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龍潮村那個塔是什麼歷史

龍潮村那個塔是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7 12:25:18

1. 潮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外八景】
□ 湘橋春漲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後,歷二百餘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貌。「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卧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贊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樑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

□ 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岩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庄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里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游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朴雅緻,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鄭蘭枝有詩雲:

高植一株聳翠巒,侍郎手澤倚欄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葉毓雙旌度歲寒。
棱影參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壇。
遊人若問科名事,為指芳林舊姓韓。

□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於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餘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後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因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後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應,攻陷潮州城,馬發「收殘率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自鴆」,滿門殉節,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馬發墓,並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鄭蘭枝有詩贊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
矗矗凌雲懸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風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鍾。
長峙海邦標勁節,滿林秋色入望濃。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設於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潮州知軍州事王漢見其「山之形勝萬態」。於是斬荊棘,興土木,開路徑,建荔枝亭、鳳凰亭、初陽亭、西暉亭,辟獨秀峰、初陽頂、望賢石,顯石崗諸景。歷代又不斷修葺並於岩石之上摩刻詩詞記事,使金山成為游覽勝地。

□ 鳳凰時雨 鳳凰台位於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台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築,該台因立於洲頭,歷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跡為民國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台,與原貌相差甚遠。

現重建的鳳凰台由台體和閣亭兩部分組成,坐南朝北,高達四丈多。台體中首層石座為高台,高達丈八。二層為明台,高約丈八,亭閣高達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門柱支撐,屋面是一個三開間,中間高,兩側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產生出前後六面檐口,兩側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錯落,檐牙高築,峻凌飄逸,堂皇壯觀,再現了鳳凰台的本來面目和迷人的風采。亭閣上的「鳳台時雨」、「中流砥柱」等牌匾與木質結構、明式拱斗和屋面的傳統青瓦相映襯,統一和諧,文氣斐然。若從遠處欣賞,則有如古人所說的「煙雲開罨畫,燈火見樓台」,美不勝收。

鳳凰台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江上奇景,千變萬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望湘子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雲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盪,令人留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的詩,把這個景點描述得淋漓盡致:

鳳城郊外聳層台,時雨霏霏渡水來。
雲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面檐花點碧苔。
雯後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 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後面是高接雲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鍾弄鼓,別有一番風味。夜間則遊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月夜,遊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卧舟中,默數那滿天星斗,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閑自得,其樂無窮。正如鄭蘭枝所描寫的:

古塔崢嶸鱷水頭,瀠洄院落好維舟。
帆藏燈影三更月,纜系鍾聲五夜遊。
停棹不妨風瑟瑟,開窗正愛浪悠悠。
幾層磴道遙望處,一幅江城入畫秋。

可惜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沖去,小洲則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水下殘基。現在,替代此景有「鳳凰塔」的風光。「鳳凰塔」是萬曆年間(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遙對鳳凰山,又與隔江的鳳凰台相對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時溪水常涸,叫「涸溪」,鳳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圍十四丈四尺,七層八面,磚石結構。塔建於潮州韓江東南側,正當兩股江水要沖,有如一道堤防,護住塔後一帶村落。夕陽殘照或旭日東升,水流影動,金光閃灼,甚是奇妙;每當秋高氣爽,江面平靜,碧波如鏡,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為壯觀。沿塔內扶梯登上塔頂,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天然風貌,一覽無遺。

□ 鱷渡秋風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里是韓江上游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里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雲,秋風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續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盪,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有詩贊道:

輕舟渺渺逐清風,載向西來復向東。
人立晴波秋水綠,葉飛遠浦晚霞紅。
一溪爽籟韓潮闊,兩岸涼飈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於今歌詠在江中。

□ 西湖魚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緻,因魚筏出沒於瀲灧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當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搖曳,遠處蓮池散發著陣陣清香。十幾只漁筏,浮泛湖中,拋網捕魚,過後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日裡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鑒,游魚如梭,漁筏飄盪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濛。幾對漁筏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於湖邊柳蔭或釣台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趣,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雲:

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
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
自有釣台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西湖浚於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為游湖。湖上有橫貫東西的虹橋,有別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漁庄,充分體現了南方園林建築那小巧玲瓏、典雅古樸的特點。

□ 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里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標志。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新的建設時期,通政人和,百廢俱興,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新建的玄天閣,黃瓦紅牆,重檐翹角。九十八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鄂生為玄天閣題匾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內重塑真武帝的藝術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築,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羽、關平、周倉塑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熙先生為樓題匾,重書對聯:「忠貞亘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韓江樓的南面闢建迥瀾亭,亭刻對聯為:「折地河聲奔足低,脫天峰影落城頭。」再現了鄭蘭枝當年詠嘆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內八景】
關於內八景,由於歷史滄桑,不僅有些景觀已不見蹤跡,而且連說法上也不一致。清鄭昌時有潮州十詠,實際就是十處景觀,即「東樓觀潮」、「西園賞菊」、「蓮花午照」、「奎閣晨暉」、「佛宮梵唱」、「七星夜月」、「道圃紅棉」、「鎮海鍾聲」、「蘆荻晚眺」、「丹桂流香」。而流傳的內八景則是在上述十景中刪除「道圃紅棉」和「丹桂流香」,且在名字上也不盡同。如「佛宮梵唱」為「古剎梵唱」,「七星夜月」為「七星步月」(也有說「星橋夜月」),「蓮花午照」為「蓮林浮影」,「鎮海鍾聲」為「府衙(樓)鍾聲」,「奎閣晨暉」為「奎閣騰輝」,「蘆荻晚眺」為「漁庄晚眺」等。而黃梅吟先生在《潮州街道掌故》中又增加「菠蘿怪石」一景,同時也記述「道圃紅棉」與「西園賞菊」是同一地點。
綜上所述,對於古城內八景的歷史及現狀,可作大體的分析。
「東樓觀潮」指在東門樓(廣濟城樓)上觀看韓江潮漲。因東門樓正對湘子橋(廣濟橋),每年春夏韓江水漲,流過湘子橋時而形成獨特的景觀。此景似與「湘橋春漲」相同,只是觀賞位置不同。
「西園賞菊」指位於道後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禮部尚書黃錦的別墅花園,因花園
稱為西園,園內假山蓮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種最多,故賞菊成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為學校,因此「西園賞菊」也不存在。
「古剎梵唱」指位於開元路的開元鎮國禪寺,因過去僧侶眾多,每於晨昏人靜時作功課,發出悅耳的頌經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為一景。可惜開元寺現處鬧市區,僧眾不多,因此已沒有過去的效果。當然早晚課仍會吸引一些聽眾。
「府衙鍾聲」位於義安路與昌黎路交界處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樓,稱鎮海樓,樓上有大鍾,每於夜靜更深時發出報時鍾聲,聲及全城。而樓上欄桿柱頭的一百零八隻木雕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俗稱「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時,因清軍據守,革命軍縱火燒樓,付之一炬,此景也隨之消失。
「蓮花午照」位於上西平路與西馬路交界處路口的蓮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蓮花,當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時,蓮花浮現於水中,蔚為奇觀。據傳當初因井泉過猛,浹噴泥沙,故以一石雕蓮花壓於泉眼。由於現在周圍多民居,午照難入井中,且該井因自來水的興建而廢用,已建鐵欄保護。
「七星步月」位於北馬路忠節坊內七星橋巷,該處原為溝塘,上有石橋,橋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後半夜由東到西二方瀉入橋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賞月,別有情趣。現此地已全為民居,只剩七星橋巷。
「奎閣晨暉」位於南門古城邊,原有一奎星閣(也稱魁星閣),結構嚴謹樸素,閣頂有雙龍奪珠雕塑,因中間的大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故有「奎閣晨暉」之謂。目前此閣已廢。
「蘆荻晚眺」位於國王宮巷通環城路處,原此地與西湖相連,稱蘆荻洲,也稱小西湖。因景緻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漁庄的燈光點點而得名,現此地已全建為民房及醫院。
隨著歷史的發展,舊的消亡了,但新的不斷興起,只是人們沒有去發現並很好地宣傳。比如葫蘆山上的鳳棲樓,何妨稱之為「銀山棲鳳」,濱湖的涵碧樓,呈現「樓涵虛碧」的風光,而「學宮禮樂」、「江畔紅棉」、「叩齒(西寺)雙塔」、「饒館翰香」等,都是近年在古城興起的新景觀。隨著「旅遊旺市」戰略的實施,相信新的內八景將會出現並為人們所接受和欣賞。

2. 崇左的歪塔故事是什麼

崇左斜塔 即歸龍塔
在清幽秀麗的左江中游, 在崇左縣東北方向3公里處,有一叫鰲頭山的小島,島上挺立著一座古老的斜塔,人稱歸龍塔,系左江河畔的一絕。1986年第九期《新觀察》雜志載文曰:歸龍塔為世界八大斜塔之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並列。崇左斜塔建於明代於啟元年(1621)。分5層,塔底直徑5米、高28米,塔身呈八面體,塔頂八面飛檐;每層各開一窗口。塔內有螺旋形階梯通塔頂。整個塔身向外傾斜1米左右,俗稱斜塔。據專家考證,是建塔工匠在建塔時考慮到江心風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設計的。

歸龍塔共5層,塔高23.38米,塔底直徑5米,塔身呈八角面體,每層均開一窗。使人驚訝叫絕的是,不管從東南西北哪個方向觀看,歸龍塔總是向人所在方向歪斜。憑這一奇特的魅力,就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而且,使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

相傳遠古時候,左江中游有條妖龍,兇殘惡暴,常在急彎處攪浪翻波,翻船食人,弄得左江一帶人心惶惶。有個叫水寶的後生獵手,不忍心看人們葬身龍腹,憑著一身好武藝,來到左江,在神仙的指點下,斬殺了妖龍,為民除了孽害,使左江恢復了平靜。當地村民為了永記水寶殺龍除害的業績,便在江心島上建了座塔,取名歸龍塔,又名水寶塔。

然而,神話代替不了現實,據了解,塔為太平知府李友梅所造,建於明朝啟元年,當時只建了3層。過了39年,清康熙年間,太平知府徐越又續建了兩層。歸龍塔已有370餘年的歷史,又處河流急彎處,遭受了數不盡的洪水沖擊,風喬雷打,但是仍以剛強挺撥的英姿巍然屹立於左江中。

「鰲峰聳翠縣花落」。斜塔不僅奇妙壯觀、凜然堅韌,而且,在小島上,一年四季草木長青,綠葉如茵。同時,塔頂也生長著花草,稍有微風吹拂,頂上花絮紛紛墜落。加上塔頂八角懸掛著8隻銅鈴, 江風吹來,便「叮鈴鈴、叮鈴鈴」響聲不絕,清脆悅耳之聲縈回左江兩岸,饒有情趣。斜塔的身軀倒影在清幽幽的水中,塔水相襯,也就多了幾分詩情畫意。打漁船,載貨船,小木排日夜在斜塔下的水中劃波破浪而去,更催人游興陡增。

3. 漳州龍文塔的歷史發展、漳州八卦樓的歷史、漳州西洋坪大橋的簡介。

龍文塔與八卦樓是漳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該塔建於南面城牆西隅龍文山上,據漳州府縣志記載稱: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縣劉天授建石塔其上,後又廢,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

基本信息
龍文塔共有七層,花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層有檐露出。第一、二層有弧形 龍文塔
隧道式石門各二個,第三層以上各層砌實不設門。與八卦樓是漳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該塔建於南面城牆西隅龍文山上,據漳州府縣志記載稱: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縣劉天授建石塔其上,後又廢,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塔下有「憩園」,園中遍栽桃樹,每逢桃花盛開,奼紫嫣紅,吸引許多遊人前來游塔觀賞。 龍文塔歷經了烽火歲月,滄桑巨變,幾經廢立,在「文革」中遭受重創,後又被拆除,趨於湮滅。如今新龍文塔現已遷建於龍文區。近年來,龍文區人民又在龍文塔下,規劃建設了以龍文塔為中心的龍文園藝觀賞園,觀賞園佔地面積約4公頃。由兩館一園一水面構成,與附近的閩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雲洞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巨型石樑橋江東橋,萬松關等名勝,連成了漳州東郊的一處名勝旅遊區。
相關傳說
《漳州詩存》有註:《漳州府志》題作《龍亭山》,首句作「要看紅日照龍台三句作「桃色 龍文塔
一番經雨活」。 龍亭山,即騰龍山,又名龍文山,是座泥土合岩石平地突起的小山,上面奇石攢聚,可以俯瞰西溪風光。傳說古時有龍從溪中騰飛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紀念,名曰「雲龍亭」。後來亭圯。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龍溪知縣劉良璧徵得里人林編捐獻巨資,建成一座七層石塔,石塔峙立在龍溪學宮(即孔廟)前,世稱為「龍文塔」,附近還有座「魁星閣」,掌管文運的神殿。
相關詩文
宋代,漳州府軍事判官蔡襄(公元1012~1067,仙遊人)曾有龍亭山詩雲: 要看紅日照龍台,白玉堂高錦障開。 樹色一番經雨活,溪光幾曲抱山來。 雲歸深洞天形瘦,風流前村笛弄哀。 擬結青樓遍題詠,思王何吝斗量才。 (載萬曆《府志》卷一)

漳州八卦樓

漳州八卦樓漳州名勝古跡之一,八卦早期建於公元1572年,是把漳州古城城牆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層木結構樓閣,題名「威鎮閣」。因八面開窗,取象八卦、雄偉壯觀,故又名「八卦樓」。當時樓上有副對聯雲:「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峰;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是對漳州重建八卦樓,先砌石為基(與城牆齊高),然後在基石上重建八角三層樓閣,高出城牆6丈有餘(約20多米)。公元1918年(民國七年),粵軍陳炯明駐漳時拆城牆修馬路,八卦樓得到保存。

「中華謎史第一館」入閣
文化大革命中,八卦樓被武鬥槍擊倒塌,至建設漳州大橋時,夷為平地。1997年,漳州市人民政府重建八卦樓,重建後的八卦樓建設面積750平方米,分一、二、三層和夾層,高48.8米。
威鎮閣俗稱八卦樓,始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漳州府志》記載:「明神宗成歷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羅青霄以巽隅窪甚;乃撤城上舊樓,建層閣。」當時威鎮閣的建造藍圖出自漳州同知羅拱宸之手。威鎮閣高3層,採用陰陽八卦為頂面,閣上都用長寬相同的長方形巨石鋪成八角形狀,每塊巨石按方位分別刻著「乾、坤、震、艮、坎、兌、巽、離」的方正大字,所以俗稱八卦樓。該樓與芝山頂峰的威鎮亭遙相對峙,互為犄角,故名為威鎮閣。威鎮閣八面開窗,登臨閣頂,方圓數十里風光盡收眼底,當年的設計者羅拱宸登樓遠眺,觸景生情,賦聯一對:「五名山兩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嶠;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獻甲閩甌。」巧妙地將當時漳州人文景觀的精華融入聯中。 400多年來,威鎮閣歷盡坎坷。清初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率反清大軍與清軍大戰漳州城,威鎮閣被大火焚毀。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劉良璧依舊制重建。又過20年,威鎮閣閣頂遭雷電轟毀,兩年後,知府蔣允君主持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威鎮閣在武鬥中被炮火炸塌。1970年,因海峽兩岸局勢緊張,興建沿海十大戰略大橋之一的漳州戰備大橋時,威鎮閣被徹底拆除。20多年來,漳州父老始終掛念著威鎮閣,1997年,政府順應民意,決定籌巨資重建威鎮閣。在各方努力下,1999年春節,威鎮閣雄姿再現漳州大地,成為漳州市的標志性建築。
現在的威鎮閣,依舊為3層建制,八卦形建築,但規模遠超歷代。主樓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瀟灑,氣勢非凡,意蘊深長。主樓前亭左右兩邊,精巧玲瓏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錯落有致,其間名花異草爭芳吐艷,生機勃勃。護廊由精美的浮雕組成,生動地展現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稱漳州風物精華的縮影。山門由兩根高7.35米、直徑1.2米和兩根高6.35米、直徑1.1米的浮雕九龍華安玉石柱組成,山門楣額「威鎮閣」3個大字鐵劃銀鉤,筆力遒勁,是著名書法家啟功的力作。山門左右各置一隻由重達28噸的整塊九龍璧雕琢成的石獅,工藝精湛,維妙維肖。山門前是小廣場,廣場盡頭是一個與威鎮閣風格相融的古色古香的威鎮閣商業城。
「中華謎史第一館」入閣
為了提高威鎮閣的文化品位,薌城區政府將被海內外譽為「中華謎史第一館」的漳州燈謎藝術館遷入閣內,豐富的燈謎館藏,形式多樣的燈謎活動,為威鎮閣增色不少。今日的威鎮閣集人文景觀、旅遊、賞景、品謎、購物為一體,成為漳州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西洋坪大橋橫跨於九龍江上,北起規劃中的瑞京路,南至南江濱路。工程自2005年10月開工,2007年11月竣工,概算投資2.22億元,現已投資1.9億元。大橋主橋橋型採用平行拱肋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大橋全長770米,主橋長230米,主橋橋面寬度33米。主橋主跨為凈跨徑150米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兩個邊跨各長40米,設計成雙向四車道,並在兩側留有自行車道以及人行走道。該項目業主由市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 建成後的西洋坪大橋將成為西環城路橫跨九龍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薌城區連接橋南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橋梁結構在設計中綜合考慮使用功能和景觀價值,造型簡潔流暢,遠眺像長虹卧波於九龍江上,又似魚兒在江上歡欣跳躍,將成為我市一道新的風景線。 它的建成通車,將與正在緊張施工中的西洋坪路北段貫穿工程,共同豐富城西新區多維立體的交通網路,標志著城西新區的建設發展進入了一個里程碑時代。

4. 泉州名勝古跡簡介

1、府文廟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裏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4)龍潮村那個塔是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參考資料:網路-泉州

5. 文峰塔的神話傳說

對於文峰塔建造一說,民間自流傳著一個神奇而又動聽的神話故事。據說在文峰山中住著一條脾氣極為暴躁的蛟龍,它經常出沒於岷江與文峰山巒之間,每遇心情不好的時候,它便會在岷江河裡肆虐地橫沖直撞,不停地捲起陣陣巨浪,發起一場場洪澇,嚴重危害著兩岸老百姓們安寧的生活。勤勞、勇敢的犍為人民並不屈服於蛟龍的威脅,人們團結一致,下定決心向這條可惡的蛟龍發起致命的反擊,他們共謀大計,想出了一個消滅蛟龍的辦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頂修起文峰塔,把那條可惡的蛟龍永久地陣壓在文峰山下,讓這條無惡不作的蛟龍永世不得再為人們帶來痛苦的洪澇。但故事畢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緣由現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為文峰塔、九井禹王宮、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賢寺等10處文物保護單位成功申報。
「凌空遠塔浮青影,夾岸垂柳蘸碧絲。」(《龍池春漲》)這是清乾隆年間進士李元模歌吟犍為文峰塔的詩句。「斜陽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錐。」(《龍角池》)清同治年間舉人秦拱北也曾這樣歌吟文峰塔。
文峰古塔,是詩意的,也是傳奇的。關於它的來歷,就有多種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從遙遠的仙山背而至此。又說,文峰塔是從大興鄉雲峰寺獅子山或下渡鄉觀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間背將而來。在文峰村,至今還流傳著「和尚背白塔」的傳說。但我卻從它歷經風雨、滄桑斑駁的一磚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遠與真實。民國二十六年版《犍為縣志》載:「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於文筆山。」「文筆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文峰塔位於犍為縣龍孔鎮文峰村4組,屹立於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巔,塔身高9層30餘米。遠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猶似一支飽蘸文墨的如椽巨筆,書寫於藍天青山之間。塔內有螺旋形石梯拾階盤旋而上,直通塔頂,中間塔層每層皆有窗,透過塔窗可瞭望遠山近水。每個窗眼後面都有神龕,塑有神態各異的神像、菩薩。塔頂為八角形,每角掛一銅鈴,風刮之,物擊之,鈴聲悠揚於十里之外。塔尖有一寶頂,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塔身造型優美,潔白無瑕,若是傍晚時分,被夕陽點染得會更加迷人。遺憾的是,早被時人拆去了塔頂和塔身4層,塔頂八方的銅鈴也不知流落何方。讓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為縣已將所拆塔頂及四層塔身修復。雖然八方銅鈴無法找回,修舊未能完全如舊,但總是將「一筆」重又「凌空」,「揮毫欲向空中書」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樂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頗有文緣,總罩著一層文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還叫文筆山,文筆山還是個小山丘。有個叫文峰的書生,每天早晚都要來這里讀書練字。文峰刻苦,讀書破萬卷,一手字也練得爐火純青。又到一年大考時,文峰告別鄉親,擔著書箱,上京趕考。臨行前,對父老鄉親發誓,若不得高中,誓不為人。一場考試過後,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誰知試卷被主考官大人遺失,文峰無緣能得天子面試。
十年苦讀文筆山,一朝落第心已寒。文峰落榜,於心憤憤不平,慨嘆老天不公。他想到趕考前面對鄉親們說過的話,萬分愧疚。但文峰還是回到了故鄉犍為。他再次來到自己曾經苦讀詩書的文筆山,久久孤獨靜坐於山丘之上,把緊握的手中之筆,一動不動指向蒼天。不知過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筆,便這樣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後來,人們便把文峰書生化身的這座山,稱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筆化做的塔,稱作文峰塔。
文峰書生的故事也許有些悲情、蒼涼,卻可從中讀出先人刻苦求學,為求取功名的艱辛與讀書人命運的多舛。從另一側面,也可悟出犍為人好學為文,力求上進的堅忍不拔的精神。
「犍為八景」之一的「龍池春漲」,犍為文廟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詩吟中和民間傳說中,都與文峰塔有著不解之緣。《犍為縣志》載:當日落月出,則文筆山塔倒映其中,昔諺有玉筆點丹池之說。說的是,在龍池水滿漲時,立於龍池書院大門前左側,向東遠望,文峰塔尖映於池水中,有如「玉筆點丹池」,也稱「夕峰遠映」。也有說「玉筆點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為文廟畔池的奇觀。不管是龍池說,還是畔池說,這玉筆點丹池都不失為犍為一個充滿詩情畫意,頗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妙景奇觀。
登臨文峰塔,可一覽眾山,盡觀八方。東可遠觀犍為與自貢、宜賓接壤的大興獅子山,西可遙望大小涼山,南可見宜賓翠屏山吊黃樓,北能觀峨眉仙山金頂。佇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觀千人拱手」(昔日纖夫拉纖),「夜看萬盞明燈」(縣城燈火)。從文峰塔向著岷江對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馬邊河)、三壩(黃旗罷、機場壩、洛江壩),景色無限。
據說,修建文峰塔,最初選址在距今址不遠處對面的芥子山。當初堪輿先生剛一架起羅盤,正要觀此風水時,芥子山就顫抖起來。堪輿先生忙說,此山不宜,無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於是,文峰塔最終建在了這座略高於芥子山的文峰山上。民間傳說,自從修建起文峰塔後,對著文峰塔的朱石灘岷江河段,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翻船事件,是文峰塔把水怪鎮住了。
緊鄰文峰塔約百米處,原有一寺,俗稱白塔寺。《犍為縣志》載,白塔寺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據1952年曾任文峰村農會主任,現年79歲的屈用光回憶說:白塔寺佔地一畝多,為四合水磚石和瓦木結構,寺內塑有菩薩造像100餘尊,香火旺盛,1954年被毀。

6. 常德市漢壽縣寶塔的歷史

常德市漢壽縣寶塔又叫鎮龍塔
位於漢壽寶塔河村,歷今多少風雨歲月,它依然的屹立在那裡巍然不動,見證著漢壽的發展與變遷!其這座塔是叫鎮龍塔,清同治八年(1869)建,傳說清朝年間,五里墩百井一方風調雨順,天佑蒼生,人民安居樂業。正值百姓盡享太平盛世之時,一日,蒼天發怒,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霎時一片漆黑,大雨傾盆,一連數月未止。以致百井一帶洪水滔天,瘟疫四起,民不聊生,餓殍載道。昔日太平景象盪然無存,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道光年間,一得道仙人忽至,曰:"此乃孽龍作怪,欲保平安,須在三月初三前,方能鎮住孽龍,不再為害。"百姓聞之,紛紛響應,不出兩月,三塔已然建成。三月初三,仙人祈靈符三道,分置三塔之巔。此後,孽龍果被三塔所鎮,不再為患。正值百姓歡呼之時,忽見祥雲冉冉升起,觀世音菩薩現身雲端,霎時消失,眾人乃司仙人為觀世間所化也。遂伏拜萬呼,於其升天之處興建廟宇,以記其功德,即今之觀音古寺是也。據後世傳言,有緣人自能於鎮龍塔之上見紅黃藍三道佛光,視為祥瑞。

7. 有哪些地名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太多了!
拉薩(聖地---藏語)
邯鄲(邯鄲學步)
淺談中國地名

從猿到人,由野蠻到文明,造就了人類以語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稟性。試看:天上地下,宏觀微觀,似乎找不到已被人類認識而沒有名稱的事物,連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於想像的中國人虛擬出一座「廣寒宮」。

人類把許多地理實體標記為一個地名,用來識別不同地域的符號,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交往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寶藏。而我國存在著大量古地名和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它們遍布在山嶺、溪渠、湖塘、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紀念場所、古遺址、古建築及街巷等處,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的地理標志和生動寫照。有的古遺存雖在歷史滄桑中湮沒了,只留下名稱,但後人能憑借這些名稱,勾起對歷史的記憶而尋覓其蹤跡。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標。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視了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層面,是展示中華歷史的漫漫長卷,也是活生生的時空民生畫卷,理應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這是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准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而文化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其一為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生產、生活的器具及其相關的技術;其二為精神文化,包括人們的思想、信念、價值觀以及心態等;其三為行為文化,指人悶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為制度文化,表現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社會規范。地名的起因和分類,一般也都從這四個方面談起。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種類繁多,意義各異。在這里只能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種類。而且部分地名分類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既可以說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說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細摳其類別了。

一、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青崖頭、石崖只、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凹、紅土坡、萇池、紅崖底、窄門只、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龍村」,它是以背著一條南北走向如龍的山貌與村落所處的地形而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凹、龍潮灣和青龍坡。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一種格式,是姓氏與地名的結合,為第一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稱不勝枚舉。如*家*,一般第一個*是姓氏,第二個*一般說的是地貌,如溝、梁、峪、陵、丘、阜、畈、墩、鄉、亭、聚、塢、壁、壘、戍、堡、鎮、鋪、集、市、場、務、平、坪、門、砭、鹼、寺、塔、咀、店、渠、嶺、灣、匯、堖、川、場、窯、城、台、池、坳、屯坎、墳等等。具體如:亢家溝、李家梁、戚家莊、馬家砭、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賀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堖、賈家峪、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郭家坪、蘇家嶺、袁家梁、王家灣、朱家墳等。

其中如 「岳各庄」這種名稱,是由於發音的變化演變過來的。岳各庄其實就是岳家莊而已,這些都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而來的。

先秦時代,華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這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貌起伏不平,人們擇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則說明它們日後被黃河等河水漫流所挾泥沙淤平;兩漢時,以「鄉」、「亭」、「聚」命名地方,表現了當時的地方基層行政制度;六朝時;塢、壁、壘、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會動亂需要防禦有關;唐中葉以後,內地出現的「鎮」、「集」、「市」反映小商業城市的興起,「場」、「務」表明了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帶「不」字,可以認為是「不」這一古代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音造成的,這些凝聚民族、語言史料的地名,對於了解古代的部族遷徙有很大幫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詞+子這種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窯子等。還有如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和姓氏有關的地名種類繁多,是最常見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河北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我國的很多地名中都帶個「洲」或「州」字,在這里也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古人在製作了「川」字的基礎上,為表達「川」中的小島,才製作出「州」字。「州」的本義是河道中的小島(或稱沙洲)、水中陸地。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周南·關睢》篇中有「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句。《說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時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區劃單位,帝堯曾經把「水中高土」「州」劃分為九個區域(九州)來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人把「州」作為一種行政區劃的雛型。但秦、漢前「州」的范圍很不確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說,還有「大九州」之說`。皆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州」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世「州」作為行政區劃或存或廢,范圍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當「州」被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赤縣神州」之後,再用它表「水中陸地」似有欠妥,於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個「氵」部首,用「洲」來替代「州」,讓「洲」擁有了「州」原來的涵義,而「州」在現代漢語言中只局限於作地方行政區劃名,城市地名。在我國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其意識形態。孟子也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國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為地名中最富區別意義的亮點。其格式一般*村(鄉、縣)。如河南省的盧氏縣,還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韓家、彌家、李村等。此外還有諸如秦村劉家、秦店張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過來的,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婁、北溝、北崖灣;東寨、東堖、東坪、東園、東坡、東山、東攔;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灣、西峪、西掌、西坡、西堖、西山頭;中蘭、中庄、中社、中興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還與姓氏相結合,這個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與「州」一樣,「陰」「陽」也是地名中常出現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根據《易經》等發端出來的風水堪輿學大有講究(並非完全迷信,參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將地勢的起伏等都採用陰陽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為能照到太陽,稱為陽,山北稱為陰;而水(河)正相反,水北為陽,而水南為陰。但也有例外,湖北漢陽卻在漢江的南面,其原因是歷史上漢水改道,由漢陽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稱未變,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堖、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石、蘆芽溝、椿樹底、檀山溝、杳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鹿峪、馬鄉、熊坪、鶴山、貓鋪、豹川、羊泉、鰲頭、駱駝道、獐兒坪、綿羊坡、蝦蟆堖、獅子坪等。

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坪、禪房、佛堂、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堂、羅漢堂、降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如:

山西神池縣——因明代在境內建有神地堡,並在堡西門外有池水,相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陝西鳳翔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

獅子神村——傳說,一少女路經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獅咬死老虎,女得救,獅無蹤。村民立獅神廟供奉,易村名為獅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無水,一日忽見白鹿刨亂石,泉水湧出滔滔不絕。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處於北寨坡「當里寺」之下故俗稱「寺底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台山文殊寺運送100尊鐵羅漢經此遺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隨即更村名為羅漢堂村。

七、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歷史人物或與其相關的歷史活動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歷史事件以及某一歷史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迎恩門等。

祁縣,因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食邑於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偕田隱居並死於境內之綿山而。

稷山(縣),相傳後稷曾於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後稱為此山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僚陽,後幾經改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國,改名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縣,因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經此地時,聽到官軍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遂改縣為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開皇十年挖河道時發現的古代隕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這些地名要麼是有史料記載、要麼有時引詩為名。一般來說都為城市的名稱。山西有個繁峙(縣),因「城於山麓,群山環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實際上就是對該縣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舉例如:

成都: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還有一說是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再有就是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這樣的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也有人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這種起源飽含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是比較多的。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從一些地理資料記載,有如下說法: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此種說法,《滿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二說是: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三說,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於是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無錫:「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有些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合並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變更中,因兩地名合並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兩縣合並而成,而得名。

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而1964年為簡化「醴」字改作「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博山縣合稱,後設特區,轄有兩縣;後建制名屢變化,最後為地級淄博市。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取盤山、錦州各一字。

通過對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等。四川安樂縣有個「卧佛溝」,人們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果真發現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時期釋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畫像,還發現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佛學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期三個相繼的朝代,然而長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證。1977年,考古學家以河南登封縣一個叫「王城崗」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裡挖掘出城牆基槽,經C—14測定為夏朝遺址。

地名的簡稱

隨著漢語語匯的日益豐富,由若干單詞聯合表達復雜意思的片語大量涌現,影響了人們書寫、口述的便捷,於是許許多多地名的「簡稱」油然而生……

京、津、冀、晉、內蒙古、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或蜀、貴或黔、雲或滇、藏、陝或秦、甘或隴、青、寧、新、港、澳、台――這是沿襲多年的全國現行34個省級政區的「簡稱」,但其中也有可探討、可商榷的之處。其中冀、晉、滬、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等14個只能算作是「別稱」而已,因為都不在其政區全稱的用字范圍之內。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簡稱或者別稱。南京市~寧,廣州市~穗,寧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並,開封市~汴,九江市~潯。

難讀、易讀錯的地名

據說在80年前,馮玉祥手下的一個參謀在書寫作戰命令的時候,把部隊集結的地點沁陽隨手寫成泌陽。沁陽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區,而泌陽在河南南部的駐馬店地區。只多了一筆,部隊瞎跑了幾百公里,整個戰役也就完全失敗了。

在我國的地名中有著許多易讀錯和難讀的地名。像福建廈門、廣東番禺、安徽蚌埠,雖然也含有異音字,但因為知名度高,被誤讀的幾率相對比較低。

讀錯山東東阿的比較少,感謝關於阿膠的廣告;讀錯涪陵的比較少,感謝來自涪陵的榨菜;讀錯山西洪洞的也比較少,主要還是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浙江的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台州(Tāi)被誤讀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駁)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監利(Jiàn見)被誤讀成監(Jiān尖)利;

河南的浚縣(Xùn訓)被誤讀成浚(Jùn俊)縣;

湖南的耒陽(Lěi壘) 被誤讀成來陽,而真正的萊陽在山東;

郴州(Chēn抻)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

內蒙古的巴彥淖爾(Nào鬧)被誤讀成卓(Zhuó);

河北的蔚縣,正確讀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縣,正確讀音是Shè(社);六安,正確讀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縣,正確讀音是Shì(是);長子縣,正確讀音是Zhǎng(掌);

山東莘(Shēn深)縣,學生們一般讀不錯,因為有莘莘學子之說;但上海有個莘庄(Xīn新)。

江西鉛山(Yán鹽),誤讀率很高,「鉛」還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專用的字音。

還有很多難讀的地名:

山西的隰縣(Xí),山東的莒縣(Jǔ),茌(Chí)平,河北的井陘(Xíng),蠡縣(Lǐ),四川的郫縣(Pí),珙縣(Gǒng),犍為(Qián前),安徽的黟縣(Yī),樅陽(Zōng),湖北的鄖縣(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縣(Yín),江蘇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湴bàn,方言指「爛泥」,江西萍鄉市的源湴鄉以地處山間多爛泥田得名;

luó,瑤語指「茅草」,湖南洞口縣溪瑤族鄉的名稱起源,相傳是明代有瑤族在溪邊蓋茅草屋定居。

還有特定含義的自造字。例如:氵鵣chí,用於浙江永嘉縣五氵鵣鄉,相傳獵人在此發現水邊有五隻美麗的水鳥鸂鶒(xī chì),後人為此地取名五「氵鵣」――因「鸂鶒」二字書寫復雜,每字取一部分組合而成;石太tài,廣東英德市民間用以指稱一邊高一邊低的石山,高處稱上石太,下石太鎮座落低的一邊,故名。曾深入探索我國古代地名學理論並頗有建樹的金祖孟先生談到:「中國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專名、通名兩部,如『嵩』字,上半『山』字為通名,下半『高』字為專名;『汾』字,左旁『水』為通名,右旁『分』字為專名;『郿 』字,左旁『眉』字為專名,右旁『邑』字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嶧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濟、淄、渭、湘、漢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鄆、鄭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這種古地名的產生,不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

淼miǎo,形容水大,江蘇常熟市淼泉鎮以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得名,而其正體字「渺」卻有微小意;甽zhèn,「山下根之受山上流水處曰甽」(《釋名,釋山》),浙江寧海縣深甽鎮起名於千年前的宋代,且「甽」原是本字,而今之正體字「圳」卻是嶺南俗寫;tún,同「坉、屯」,意為寨子,在貴州省興仁縣腳鎮則形象表現其「建村於土台之上」的地理特徵。

當然,語言是流動的,是液態的,今天的錯誤有些或許就成為明天的正音了,這一切都是人逐漸造就的,字典只是一個特定時代的語音規范。但是,讀對一個地方的地名,是對別人的起碼的尊重。

地名文化中的奇葩:北京胡同文化

在中國地名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北京胡同了。北京地名的以胡同相稱的居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區,郊區的數量較少。可以說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觀和文化景觀。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關胡同的研究也就成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幾百來,有關胡同的著述數不勝數,從不同角度對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變化及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考證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獨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對「胡同」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也是最通常的說法,是說「胡同」一詞的本意為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發音為「忽洞」。現在內蒙古地區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賽因忽洞」(好的井)、「哈業忽洞」(雙井)。因為城鎮居民生存離不開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於是「井」便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也將此語帶入中原,於是人們將「忽洞」逐步諧音為「胡同」。

第二種說法是說「胡同」的原意為「浩特」。蒙古語中稱城鎮為「浩特」,蒙古人進入中原後,將北京作為大都城,於是便按照他們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被京城的漢族人訛成了「胡同」。

第三種說法是說金、元時期,中原漢人將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京城的漢族人仍私下裡叫他們「胡人」,並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胡同」,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完全不同,認為「胡同」一詞的起源與水井無關,而是與火有密切的關系,即與漢語中的「火巷」有直接關系。這種「火巷」就是南宋時期人們在城市中設置的防火隔離帶。因為城市中人員密集,房屋鱗次櫛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會延燒百家,為了防止火災的蔓延,便設置了防火的隔離帶——「火巷」。「火巷」一詞本是漢語,但從蒙古人口中讀出,再由其讀音轉譯成漢語,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種說法是說「胡同」兩個字的正寫是「胡衕」,它是從蒙古語而來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胡衕」。元朝在建大都時,最初是按片建設居民區的,每一片就是一個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於是便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將其稱為「胡衕」。因「胡衕」書寫繁瑣,於是就簡寫成「胡同」。

第六種說法是說元朝初期,蒙古人開始興建元大都,當時城內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設的,中間辟有通道等,這種通道在蒙古語中讀音為「火疃」,後來北京人便將那些居住區之間相通的小通道、小過通、橫街、小巷等通稱為「火疃」,以後被諧音為「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鍾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所在地,是太監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地名文化源源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層面,地名正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層面。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它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輝煌,記錄了戰爭、疾病、浩劫與磨難,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與融合,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祖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還要對一些逐漸消失的地名加以保護,才能夠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為當今、為後世服務,必須增強對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從我們身邊做起……
參考資料: internet

8. 西湖的雷峰塔簡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於1924年倒塌,後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區之一。

(8)龍潮村那個塔是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米,對徑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米,進深約5.8米。

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米,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米,對徑25米,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

9. 5處潮州名勝古跡及其相關歷史由來

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
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於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潮州民間傳說
百忍亭、仙佛造橋、陳三五娘傳說、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鳳尾竹的傳說

閱讀全文

與龍潮村那個塔是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