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慶陽市寧縣有多久歷史

慶陽市寧縣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05 12:37:34

❶ 甘肅寧縣人口數量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寧縣是漢民族聚居的地區,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縣有漢族、回族、滿族等。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縣域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耕地96萬畝,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復雜,山 、川、塬交錯,屬暖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溫潤適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氣溫8.7°C,無霜期170天左右。 寧縣轄: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 長慶橋鎮 基本簡介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金村鄉位於寧縣東部,子午嶺西麓,據有關網站統計,該村轄 8 個村委會, 53 個村民小組, 8280 口人,土地面積 154 平方公里,耕地 1.7 萬畝。該鄉產羊肚菌、黑木耳、豬岑等天然名貴葯材,是寧縣優質荏、小雜糧的重要生產基地,有昭君出塞進住過的綉花樓古居,原新寧縣政更多>>、和盛鎮、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米橋鄉、良平鄉、中村鄉、太昌鄉、焦村鄉、南義鄉、瓦斜鄉、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鄉;以及國營湘樂林業總場所管盤克,九峴,梁掌,桂花塬,羅山府,湘樂六個國營林場地界。

❷ 甘肅正寧縣和寧縣兩個縣的行政區劃史 請告訴我 謝謝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
地理位置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
縣名
正寧縣 (漢語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積
全縣面積1329平方千米。
政府
縣人民政府駐山河鎮,
郵編
745300。
代碼
621025
電話區號
0934
汽車牌照
甘M
[編輯本段]正寧概況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鄰旬邑縣,西南與彬縣相鄰,西接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壤本省寧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7°56′20″—108°38′08″,北緯35°14′40″—35°36′18″之間。屬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層厚度90—150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正寧縣轄4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山河鎮、榆林子鎮、宮河鎮、永和鎮、月明鄉、西坡鄉、永正鄉、周家鄉、羅川鄉、湫頭鄉、五頃塬回族鄉、三嘉鄉。縣境內有子午嶺林管局正寧分局:西坡林場、秦家林場、中灣林場、中灣林甘肅省正寧縣行政區劃圖科場、劉家林場。
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是甘肅省東南邊境縣份之一。介於東經107°41′至108°34′,北緯35°15′至35°52′之間,東依子午嶺,南接陝西,北靠寧夏,西臨涇、蒲二河,距黃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蘭州510公里。扼甘、陝、寧三省之要沖,是三省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窗口,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寧縣是漢民族聚居的地區,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縣有漢族、回族、滿族等。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縣域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耕地96萬畝,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復雜,山、川、塬交錯,屬暖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溫潤適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氣溫8.7°C,無霜期170天左右。
寧縣轄: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長慶橋鎮、和盛鎮、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米橋鄉、良平鄉、中村鄉、太昌鄉、焦村鄉、南義鄉、瓦斜鄉、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鄉;國營湘樂林業總場。
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物產富饒。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8.7℃,年日照2375小時,無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內有馬蓮河、涇河、蒲河、九龍河、城北河等7條河流,多年平均總流量為55.05立方米/秒,總徑流量17.36億立方米。寧縣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盛產小麥、玉米、油料、黃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寧縣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由於山水形勝的靈氣所致,出產的早勝曹杏、九龍金棗、黃甘桃、紅富士蘋果享譽國內外。近年來,果產品系列開發已成氣候,年加工杏脯、棗脯、桃脯等果製品20多種6000餘噸,有多種產品獲部、省級獎,銷往全國,走出國門。黃花菜產量居全市之首,質量為西北之冠,被外貿部命名為「西北特級金針菜」,榮獲出口產品榮譽證書。薄皮綿核桃具有仁飽、味香、含油量高的特點,備受外商歡迎,暢銷不衰。早勝牛名揚四海,是國家工商局注冊的名牌畜種。境內盛產各種中葯材,有69種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5種列入出口商品。生長在子午嶺密林深處的羊肚菌、黑木耳極其珍貴。新近探明,縣境西北部有油,東南部有煤,屬西峰油田和陝北煤礦的一部分,開發前景誘人。

❸ 說說慶陽市寧縣逢集的日子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並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❹ 寧縣在哪裡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甘肅東部,與陝西交界。

❺ 甘肅省寧縣地名歷史變遷

寧縣早勝牛為秦川牛的一個地方優良類群。早勝牛牛體高大方正,肌肉豐滿,骨骼發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壯,蹄勁堅實,是肉役兼用的優良畜種,因產於寧縣早勝塬而得名。該牛以紅色、棗紅色為主,部分呈橙黃色,全身被毛純一。站立時,前肢端直開展,呈外向姿勢;卧息時,四肢攏收於胸腹下,俗稱「四蹄不露」。 早勝牛原產在慶陽地區寧縣的早勝塬,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海拔1221.2米,年均溫度9.1℃。年日照時數1935.7小時。無霜期160~180天。年降雨量為576.8毫米,年蒸發量為1496.2毫米,雨量雖較充足,但多集中在6~9月份,冬季乾旱。產區沒有放牧地,但有種植苜蓿、夏秋季青刈喂牛的習慣。 地理分布早勝牛以寧縣的早勝、良平、平子和中村四個鄉牛隻最優。鄰近正寧縣的宮河塬、慶陽縣的董志塬、鎮塬縣屯字塬等地均有分布。 品種特徵早勝牛體質結實、緊湊,骨骼較粗,肌肉發育較好,為甘肅黃牛中體格最大者。體型外貌與秦川牛相似。被毛以紅色和紫色為主。角多為蠟黃和肉色,蹄為紫色和古銅色。公母牛多有角,扁圓形,較短小。微向後彎曲,形如短粗蘿卜,俗稱「蘿卜角」。也有部分牛的角短而鈍,稱「疙瘩角」。還有部分牛的角為可搖動的軟角,稱「鈴鈴角」。頭大小適中,眼眶突出,眼大有神,額寬面平,口方正,公牛頭高揚,貌雄偉,頸短粗,肩峰高而寬厚。母牛頸細薄。鬐甲較高較窄但平緩。背平直較寬。前胸寬闊,胸骨隆起,胸深肋長,腹部緊湊。四肢粗壯,關節粗大,蹄堅實。外貌缺點是後軀發育較差,尖斜尻較多,飛節多內靠。 品種性能慶陽地區是甘肅省的重要農業區,耕牛是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役畜,耕、磨、拉、打等重活主要是牛負擔。早勝牛力大持久,性情溫順。犍牛日耕地5~6畝,母牛泌乳期可達8~10個月,最高日產奶4~6公斤。淘汰牛肥育後屠宰率5%,為役用兼用的品種。早勝牛兩歲以後開始配種。一年一胎者少,兩年一胎者居多,佔65.8%。早勝牛的適應性較廣泛。引入甘肅中部和西部數縣,其適應性較其他省份引入的牛為好,顯示了耐粗、耐寒特性。改良的全省各地小型黃牛很受歡迎。另外生長潛力也較大。成年牛平均體高(公牛142厘米,母牛121厘米),體重平均公牛666.39公斤,母牛326.32公斤,閹牛157.5公斤。

❻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到底怎樣

寧縣是慶陽市人口最多的一個縣,鄉鎮很多,縣政府所在地是新寧鎮,最大的鎮是早勝鎮。寧縣位於黃土高原邊緣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塊的黃土層,地勢高低不平,溝壑很多。由於過去地處偏僻,當地人都比較窮,但現在情況好多了,不過寧縣人依然保持住了原有的作風,就是大多數人都很「鬼」(這個在整個慶陽地區以及周邊地區都是很出名的)。寧縣的最大特點是農業人口很多,相對來說,寧縣產的水果都是相當的好吃,比如杏,棗,西瓜等。以下內容來自 http://hi..com/%B7%E7%D3%EA%B9%FD%BA%F30545/blog/item/a922b5c5f6ce4ecc39db490d.html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是甘肅省東南邊境縣份之一。介於東經107°41′至108°34′,北緯35°15′至35°52′之間,東依子午嶺,南接陝西,北靠寧夏,西臨涇、蒲二河,距黃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蘭州510公里。扼甘、陝、寧三省之要沖,是三省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窗口,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寧縣是漢民族聚居的地區,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縣有漢族、回族、滿族等。縣域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耕地96萬畝,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復雜,山、川、塬交錯,屬暖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溫潤適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氣溫8.7°C,無霜期170天左右。寧縣轄: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長慶橋鎮、和盛鎮、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米橋鄉、良平鄉、中村鄉、太昌鄉、焦村鄉、南義鄉、瓦斜鄉、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鄉;國營湘樂林業總場。

❼ 寧縣名字的由來

慶陽史話

慶陽地區位於甘肅東部,西連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接平涼地區,余皆與陝西省毗鄰。因地處隴山以東,習稱「隴東」。「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古慶陽府治為今慶陽縣,故「慶陽」既是地區名稱,也是縣名。

天工神斧為慶陽地區鑿就了一幅奇特的黃土畫卷,東有鬱郁蔥蔥的子午嶺,西有高聳險峻的六盤山,北有連綿不斷的丘陵,向南緩緩沒入涇河,全境形成了北高南低的簸箕形狀,故有「高原盆地」之稱。馬蓮河、蒲河、茹河等諸河流及其支流將這塊黃土地割成大小不等的12條大塬,形成了塬地、丘陵山地、河灘地和河谷坡地犬牙交錯,縱橫相間的高原風貌。其中最大的平地要推董志塬,北起慶陽縣城,南至涇河谷地,東西界於馬蓮河和蒲河間,包括今西峰市和慶陽縣、寧縣、合水縣各一部分,南北長約87公里,東西寬約36公里,總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塬面寬闊平坦,土地肥沃,適宜農耕,素有「隴東糧倉」的美譽。

慶陽地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經考古調查,早在20萬年前後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就密集地居住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農耕,養殖和製造陶器。據《史記》載: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後期政治衰敗,周祖不窋以失其官,率部族奔赴此地。在人煙稀少的馬蓮河川築城拓荒,安邦定居,教民稼穡,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窋城」,故有「周舊邦」之稱。傳說不死後葬於城南山頂上?gt;

「慶陽」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乾德初又升為慶州。到英宗治平年間改設環慶路。乃合環州和慶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年)在慶州設「慶陽軍」節度。「慶陽」這一名稱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因慶州州治城址位處馬蓮河上游環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稱西河)與柔遠河(又名東河)匯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內,古人以水之北為陽,故名「慶陽」。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和其子范純仁兩代駐防慶陽,築城練兵,保境安民。元明時仍為慶陽府。清康熙四年慶陽劃歸甘肅布政司,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為慶陽縣,屬隴東道。1949年7月8日西峰解放,成立慶陽專員公署。

慶陽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1929年劉志丹、謝子長先後進入華池南梁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創建了紅26軍42師,開辟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在南梁成立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使革命根據地擴展到陝、甘、寧三省數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央紅軍提供了立足點?gt

❽ 寧縣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寧縣屬雍州,是周族發祥之地。
秦始皇數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經縣屬子午嶺主脊約60公里,使寧縣成為輔翼咸陽的軍事要地。
漢置泥陽、大要、弋居、彭陽、襄樂、義渠6縣(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將軍馮異進軍義渠縣,兼領北地太守事,控制了這一軍事要地。
魏晉時寧縣地屬雍州安定郡。
北魏先後置華州、班州、邠州、豳州,轄西北地、趙興、襄樂3郡,領10縣。轄區南到陝西永壽、旬邑,北至陝西吳旗。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撫寧戎狄」為名,改豳州為寧州。
隋、唐時,數度置州轄郡領縣,成為當時的京畿重地。
宋、元時,寧縣為軍事州,轄五縣,地處邊關前哨。
明時,寧縣仍置州領縣。
康熙二年,析慶陽等四府以置甘肅省,寧州遂屬甘肅省。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州為寧縣。

❾ 請教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的歷史沿革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 地理位置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 縣名 正寧縣 (漢語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積 全縣面積1319.5平方公里。 政府 縣人民政府駐山河鎮, 郵編 745300。 代碼 621025 電話區號 0934 汽車牌照 甘M 正寧概況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鄰旬邑縣,西南與彬縣相鄰,西接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壤本省寧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7°56′20″—108°38′08″,北緯35°14′40″—35°36′18″之間。屬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層厚度90—150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 行政區劃 正寧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山河鎮、榆林子鎮、宮河鎮、永和鎮、西坡鄉、永正鄉、周家鄉、湫頭鄉、五頃塬回族鄉、三嘉鄉。縣境內有子午嶺林管局正寧分局:西坡林場、秦家林場、中灣林場、中灣林甘肅省正寧縣行政區劃圖科場、劉家林場。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廣闊,總面積1319.5平方公里,其中東部的子午嶺林區,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區,共387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9.3%,全為林草覆蓋,植被狀況優越,是該縣涵養水分,調節雨量的天然水庫。占我縣林地總面積的80%。 耕地多分布於比較平整、肥沃的宮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條原面,土地平整,土層深厚,熟化程度高,多為較肥沃的黑壚土壤,共23.66萬畝,佔耕地43%。縱穿縣境的三條河川有川台地2.3萬畝,佔耕地4.6%。構成我縣農作物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山地多分布於原面兩側和溝谷四周和東部的梁、峁、塌撐等地類地形。一般小塊、小片居多,坡度較大,小氣候表現明顯,海拔高差懸殊,對林木草種選擇性強。 資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嚴重。溝壑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的82%。全縣有大小不等溝壑1200多條。溝壑密度平均達0.67公里/平方公里,溝切嘗試在150-200米之間。這些溝壑浸蝕十分嚴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經濟發展 2008年生產總值完成10.2億元,增長17.7%;農業增加值完成4.07億元,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13萬元,增長24.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04億元,增長22.3%; ——財政大、小口徑收入分別完成15038萬元、14039萬元,剔除煤田采礦權出讓金收入後完成5038萬元、4039萬元,增長2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8億元,增長68.6%,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17.2億元,增長49.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長27.5%,凈增17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576元,增長18.3%,凈增39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億元,增長29.5%;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萬元GDP能耗降低4.61%; 氣候資源 正寧縣位於大陸腹地,氣候受季風影響明顯,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半濕潤氣候。由於地勢較平緩,加之夏季季風的影響,氣候要素反映也較平緩。子午嶺林區氣候陰濕,溫度較低,雨霧多,日照少,霜期長。環繞林區形成特殊的多雨圍帶。因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穩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較頻繁。 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447.4小時。日較差條件較好,有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無霜期限較長,氣溫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陽輻射問題和日照時數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為高,屬我國輻射能源高值區之一,光能利用潛力很大。由於氣溫日差大,積溫高,利於光合作用和干物質形成以及糖分積累。雨熱功當量基本同步,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總量為8.51億億立方米。 五條河流,均屬涇河水系,自產水三條河流中四朗河為最大河流,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徑流量2880萬立方米。支黨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寧縣境內長25.5公里,還有無日天溝,和左家川兩條河。 我縣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層潛水,和下白堊系碎碎潛水及承壓水,地下水總徑流量為2746.46萬立方米。 全縣總徑流量8786.46萬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畝均200立方米。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形地貌特點是水低地高,發展灌溉農業有很大困難。 礦產資源 據初步探明,縣內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超過16億噸,有望近年開采。 林木資源 東北部子午嶺林區植被較好,有次生林分布,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8.4%。全縣共有森林面積76.7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0.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8%,是甘肅省宜林荒山綠化達標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前21世紀前) 正寧縣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為九州,正寧屬於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間(約前17世紀),周先祖不窋奔慶陽,建立北豳之邦,正寧屬北豳邦國。夏桀(履癸)時,周先祖公劉從北豳遷都公劉邑,正式建立豳國,正寧屬豳國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寧仍屬豳國管轄。商末,周族南遷岐山周原,豳地被義渠戎族佔領,正寧屬義渠戎國之地。 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 義渠戎國屬周王朝管轄下的方國,正寧仍屬之。 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襲舊制。前400年,魏國佔領西河郡和上郡,並在正寧境內修築魏長城。此後,長城東部(即今正寧永正、山河、湫頭、三嘉之東)土地歸魏國上郡管轄,長城西部(榆林子、羅川之西)土地歸義渠戎國管轄。前352年,秦國出兵攻打魏國,一舉佔領西河、上郡,從此,正寧東部歸秦國上郡管轄,西部仍屬義渠戎國管轄。前270年,秦滅義渠戎國,建立北地郡,郡址義渠。此後,正寧西部劃北地郡,東部仍屬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建立郡縣制。秦在北地郡設郁郅(今慶城縣)、泥陽(今寧縣)、朝那(今鎮原縣西北)3縣。正寧西部劃歸泥陽縣管轄,東部仍屬上郡。 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 仍襲秦制,並先後在正寧境內東南部設三水(屬安定郡)、獨樂、陽周(屬上郡)3縣。西部今宮河、周家地區歸弋居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北地郡。 三水縣:西漢初年因羅川穀三水匯流而得名,治址羅川。轄今正寧縣羅川、永和和陝西省旬邑縣、彬縣廣大地區。數年後,縣治遷至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原轄地今正寧縣永和、羅川,今彬縣永樂、底廟地區劃歸獨樂縣管轄。 獨樂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鎮樂興村,轄今榆林子等地。後又將羅川、永和等地劃歸上郡管轄。 陽周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鄉上官莊附近的秦馳武城,轄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頭、五頃原、三嘉及寧縣平子等地,歸上郡管轄。 東漢時期(25——220) 建元六年(30),陽周、獨樂兩縣皆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惟宮河、周家仍歸弋居管轄。東漢末年廢弋居,地域並入泥陽。建安元年(196),因慶陽地區北部被匈奴和西涼馬超屢次佔領,在今正寧縣永和塬設西川縣,屬安定郡。因子午嶺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縣治具體地址不清。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三國時,正寧歸魏管轄。晉建興四年(316),匈奴首領劉聰攻破長安,建立漢國,正寧屬漢,末置縣。319年,漢國更名前趙,正寧屬前趙安定郡,未置縣。 東晉咸和二年(327),後趙打敗前趙,正寧歸後趙,屬安定郡,未置縣,以駐軍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國於長安,在今鎮原縣置雍州,以軍代政,正寧歸雍州。太元九年(384),後秦趕走前秦,在今慶陽市置泥源軍,以軍代政,正寧屬泥源軍。 北朝時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寧縣城置定安縣,兼置趙興郡;在羅川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在榆林子樂興重置獨樂縣,轄今榆林子和長樂地區。以上2縣均屬趙興郡管轄。今正寧縣的宮河和周家歸定安縣轄。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獨樂2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獨樂2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獨樂2縣均屬之。 西魏大統元年(535),在陽周縣增設泥陽、惠涉二護軍。泥陽軍設在今寧縣平子境內,惠涉軍駐羅川城。此2軍均為駐軍機構,非政府機構。大統十六年(550),西魏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獨樂二縣屬之。廢泥陽、惠涉二護軍。廢帝二年(553),改豳州為寧州。 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獨樂2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581——960)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和獨樂縣,獨樂地域劃歸陽周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羅川縣屬之。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並從寧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陝西省彬縣),羅川縣屬寧州。次年,從寧州轄定安縣析置定平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豳州,今正寧宮河、周家地域劃歸定平縣轄。天寶元年(742),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現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屬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為寧州。元和三年(808),定平縣劃歸寧州。大中三年(849),設邠寧節度使,真寧縣、定平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慶陽地區慶、寧、原、衍、環五州並存,真寧縣屬寧州,定平屬衍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定平縣劃歸豳州。後周末年又劃歸寧州。從此,宮河、周家兩地久歸寧州轄。 宋金元明清時期(960——1911) 北宋時期(960——1127),真寧歸屬未變。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寧州歸屬慶陽府,真寧縣為慶陽府寧州所轄。 金代(1115——1234),真寧屬寧州。山河及今寧縣太昌、早社3鎮歸寧州管轄。 元代(1206——1368),真寧仍屬寧州。山河、太昌、早社3鎮及定平、襄樂2城歸寧州直轄。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襲舊制,直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經邑人趙邦清提請,朝廷改真寧縣直屬慶陽府,寧州不再領真寧縣。真寧縣轄郭下、長樂、望仙、文樂、樂興、平子、西峪、路上、香廟、中廟、長城、移豐、山河、新莊、萬益、萬盈、安夫、要冊、勾仁、安興、煙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襲明制。順治五年(1648),真寧知縣焦象賢申請,並21里為7里,即:與新、光化、挈炬、和恆、金湯、靈湫、永綏7里,共編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陝西行省甘肅布政使司置甘肅行省,真寧屬甘肅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諱,更名真寧縣為正寧縣。

❿ 慶陽市的簡介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慶陽特產豐富,西峰市的小米,營養頗高。慶陽的黃花菜,質嫩味美。寧縣的晉棗,黃甘桃。鎮原縣的杏系列產品,都久負盛名。早勝牛,慶陽驢,環縣的灘羊遐邇聞名。

閱讀全文

與慶陽市寧縣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