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答題技巧高中
選擇題解題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審題干「三看」: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看關鍵詞語,明確內涵外延。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實;思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思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特別要注意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非選擇題解題的「五步法」
1.先仔細研究問題,准確把握問題的要求。
2.帶著每一個問題認真閱讀題目所給的相關材料,正確、全面理解材料含義,邊閱讀材料,邊把與該問題有關的關鍵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分值都勾畫出來。
3.分層,材料越長,越要處亂不驚,要一層一層來找層意,就是找段句號的關聯句,每個段句號就是一個意思,每個關聯詞的轉折和並列就是另外一層意思或者兩個意思的構成,這樣就會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應。
4.回憶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觀點及方法,根據問題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煉觀點。
5.歸納整理,以簡煉准確的文字去表述。
2. 高三歷史解答題怎樣才能答到點子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3「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後,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於找准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4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於從材料中找尋有效信息。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於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5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個同類信息的並列。「。」表示一個完整信息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後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信息。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通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6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3.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選擇題解題思路之研究
歷史學科是文綜中比較重要的學科,從高考分值看100分,從學科本身的難度看,歷史被稱為文科中的物理,從國家對歷史的程度看,現在以及高考改革之後,歷史都是必修課,所以歷史是文科生乃至高中生要重視的一門學科。
歷史是一門科學,史料浩瀚無邊,體系博大龐雜,今天高考裡面,不是考哪個版本的歷史教材,而是考的歷史知識,歷史分析能力,歷史的學科素養,這也是很多學生無從下手的原因。史學強調論從史出,不同的史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甚至相反的結論,歷史強調證據,一個觀點需要多方面的史料論證,這在歷史考試試題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歷史高考試卷分為兩大部分:主觀題與客觀題,客觀題12道選擇題,每小題4分,這個分值不得了,錯一個就是四分,如果客觀題能全對,基本上歷史高考高分沒有問題了,可是從最近幾年歷史考試看,客觀題得分並不是很理想,有的學生甚至只對幾個,大大影響文綜成績。俗話說「得文綜得高考,得歷史得文綜,得選擇題得歷史」,足見歷史選擇題的分量。選擇題是小題,可分值不小。那麼選擇題如何才能做好?有沒有方法?答案是有的。山大師范大學附中一位特級教師說,」高考題一定是可解之題」。根據這幾年我對歷史高考的研究,大概總結了這么幾個類型的選擇題:
一、熟悉當中考熟悉
熟悉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不陌生,給的選項的說法也不陌生,這樣的題目最簡單。因為材料和問題你都熟悉,難度較低,屬於容易題。例如:
商朝王室設置」多賈「一職,為王室購買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業,並允許多賈參與祭祀祖先的儀式;唐宋時期,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 )
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 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
C商人地位不斷提升 D重視對商業的管理
題干中給的材料涉及商代的商業是工商食官,商業屬於國家行為,而且商人當時的地位不低;唐宋時期,國家設立市舶司,管轄海外貿易,這說明商業行為國家也非常重視,兩則材料疊加,找出共性是兩個時期國家都設立管理商業的機構,加強對商業的管理,答案D浮出水面。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這個問題商代材料不反映,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不符合封建時代的經濟基本政策,封建時代重農抑商是不斷強化的;封建時代社會階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故而C也不對。我建議這樣的題目用材料疊加法,選全面的就是正確選項。
二、熟悉當中考陌生
熟悉當中考陌生是指材料情景熟悉,而選項的說法有悖常理,和教材講的主流觀點不符。這樣類型的題是考察歷史學科素養的典型題目,能充分體現論從史出的學科思維,這種類型的目要敢於打破慣性思維,緊扣材料情景,嚴格從材料得出結論。例如:
第聶伯河水電站於1939年建成,該水電站由蘇聯和美國技術專家設計,美國通用公司承攬,借鑒了加拿大阿達姆伯克水電站與拉加貝爾水電站的建設經驗。第聶伯河水電站的修建說明了( )
A斯大林模式蘊含新經濟政策因素 B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
C美蘇合作共同抵禦經濟大危機 D 蘇聯改變了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
題干中的材料是熟悉的,第聶伯河水電站熟悉蘇聯的,1939年是熟悉的,二戰爆發的時間,通過這兩個熟悉我們否定了B和D選項,因為二戰爆發,歷史進入了二戰時期,1939年斯大林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才形成三年之久,不可能改變體制,何況一直到蘇聯解體都沒有改變這個體制。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恰是蘇聯借用危機大力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這正是新經濟政策的運用,從而和A項是吻合的。A項的觀點恰恰是和教材的觀點是相反的,因此計劃經濟體制只是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不是政府不引進技術和資金,這是不矛盾的。
三、陌生當中考熟悉
陌生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情景不熟悉,而答案選項觀點熟悉的題型,這類題和第二類題型難度相當,這類題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有效信息和教材觀點相銜接的能力。例如:
周朝機讓之禮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這最能反映
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 B血緣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
C禮樂制度及其復雜和繁瑣 D禮樂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
這道題說的是周朝行禮,對於很多學生講並不熟悉,可是答案的選項說法學生都知道,那麼究竟選哪個?要看材料的內容,「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在此可知有婚姻,無婚姻,同姓賓客,行禮有區別,有上下,意思直接指向答案D的說法。
四、陌生當中考陌生
這一類題目是指材料和答案說法都不熟悉,這類題最難,重在考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既要閱讀捕捉有效信息,還要整體把握材料的邏輯思維,同時調動大腦中的歷史時空知識儲備,勘稱難題,最近幾年這類題目有所減少,但是仍然會出。例如:
誠信審判是羅馬法的重要原則,最初的「依誠信」完全依賴當事人的宣言與承諾,具有濃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實質性的法律審判;在之後的法律實踐中,西塞羅將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即用證據證明自己的「誠信」與「不明情況」。西塞羅的主張說明羅馬法( )
A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強調證據在法中的作用
C開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D具有靈活的法律特徵
本題目說的是羅馬法誠信審判要注重證據,使得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這是材質中西塞羅解決原來實質性法律審判的缺陷的主張。誠然,關於誠信審判教材是一丁點都沒有講,但根據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西塞羅注重證據在誠信審判中的作用。
總之,以上四大類也不能涵蓋所得選擇題類型,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出解題的思路,關於選擇題要多練,多總結,多思索,多歸納,多比較,形成類型系統,這樣我們就有了套路,有了做題的方向。本人關於選擇題的研究有些浮淺,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共勉!
4.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題都是根據高考導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閱讀材料,然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就需要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看看所問的問題,看看與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怎樣應用上。一定要理解題意。做好這種題的前提是要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5. 求助高考歷史答題的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指導
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掌握兩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是歷史高考取勝的重要手段。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
是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
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
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
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
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張之洞 C、王韜 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
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
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
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
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准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
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
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
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
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C、先進分子的領導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
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
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
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
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
建築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
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後順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
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
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後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
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
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 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於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
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並將獲
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陝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長江 C、挺進大西南 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
中「兩個拳頭(陝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陝北和山
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陝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
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
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
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
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
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
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
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
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
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
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
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
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
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
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
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
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
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乾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
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
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後,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後准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後,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
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准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
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
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
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
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
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
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
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
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
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
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
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四、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
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
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
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
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
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
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
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
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
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
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
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
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
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
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
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
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
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
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
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
簡潔,語言要精練。
6.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7. 高中歷史選擇題有哪些答題技巧
1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完全版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22017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匯總
一、 明確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根據題干,確定題目時限,特別要注意一些隱藏的時間信息,再聯想這個時空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知識點去做題。
8.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歷史選擇題的
解題技巧
專題一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題干要三看:
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
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
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
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
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9. 高中歷史考試怎麼答問答題選擇題該怎麼做
選擇題答題步驟(三步走):
1、題干: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關鍵詞,時間.空間限制
2、選項:(1)劃出主要詞彙,排查每個詞彙是否符合題干;(詞彙弄懂字面涵 義並能結合史實分析)
(2)選項本身邏輯關系正確與否;(3)是否與題干有必要的邏輯聯系。
3、再對不確定的選項進行比較分析(1)分析要全面、注意每個選項的側重不同,(2)最後再讀題干,(3)比較哪個選項符合題乾的一切限定條件,表達更客觀科學就選定答案。
主觀題答題
標好每句順序,圈號關鍵詞,整理關鍵信息,然後結合書本,做到史論結合,再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