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鞠躬盡瘁(諸葛亮 ) 鑿壁借光(匡衡 ) 圖窮匕見(荊軻 ) 南柯一夢(淳於棼 ) 東施效顰(東施效西施 ) 江郎才盡(江淹 ) 赴湯蹈火(晁錯 ) 投筆從戎(班超 ) 鶴立雞群(嵇紹 )
負荊請罪(廉頗 ) 殺妻求將(吳起 ) 完璧歸趙(藺相如 )
鑿壁借光(匡衡 )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 趙括)
精忠報國(岳飛 )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鞠躬盡瘁(諸葛亮 ) 卧薪嘗膽(勾踐 ) 破釜沉舟(項羽 )
樂不思蜀(劉禪 ) 圖窮匕見(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求諸葛亮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元景安和元景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多行不義必斃 ( 鄭庄公和共叔段)
2. 成語與歷史人物有關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二、寓言故事成語: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3. 舉一反三是中國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來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是由於自己的政見不被各國當政者所採用,處處碰壁,後來才退而編書講學,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在講學中,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和方法,例如,他說過:如果受教育者沒有強烈而迫切的學習要求,那麼,教的人縱然費盡心力,也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原話載《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是心裡要求明白而弄不明白的著急神態;悱,是嘴上要說出而偏偏說不出來的難堪的情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說:求學的人自己並不急於要求弄明白的時候,且不必忙著開導他;他自己並不急於要說出道理的時候,也不必忙著啟發他。
隅,就是一個角落,一個片面。我們認識事物,有時先了解它的局部,然後推知它的整體。好比計算一個正文形,算出了它的一個角,就能知道它的其餘三個角,這叫做「舉一隅而反三隅」(反,就是反復推知的意思)。孔子說: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而推知其餘相同的三隅,那麼,不用枉費心機再教他什麼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的這種說法,是否完全正確是值得研究的。不過,由於他的這段話而產生的成語「舉一反三」,我們今天還需要用到它。譬如,有時舉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讓人能明白其它同樣的問題,這便可以叫做「舉一反三」,或「一隅反三」,也叫「隅反」,形容由此及彼,類推而知。
從一個小小角度提出的、很不全面的片面之見,就叫做「一隅之見」。形容偏僻狹小的地方,就叫做「一隅之地」。
4. 舉一反三的主人公是誰
是孔子的話 出自《論語.述而》
5. 100個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
1、一鼓作氣(曹劌)2、一字千金(呂不韋)
3、一字之師(鄭谷)4、一飯千金(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6、圖窮匕見(荊軻)
7、紙上談兵(趙括)8、負荊請罪(廉頗)
9、卧薪嘗膽(勾踐)10、接竿而起(陳勝、吳廣)
11、三顧茅廬(劉備)12、孺子可教(張良)
13、四面楚歌(項羽)14、老當益壯(馬援)
15、投筆從戎(班超)16、暴殄天物(商紂王)
17、暗渡陳倉(劉邦)18、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沖冠(藺相如)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21、韋編三絕(孔子)22、墨守成規(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雞犬升天(劉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27、風聲鶴唳(苻堅)28、泰山北斗(韓愈 )
29、破釜沉舟(項羽)30、東窗事發(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32、司空見慣(劉禹錫)
33、夢筆生花(李白)34、力透紙背(顏真卿)
35、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屍(馬援)38、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40、背水一戰(韓信 )
41、聞雞起舞(祖逖)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
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
47、畫龍點睛(張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韓信)
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瓮(周興) 56、舉一反三(孔子)
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
63、江郎才盡(江淹) 64、七擒七縱(諸葛亮)
65、毛遂自薦(毛遂) 66、鐵杵成針(李白)
67、莫須有(秦檜)68、桃李滿天下(狄仁傑)
69、曲高和寡(宋玉) 70、開卷有益(宋太宗 )
71、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呂蒙)
73、圍魏救趙(孫臏)74、一諾千金(季布)
75、殺妻救將(吳起)76、前倨後恭(蘇秦)
77、不學無術(霍光) 78、三令五申(孫武)
79、嘔心瀝血(李賀)80、近水樓台先得月(蘇麟)
81、東施效顰(東施)82、老驥伏櫪(曹操)
83、有勇無謀(呂布)84、阮囊羞澀(阮孚)
85、枕戈待旦(劉琨)86、奇貨可居(呂不韋)
87、拔山蓋世(項羽)88、側目而視(蘇秦)
89、庖丁解牛 (庖丁) 90、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項庄、劉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機妙算(諸葛亮)
93、筆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韓信)
9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96、焚書坑儒(秦始皇)
9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9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99、路人皆知(司馬昭)100、百步穿楊(養由基)
6. 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語即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許多成語來源於歷史典故,你能正確地填寫出與下列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嗎?
1、一鼓作氣(曹劌) 2、一字千金(呂不韋)3、一字之師(鄭谷)
4、一飯千金(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 6、圖窮匕見(荊軻)
7、紙上談兵(趙括)8、負荊請罪(廉頗) 9、卧薪嘗膽(勾踐)
10、接竿而起(陳勝、吳廣)11、三顧茅廬(劉備)12、孺子可教(張良)
13、四面楚歌(項羽)14、老當益壯(馬援)15、投筆從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紂王)17、暗渡陳倉(劉邦)18、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沖冠(藺相如)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21、韋編三絕(孔子)
22、墨守成規(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雞犬升天(劉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27、風聲鶴唳(苻堅)
28、泰山北斗(韓愈 )29、破釜沉舟(項羽)30、東窗事發(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32、司空見慣(劉禹錫)33、夢筆生花(李白)
34、力透紙背(顏真卿)35、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屍(馬援)38、黃袍加身(趙匡胤)39、洛陽紙貴(左思)
40、背水一戰(韓信 )41、聞雞起舞(祖逖)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47、畫龍點睛(張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韓信)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53、鞠躬盡瘁(諸葛亮)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瓮(周興)56、舉一反三(孔子)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58、八斗之才(曹植)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63、江郎才盡(江淹)
64、七擒七縱(諸葛亮)65、毛遂自薦(毛遂)66、鐵杵成針(李白)
67、莫須有(秦檜)68、桃李滿天下(狄仁傑)69、曲高和寡(宋玉)
70、開卷有益(宋太宗 ) 71、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呂蒙)
73、圍魏救趙(孫臏)74、一諾千金(季布)75、殺妻救將(吳起)
76、前倨後恭(蘇秦)77、不學無術(霍光)78、三令五申(孫武)
79、嘔心瀝血(李賀)80、近水樓台先得月(蘇麟)81、東施效顰(東施)
82、老驥伏櫪(曹操)83、有勇無謀(呂布)84、阮囊羞澀(阮孚)
85、枕戈待旦(劉琨)86、奇貨可居(呂不韋)87、拔山蓋世(項羽)
88、側目而視(蘇秦)89、庖丁解牛 (庖丁)90、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項庄、劉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機妙算(諸葛亮)93、筆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韓信) 9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96、焚書坑儒(秦始皇)
9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9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馬昭)
100、百步穿楊(養由基)
7. 常見成語和相關主人公
1,抱薪救火(謀士蘇代) 2,勢如破竹(杜預) 3,高山流水(俞伯牙) 4,望洋興嘆(河伯) 5,負荊請罪(藺相如) 6,投筆從戎(班超)
7,江郎才盡(江淹) 8,對牛談琴(公明儀) 9,圖窮匕見(荊軻)
10,破釜沉舟(項羽) 11,指鹿為馬(趙高) 12,紙上談兵(趙括)
13,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14,葉公好龍(葉子高) 15,退避三舍(重耳)
16,洛陽紙貴(左思) 17,草木皆兵(秦王苻堅) 18,按圖索驥(孫陽)
19,後來居上(西漢汲黯) 20,邯鄲學步(壽陵少年) 21,如火如荼(夫差)
22,望梅止渴(曹操) 23,請君入瓮(周興) 24,胸有成竹(文同)
25,唇亡齒寒(晉獻公) 26,雞鳴狗盜(孟嘗君) 27,枕戈待旦(祖逖)
28,精衛填海(精衛) 29,不學無術(霍光) 30,不寒而慄(義縱)
戰國:
1.完璧歸趙(藺相如) 2.圍魏救趙(孫臏) 3.退避三舍(重耳)
4.毛遂自薦(毛遂) 5.負荊請罪(廉頗) 6.紙上談兵(趙括)
7.一鼓作氣(曹劌) 8.千金買骨(郭隗) 9.諱疾忌醫(蔡桓公)
10.卧薪嘗膽(勾踐) 11.殺妻求將(吳起) 12.驚弓之鳥(更羸)
13.高山流水(俞伯牙)
秦 :
1.一字千金(呂不韋) 2.指鹿為馬(趙高) 3.焚書坑儒(秦始皇)
4.窮圖匕見(荊軻) 5.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1.一飯千金(韓信) 2.四面楚歌(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 4.孺子可教(張良) 5.背水一戰(韓信) 6.破釜沉舟(項羽) 7.手不釋卷(呂蒙) 8.金屋藏嬌(劉徹) 9.暗渡陳倉(韓信) 10.十面埋伏(項羽) 11.投筆從戎(班超) 12.馬革裹屍(馬援)
13.多多益善(韓信) 14.老當益壯(馬援) 15.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16.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1.鞠躬盡瘁(諸葛亮) 2.三顧茅廬(劉備) 3.煮豆燃萁(曹植) 4.刮目相看(呂蒙) 5.初出茅廬(諸葛亮) 6.樂不思蜀(劉禪) 7.七步成詩(曹植) 8.言過其實(馬謖) 9.七擒七縱(諸葛亮) 10.寶刀不老(黃忠) 11.才高八斗(曹植) 12.一身是膽(趙雲)
13.封金掛印(關羽) 14.單刀赴會(關羽) 15.望梅止渴(曹操)
1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1.木三分(王羲之) 2.聞雞起舞(祖逖) 3.東山再起(謝安) 4.洛陽紙貴(左思)
5.草木皆兵(苻堅) 6.鑿壁偷光(匡衡) 7.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1.畫龍點睛(張僧繇) 2.江郎才盡(江淹)
宋:
1.精忠報國(岳飛) 2.東窗事發(秦qín檜guì) 3.胸有成竹(文與可)
成語與人物
(1)四面楚歌:項羽 (2)破釜沉舟: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
(4)項庄舞劍:劉邦 (5)一飯千金:韓信 (6)胯下之辱:韓信
(7)運籌帷幄:張良 (8)借箸代壽:張良 (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 (11)洛陽紙貴:左思 (12)斷虀畫粥:范仲淹
(13)韋編三絕:孔子 (14)一字千金:呂不韋 (15)東床坦腹:王羲之
(16)學富五車:惠施 (17)一毛不拔:楊朱 (18)一箭雙雕:長孫晟
(19)小時了了:孔融 (20)不求甚解:陶潛 (21)如魚得水:諸葛亮
(22)江郎才盡:江淹 (23)投筆從戎:班超 (24)刮目相看:呂蒙
(25)卧薪嘗膽:勾踐 (26)家徒壁立:司馬相如 (27)殺彘教子:曾參
(28)割席絕交:管寧 (29)圖窮匕見:荊軻 (30)嘔心瀝血:李賀
(31)撲朔迷離:花木蘭 (32)舉案齊眉:梁鴻 (33)詠絮之才:謝道韞
(34)引錐刺股:蘇秦 (35)鑿壁借光:匡衡 (36)目不窺園:董仲舒
一些成語和相關主人公
漢語中的不少成語和歷史人物有關,「舌粲蓮花」便是說的詩人李白。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於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1、四面楚歌(項羽) 2、初出茅廬(諸葛亮) 3、望梅止渴(曹操)
4、投筆從戎(班超) 5、畫龍點睛(張僧繇) 6、完璧歸趙(藺相如)
7、卧薪嘗膽(勾踐) 8、三顧茅廬(劉備) 9、程門立雪(楊時)
10、墨守成規(墨翟) 11、一字千金(呂不韋) 12、蕭歸曹隨(蕭何、曹參)
13、口蜜腹劍(李林甫) 14、雙管齊下(張燥) 15、指鹿為馬(趙高)
16、入木三分(王羲之) 17、負荊請罪(廉頗) 18、前度劉郎(劉禹錫)
19、目不窺園(董孝景) 20、鐵杵成針(李白) 21、紙上談兵(趙括)
22、聞雞起舞(祖逖) 23、圖窮匕見(荊軻) 24、背水一戰(韓信)
25、痛飲黃龍(岳飛) 26、雞鳴狗盜(孟嘗君) 27、廣陵絕響(蔡邕)
28、投鞭斷流(符堅) 29、馬革裹屍(馬援) 30、舉案齊眉(孟光)
31、煮豆燃箕(曹植) 32、圍魏救趙(孫臏) 33、高山流水(俞伯牙)
34、一諾千金(季布) 35、覆水難收(姜子牙) 36、坦腹東床(王羲之)
37、衣錦夜行(項羽) 38、江郎才盡(江淹) 39、暗渡陳倉(劉邦)
40、洛陽紙貴(左思)
8. 舉一反三這個成語跟什麼人物有關
孔子
出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9. 舉一反三是不是歷史故事
屬於典故,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故事說:春秋時期,孔子到齊國去向齊景公推銷他的「仁政」,齊景公有些心動,准備劃出一塊地來讓他治理。他去拜訪齊國三朝元老相國晏嬰,他對晏嬰事三君不解,晏嬰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舉一反三,不知舉三反一,結果得罪了晏嬰,仁政沒推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