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家平時都在干什麼
其實歷史遺留的謎題有很多,我覺得他們一般都是針對某個謎團,在查閱古書資料。
歷史學家也稱史學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為職業或對歷史學的創立、發展與應用付出努力的知識分子。以歷史為自己學術研究對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該領域頗有威望的人士。
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歷史材料的研究者。
在古代中國,歷史學的傳統主要是以歷史編撰的形式創立和發展的,在西漢歷史編撰者司馬遷之後,唐代的劉知幾開創了另外一種門類的工作,即對歷史編撰這項工作本身的研究(historiography)。在宋代,開始了以以往的歷史記錄為材料的針對「歷史」的研究活動。
㈡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政治學家一般都承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歷史研究法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在西方,採用歷史研究法有影響的學者,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沙維格尼、英國的S.H.梅因。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系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中文名
歷史研究法
外文名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性質
一種研究的方法
亦稱
縱向研究法
快速
導航
介紹研究記錄問題總結
發展
行為主義政治學興起後,歷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評。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方法容易受歷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仰、政治黨派、種族偏見或哲學理論的影響,容易把個人因素或偶發事件視為轉變歷史方向的主要因素,從而影響研究的科學性。同時現代政治學者將研究重點從政治制度轉向政治行為,越來越多地採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原則、方法及資料,使現代政治研究大大減少了對歷史研究法的依賴。
介紹
幾乎每個人都對過去發生的事有種天然的好奇心。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一切。但歷史研究法並不是對任何事,不管它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都加以研究。因此,歷史研究法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按照《辭海》的解釋,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一般說來,關於歷史的記述和闡釋,也稱為歷史」。從這一定義看,歷史的范圍十分廣泛。因而,歷史研究法應用的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應用於社會學科領域,也應用於自然學科領域,如生物學研究、地理學研究(研究地球的歷史)等。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展的軌跡,探究發展軌跡中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就屬於歷史研究的范圍,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運用歷史研究法。;簡而言之,歷史研究就是以過去為中心的研究,它通過對已存在的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事實,然後利用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的過程,同時揭示當前關注的一些問題,或對未來進行預測。;歷史研究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利用定量資料。它與其他定性研究一樣,關注一個真實情況中的自然行為,它著重於解釋在具體背景中的行為有何意義。但歷史研究不同於其他研究的一點是,歷史研究本身並不創造數據或事實,而是力圖發現正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數據或事實。;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研究方法。首先表現在,通過歷史研究獲得大量史實,能為現實決策提供信息,且有助於理解現實問題。這就是「以史為鑒」的含義。歷史研究對於預測未來趨勢也十分有用。它可以預示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誰不了解歷史上的錯誤,誰就註定要重蹈覆轍」。歷史研究可以提供我們避免重復犯錯的信息。列寧還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所以,歷史研究很有意義。有人把歷史研究的貢獻概括成四個字「期望」和「預防」,這是極有道理的。;歷史研究區別於其他研究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探索資料而非生產資料。因為過去的變化已經發生,人們無法改變、操縱歷史。因而,歷史研究法的資料來源也有自己的特點。
研究記錄
歷史研究的記錄通常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為書面記錄,如書籍、報紙、期刊、日記、信件、文稿、會議記錄等等。其二則為遺跡、遺址或遺骸。譬如陶器、錢幣、瓦罐、戰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前者是人們(歷史上的人們)有意識地選擇用以傳遞給後代為目的的記錄,是藉助於石塊、紙片、玻璃等實現的。而後者則是無意識的,它們可能存在洞穴、墳冢之中。;歷史記錄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從真實性和有效性來看,官方記錄的價值要高於非官方記錄。但也未必盡然,因為歷史上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也會歪曲事實。科學研究不能僅以遺址為依據.因為它提供的關於歷史活動的資料通常是不系統的、殘缺不全的,雖然有些也極有價值。通常講的歷史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在有文字可記載之前的則為史前史,對史前史的研究,其資料來源又不一樣。;歷史研究的資料通常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就是原來的或該事件(或活動)的首次記錄,是事件的實際目擊者或參與者所經歷的。第二手資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關於該事件的敘述。如法院審理某一案件,當時的法庭記錄就是第一手資料.而新聞界對此案件及其審理的評論就是第二手資料。從信息學的觀點看,第一手資料轉變為第二手資料的過程中,會發生信息過濾,因而存在信息失真的情況。因此,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第二資料應作為背景知識、觀點或熟悉該領域的方法來看待。而第一手資料的獲得,無論是對哪種研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判別資料是第一手的,還是第二手的?這就要求對資料進行分析。這一過程稱為歷史批判,有人也稱之為「歷史批評」。而歷史批判又可分為外在批判和內在批判兩種。;所謂外在批判,就是要回答:這些材料真實、可靠嗎?它們是如何得來的?由誰記錄的?材料的時間、地點與實際相符嗎?;內在批判則要解決材料的意義和可信度問題,強調批判材料內容本身的價值。當然.內外批判有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內在批判強調內容本身,而外在批判強調資料作為來源的情況。;這二者實際是不可分離看待的。
㈢ 研究社會歷史過程中有哪些重要方法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統計調查法,實地研究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等。其中統計調查和實驗法屬於定量研究,實地研究法和文獻法屬於定性研究。
統計調查適用於對集體的態度、行為傾向和社會輿論的研究,如民意測驗,群眾對某事物的態度,對一些社會公認的問題的民意考察等。
實地研究法最早由人類學和民族學方法發展而來,它適用於對少數有代表性的或獨特的社會單位進行詳細、深入的考察,特別是對那些只有在現場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過程和行為進行研究。如費孝通的「江村研究」。
實驗法最適用於解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用於社會心理學和小群體研究。
文獻法是歷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現存的第二手資料,側重從歷史資料中發掘事實和證據,主要藉助歷史文獻研究過去的一些社會問題,也可以是綜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會問題的歷史根源和來龍去脈等。
(3)歷史研究活動中具體做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㈣ 歷史學研究什麼
歷史學研究什麼?
歷史學(history),簡稱史學,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學科,一般而言,其專指整理與研究人類有文字以來所留下的文字與圖像紀錄的學科。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the past, focused on human activity and leading up to the present day.[1] All that is remembered of the past and preserved in some form is seen as the historical record.[2] Some historians study universal history, comprising all that has been recorded of the human past and all that can be deced from artifacts. Others focus on certain methods, such as chronology, demographics, historiography, genealogy, paleography, and cliometrics, or areas, for example History of Brazil (1889–1930), History of China, or History of Science.
The word history i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reek ἱστορία, historía, meaning "a learning or knowing by inquiry, history, record, narrative." The Latin form was historia, "narrative, account." In Old French, the word "estoire" was coined by Brigitte Gasson.[1] The word entere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1390 with the meaning of "relation of incidents, story". In Middle English, the meaning was "story" in general. The restriction to the meaning "record of past events" in the sense of Herodotus arises in the late 15th century. In German, French, and indeed, most languages of the world other than English, this distinction was never made, and the same word is used to mean both "history" and "story".
Broad discipline
Although the broad discipline of history has often been classified under either the humanities or the social sciences,[3] and can be seen as a bridge between them, incorporating methodologies from both fields of study, Ritter places history in the humanities, and asserts that it is not a science.[4]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History has been revolutionized by French historian Fernand Braudel,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such outside disciplines as economics,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on global history. Traditionally, historians have attempted to answer historical questions through the study of written documents, alth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is not limited merely to these sources. In general,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can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at is written, what is said, and what is physically preserved, and historians often consult all three.[5] Historians frequent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written records, which would limit history to times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This emphasis has led to the term prehistory,[6] referring to a time before written sources are available. Since writing emerged at different tim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ehistory and history is often dependent on the area being studie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ways in which the past can be divided, including chronologically, culturally, and topically. These three division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nd significant overlaps are often present, as in "The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in an Age of Transition, 1930–1945." It is possible for historians to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both the very specific and the very general, although the trend has been toward specialization. The area called Big History resists this specialization, and searches for universal patterns or trends. Traditionally, history has been studied with some practical or theoretical aim, but now it is also studied simply out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7]
History and prehistory
Stonehenge, United KingdomThe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vents are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ivision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became problematic. Criticism arose because of history's implicit exclusion of certain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ose of Sub-Saharan Africa and pre-Columbian America. Historians in the West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focusing disproportionately on the Western world.[8][9]
Additionally, prehistorians such as Vere Gordon Childe and historical archaeologists such as James Deetz began using archaeology to explain important events in areas that were traditionally in the field of written history. Historians began looking beyond traditional political history narratives with new approaches such a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ll of which relied on various sources of evidence. In recent decades, strict barriers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may be decreasing.
There are differing views for the definition of when history begins. Some believe history began in the 34th century BC, with cuneiform writing. Cuneiform was written on clay tablets, on which symbols were drawn with a blunt reed called a stylus. The impressions left by the stylus were wedge-shaped,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name cuneiform ("wedge-shaped"). The Sumerian script was adapted for the writing of the Akkadian, Elamite, Hittite, Luwian, Hurrian, and Urartian languages, and it inspired the Old Persian and Ugaritic national alphabets. Even older pictographic scripts from the region are also known, including the pre-cuneiform Proto-Elamite and Ins scripts (still undeciphered).
Sources that can give light on the past, such as oral tradition,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have become accepted by many mainstream historians. Nevertheless, archaeologists distinguish between history and prehistory based on the appearance of written documents within the region in question. This distinction remains critical for archaeologists because the availability of a written record generates very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problems and potentials.
Historiography has a number of related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study, its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s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t can also refer to a specific bo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for example, "medieval historiography ring the 1960s" means "medieval history written ring the 1960s"). Historiography can also be taken to mean historical theory o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memory. As a meta-level analysis of descriptions of the past, this third conception can relate to the first two in that the analysis usually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s, interpretations, worldview, use of evidence, or method of presentation of other historians.
The historical method comprises the techniques and guidelines by which historians use primary sources and other evidence to research and then to write history.
The "father of history" has generally been acclaimed as 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484 BC – ca.425 BC).[12] However, it is his contemporary Thucydides (ca. 460 BC – ca. 400 BC) who is credited with having begun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history in his work 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hucydides, unlike Herodotus and other religious historians, regarded history as being the proct of the choices and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and looked at cause and effect, rather than as the result of divine intervention.[12] In his historical method, Thucydides emphasized chronology, a neutral point of view, and that the human world was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Greek historians also viewed history as cyclical, with events regularly reoccurring.[13]
Outside of Europe, there were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sophisticated use of historical method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The groundwork for professional historiography in East Asia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an Dynasty court historian known as Sima Qian (145–90 BC), author of the Shiji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For the quality of his timeless written work, Sima Qian is posthumously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inese historians of subsequent dynastic periods in China used his Shiji as the official format for historical texts, as well as for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Saint Augustine was influential in Christian and Western though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edieval period. Through th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periods, history was often studied through a sacred or religious perspective. Around 1800, German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brought philosophy and a more secular approach in historical study.[7]
In the preface to his book the Muqaddimah, historian and early sociologist Ibn Khaln warned of seven mistakes that he thought that historians regularly committed. In this criticism, he approached the past as strange and in need of interpretation. The originality of Ibn Khaln was to claim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another age must govern the evaluation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 to distinguish the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which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attempt the evaluation, and lastly, to feel the need for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rational principles, in order to assess a culture of the past.
Other historians of note who have advanced the historical methods of study include Leopold von Ranke, Lewis Bernstein Namier, Geoffrey Rudolph Elton, G.M. Trevelyan and A.J.P. Taylor. In the 20th century, historians focused less on epic nationalistic narratives, which often tended to glorify the nation or indivials, to more realistic chronologies. French historians introced quantitative history, using broad data to track the lives of typical indivials, and were promin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history (cf. histoire des mentalités). American historians, motivated by the civil rights era, focused on formerly overlooked ethnic,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In recent years, postmodernists have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and need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n the basis that all history is based on the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s. In his book In Defence of History, Richard J. Evans, a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defended the worth of history.
㈤ 歷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內容
事實判斷(靠史料佐證,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認識判斷(是根據可靠的史實資料而認識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和探討深層次規律性的問題);價值判斷(探討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及其對後代的影響)。
歷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歷史研究常用方法:
1、觀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確理解研究對象。
2、文獻法: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閱的文件資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選用。
2、調查法: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3、統計法: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求出數量分析結果,用於支持研究。
4、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吸其精華,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於指導今天的研究。
5、比較法:對某類研究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社會背景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或特殊性。
6、實驗法:在人工控制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研究現象的變化和結果,並分類記錄下來。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於弄清每一條件對研究對象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准確性。
8、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的人或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然後再作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個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達到一定數量,才有說服力。
㈥ 歷史研究員是幹嘛的
給你發個歷史研究員招聘要求和崗位職責:
要求:
1、熱愛考古事業,在青銅器、陶瓷、石刻、字畫等領域有一定的研究;
2、熟悉政府、企業的辦事流程;
3、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交際能力,綜合素質好;
4、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和文字書寫能力;
5、良好的職業化商務禮儀和商務談判技巧;
6、工作細致認真,具有敬業、協作精神和服務意識;
7、具有較強的責任心、事業心、進取心,工作主動性高;
8、高尚的職業操守,作風踏實,良好的學習態度,善於思考、總結,能夠承受一定的工作壓力;
9、能適應長期出差;
10、有博物館工作經驗者優先。
崗位職責:
崗位職責
1、承擔藏品的保管、整理和拓展;
2、負責藏品的陳列展示、維護以及臨時展覽的策劃、組織及實施;
3、負責藏品歷史文化背景、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
4、負責藏品的講解和參觀者接待;
5、完成上級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工學轉文科 很容易的,如果你對歷史充滿興趣,就好好按著要求完善自己把,建議考個碩士或博士(歷史方面的),然後進研究所或高校搞研究也挺好的
㈦ 怎樣做「歷史研究」
表面看來,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或哲學研究比歷史研究更能顯示其現實意義。不過,歷史研究依然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哲學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1]與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視角來看,「現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見得調查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的而歷史研究的對象就一定是「過去」的。相反,一切「現代」都正在成為過去,而一切歷史都可以理解為當代史。
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實踐史)和學術史研究三種。而從研究的方法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事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其實就是歷史的調查研究,可統稱為歷史的實證研究。一般意義上的調查是對「當下的事件」的調查,而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是對「過去的事件」的調查。
歷史的解釋研究在面對歷史事實(主要是歷史文獻)時,它更多地依賴於研究者個人的判斷及其所選擇的視角。不同的研究者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不同的解釋,這使解釋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實證研究如調查研究、實驗研究那樣顯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觀性。但是,歷史的解釋研究在提出解釋時仍然重視解釋的理由和證據,以便使自己的解釋令人信服。就此而言,歷史的解釋研究也有某種實證研究的含量而並非任意、任性地隨意發揮。
通過本章的學習,你將能夠
●了解歷史的考證研究的三個主要途徑;
●掌握歷史的發生學研究的三個主要途徑;
●學會使用歷史的話語分析法,掌握歷史的話語分析的三個主要方法;
●學會使用歷史人類學研究法;
●理解傳統的解釋學研究與隱微解釋學研究的主要差異;
●理解歷史的述評研究的技巧及容易出現的問題;
●掌握必要的翻譯技巧;
●掌握隱微解釋學研究的三個技巧並理解「解釋學的三個自信」;
●學會歷史的比較研究。
中外歷史研究幾乎都有重視史料考證的傳統。中國有「乾嘉學派」,西方有「蘭克學派」。中國史學界在18世紀已經興起「考證」之風。乾隆、嘉慶兩朝,迄於道光中葉的百餘年間,朴實的經史考證成為學術主流,時人「皆以考博為事,無復有潛心理學者」,形成「乾嘉學派」(也稱為「考據學派」)。[2]「清代是校勘碩果累累,校勘學獨立形成的時期。」[3]當時出現一大批從事校勘、版本、目錄研究學者。[4]發展至戴震(1724~1777)、章學誠(1738~1801)等人那裡,「乾嘉學派遂臻於鼎盛」。
西方史學界重視史料考證的傳統並非始於德國史學家蘭克(L. Ranke,1795~1886),但蘭克為這個傳統制定了嚴格的考訂與批判的方法,並發展成一個學派。「蘭克學派」的主要貢獻並不在於它倡導「史學即史料學」的實證主義史學,因為,「蘭克本人既沒有說過此話,他的著作也絕非史料的編排」。相反,蘭克本人一直相信「歷史背後的精神力量」,他甚至會在其著作中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評論。他的著作隱含了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傾向。「蘭克學派」也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只追求「如是直言」而不重視寫作的藝術。相反,「他的史筆,從容流暢,且有音樂節奏,……他從不諱言史家需要藝術天才和造詣,他一直認為大氣磅礴的敘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務。他的書不僅僅為專家而寫,也可供非專業者閱讀。」[5]蘭克學派的真正貢獻在於:它不僅收集和利用檔案資料,而且辨別檔案文獻的真偽,強調在引用史料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史料辨偽或史料批判。1886年蘭克去世,3年後德國史學家伯倫漢(E. Bernheim,1850~1942,蘭克的再傳弟子)總結蘭克的史料辨偽方法,出版《史學方法論》。蘭克學派所強調的史料辨偽對後來的史學發生了持久的影響。即便後來出現的以法國「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對蘭克學派提出批判[6],但是,年鑒學派或新史學也依然重視考據。其差異只在於,年鑒學派或新史學更重視社會經濟史、文化史而不贊成蘭克學派只強調政治史以及相關的宗教史和外交史的研究。[7]
至民國初年,胡適、傅斯年、顧頡剛等人結合中國「乾嘉學派」的傳統和西方蘭克學派的精神而倡導史料的考證與辨偽,一度興起「古史辨派」(也可稱為「古史辨偽」)。[8]考證研究看似與現實無關或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它往往為相關的思想史研究或制度史研究以及哲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證據。學術研究可以因此而避免以訛傳訛。
史料考證的主要方法是比較。根據比較所採用的材料來看,考證研究可分為校勘法和三重證據法。考據是歷史研究的必要工具,但是,在義理和考據之間,義理優先於考據。
一、校勘法
校勘是尋找適合閱讀的文獻、做注釋或參考文獻以及撰寫文獻綜述的前提條件。與之相關的研究包括版本學研究和目錄學研究。
(一)校勘與校勘學
有關校勘的系統研究,稱為「校勘學」。狹義的校勘就是「用本子互勘」 [9],以便發現同一部書的錯誤、錯漏,然後訂正。也有人認為,校勘學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發現錯誤,二是改正,三是證明所改不誤。」[10]
校勘既可以作為歷史研究中的輔助方法,也可以作為獨立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領域,獨立的校勘研究似乎並不多見,但在編輯教育著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獻時,需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比如,在編輯和整理杜威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時,編者特別強調了「文本的校勘原則和程序」。[11]又如,有研究者對有關拉伊(W. Lay,1862~1926)的「實驗教育學」的相關簡述及其版本做了校勘,發現大量以訛傳訛的錯誤(見案例6-1)[12]。
案例6-1:拉伊和他的實驗教育學
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他的《實驗教學論》。這本書1905年推出第2版,1910年推出第3版。迄今未見中譯本。他在1908年出版了他的《實驗教育學》,1912年和1918年分別推出第2版和第3版。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譯本;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中譯本。
在我國建國以前,比如,錢歌川的《現代教育學說》正確地指出了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實驗教授學》,1908年出版了《實驗教育學》。雷通群在其《西洋教育通史》中說,拉伊於1903年著《實驗教授學》,但未及《實驗教育學》。
然而,如商務印書館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書》中的「拉伊」目說,「1903年,發表《實驗教育學》一書」;其「實驗教授學」目,說「實驗教授學之名詞,始於拉伊所著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03)一書」。又如商務印書館1935年出版的《現代西洋教育史》說,在1903年,始才公布他的《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 Didaktik);又提到「《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12」。把拉伊的兩本書搞成一瓶漿糊了!建國以後、我國一些教育類工具書、教育理論和教育歷史的書籍,搞錯了的確實不少,比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教育實驗學》第2頁,說「另一位德國教育家拉伊1903年寫出了《實驗教育學》一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第259頁,說「拉伊於1903年寫成《實驗教育學》一書」。……之所以如此縷述拉伊的《實驗教學論》和《實驗教育學》兩本著作及其出版年份,是因為感到「以訛傳訛」實在太多了!
(二)校勘學與版本學、目錄學
傳統的校勘學主要是指對古籍的校勘,它與版本學、目錄學相關,三者一起構成「古典文獻學」。[13]版本學側重研究各種版本的源流(發生和傳播)、差異、優劣及其演變規律,並以此為校勘提供基礎;目錄學側重書名、卷數、頁碼、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14]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校勘學、版本學、目錄學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應。廣義的校勘學包括了版本學和目錄學。[15]也因此有人統稱之為「目錄版本校勘學」[16]或「版本目錄學」。[17]在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領域卓有成就者,被稱為「版本目錄學家」或「校讎學家」。[18]這樣看來,校勘包括了史料辨偽。[19]中國近代興起的「古史辨偽」,也可以視為廣義的校勘和校勘學的一個部分。[20]
在現代學術研究領域,很少有學者被稱為版本學家、目錄學家或校勘學家,也很少有學者被稱為「版本目錄學家」或「古典文獻學家」。但是,版本學、目錄學和校勘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術一起濃縮為「現代文獻學」或「歷史文獻學」。[21]與之相關的「文獻研究」以及「文獻綜述」成為現代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校勘的時機
並非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校勘,但是,當研究者遇到以下情境時,則需要做必要的校勘,以免出現學術研究中的「低級錯誤」。
第一,在閱讀文獻時,需要在不同版本之間做出選擇。如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的開篇所提示:「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讀書不知道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22]一般而言,可以通過考察文獻的目錄、導言、注釋以及參考文獻來對文獻的質量做一個整體的評估。然後,在比較不同版本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第二,在引用文獻時,如果同一著作或論文有多種版本,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選擇高質量的版本。
第三,在引用文獻時,如果發現所引用的文字不順暢,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確認原文是否准確。
第四,在轉引他人的文獻時,需要確認所轉引的文獻是否准確。比如,在討論柏拉圖的「靈魂馬車」比喻時,不少研究者的引文與注釋出現錯誤[23]:一是引文與原來的譯文不符。二是注釋錯誤,標示的頁碼與原來的譯文不符。[24]又如,Rudck, J.和Hopkins, D.在其主編的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Reading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Stenhouse中引用了Stenhouse的What Counts as Research,其注釋所標注的出處是錯誤的。類似的錯誤同時也說明,應該引用原始文獻而不得轉引他人文獻或「文摘」式的文獻,除非研究者經過努力之後實在無法獲得原始文獻才可以採用轉引。如果發現某份文獻與原始文獻擺放在一起可以起到「互文閱讀」的效果,則可以在注釋中同時列出原始文獻和轉引的文獻。這樣做的前提是,需要對轉引的文獻與原始文獻做一些校勘,以便確認轉引的文獻是否准確。
第五,如果同一著作出現多個版本,則需要以校勘的方式確認版本的質量,一般而言,專業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可信,而商業出版機構出版的作品需要警惕。本領域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獻比較可信,而沒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獻則可能難登「大雅之堂」。若同一文獻出現多種資料集,應盡量使用最早的版本或選編校勘精良的版本。
第六,如果同一著作出現了多種譯本,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比較譯本的質量以便選擇優質的譯本。
第七,如果同一著作出現了多次修訂版,則盡可能採用最新的版本,不過,也可以通過校勘的方式確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以便選用合適的版本。
第八,如果引用譯本,則需要對原文與譯文做必要的校勘,以便確認譯文的質量。如果發現譯文的語義不順暢,則立刻進入校勘狀態。
二、兩重證據法
如果把校勘理解為「用本子互勘」,那麼,這種考據的方法仍然是以文本為單一的證據,有人稱之為「以文獻考證文獻」、「以古書論古書」。[25]除了「用本子互勘」這種「單一」證據之外,還有兩重證據法和三重證據法。
兩重證據法主要指王國維所使用的地下的考古材料與地上的古書材料互勘的方法。在王國維看來:「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26]有人稱之為「物質與經籍證成一片」或「地下紙上打成一片」法。[27]
其實,王國維的考證並不止於「兩重證據」,陳寅恪將王國維的治史方法歸納為「三目法」:一是「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相當於王國維本人所說的「兩重證據法」。二是「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28]
不過,有關王國維的「三目法」更適合用來概括陳寅恪本人的治史方法。王國維在史學方法上的突破主要限於兩個方面:一是地下的考古資料與地上的文本資料相互印證,比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二是哲學視角尤其是西方哲學的視角與歷史文本的相互印證,比如用叔本華哲學視角研究《紅樓夢》。但是,王國維本人外語水平有限(僅通曉日語和英語),很難做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真正能夠熟練使用這個方法的正是陳寅恪本人。據說,陳寅恪能熟練使用的外文有十六七種[29],尤其精研「梵語」,這為陳寅恪採用「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相互印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陳寅恪後來也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更正了王國維書中的某些錯誤。[30]
除了採用「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相互印證之外,陳寅恪還採用了以詩證史的「詩史互證法」。採用此種方法的典型作品是《柳如是別傳》。
如果說王國維的史學方法的兩個特色是考古學與文獻學的互證以及哲學視角與史料的互證,那麼,陳寅恪的史學方法的兩個特色則是「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的互證以及「詩史互證」。
㈧ 歷史專業的研究生平時做些什麼
在校上課,研究生也有很多課的啊。課程看你具體的專業和學校各有不同,當然政治和英語都是有的。課時比本科少,一般而言是這樣的。
課後一般都是看導師會布置什麼東西給你做,跟著導師就是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看書,可以根據導師的要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然後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或者積累材料,為畢業論文做准備。
另外的生活部分么……任何研究生都差不多,也有學生會啊,有各種活動啊,暑期實踐啊……呵呵
㈨ 怎麼做歷史課題研究
科研課題即研究
題目
,是
依據
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
一、
選題
的
意義
第一,是
教育科學
研究的
起點
。
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能反映
研究者
的研究能力。
二、
課題
的類型
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
理論性課題。
應用性課題。
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
歷史性課題,
現實性課題,
3、從研究的內容看,
綜合性課題。
單一性課題。
4、從研究的手段看:
實驗性課題,
描述性課題,
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
結轉課題
委託課題
自選課題
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
現實
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
三、選題
途徑
與方法
(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
1、從有關
理論
中演繹研究問題。
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
(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
(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
(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
經驗總結
中發現問題;
(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
領域
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
(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
(6)從平常的
教學實踐
中發現問題;
3、從
過去
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
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
(二)選題的思維策略
1、懷疑。
2、變換角度。
(三)選題的
原則
要求
1、
價值
性原則。
(1)理論價值
(2)應用價值,
(3)綜合價值,
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
2、
科學性
原則。
3、創新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
(1)內容上創新,
(2)方法上創新,
(3)應用上創新,
4、
可行性原則
選題不宜過大
選題不宜過難。
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
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
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