅、鉬、金、鎢、鈾和高鋁礦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長石、白雲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築砂礫、脈石英、「藍田玉」、砂線石、硫礦等。
【經濟概況】 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西安的比較優勢突出地表現在三個層次上:世界級的旅遊觀光資源優勢;國家級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勢;區域級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優勢。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西安正在成為我國重要的內陸開放城市。
近幾年來,西安市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布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滻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四區一基地」的開發新區格局,成為西安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心基地、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促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文化教育】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源於西安碑林中一塊清代碑石的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記錄了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介紹
西安是中國重點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學生人數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西安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較高,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居西部地區之冠,在全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西安現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辦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36所,博士點334個,碩士點826個,國家級重點學科6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85個,另外有8 所軍事院校、29所成人高校,近百所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20多萬人。西安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生產實驗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西安的大學
公辦院校 民辦院校
西安交通大學 西京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培華學院
西北大學 西安翻譯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外事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思源學院
長安大學 西安歐亞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西安通信學院
第四軍醫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西安醫學院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財經學院
西安郵電學院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體育學院
空軍工程大學
武警工程學院
西安音樂學院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政治學院
【旅遊】【西安旅遊簡介】
西安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從100 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眾多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100 多年。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
西安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1100餘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唐大明宮遺址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近年來,西安旅遊業發展迅猛,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旅遊業已成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西安市還首批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綜合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及具影響力。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發掘情況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二號坑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坑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信息】 西安郵政是全國六大通信中心(區號029)和11個一類郵件轉口局之一。西安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形成了擁有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式控制交換、數據與多媒體等多種通信手段,覆蓋全市城鄉,連接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現代化電信通信網路。「數字西安」正在建設之中。西安電信寬頻多媒體城域網已經覆蓋西安城區90%以上的區域和郊縣40%以上的區域。
西安是中國公用計算機網路和中國多媒體信息網路在西北五省的網路核心中樞,同時,西安又是西北五省和中國公用計算機網路(CHINANET)連接的必由之路,擁有最大的網路傳輸線路。因此,在西安建立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必將擁有得天獨厚的網路資源。
西部數據中心,是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於2002年投資建設的工程。是中國電信規劃的全國四大IDC樞紐之一。是面向國內、國際各類型企業、事業客戶提供大規模、高質量、安全可靠的伺服器託管、帶寬租用以及災備中心建設、應用服務外包的超大型互聯網數據交換中心。擁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合作夥伴構成的龐大用戶群體,具備國際先進的軟硬體環境和優質的服務水平。是目前投入運營中為數不多的直聯CHINANET骨幹核心節點的數據中心機房,目前出口以6×10G高速光纖聯接(目前全國電信IDC中最高)。為網路游戲的運營及西部市場拓展提供一流的IDC服務。
西部數據中心有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核心機房,面積總共5000平方米。每個機房以2*20G的光纖直接接入CHINANET骨幹,與省網並行,內部網路雙路冗餘備份,提供不間斷電源,擁有良好的防火、排水、通風設施,機房常年保持恆溫、恆濕,可全面滿足大型網站增長的需求,數據中心的維護管理由西安電信具有數十年數據線路維護經驗和技術的60名專業工程師,技術支持由20名高級網路工程師負責,從其軟體、硬體環境而言,堪稱目前國內一流的專業互聯網數據中心。
【交通】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地區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西安鐵路樞紐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聯結隴海、西康、寧西、包西、侯西、咸銅和西戶等鐵路線。西安火車站不僅是中國特等客運站之一,而且是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重要站點,如今西安的鐵路建設已日趨成為連接長江流域和隴海蘭新鐵路兩大動脈十字網架的交通樞紐。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68個國內城市,11個國家和地區通航,航線108條。2004年旅客吞吐量63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3萬噸。
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干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5條國道干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全面貫通,三環路開工建設,建成一批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
【人物】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它史書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們或生於此,或者長期生活工作於此,都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如:
古代
● 政治家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
● 軍事家 衛青、霍去病
● 思想家 董仲舒
● 外交家 張騫
● 文學家 杜甫、白居易、柳宗元
● 歷史學家 司馬遷、班固
● 畫家、書法家 吳道子、顏真卿、柳公權
近代
● 社會活動家 於右任
● 水利專家 李儀祉
現代
● 作家 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
● 經管專家 張曉紅
● 武術家 周侗
❽ 中國哪個地方歷史最悠久
「長沙鱉」也許歷史最悠久
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長沙」作為地名,有歷史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目前還無法確定究竟源於何時,但有歷史記載的時間已經是現今的省會城市中是最長久的了。《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一種「長沙鱉」,這是「長沙」地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規模化建城,但長沙地名究竟源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要比「長沙鱉」的記載還要久遠。而且長沙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也沒有遷移過,這是中國省會城市中絕無僅有的。
❾ 中國建都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哪個
【古都洛陽】
洛陽(英譯:Loyang 漢語拼音:luòyáng)
歷史用名:(「洛邑」「雒邑」「雒陽」「成周」「新大邑」「神都」「雒京」「中京」)等。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四大聖城(耶路撒冷、麥加、洛陽、雅典)」之一、是「絲綢之路」(洛陽、西安)起始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洛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注釋: 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復雜,容易引起誤解。 1. 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洛陽是其中的一個。2. 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並與長安享有相同建制,而部分皇帝更長時間留在此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對整個皇朝之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並論,但畢竟有別於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東都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公元690年-905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北宋、民國兩個朝代。
【三十一個朝代】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帝嚳、夏、商、西周、東周、戰國韓、秦末河南王、西漢、更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李魏、鄭、唐、武周、燕、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同時加上新莽、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八個陪都政權,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無論從建都的朝代,或者是從政權的數量,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注釋: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