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歷史形態
「歷史形態學」,是 20 世紀初由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和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等提出的一套關於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宏觀分析理論,或被稱之為思辨的歷史哲學.
當人們談論歷史時,往往故意迴避一個核心問題:研究歷史就是為現實服務的.或者如毛澤東,把歷史研究直接化為政治斗爭工具,影射史學大行其道,從海瑞罷官鬧到評水滸.
但確有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直奔主題,既嚴肅又不迴避其服務目的.斯賓格勒就是這樣的學者.他要以自己的努力,指出西方的沒落這樣一個現實問題.
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的老牌帝國主義英法已經衰落,後起的德俄面臨外界的壓力,巴爾干火葯桶處於准點燃狀態,未來的大國美國還在積蓄力量,而亞非諸國處於邊緣狀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歐洲,社會各階層間矛盾沖突越發激烈.所有的思考者,都在痛苦的思索人類的過去與未來.各種流派的學說不斷誕生,歷史形態學,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切,正是歷史形態學轟動歐洲的背景與原因.
在《西方的沒落》第一部「形式與實際」,第一章「概念的引介」的第一段,斯賓格勒開宗名義:在本書中,我們第一次作下述的冒險嘗試:嘗試預斷歷史的發展,嘗試在文化的命運中,看清那些尚未經歷到的階段,尤其是看清這實際上已處在完成狀態的,此時此地唯一的文化——西方的歐美文化.
斯賓格勒所稱的西方,指的是經歷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的西歐.這個西方,正在沒落,而現有的哲學觀點無沒解釋更無法挽救這種沒落——他甚至對此沒有論證,而是直接端出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是「文化」,而突破原始階段的文化,是「高級文化」,文化再發展下去,就是「文明」.這個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文明的死亡」.只有觀察清楚這個過程,才能合理的解釋每個歷史片斷,這證明,人類歷史,是一個有固定結構的有機體,如同任何有機體一樣有一個生長發育滅亡的過程.他稱這一整套理論為「世界歷史的形態學觀念」.
斯賓格勒認為,有八個高級文化,都有同樣的建構,同樣的發展,與同樣的持續.八個高級文化七個已死,只有一個歐洲基督教文明正在走向沒落.
他認為,可以把這些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斯賓格勒的歷史形態學,是以驚人的勇氣,構建一個宏大的框架.毫無疑問,從目的本身說,他失敗了,任何希望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納入固定模式的努力,都必然失敗,歷史預測越具體敗得越慘.但從學術發展看,斯賓格勒踏出了極堅實的一步.相信有許多朋友,看到歷史形態學的基本理論會感到眼熟,那是因為,後世有眾多學者或多或少採納了他的見解.
以俺所知,在斯賓格勒之前,沒有人提出相似的東西.在修正版原序中,斯賓格勒本人宣稱,最後在他手中形成的,是「德國的哲學」.他的學術來自歌德和尼采.歌德給了他方法,而尼采給了他懷疑的能力——請大家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個歌德和這個尼采,就是最廣為人知的歌德和尼采.
俺狂言:今天,以西歐北美為代表的當代西方文明有如此成就,就是因為有包括斯賓格勒在內的眾多思想者.他們一百年前的擔心,不僅沒有摧毀自己的母體文化,相反,正因為他們杞人憂天的勇氣,鑄就了百年輝煌.
不要指責馬列主義者預言「帝國主義已經腐朽」是個笑話,斯賓格勒等很多非馬克思主義學者也這么預言了.帝國主義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今天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自省,是歐美國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行為方式之一.
② 歷史有什麼用
答案1:從傳統的資治到滿足個人的好奇,覺得都有道理,但總感到好像還缺乏什麼,自己有時甚至感到對於個人而言歷史沒有任何作用。法國歷史學家亨利-伊雷內•馬魯為我們提供了他的看法。(馬魯的《論歷史認識》一書自己沒有看過,這段話來自《法國史學對史學理論的貢獻》P47 (法)保羅•科利著)
歷史的寶貴之處不在於它是一門說教藝術(眾所周知的歷史教訓!),也不在於它能它能提供趣聞軼事(試想打聽奇聞的樂趣......);歷史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能擴展人類交往的范圍。「因此我賦予歷史的一項基本功能是:使往昔的文化價值歷久常新,從而豐富我的內心世界。」
「我們最初是在『其他』范疇中發現這些價值的,於是我們把它們作為存在於往昔的人們之中和存在於久已湮滅的文明和社會之中的東西加以研究,但是既然我們自己能夠掌握和了解這些價值,它們便在我們中間獲得了新生,並一定程度上在哲學家的思維中,在他重新介紹這些價值的當代社會中,也獲得了新的實在和有一次實際存在。
理解雖不能構成一種方法,但它是方法的靈魂。從資治的客觀對象到主體好奇心的滿足,馬魯的敘述似乎是客體與主體間的融合,但主客體的對立是現代社會的特徵,先賢的敘述是否只是滿足歷史學者的職業提問。
答案2:一是內心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了解自己人類的歷史,總是會問「我們是怎麼回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內心對於時空的渴望能填補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慌。而歷史,雖然對於我們自己遠了點,但是仍然是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的。學習和了解歷史給自己帶來的跨度感能在很大限度上拉長對人們對生命的態度。
二是生活的需要,歷史對我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臨時用什麼故事中的策略來處理。而是滲透在人們的觀念中,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當時台下的一個老先生提到的「教育作用」相似,確切的說,不應該是教育作用,而是一種告誡。關於歷史,我們還沒有辦法生活回去了解歷史真相,我們能知道的就是這些歷史載體帶來的文化境界上的沖擊,我們知道,當時書寫歷史的這些人,其中就摻雜了他們對於事情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往往和歷史是存在差距的。只是史學比起文學創作來,少的是構思的相當然,少的是呼應式的完美,多的是真實的滄桑,滄桑中包涵的無奈。我們學習和認識歷史,無形之中是豐富了我們的閱歷,應該怎麼說呢?當我們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接納和改造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閑庭信步。
③ 魯迅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算是什麼地位
魯迅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算是很高地位。從文學作品的吸引力和滲透力來看,魯迅的作品無疑具有強烈的沖擊力。但是,凡是具有諷刺和喚醒力量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一定的固執和堅韌,才能表現出波濤洶涌、隱忍不拔和不甘心。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運用了大量特殊的表現形...式,以結果為導向,用行為來表達憤怒,充分體現了 "悲憤深重 "的愛。
由於中國現代文學屬於舊民主主義文化的范疇,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改革派文學由於對封建制度不持否定態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封建思想體系和儒家思想的基礎,如《論語》。所以封建思想在這些作品中仍有一席之地。在文學改革方面,大多數人提倡白話文,但並不反對古文,所以古文的主導地位沒有動搖。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愛國運動,如一聲驚雷,震撼了中國沉睡的大地。它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時,出現了戲劇、電影、自由詩等新的藝術門類,這些都是借鑒外國文學的結果。在新文學中,雖然小說和散文是中國古代的體裁,但他們在藝術上也向外國文學學習了很多。
④ 一什麼歷史
一段歷史
一部歷史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⑤ 考古重大發現!鹽源發現1100餘座商代至西漢墓葬,這有什麼意義
今天是7月19日,根據最新消息報道,在我們國家的四川的鹽源縣發現了商代到西安的墓葬群,這在考古界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墓葬群數量龐大,一共1100多座,場面很壯闊,讓當地人們感受到了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人為此感到了自豪,那麼關於這次考古界的的重大發展,有什麼意義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殘忍!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影像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學習歷史課,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每一個時間段都要不斷地學習歷史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以及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決不能遺忘。其中,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南京大屠殺,殘忍!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影像之後,你有什麼感受?讓人感覺特別沉痛,竟然做出如此暴行,如此慘絕人道的行為,絕不能原諒,也絕不會忘記,忘記就等於背叛。
看到了這個影像,自己的內心也十分的悲痛,也感覺特別害怕,因為這些行為根本不是人能夠做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銘記歷史,絕不能遺忘。
⑦ 《萬曆十五年》歷史有溫度嗎禮儀有什麼用
冰冷的文物,晦澀的文字,冗長的年表,似乎是大多數人對歷史的第一感覺。喜新恨舊是人的本性,這是可以理解的。對於現代人來說,歷史既無聊又神秘。太遙遠的時間似乎拉長了現實和幻覺的維度。再古老的歷史,在新時代的語境和詮釋下,總能煥發出蓬勃的第二春。
禮節有什麼用?
在今天,這是人際交往的必修課,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彌合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必要步驟。但在那個時代,禮儀是治國之本,把鬆散的政治網路連成一根繩子是一劑良葯。尊敬太後,舉行隆重的儀式告訴全世界,是對全世界人民的一個榜樣,告訴他們遵守孝道不是開玩笑。父母去世,即使是朝廷的首輔,也要辭職,回到家鄉的陵墓里哀悼。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悲傷,他們都要表演一場悲傷的表演。就連怎麼吃、怎麼穿、穿多久,都有具體的規定。雖然這是墨子批判最多的地方之一,但如果內心不感到悲傷,假裝悲傷又有什麼意義呢?但孔子不這么認為,統治者也不這么認為,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上行下效的影響,這是管理這個龐大而鬆散的農業社會的合適工具。所以,明朝乃至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實際上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社會。
⑧ 重慶有座古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這是什麼地方
重慶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直轄市,同時還是我國知名的網紅旅遊景區,這里憑借著獨特的山城風景和宜人的氣候環境,每年都能吸引來大批遊客到此聚集。可是大家所去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比較出名的網紅旅遊景區,很少去關注那些冷門景區,但是這些景區之中,也有一些優質的景區。
各位觀眾,你們對白沙鎮還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內進行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