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徽州府的徽籍名人
胡錦濤(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績溪瀛洲鎮龍川村(坑口)人。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人,從小在歙縣外婆家長大。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績溪人。
胡適(1891—1962),著名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績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音韻學家、思想家。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屬屯溪區)人。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又名方十三,歙縣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數學家。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
吳承仕(1884—1939),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字檢齋,歙縣人。
弘仁(漸江)(1610—1664),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歙縣人。
汪士慎(?-1759),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休寧人(一說歙縣人),流寓揚州。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
漸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韜。字無智,號漸江。釋名弘仁。歙縣人。新安畫派創始人。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代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進士出身,歷任戶部、工部、兵部侍郎,並兩度出任御史。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安徽婺源縣人,京張鐵路設計師。
柯慶施(1902-1965),歙縣水竹坑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任上海市委書記,中共華東局書記。
蘇雪林(1897—1999年):女,文壇巨匠。原籍安徽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嶺下村。
吳景超(1901-1968):字北海,社會學家,著有《第四種國家的出路》等社會學著作,安徽歙縣人。
洪雪飛(1942-1994),歙縣人,著名昆劇,京劇大師。
汪華(587年-649) ,歙縣登源(今績溪汪村)人,隋末毅然起兵奪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後被唐朝封為汪國公。
江瓘(1503--1565),字明瑩,安徽歙縣篁南人(今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著《名醫類案》12卷刊行於世,是我國第一部總結歷代醫案的醫學名著。
⑵ 徽商代表人物有哪些
1、胡炳衡
徽商胡炳衡祖孫四代,在江蘇三泰地區開辟茶商貿易,歷百餘年商海滄桑,幾經劫難與復興,先後開設茶莊、茶棧12爿,為績溪茶業在三泰地區開創了一方天地。抗戰以後,店業相繼轉營到上海等地,直到解放後公私合營。
2、胡練九
1941年在績溪縣龍川村創辦繅絲廠的徽商胡練九畢生致力於絲綢行業,是我省最早的繅絲企業創建人,是徽商中由商業貿易向工業生產的較早跨越者之一,這是我縣徽商群體中工業萌芽的具體表現。
3、胡雪岩
胡雪岩生性機敏,膽識過人,深謀遠慮,不攻近利,最終不僅發跡致富,成為活財神,還以資助清廷、輸款籌餉,功在邊陲。胡雪岩原本是純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賜戴紅頂子、穿黃馬褂,實為亦官亦商,這在我國商史中亦屬罕見。
4、胡開文
清代我國有四大制墨名家,績溪汪近聖和胡開文就佔了兩家,尤以胡開文墨後來居上,成為文房四寶中徽墨的代表,胡開文墨業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後經歷200年,成為國內京、津、滬等數十個城市、集從業人員上千人的大行業,並於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5、汪應庚
汪應庚,原籍安徽歙縣潛口村(現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康熙十九年-乾隆七年),字上章,號雲谷,工詩及書法,後住揚州。雍正間,成為揚州雄資百萬之鹽商。
在揚州出資修平山堂、棲靈寺、五烈祠等。雍正九年起,海嘯成災,連續三年洲民仳離,他慷慨解囊,出銀五萬,運米數萬石救災,設葯局治病除疫,共救治九萬餘人,授光祿少卿。在歙城修「徽州學宮」,在潛口建石坊,是《平山攬勝志》的編輯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汪應庚、網路-胡開文、網路-胡雪岩、網路-胡練九、網路-胡炳衡
⑶ 徽州古城的歷史名人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這塊風水寶地,如越國公汪華、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等,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百名舉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在此我們精選了千年徽州名人十六位,讓大家對人傑地靈的徽州有更一層的了解。 汪華(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華(歸唐後避李世民名諱,改名汪華),出生於歙州歙縣登源里(今屬績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吳國,稱吳王,促進了當地各民族之間融合、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唯獨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吳王汪世華為了促進華夏一統,他審時度勢,不計個人得失,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被大唐皇帝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因忠君愛國,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執掌長安禁軍大權,後又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後,唐太宗賜其謚號「忠烈」!
汪華集儒釋道於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空前絕後的政治謀略。自唐代至清朝,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歷代帝王多次下詔,把他作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始終維護華夏統一的典範來表彰;李綱、趙普、蘇轍、朱熹、岳飛、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喻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餘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
有聯贊曰「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
汪華墓位於安徽省歙縣城北3公里的雲嵐山,俗名「汪墓祠」。唐永徽二年(651)營葬。了這一位「古徽州第一偉人」的輝煌人生!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
⑷ 徽州10個名人
1、畢升
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⑸ 安徽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等等。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穎上人(當時無今潁上縣,應為潁河上遊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胡適(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⑹ 徽州名人知多少
1、汪華
汪華(586年~649年) ,原名汪世華,字國輔,一字英發,歙州歙縣登源里(今屬安徽績溪)人,隋唐時期割據勢力,唐朝大臣。
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
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汪華審時度勢,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
唐高祖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將軍、參掌禁軍大權,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後,唐太宗賜謚忠烈,予東園秘器。
汪華集儒釋道於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歷代帝王多次下詔,視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的典範表彰;趙普、李綱、蘇轍、岳飛、朱熹、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
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拜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餘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
2、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3、戴震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會試下第,因學術成就顯著,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歲。
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啟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4、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5、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
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汪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行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