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歷史
以生氣的態度來描述主題,那不還是不夠客觀,那樣就只能說我們不能忘記國恥,要揭竿而起和鬼子們拼了!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我們既然沒有生長在那個時代,對待歷史我們也只能抱著感嘆和惋惜,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忘記誰讓我們受過傷、有過恥辱,這些帳我們要給他們記著,現在我們就是要在這些歷史問題里總結我們為什麼會被欺負,不受重視!我們當時可是有著四萬萬同胞的泱泱大國啊!原因就是我們因為太自信所以太封閉,因為太封閉所以太落後,因為太落後所以不受重視,因為不受重視所以受欺負,因為我們太落後所以被欺負的時候我們無力還擊,只有在戰爭中一點一點的學習,總結經驗,靠著四萬萬同胞的身軀去抵抗、反抗,所以從清朝開始到抗戰結束我們用了20多年的時間,直到現在我們才被世界所認同,所尊重!我們現在要的就是發展,要發展成為像成吉思汗時代那樣的然其他國家聞風喪膽的強大的國家,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對某某國家駐兵,然後說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對某某國家進行經濟制裁說是為了保證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於歷史我們哀悼!我們銘記於心!我們承諾他不會重演!
2.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歷史
讀史使人明鑒,所以我們必須記住歷史。
不過在那之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讀到的歷史是不是真實客觀的。
歷史永遠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基本上對失敗的一方都或多或少有失公允,所以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歷史,不要添加太多主觀的情緒。
3. 對待歷史文化 應持怎樣的態度
對待歷史文化應持有一下態度:
1 、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行為方式 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
2、對於中華文化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4. 該怎樣對待歷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李世民緬懷魏徵的話我認為是對讀史最好的詮釋。
很多人不喜歡歷史,因為歷史都是一堆死人,一群離自己很遠的事。有些人喜歡歷史,卻只是享受跟朋友聊天時八卦諸如「張居正跟皇帝老媽有一腿」這種野史的快感。有些人喜歡歷史,只是因為喜歡聽故事。其實這些態度都不是上上之選,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更應該是為自己的進步做鋪墊。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每個人相比於天地萬物來說都渺小至極,我們能做的只有懂得更多看的更多讓自己活得更瀟灑更通透,而讀歷史就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進化,科技越來越發達,可人類復雜多變的性格是不會變的。通讀歷史,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人生的諸多喜怒哀樂和社會更替,讓自己內心更寧靜更坦然。
不要說什麼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歷史上有多少人渣一輩子逍遙快活無憂無慮,又有多少於忠肅和岳忠武死的令人心寒。
也不要覺得自己運氣不好怎麼努力都成功不了。風流才子唐伯虎一輩子與進士無緣,徐渭博學多才卻也只能凄死茅屋,他們不努力嗎?
更不要因為有第一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甚至做出利令智昏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朝代更替,若王朝統治有方百姓安久樂業誰會造反?
諸如此類人生體驗,幾千年來歷史在上,你數十年的人生經歷一定也必然會在史書中找到歸宿,讓自己變得通透豁達吧。
5. 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以歷史為鑒!「鑒」為人生意義!
我覺得一位熱愛歷史的人:
1.歷史一切,都應該以平等的眼光,要看出來本質來,不是自己喜歡誰就誰,誰貢獻過,誰過失,一切分析眼中,有歷史家的胸懷去面對一切,這樣你會懂很多東西!
2.歷史是一本非常了得的書,很多東西從中能體會,包羅萬象,如果你能從來體會到它的意義,我想你會把歷史學得很好。
3.歷史是無情的,無法回頭的,你會發現,一個人在歷史上什麼不是,只願自己的生存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意義就足以。
6. 對於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
「我們要培養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鑒」!這是常聽到的關於今人對前人的看法。
做歷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到了很多讓我意想不到的憤青,「恨國主義者」,拉幫結派者。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明粉,清粉等。
其實,歷史是需要討論的,因為即使是專家學者,他也沒有親身經歷任何一段歷史。理論上,對於歷史事件,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之所以我們看到的書本都是一樣的,是因為基於一個大多數人的共識!
不過網路時代,請善用網路,不要讓網路用了你,不管是內部來的還是外部來的。
而且我堅信一點,絕對中立的,沉默的人,永遠是大多數。
所有事物都需要反對意見。但是只是為了反對去反對,為了贊成去贊成,以此拉幫結派,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7. 我們應要怎樣對待歷史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首先要做到客觀,歷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靜下心,不被情緒和想像左右,跳出這個局,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個整體,這樣就清晰多了,自己能獲取的收獲就變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待歷史,如果沒有公義道德之心,是有點危險的。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就會看到事情的真相,不會對別人的說教一股腦接受,而是多了種懷疑精神,做自己思維的主人。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記載了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客觀、有判斷力,去聆聽那一個個悠久的故事。
(7)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8.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都在改變。經濟利益只應也只能用經濟辦法去獲取,爭奪世界霸權或區域霸權將被世界人民反對。是堅決跳出「老一套」的時候了,是改變傳統思維、實行政策轉型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些牽強。然而,不能不說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歷史不是陳年舊事的簡單堆砌,時間相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甚至是因果關系。歷史規律不像自然規律那樣清晰而反復地出現,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性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事實上,歷史過程充滿了辯證法,受到對立統一規律的支配。因為已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性事件,不少人據此認為人性的發展是個變數,難以預測。然而,那是辯證法在起作用:有了兩次大戰的沉痛教訓,物極必反,矛盾轉化,才為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打造起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要條件。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最終將促使人類脫離野蠻,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人民創造了歷史,最終將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此為各種各樣的精英人物大顯身手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但是,歷史的進程最終要受必然性的支配,這種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當然要注意,這里的人民,非指某團體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類。唯有重視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點,從而在國際舞台上演出有聲有色的話劇。
9. 我們到底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歷史
經常關注社會新聞的小夥伴們肯定對於歷史這兩個字不陌生,相信很多經過教育的小夥伴們也一定對我國的歷史有所了解,同樣歷史是一個比較嚴肅且沉重的話題,那麼歷史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身為中國公民,對於中國的歷史必須要抱以絕對尊重的態度,對於一些妄想歪曲歷史的行徑必須加以制止,任何違背民族感情,無視歷史事實的行為終將會受到懲罰,我們相信只有以史為鑒才能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銘記歷史,要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歷史,但是無論怎樣解讀,歷史事實不能更改,銘記的歷史感情也不容扭曲,身為中國公民要維護中國歷史,不允許任何不法行為是毀壞中國歷史。
10.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歷史
對歷史的遺忘意味著割裂傳統、割裂文明,掩蓋和歪曲歷史更是對文明的背叛,最終只會陷入悲劇的泥淖、走向進步的反面。抗戰勝利70年後的今天,歲月的落英早已覆蓋戰爭的遺跡,發展的潮流一點點清洗著歷史的傷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歷史決不會隨時間推移改變原有的樣貌,歷史的結論決不容許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才能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中國人有敬畏歷史的傳統,這種傳統與源遠流長的文明互為因果,構建了一個厚重的中國。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卻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亂了歷史認知,以「虛無主義」消解社會根基;或是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動搖了精神坐標,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了主流立場,以「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那些散布不負責任言論者,那些詆毀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娛樂歷史消費歷史者,或許該記住這樣一句話:「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